一种硅基Mg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2241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硅基Mg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硅基MgxZn1-xO(0.1<x<0.3)紫外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期,由于光电技术的发展,对紫外激光、高密度存储以及其他短波长光电器件的需求,使得宽禁带半导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ZnO在室温下具有3.37eV的直接带隙和60meV的激子束缚能,使它成为实现紫外发光的理想光电子材料。1998年,A.Ohtomo首先提出,在ZnO中掺入Mg得到MgxZn1-xO合金,可以使得其禁带宽度增大(参考文献A.Ohtomo,M.Kawasaki,T.Koida,K.Masubuchi,H.Koinuma,Y.Sakurai,Y.Yoshida,T.Yasuda and Y.Segawa,Appl.Phys.Lett.72,2466(1998))。之后的研究表明,在保证MgxZn1-xO合金不分相并且维持六方晶系不变的情况下,Mg的原子含量可以达到37%,同时禁带宽度随之增大到4.0eV以上,并且可以通过调节Mg的含量调节MgxZn1-xO合金的禁带宽度,使得MgxZn1-xO合金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带隙可调的紫外光电材料(参考文献S.Choopun,R.D.Vispute,W.Yang,R.P.Sharma,T.Venkatesan,and H.Shen,Appl.Phys.Lett.80,1529(2002);W.Yang,S.S.Hullavarad,B.Nagaraj,I.Takeuchi,R.P.Sharma,T.Venkatesan,R.D.Vispute and H.Shen,Appl.Phys.Lett.82,3424(2003);I.Takeuchi,W.Yang,K.S.Chang,M.A.Amova,T.Venkatesan,R.D.Vispute and L.A.Bendersky,J.Appl.Phys.94,7336(2003);N.B.Chen and C.H.Sui,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126,16(2006))。迄今为止,已经有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来制备MgxZn1-xO薄膜,比如脉冲激光沉积(PLD),分子束外延(MBE),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磁控溅射,溶胶—凝胶等,并对MgxZn1-xO薄膜的形貌,组成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致发光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参考文献J.W.Kim,H.S.Kang,J.H.Kim,S.Y.Lee,J.K.Lee and M.Nastasi,J.Appl.Phys.100,033701(2006);H.Matsui,H.Tabata,N.Hasuike and H.Harima,J.Appl.Phys.99,024902(2006);C.Y.Liu,Y.C.Liu,B.P.Zhang and R.Mu,Phys.Stat.Sol.(c)3,3508(2006);S.Kumar,V.Gupte and K.Sreenivas,J.Phys.Condens.Matter 18,3343(2006);D.Zhao,Y.Liu,D.Shen,Y.Lu,J.Zhangand X.Fan,J.Appl.Phys.90,5561(2001))。但是,还没有关于MgxZn1-xO电致发光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简单的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是在硅衬底的正面自下而上依次沉积有MgxZn1-xO薄膜层、0.1<x<0.3,SiO2或Al2O3薄膜层和电极,在硅衬底背面沉积有欧姆接触电极。
发明的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电阻率为0.005-50欧姆.厘米的硅衬底清洗后放入直流反应磁控溅射装置的反应室中,反应室真空度抽至1~5×10-3Pa,以Mg的原子含量为10~30%的MgZn合金为靶材,以O2和Ar作为溅射气氛,O2和Ar的流量比为O2∶Ar=1∶2~1∶5,在10~20Pa压强下,衬底温度为300℃~600℃,进行溅射生长,得到MgxZn1-xO薄膜,0.1<x<0.3;2)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蒸发法或溅射法或溶胶—凝胶方法在MgxZn1-xO薄膜上沉积SiO2或Al2O3薄膜;3)在SiO2或Al2O3薄膜上溅射半透明电极,在硅衬底背面溅射欧姆接触电极。
上述的硅衬底为N型硅片。
本发明可以通过调节衬底温度和溅射气氛来改变MgxZn1-xO薄膜的结晶状态,通过调整溅射时间来改变MgxZn1-xO薄膜的厚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调整薄膜中Mg和Zn的相对含量,可以调节其紫外电致发光的波长。并且器件的结构和实现方式简单,不需要采用复杂的分子束外延(MBE)和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手段。并且,该器件的制备方法所用的设备与现行成熟的硅器件平面工艺兼容。


