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95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可节省制造成本及降低热阻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热管是目前一种大量使用于电子设备及电子组件上的热传导组件,一般而言,热管内部装填有流动性良好、汽化热高、沸点较低且化学性质稳定的热传导介质,例如水、乙醇与丙酮等,且热管的内壁面通常形成有多数呈毛刺状凸起的毛细结构。在实际使用时,热管的其中一端是作为蒸发段而与装设于电子组件上的热管座连接,而热管的另一端则是作为冷凝段而供多数的散热鳍片装设,这样,当热管的蒸发段受热时,在热管蒸发段内的热传导介质就会汽化并吸收大量汽化热,使热管座的温度降低,而后当该热传导介质以汽态扩散至热管冷凝段时,该热传导介质就可贴附于毛细结构上并冷凝成液态而朝热管蒸发段回流,同时并通过等散热鳍片将大量液化热散发出去。见图1,是现有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所述现有的散热装置3是由一个具多个鳍片所组成的散热器31及一个基座32和至少一个热管33所构成,所述散热器31具有一个受热部311及一个散热部312,该受热部311是与该基座32贴设,所述热管33 —端穿设于该受热部311及该基座32之间,且该热管33另一端穿设于该散热部312,该散热装置 3是透过该基座32与一个热源4接触并吸附热源4所产生恶热量,所述热量是由该基座32 传导至散热器31及热管33,并通过热管33传导至散热器31的散热部312加速散热效能。现有技术中散热装置3的基座32的用途为一是为固定结合该散热器31,并将热量直接传导至散热器31鳍片的散热部312向外散热;二是因该热管33是一个呈圆柱状的管体无法直接与热源4接触,所以需设置基座32并在该基座32 —侧开设至少一个凹槽321 供该热管33对应容置并与该散热器31组合,之后再透过该基座32与热源4接触吸附并传导热量给该散热器31及热管33。当散热组件与散热组件组合时由于有间隙,所以将会产生热阻现象,因此可以焊料接合来降低,但过多散热组件组合相对其散热效率较差,并且当透过多组散热组件结合共同传导热量时,散热组件彼此间需透过组装程序则将耗费较长工时,从而造成成本提高。另外,基座与散热器组合将令散热装置本身体积增加,并且较为笨重,在搬运及移动中实为不便,并且由于体积较大则当需用在散热空间受限的地方时则无法使用;所以现有技术有下列缺点1.成本较高;2.耗费组装工时;3.散热空间较小处不适用;4.热传及散热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热阻的散热结构。
本发明还在于在提供一种节省生产成本的散热结构。本发明还在于提供一种组装简单的散热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出一种散热结构,包括一个散热器、至少一个热管,所述散热器系由多个散热鳍片相互堆栈所组成,该散热器具有一个散热部及一个吸热部,该吸热部具有一个端面,该端面凹设有至少一个沟槽,该沟槽具有一个开口及一个封闭侧;该热管具有一个吸热端及一个散热端,该吸热端具有一个吸热面及一个导热面,所述吸热面紧邻该导热面,该热管的吸热端对应嵌设于该沟槽内,该散热端穿设于前述散热部,该导热面对应贴合该封闭侧,该吸热面切齐该端面。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散热结构,包括一个散热器、至少一个热管,所述散热器系由多个散热鳍片相互堆栈所组成,该散热器具有一个散热部及一个吸热部,该吸热部具有一个端面,该端面凹设有一个凹槽,并该吸热部一个侧面开设至少一个穿孔,该穿孔与该凹槽之两侧相通连;该热管具有一个吸热端及一个散热端,该吸热端具有一个吸热面及一个导热面,所述吸热面紧邻该导热面,该热管之吸热端对应穿设于该穿孔内,该导热面对应该凹槽处没有与该散热器接触,该散热端穿设于前述散热部。通过热管直接吸附热量并传导热量,用来减少热阻,降低成本并达到非常好的散热效果,并且适当减少散热器的部分材料,可达到轻量化及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所以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1.降低生产成本;2.轻量化散热器;3.减少热阻发生;4.组装迅速及方便。


图1是现有技术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 图2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的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组合 图7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三的立体组合图8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四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五的立体组合图;
图10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六的立体组合图; 图11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七的立体组合 图12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八的立体组合图; 图13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九的立体组合 图14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十的立体组合图;
图15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十一的立体组合 图16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十二的立体组合图。
图中
散热装置1
散热器11
散热部111
孔口 1111
吸热部112
端面113
沟相,114
开口 1141
封闭侧1142
凹相,115
穿孔116
第—-部分117
第二部分118
第三部分119
热售:12
吸热端121
散热端122
吸热面1211
导热面1212
发热组件5
第—-强化部13
第—-结合部131
第—-结合端1311
第—-结合槽1312
第二强化部14
第二结合部141
第二结合端1411
第二结合槽1412
第三强化部15
第三结合部151
第三结合端1511
第三结合槽151具体实施例方式按照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示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见图2、3、4,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一得立体分解及组合图及正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装置1,包括一个散热器11、至少一个热管12 ;
