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220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



背景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具有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众多优点,逐步得到普及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北方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为:玉米收获机械在收获玉米穗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处理并抛撒在地表,后期再由旋耕整地机械翻耕入土,以期达到秸秆腐烂分解的目的。这是目前秸秆还田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最多的模式。但主流的玉米收获机械因作业时效、工况等限制,从设计到使用操作都将高速、高效采摘玉米果穗作为重点,对秸秆的粉碎处理并不能真正达到秸秆还田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1、粉碎后的秸秆过长(4~10厘米)、过粗,抛撒集中,后期旋耕整地时,集中过厚的秸秆不能翻压入土且耙不实,影响整地质量;2、播种时秸秆阻碍播种,造成缺苗断垄;3、过长过粗的秸秆长期无法腐烂,造成土壤悬空,阻碍土壤深层水分向上传输,影响出苗或幼苗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能够实现秸杆捡拾、粉碎、灭茬和起垄的多工序联合作业,并将粉碎后的秸杆覆盖在垄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达到土壤保墒的效果。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包括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和整地机构,其中,所述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包括:

架体;

捡拾部,设置在所述架体内侧,所述捡拾部包括捡拾刀轴、捡拾锤爪和捡拾定刀组,所述捡拾刀轴的两端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架体,多个所述捡拾锤爪间隔交错的设置在所述捡拾刀轴上,所述捡拾定刀组包括多个捡拾定刀,且多个所述捡拾定刀间隔设置在所述架体内侧,所述捡拾刀轴转动时,带动所述捡拾锤爪转动,并使所述捡拾锤爪从捡拾定刀的间隔内通过;

搅笼,设置在所述架体内侧,所述搅笼包括螺旋搅笼轴和搅笼筛筒,所述螺旋搅笼轴的两端可转动的固定在所述架体,所述搅笼筛筒包覆所述螺旋搅笼轴设置,且所述搅笼筛筒的上侧设有秸杆入口,从所述捡拾部飞出的粉碎后的秸杆由所述秸杆入口进入所述搅笼,所述搅笼筛筒上还设有秸杆出口;

风机,所述风机包括风机壳体和设置在所述风机壳体内的风机叶轮,所述风机壳体上设有风机入口和风机出口;

所述风机入口与所述秸杆出口对应设置,所述螺旋搅笼轴将进入所述搅笼内的秸杆输送到所述秸杆出口,并经所述风机入口进入所述风机壳体内;

所述整地机构设置在所述架体的后侧,包括整地机架、灭茬刀轴总成和起垄机构,所述灭茬刀轴总成和起垄机构由前向后依次设置在整地机架上;

粉碎后的秸杆被所述风机从风机出口抽出,并输送到所述起垄机构所起的垄上。

优选地,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还包括粉碎部,所述粉碎部位于所述捡拾部和所述搅笼之间,从所述捡拾部飞出的秸杆经过所述粉碎部二次粉碎后由所述秸杆入口进入所述搅笼;

其中,所述粉碎部包括粉碎刀轴、粉碎锤片和粉碎定刀组,所述粉碎刀轴的两端可转动的固定所述架体,所述粉碎锤片间隔交错的设置在所述粉碎刀轴上,所述粉碎定刀组包括多个粉碎定刀,且多个所述粉碎定刀间隔设置在所述架体内侧,所述粉碎刀轴转动时,带动所述粉碎锤片转动,并使所述粉碎锤片从粉碎定刀的间隔内通过。

优选地,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还包括用于筛选秸杆的破碎筛,所述破碎筛设置在所述粉碎部的下侧;

其中,所述破碎筛包括第一破碎筛部、第一导流板和第二破碎筛部,且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一破碎筛部和第二破碎筛部之间,所述第一破碎筛部位于所述粉碎部和所述秸杆入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捡拾部后侧还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上方与架体上围板之间留设有间隔。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导流板上还设有搂草部,所述搂草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搂草弹齿,每个搂草弹齿均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导流板上,另一端伸出所述架体外。

