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1760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菌根是一种植物与菌根真菌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共同进化出的一种共生关系。菌根真菌可以提高宿主对矿质元素和水分的吸收,并能有效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而某些菌根真菌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例如块菌(Tuber)、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等。但是由于菌根真菌很难脱离宿主离体培养。同时有些珍贵的菌类,例如法国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意大利白块菌(Tuber magnatum)等,因为其珍贵所以在国内难以实现大规模接种。因此,菌根菌的培养成为了菌根真菌菌剂生产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限制条件。目前,菌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一直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究其原因就是纯种接种菌剂难以获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可实现对菌根真菌的分室培养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本实用新型在提供少量接种菌剂的情况下,可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而此混合物即可作为菌剂使用,使得菌剂的获得更加便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菌丝生长框,在所述菌丝生长框内为菌丝生长室,在所述菌丝生长框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在所述植物生长框内为植物生长室,所述菌丝生长室与所述植物生长室连通,并且在植物生长室与菌丝生长室之间设置有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的分隔网。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植物生长室的中部设置有筛网,所述筛网将植物生长室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其中所述筛网可允许真菌孢子通过,且可阻止植物根系通过。

进一步的是:在植物生长室和菌丝生长室之间设置有一根金属棒,所述筛网的一边连接在所述金属棒上。

进一步的是:所述筛网为金属筛网,且筛网的筛孔孔径为30μm。

进一步的是:在植物生长室内的下腔室内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将下腔室分为上半腔室和下半腔室,并且所述斜板的底边位于植物生长室和菌丝生长室的底边相接处,所述斜板的顶边位于植物生长室和筛网的相接处。

进一步的是:所述斜板的斜度为45°。

进一步的是:所述分隔网为尼龙网,且尼龙网的网孔孔径为1mm。

进一步的是:在上腔室内设置有植物培养基,所述植物培养基由泥碳土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和菌丝生长室内设置有菌丝培养基,所述菌丝培养基由河砂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

进一步的是:在上腔室内设置有植物培养基,所述植物培养基由泥碳土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的上半腔室和菌丝生长室内设置有菌丝培养基,所述菌丝培养基由河砂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的下半腔室内为空置设置。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菌丝生长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可提高对菌根真菌的培养效率。并且菌丝生长室与植物生长室通过分隔网分离开来,这样可有效避免因菌丝生长室与植物生长室内的生长基质不同以及避免外源物质对菌根真菌造成污染,进而有效的保证了菌根真菌的正常生长;而且,在收集菌丝生长框内的菌根、孢子以及菌丝时可通过沿分隔网进行截断分离,然后直接拆卸菌丝生长框,进而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另外,进一步通过设置在植物生长室下部的筛网,可有效收集菌根真菌孢子,筛网的孔径设置为足够小,以使根系无法向下生长,同时又允许菌根真菌孢子通过,并且筛网还可避免浇水过量对根系造成的水涝问题。本实用新型可在菌丝生长室中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方便了菌根的检测,更可便捷的获得大量的可接种菌剂,降低实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一种具体实例的三维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实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菌丝生长框1、菌丝生长室2、植物生长框3、植物生长室4、上腔室41、下腔室42、上半腔室421、下半腔室422、分隔网5、筛网6、金属棒7、斜板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菌丝生长框1,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内为菌丝生长室2,在所述菌丝生长框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3,在所述植物生长框3内为植物生长室4,所述菌丝生长室2与所述植物生长室4连通,并且在植物生长室4与菌丝生长室2之间设置有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的分隔网5。其中,菌丝生长室2是用于菌根真菌生长的空间,可用于培育如块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各类菌根真菌;而植物生长室4则是用于栽培相应植物的空间,一般栽培利于菌根真菌生长的华山松、檞栎等寄主植物。如图1至图3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为在菌丝生长框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植物生长框3。

其中,菌丝生长室2与所述植物生长室4连通,是指的在菌丝生长框1和植物生长框3相互拼接的一侧面均未设置相应的挡板结构,使得二者内部的植物生长室4与菌丝生长室2为连通状态,以允许植物根系从植物生长室4内向菌丝生长室2内生长;这样菌根真菌即可与生长到菌丝生长室2内的根系结合,并在菌丝生长室2内形成菌根。而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将菌丝生长框1与植物生长框3之间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这样,在之后收集菌丝生长室2内的菌根时只需要将菌丝生长框1沿分割网5单独分割开来即可。