所述散热器11是由多个散热鳍片2相互堆栈所组成,散热器11具有一个散热部 111及一个吸热部112,吸热部112具有一个端面113,端面113凹设有至少一个沟槽114,沟槽114具有一个开口 1141及一个封闭侧1142,散热部111与该吸热部112连接,并由吸热部112的一个侧向与吸热部112相反的方向延伸构成,散热部111设有至少一个孔口 1111。所述热管12具有一个吸热端121及一个散热端122,吸热端121具有一个吸热面 1211及一个导热面1212,所述吸热面1211紧邻该导热面1212,热管12的吸热端121对应嵌设于沟槽114内,散热端122穿设于前述散热部111,导热面1212对应贴合该封闭侧1142, 吸热面1211切齐该端面113。所述该散热器11的开口 1141直径小于封闭侧1142的直径;所述沟槽114形状与热管12的吸热端121横截面形状相同。见图5、6,是本使用新型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及组合图,如图所示, 所述散热装置1,包括一个散热器11、至少一个热管12 ;所述散热器11是由多个散热鳍片2相互堆栈所组成,散热器11具有一个散热部 111及一个吸热部112,吸热部112具有个一个端面113,端面113凹设有一个凹槽115,且吸热部112 —个侧面开设至少一个穿孔116,穿孔116与该凹槽115的两侧相通连,散热部 111与吸热部112连接,并由吸热部112的一侧向与吸热部112相反的方向延伸构成,散热部111设有至少一个孔口 1111。热管12具有一个吸热端121及一个散热端122,吸热端121具有一个吸热面1211 及一个导热面1212,所述吸热面1211紧邻导热面1212,热管12的吸热端121对应穿设于穿孔116内,导热面1212对应凹槽115处是外露于凹槽115外,并未与散热器11接触,散热端122穿设于前述散热部111。所述散热装置1与至少一个发热组件5接触传导热量,并令热管12的导热面1211 直接与发热组件5接触。见图7、8,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实施例三、四的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器 11更具有一个第一部分117及一个第二部分118及一个第三部分119,如实施例所述第一、 三部分117、119分设于第二部分118的两端,当然也可任意配置,第一、三部分117、119的等散热鳍片2的厚度比该第二部分118的等散热鳍片2厚度大,或可选择结构强度较强的材料,通过这种设计可提升大幅散热装置1整体的结构强度。见图9、10,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实施例五、六的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实施例五、 六的结构及各部组件间的对应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五、六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是,散热装置1的散热器11具有一个第一强化部13及一个第二强化部14, 所述第一、二强化部13、14分设于散热器11的两端,第一、二强化部13、14用来增强该散热器11的结构强度,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之间的差异为实施六的第一、二强化部13、14的设置与实施例五的第一、二强化部13、14的设置相差约90度。见图11、12,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实施例七、八的立体组合图,实施例七、八的结构及各部组件间之对应关系与实施例二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七、八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是,散热装置1的散热器11具有一个第一强化部13及一个第二强化部14,所述第一、二强化部13、14分设于散热器11的两端,第一、二强化部13、14用来增强该散热器11 的结构强度,实施例七和实施例八之间的差异为实施例八的第一、二强化部13、14的设置与实施例七的第一、二强化部13、14的设置相差约90度。见图13、14,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实施例九、十的立体组合图,实施例九、十的结构及各部组件间之对应关系与实施例二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九、十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是,散热器1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强化部13及至少一个第二强化部14及至少一个第三强化部15,所述第一、二强化部13、14分设于第三强化部15的两侧,第三强化部15与第一、二强化部13、14间具有多个散热鳍片2,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15用以增强该散热器 11的结构强度,实施例九和实施例十之间的差异为实施例十的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 15的设置与实施例九的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15的设置相差约90度。见图15、16,是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实施例十一、十二的立体组合图,实施例十一、 十二的结构及各部组件间之对应关系与实施例二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十一、 十二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为,散热器1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强化部13及至少一个第二强化部14及至少一个第三强化部15,所述第一、二强化部13、14分设于第三强化部15的两侧,第三强化部13、14与第一、二强化部13、14间具有多个散热鳍片2,第一、二、三强化部 13、14、15用以增强该散热器11的结构强度,实施例十一、十二之间的差异为实施例十二的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15的设置与实施例十一的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15的设置相差约90度。见图9、10、11、12、13、14、15、16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强化部13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131,该第一结合部131具有一个第一结合端1311及一个第一结合槽1312,所述第二强化部14具有一个第二结合部141,第二结合部141具有一个第二结合端1411及一个第二结合槽1412,所述第三强化部15具有一个第三结合部151,第三结合部151具有一个第三结合端1511及一个第三结合槽1512,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15的第一、二、三结合端 1311、1411、1511对应嵌入另一个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15的第一、二、三结合槽1312、 1412、1512,使第一、二、三强化部13、14、15得以相互组合接设。