优选地,所述第一破碎筛部和所述第二破碎筛部均包括多个纵向筛条和多个横向筛条,所述多个纵向筛条间隔设置,所述多个横向筛条均垂直于纵向筛条,且多个横向筛条间设置,所述粉碎刀轴转动时,所述粉碎锤片从纵向筛条的间隔通过。

优选地,每个所述纵向筛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齿状凸起。

优选地,所述整地机构还包括旋耕刀轴总成、深松钩机构和镇压机构,所述旋耕刀轴总成、深松钩和镇压机构固定在所述整地机架上,且所述旋耕刀轴总成和深松钩由前向后依次设置在所述灭茬刀轴总成和起垄机构之间,所述镇压机构设置在所述起垄机构后侧。

优选地,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还包括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包括主变速箱、捡拾传动部、粉碎传动部、搅扰传动部、风机传动部和整地机构变速箱,所述捡拾传动部和所述粉碎传动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架体的两侧,所述搅笼传动部与所述捡拾传动部位于所述架体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捡拾传动部包括捡拾主动带轮和捡拾从动带轮,所述捡拾主动带轮与所述主变速箱的第一输出轴连接,所述捡拾从动带轮与所述捡拾刀轴连接,所述捡拾主动带轮和捡拾从动带轮通过捡拾同步带连接;

所述粉碎传动部包括粉碎主动带轮和粉碎从动带轮,所述粉碎主动带轮与所述主变速箱的第二输出轴连接,所述粉碎从动带轮与所述粉碎刀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粉碎主动带轮和粉碎从动带轮通过粉碎同步带连接;

所述搅笼传动部包括搅笼主动带轮和搅笼从动带轮,所述搅笼主动带轮与所述粉碎刀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搅笼从动带轮与所述螺旋搅笼轴连接,所述搅笼主动带轮和搅笼从动带轮通过搅笼同步带连接。

所述风机传动部包括风机动力万向轴、风机主动带轮和风机从动带轮,所述风机动力万向轴的一端与所述主变速箱的第三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风机主动带轮连接,所述风机从动带轮与所述风机动力输入轴连接,所述风机主动带轮与所述风机从动带轮通过风机同步带连接;

所述整地机构变速箱的输入轴与所述风机动力万向轴连接,所述整地机构变速箱的输出轴为所述灭茬刀轴总成和旋耕刀轴总成提供动力。

优选地,所述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和所述整地机构通过车轮悬架与车轮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机出口处设有风机抽送筒,用于将粉碎后的秸杆输送到所述起垄机构所起的垄上;

