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齿c型带钢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670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齿c型带钢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港口装卸工属具,特别涉及一种双齿C型带钢吊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带钢货物装卸没有相应的专用吊具,再者因带钢的规格、重量、内孔直径、的不同,又给选择适应性工具带来一定的难度。也给司机作业、工人操作带来困难。对货物质量、安全生产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因为货物宽度的影响,造成叉车作业时载荷中心距加大,造成叉车起升油缸超负荷运行,造成渗油和严重麽损。再者,这种作业方式造成机械司机的驾驶疲劳,易造成叉车齿部对货物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齿C型带钢吊具。解决了目前因带钢货物规格、重量、宽度的不同给叉车作业带来的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齿C型带钢吊具,其特征在于最上端是吊环,吊环连接两根钢丝绳,两根钢丝绳分别连接钢管两端的上吊耳,钢管两端的下吊耳向下连接D型卸扣,两个D型卸扣分别向下连接两根钢丝绳,每个D型卸扣向下连接的两根钢丝绳的下端分别连接卸扣和D型卸扣,卸扣和D型卸扣分别连接在C型吊钩上横梁的顶部的两端。
所述的双齿C型带钢吊具,最上端是吊环是10吨吊环,吊环连接两根钢丝绳是Φ26×15m钢丝绳,钢管两端的下吊耳向下连接D型卸扣是5吨D型卸扣,两个5吨D型卸扣分别向下连接的两根钢丝绳是15×1.75m钢丝绳,两根15×1.75m钢丝绳的下端分别连接2吨卸扣和2吨D型卸扣,2吨卸扣和2吨D型卸扣分别连接在C型吊钩上横梁的顶部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效果是双齿C型带钢吊具,解决了单一机械的作业模式,这种吊装方式满足了作业工况需求,解决了目前因带钢货物规格、重量、宽度的不同给叉车作业带来的困难。克服了因叉车作业所造成的机械损坏、货物的损坏,同时解决了因货物中心距变化叉车不易插取的难题。此种吊具填补带钢货类吊装方式的空白。此种吊具采用柔性吊索与钢结构体相组合的型式,各部连接件易拆装和连接。是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易操作的作业工具。双齿C型带钢吊具可单、双齿作业,该吊具作用面积大,可跨作业障碍物进行多方位的吊取货物,解决了双组货物同时吊装的问题,使用方便。提高每次、每组的吊装重量,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的发挥吊车的作业优势。满足了不同作业工况的需求,保证了货物质量。


图1是双齿C型带钢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10吨吊环,2、Φ26×15m钢丝绳,3、钢管,4、Φ15×1.75m钢丝绳,5、C型吊钩,6、5吨D型卸扣,7、2吨D型卸扣,8、2吨卸扣,9、吊耳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本带钢专用吊具,由吊环连接两条钢丝绳吊索,两条吊索下端部用卸扣连接于支撑杠上端部的双吊耳,支撑杠下部双吊耳处用卸扣连接两条钢丝绳吊索。其次用卸扣将两条钢丝绳吊索的下端部与C型吊钩的端部吊耳相连接。平衡吊系的上端连接于支撑杠下端的钢丝绳吊索上,下端用卸扣连接于C型吊钩的后端吊耳上。此种组合吊具的最下端为插取带钢的C型吊钩。该吊具与起重机配合使用。
本一种双齿C型带钢吊具,最上端是10吨吊环,吊环连接两根Φ26×15m钢丝绳,两根Φ26×15m钢丝绳分别连接1米钢管两端的上吊耳,钢管两端的下吊耳向下连接5吨D型卸扣,两个5吨D型卸扣分别向下连接两根Φ15×1.75m钢丝绳,每个5吨D型卸扣向下连接的Φ15×1.75m两根钢丝绳的下端分别连接2吨卸扣和2吨D型卸扣,2吨卸扣和2吨D型卸扣分别连接在C型吊钩上横梁的顶部的两端。
权利要求1.一种双齿C型带钢吊具,其特征在于最上端是吊环,吊环连接两根钢丝绳,两根钢丝绳分别连接钢管两端的上吊耳,钢管两端的下吊耳向下连接D型卸扣,两个D型卸扣分别向下连接两根钢丝绳,每个D型卸扣向下连接的两根钢丝绳的下端分别连接卸扣和D型卸扣,卸扣和D型卸扣分别连接在C型吊钩上横梁的顶部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齿C型带钢吊具,其特征在于最上端是吊环是10吨吊环,吊环连接两根钢丝绳是Ф26×15m钢丝绳,钢管两端的下吊耳向下连接D型卸扣是5吨D型卸扣,两个5吨D型卸扣分别向下连接的两根钢丝绳是15×1.75m钢丝绳,两根15×1.75m钢丝绳的下端分别连接2吨卸扣和2吨D型卸扣,2吨卸扣和2吨D型卸扣分别连接在C型吊钩上横梁的顶部的两端。
专利摘要一种双齿C型带钢吊具,最上端是吊环,吊环连接两根钢丝绳,两根钢丝绳分别连接钢管两端的上吊耳,钢管两端的下吊耳向下连接D型卸扣,两个D型卸扣分别向下连接两根钢丝绳,每个D型卸扣向下连接的两根钢丝绳的下端分别连接卸扣和D型卸扣,卸扣和D型卸扣分别连接在C型吊钩上横梁的顶部的两端。此种吊具采用柔性吊索与钢结构体相组合的型式,各部连接件易拆装和连接。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易操作。可单、双齿作业,该吊具作用面积大,可跨作业障碍物进行多方位的吊取货物,还可双组货物同时吊装,提高每次、每组的吊装重量,提高了装卸效率。使用方便,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满足了不同作业工况的需求,保证了货物质量。
文档编号B66C1/14GK2931424SQ20062002637
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2日
发明者李勋, 李宗生, 李宝起, 徐学勇, 刘长斌, 王瑞华, 孙富权 申请人:天津港第三港埠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