图1是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示意图;图2是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在不同正向偏置下获得的电致发光谱。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1,发明的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在硅衬底1的正面自下而上依次沉积有MgxZn1-xO薄膜层2、0.1<x<0.3,SiO2或Al2O3薄膜层3和电极4,在硅衬底背面沉积有欧姆接触电极5。
实施例1采取如下工艺步骤1)清洗N型<100>,电阻率为0.005欧姆.厘米、大小为15×15mm2、厚度为675微米的硅片,清洗后放入直流反应磁控溅射装置的反应室中,反应室真空度抽至1×10-3Pa;在硅片上利用反应直流溅射的方法沉积厚度约为300nm的MgxZn1-xO薄膜,在溅射时,采用MgZn合金靶(Mg的原子含量为10%)、衬底温度300℃、溅射功率120W、通以O2和Ar混合气体,O2和Ar的流量比为1∶2,工作压强为10Pa;2)采用摩尔比为正硅酸四乙酯(TEOS)∶乙醇(EtOH)∶H2O=1∶10∶4的前驱体溶液,并加入适量的HCl作为催化剂,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在MgxZn1-xO薄膜上旋涂沉积厚度约为200nm的SiO2薄膜,旋涂后在80℃下烘干20分钟,然后在650℃于氧气下热处理2小时;3)在SiO2薄膜上和硅衬底背面分别溅射10nm和100nm厚的Au膜,其中前者的面积10×10mm2。
实施例2采取如下工艺步骤1)清洗N型<100>,电阻率为0.5欧姆.厘米、大小为15×15mm2、厚度为675微米的硅片,清洗后放入直流反应磁控溅射装置的反应室中,反应室真空度抽至5×10-3Pa;在硅片上利用反应直流溅射的方法沉积厚度约为300nm的MgxZn1-xO薄膜,在溅射时,采用MgZn合金靶(Mg的原子含量为20%)、衬底温度500℃、溅射功率120W、通以O2和Ar混合气体,O2和Ar的流量比为1∶3,工作压强为20Pa,2)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气源,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MgxZn1-xO薄膜上沉积厚度约为100nm的SiO2薄膜,沉积温度为500℃,工作压强为100Torr;3)在SiO2薄膜上和硅衬底背面分别溅射10nm和100nm厚的Au膜,其中前者的面积10×10mm2。
实施例3采取如下工艺步骤1)清洗N型<100>,电阻率为50欧姆.厘米、大小为15×15mm2、厚度为675微米的硅片,清洗后放入直流反应磁控溅射装置的反应室中,反应室真空度抽至3×10-3Pa;在硅片上利用反应直流溅射的方法沉积厚度约为300nm的MgxZn1-xO薄膜,在溅射时,采用MgZn合金靶(Mg的原子含量为30%)、衬底温度500℃、溅射功率120W、通以O2和Ar混合气体,O2和Ar的流量比为1∶1,工作压强为5Pa;2)以蓝宝石颗粒为蒸发源,利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在MgxZn1-xO薄膜上沉积厚度约为100nm的Al2O3薄膜;3)在Al2O3薄膜上和硅衬底背面分别溅射10nm和100nm厚的Au膜,其中前者的面积10×10mm2。
图2给出了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器件在室温下测得的不同驱动电压/电流下的电致发光(EL)谱,正向偏置时,负压加在硅衬底上。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电流/电压的增大,电致发光的强度也随着增大,这是典型的电致发光的特征。此外,主发光峰的位置在350nm附近,这来源于MgxZn1-xO(x=0.2)近带边跃迁产生的紫外光发射。
权利要求
1.一种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是在硅衬底(1)的正面自下而上依次沉积有MgxZn1-xO薄膜层(2)、0.1<x<0.3,SiO2或Al2O3薄膜层(3)和电极(4),在硅衬底背面沉积有欧姆接触电极(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MgxZn1-xO紫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将电阻率为0.005-50欧姆.厘米的硅衬底清洗后放入直流反应磁控溅射装置的反应室中,反应室真空度抽至1~5×10-3Pa,以Mg的原子含量为10~30%的MgZn合金为靶材,以O2和Ar作为溅射气氛,O2和Ar的流量比为O2∶Ar=1∶2~1∶5,在10~20Pa压强下,衬底温度为300℃~600℃,进行溅射生长,得到MgxZn1-xO薄膜,0.1<x<0.3;2)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或蒸发法或溅射法或溶胶-凝胶方法在MgxZn1-xO薄膜上沉积SiO2或Al2O3薄膜;3)在SiO2或Al2O3薄膜上溅射半透明电极,在硅衬底背面溅射欧姆接触电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基Mg
文档编号H05B33/02GK101043775SQ200610155670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30日
发明者马向阳, 杨德仁, 陈培良, 阙端麟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