优选地,所述螺旋搅笼轴包括搅笼轴左旋叶、搅笼轴右旋叶和设置在所述搅笼轴左旋叶和搅笼轴右旋叶之间的搅笼轴拨齿。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包括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和整地机构,其中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包括架体、捡拾部、搅笼和风机,捡拾部和搅笼设置在架体内,风机与搅笼连接;整地机构包括整地机架、灭茬刀轴总成和起垄机构,其中,灭茬刀轴总成和起垄机构由前向后依次设置在整地机架上。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能够实现秸杆捡拾、粉碎、灭茬和起垄的多工序联合作业,并将粉碎后的秸杆覆盖在垄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达到土壤保墒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茎茬细碎还田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茎茬细碎还田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茎茬细碎还田机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捡拾刀轴和捡拾锤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粉碎刀轴和粉碎锤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导流板和搂草弹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第一破碎筛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螺旋搅笼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秸杆细碎还田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架体;11:架体上围板;12:架体左围板;13:架体右围板;2:捡拾部;21:捡拾刀轴;22:捡拾锤爪;23:捡拾定刀组; 231:捡拾定刀;3:粉碎部;31:粉碎刀轴;32:粉碎锤片;321:连接块;322:粉碎刀片;33:粉碎定刀组;331:粉碎定刀;4:破碎筛; 41:第一破碎筛部;42:第一导流板;43:第二破碎筛部;44:纵向筛条;441:齿状突起;45:横向筛条;5:第二导流板;6:搂草弹齿; 7:主变速箱;71:输入轴;72:第一输出轴;73:第二输出轴;8:捡拾传动部;81:捡拾主动带轮;82:捡拾从动带轮;83:捡拾同步带;9:粉碎传动部;91:粉碎传动带轮;92:粉碎从动带轮;93:粉碎同步带;10:搅笼;101:搅笼筛筒;1011:秸杆入口;1012:秸杆出口;102:螺旋搅笼轴;1021:搅笼轴左旋叶;1022:搅笼轴右旋叶; 1023:搅笼轴拨齿;200:风机;201:风机外壳;2011:风机入口;202:风机叶轮;203:风机抽送筒;204:风机动力输入轴;300:整地机构; 301:整地机架;302:灭茬刀轴总成;303:起垄机构;304:旋耕刀轴总成;305:深松钩机构;306:镇压机构;100:牵引梁;110:主传动万向轴;400:车轮悬架;500:车轮;600:搅笼传动部;601:搅笼主动带轮;602:搅笼从动带轮;603:搅笼同步带;700:风机传动部;701:风机主动带轮;702:风机从动带轮;703:风机同步带;704:风机动力万向轴;800:换向齿轮箱;900:整地机构变速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垄覆盖式茎茬细碎还田机,包括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和整地机构,其中,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包括架体1、捡拾部2、搅笼10和风机200,具体地,架体1为下侧开放的壳体结构,捡拾部2和搅笼10设置在架体1内,风机固定在架体1上或者附近。

如图2和图4所示,捡拾部2包括捡拾刀轴21、捡拾锤爪22和捡拾定刀组23,捡拾刀轴2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架体左围板12和架体右围板13连接,使捡拾刀轴21能够相对架体1转动,多个捡拾锤爪22间隔交错的设置在捡拾刀轴21上,优选地,捡拾锤爪22铰接固定在捡拾刀轴21上。

优选地,捡拾定刀组23设置架体上围板11的前侧转角处,且捡拾定刀组23包括多个捡拾定刀231,且多个捡拾定刀231间隔设置在架体1的内侧,捡拾刀轴21转动时,带动捡拾锤爪22转动,形成环形气流,实现秸杆捡拾。在捡拾锤爪22经过捡拾定刀组23所处的区域时,捡拾锤爪22从捡拾定刀231的间隔内通过,使捡拾锤爪22与捡拾定刀231形成较强剪切力,对具有坚韧纤维特性的秸杆具有很的粉碎效果,实现秸杆的初次粉碎。

优选地,捡拾锤爪22从捡拾定刀组23通过时捡拾锤爪22深入捡拾定刀231的间隔的深度为为1cm-3cm,更优选地,深入捡拾定刀331 的间隔的深度为2cm。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捡拾锤爪22铰接固定在捡拾刀轴21上,使捡拾锤爪在工作时,秸杆同时受到重力和剪切力作用,提高粉碎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捡拾锤爪22是一种宽截面、大质量、带爪齿结构,相邻的捡拾锤爪22中心间距为5厘米,通过支架和销轴以交错的均布于捡拾刀轴21上,这样的结构使得捡拾刀轴21在高速旋转后形成的冲击力更大,搅动形成的环形气流更强,有益于秸秆的捡拾与卷携吸附。捡拾定刀组23的多个捡拾定刀231间距5厘米排列于捡拾刀轴21与架体上围板11的切入区,捡拾锤爪22的爪齿与捡拾定刀之间有2厘米的交叉深度,且捡拾锤爪22的爪齿从相邻捡拾定刀231的间距中间穿过,捡拾刀轴21高速旋转后,捡拾锤爪的爪齿与捡拾定刀形成剪切运动,这种针对秸秆具有坚韧纤维的特性而设计的结构,使秸秆在捡拾过程中受到撞击与剪切双重力的作用。