另外,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当然也可完全由所述强化部构成,强化部是由具有导热特性的材质制成;这种材质可是金属或非金属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散热器,是由多个散热鳍片相互堆栈所组成,所述散热器具有一个散热部和一个吸热部,所述吸热部具有一个端面,所述端面凹设有至少一个沟槽,该沟槽具有一个开口及一个封闭侧;至少一个热管,具有一个吸热端和一个散热端,所述吸热端具有一个吸热面和一个导热面,所述吸热面紧邻所述导热面,所述热管的吸热端对应嵌设于所述沟槽内,所述散热端穿设于所述散热部,所述导热面对应贴合所述封闭侧,所述吸热面切齐该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开口直径小于该封闭侧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沟槽形状系与该热管之吸热端横截面形状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更具有一个第一部和一个第二部分及一个第三部分,所述第一、三部分是分设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所述第一、三部分的等散热鳍片厚度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等散热鳍片厚度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具有至少一个强化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强化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强化部,所述第一、二强化部是分设于所述散热器的两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强化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强化部及至少一个第三强化部,所述第一、二强化部分设于所述第三强化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强化部与第一、二强化部间具有多个散热鳍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端及一个第一结合槽,所述第二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端和一个第二结合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端和一个第一结合槽,所述第二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端和一个第二结合槽,所述第三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三结合部,所述第三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三结合端和一个第三结合槽。
10.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散热器,是由多个散热鳍片相互堆栈所组成,所述散热器具有一个散热部和一个吸热部,所述吸热部具有一个端面,所述端面凹设有一个凹槽,且所述吸热部一侧面开设至少一个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凹槽的两侧相通连;至少一个热管,具有一个吸热端和一个散热端,所述吸热端具有一个吸热面和一个导热面,所述吸热面紧邻所述导热面,所述热管的吸热端对应穿设于所述穿孔内,所述导热面及所述吸热面对应该凹槽处未与该散热器接触,所述散热端穿设于所述散热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更具有一个第一部分和一个第二部分及一个第三部分,所述第一、三部分是分设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所述第一、三部分的等散热鳍片厚度比该第二部分的等散热鳍片厚度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具有至少一个强化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强化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强化部,所述第一、二强化部分设于所述散热器的两端。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散热器更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强化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强化部及至少一个第三强化部,所述第一、二强化部分设于所述第三强化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强化部与第一、二强化部间具有多个散热鳍片。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端和一个第一结合槽,所述第二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端和一个第二结合槽。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一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一结合端及一个第一结合槽,所述第二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二结合端及一个第二结合槽,所述第三强化部具有一个第三结合部,所述第三结合部具有一个第三结合端及一个第三结合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个散热器、至少一个热管,所述散热器系由多个散热鳍片相互堆栈组成,该散热器具有一个散热部及一个吸热部,该吸热部有一个端面,该端面得凹设有至少一个沟槽,该沟槽具有一个开口及一个封闭侧;该热管具有一个吸热端及一个散热端,该吸热端具有一个吸热面及一个导热面,所述吸热面紧邻该导热面,该热管的吸热端对应嵌设于该沟槽内,该散热端穿设于所述散热部,该导热面对应贴合该封闭侧,该吸热面切齐该端面;通过热管直接吸附热量并传导热量,用来减少热阻,降低成本并达到非常好的散热效果。
文档编号H05K7/20GK102256468SQ20101017594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7日
发明者林国胜, 石飞扉, 郑清祥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