另外,设置分隔网5的作用,主要是用于阻隔菌丝生长室2和植物生长室4内的培养基质,因为一般情况下,在菌丝生长室2和植物生长室4内放置的基质并不相同,植物培养室4内一般填充为利于植物生长的有机土等培养基质,而在菌丝生长室2则一般填充为河沙等基质即可。当然,分隔网5应当设置为不能阻隔到植物根系从植物生长室4向菌丝生长室2生长,因此对分隔网5的网孔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其可允许植物根系穿过,同时又能起到对两侧不同基质的阻隔效果。当然,对于不同植物的根系,理论上可设置不同分隔网5的网孔大小。更具体的是,可设置分隔网5为尼龙网,并且进一步可设置尼龙网的网孔孔径为1mm,这样可大致满足多种植物根系的要求。

另外,还可在所述植物生长室4的中部设置有筛网6,所述筛网6将植物生长室4分为上腔室41和下腔室42;其中所述筛网6可允许真菌孢子通过,且可阻止植物根系通过。筛网6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允许真菌孢子通过,更利于对真菌孢子的收集,并可避免植物根系进一步向下生长,而促使植物根系向一侧的菌丝生长室2内生长;第二,是可避免浇水过量时对植物根系造成水涝的情况,可确保植物根系的有效生长。另外,对于筛网6,具体可设置为金属筛网,并且根据孢子的大小情况,可进一步设置筛网6的筛孔孔径为30μm左右。

当然,考虑到在植物生长室4和菌丝生长室2之间除了设置有分隔网5以外,其本身为连通结构,因此,在设置有筛网6时,为了对筛网6起到一定的支持效果,可进一步在该处设置一根金属棒7,如附图中所示,这样可将所述筛网6的一边连接在所述金属棒7上,由金属棒7对筛网6起到支撑效果。当然,金属棒7的结构强度应当满足要求,一般可设置金属棒7的直径为1mm-5mm。

另外,还可进一步在植物生长室4内的下腔室42内设置有斜板8,所述斜板8将下腔室42分为上半腔室421和下半腔室422,并且所述斜板8的底边位于植物生长室4和菌丝生长室2的底边相接处,所述斜板8的顶边位于植物生长室4和筛网6的相接处。其中,设置斜板8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使上方产生的孢子,在穿过筛网6后,能回流并收集到菌丝生长室2内,更利于在菌丝生长室2内形成菌根。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斜板8的设置,以使位于斜板8上方的上半腔室421能同时将上方的上腔室41和侧方的菌丝生长室2连通。一般的,可设置斜板8的斜度为45°左右,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它的斜度值。当然,斜板8也可采用其它具有上述效果的曲板结构实现。另外,在斜板8下方的下半腔室422一般为空置设置,可不做使用。

在实际菌根真菌的培养过程中,一般在植物生长室4内设置有植物培养基,所述植物培养基由泥碳土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而在菌丝生长室2内设置有菌丝培养基,所述菌丝培养基由河砂与蛭石按1:1的体积比混合得到。一般的,为了避免对真菌造成污染,上述泥炭土、蛭石、河沙等,在使用前均需要经高温湿热灭菌处理:处理温度一般为121~126℃,处理时长为2h左右。另外,在设置有筛网6时,可只在上腔室41内设置植物培养基,而在下腔室42和菌丝生长室2内设置菌丝培养基。另外,在上述设置有筛网6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有斜板8时,可在下腔室42的上半腔室421和菌丝生长室2内设置有菌丝培养基,而下腔室42的下半腔室422内为空置设置。另外在培养过程中,可定期的浇灌营养液,如Hogland营养液等,这样可更有效的促进菌根共生体的生长,从而在真菌生长室中获得更多的菌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在培养过程中只需要提供少量接种菌剂,之后可在植物生长室4和菌丝生长室2内获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丝等混合物,以此即可获得大量菌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