如图2所示,搅笼10设置在架体1的内侧,其中,搅笼10包括螺旋搅笼轴102和搅笼筛筒101,螺旋搅笼轴102的两端可转动的固定在架体1的架体左围板12和架体右围板13,搅笼筛筒101包覆螺旋搅笼轴102设置,优选地,搅笼筛筒101和螺旋搅笼轴102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搅笼筛筒101的上侧设有秸杆入口1011,从捡拾部2 飞出的粉碎后的秸杆由秸杆入口1011进入搅笼10,搅笼筛筒101上还设有秸杆出口1012,螺旋搅笼轴102搅拌秸杆并将秸杆输送到秸杆出口1012。小于搅笼筛筒101筛孔的秸杆,在螺旋搅笼轴102搅拌的作用下,由筛孔均匀的洒落到地面,稍大一点的秸杆进入风机,此处稍大一点的秸杆是指1-3厘米大小的秸杆。搅笼筛筒101的筛孔一般为 1.5厘米,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这里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搅笼轴102和搅笼筛筒101共同作用完成秸秆输送,并将机体内的气流排出,使气流形成循环,同时又筛分挑选1 厘米以下的秸秆抛洒至地面。

优选地,秸杆出口1012设置在搅笼筛筒101侧面,且位于轴向的中部,螺旋搅笼轴102的左侧设有搅笼轴左旋叶1021,右侧设有搅笼轴右旋叶1022,在中部设有搅笼轴拨齿1023,搅笼轴左旋叶1021和搅笼轴右旋叶1022能够分别搅笼筛筒101左侧和右侧的秸杆输送到螺旋搅笼轴102的中部,搅笼轴拨齿1023辅助将秸杆拨出秸杆出口1012。

如图3所示,风机200固定在架体1上或者架体1附近的其它部件上,其包括风机外壳201、设置在风机外壳201内的风机叶轮202,具体地,风机外壳201上设有风机入口2011和风机出口,风机入口2011 与秸杆出口1012对应设置,此处的对应设置是指秸杆出口1012和风机入口2011相连通设置,使搅笼10内的秸杆经秸杆出口1012和风机入口2011被抽入风机,然后从风机出口处输出。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整地机构300设置在架体1的后侧,其包括整地机架301、灭茬刀轴总成302和起垄机构303,且灭茬刀轴总成和起垄机构由前向后依次设置在整地机架301上。

优选地,在风机出口处设置风机抽送筒203,该风机抽送筒203 为长筒结构,其一端与风机出口连接,另一端伸到起垄机构303的后侧或者还田机的侧面,将粉碎后秸杆输送到起好的垄上。

使用时,捡拾部2进行秸杆捡拾和初步粉碎,初步粉碎后,粉碎程度较好(达到还田要求)的部分秸杆进入到搅笼10内,在螺旋搅笼轴102的作用下,小于搅笼筛筒101筛孔的秸杆均匀洒落到地面,在于搅笼筛筒101筛孔的秸杆被螺旋搅笼轴101输送至秸杆出口1012,然后进入风机200,同时整地机构也在进行旋耕作业,灭茬刀轴总成 302和起垄机构303实现在灭茬和起垄,风机内200的秸杆由风机出口处输出,并洒落到垄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达到土壤保墒的效果。

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粉碎效果,在捡拾部2和搅笼10 之间还设有粉碎部3,捡拾部2捡拾并对秸杆进入初步粉碎后,需求量进入粉碎部3进行二次粉碎。

如图2和图5所示,粉碎部3包括粉碎刀轴31、粉碎锤片32和粉碎定刀组33,其中,粉碎刀轴31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架体左围板 12的架体右围板13连接,使粉碎刀轴31能够相对架体1转动,多个粉碎锤片32间隔交错的设置在粉碎刀轴31上,优选地,粉碎锤片32 铰接固定在粉碎刀轴31上。

优选地,粉碎定刀组33设置架体上围板11的后侧转角处,且粉碎定刀组33包括多个粉碎定刀331,且多个粉碎定刀331间隔设置在架体1的内侧,粉碎刀轴31转动时,带动粉碎锤片32转动,在粉碎锤片32经过粉碎定刀组23所处的区域时,粉碎锤片32从粉碎定刀331 的间隔内通过,使粉碎锤片32与粉碎定刀331形成较强剪切力。

优选地,粉碎锤片32从粉碎定刀组33通过时粉碎锤片32深入粉碎定刀331的间隔的深度为1cm-3cm,更优选地,深入粉碎定刀331 的间隔的深度为2cm。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粉碎锤片32包括连接块321和多个粉碎刀片322,多个粉碎刀片322平行间隔设置在连接块321上,连接块 321铰接固定在粉碎刀轴31上。

虽然大部分尺寸较大的秸杆会经粉碎锤片32再次循环转动到粉碎定刀组33处被再次粉碎,但为了避免部分尺寸较大的秸杆直接落到地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在粉碎部3的下侧设置破碎筛4,用于防止较长的秸杆直接返田。具体地,破碎筛4的两端固定在架体左围板12和架体右围板13上,尺寸较长的秸杆落到破碎筛4上并被高速转动的粉碎锤片32带走再次粉碎。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破碎筛4包括第一破碎筛部41、第一导流板42和第二破碎筛部43,且第一导流板42位于第一破碎筛部41 和第二破碎筛部43之间,而第一破碎筛部41位于粉碎部3和秸杆入口1011之间,从所述粉碎部飞出的秸杆,一部分小于第一破碎筛部41 筛孔的秸杆穿过筛孔由所述秸杆入口1011进入搅笼筛筒101,另一部分大于第一破碎筛部41筛孔的秸杆经第一导流板42加速后经第二破碎筛部43再次筛选后,较大尺寸的秸杆循环到粉碎部3再次粉碎。优选地,第一导流板42为圆弧形。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破碎筛部41包括多个纵向筛条44和多个横向筛条45,多个纵向筛条44平行间隔设置,且优选地,纵向筛条44为弧形薄片,横向筛条45垂直于纵向筛条44,并将多个纵向筛条44连接起来,多个横向筛条45平行间隔设置,且横向筛条45为圆柱状,粉碎刀轴31转动时,每个粉碎刀片321从一个相邻的两个纵向筛条44的之间的间隔通过,并深入间隔内,防止秸杆在此积压堵塞破碎筛4,优选地,粉碎刀片321深入纵向筛条44间隔内的深度为1cm-3cm,更优选地,深入纵向筛条44的深度为2cm。

优选地,相邻两个纵向筛条44之间的间距为3cm;相邻两个所述横向筛条45之间的间距为2cm。

本实施例中五个间隔设置的粉碎刀片321从纵向筛条44的五个间隔通过,使较长的秸杆更够更好的粉碎。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粉碎效果,如图8和图9所示,在每个纵向筛条44上间隔设置多个齿状凸起411,用于阻挡较大的秸杆,并配合粉碎锤片32对所阻挡的秸杆进行再次粉碎。

即秸杆经粉碎部3粉碎后,尺寸较大的秸杆会经第一破碎筛部41 再次粉碎,然后经第一导流板42加速后,进入第二破碎筛部43再次粉碎,秸杆经过捡拾部2、粉碎部3、第一破碎筛部41和第二破碎筛部43的粉碎基本都能达到还田要求,基本无需再次循环粉碎,提高粉碎效率。而少量残余未被粉碎的秸秆随气流进入下一次粉碎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破碎筛部43和第一破碎筛部41的结构相同,在些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捡拾秸杆的效率,如图2所示,优选地,在捡拾部2和粉碎部3之间设置第二导流板5,该第二导流板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架体左围板12和架体右围板13上,且第二导流板5的上部与架体上围板11之间还留有一定间隔,使粉碎部3和捡拾部2之间相通。

优选地,如图2和图7所示,第二导流板5为凹弧形板,凹弧面朝向捡拾刀轴21方向,捡拾刀轴21高速旋转时,架体围板与第二导流板5共同作用,形成高速空气环流,将秸杆卷携吸附到捡拾部2,然后在架体围板的作用下进入粉碎部3。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7所示,在第二导流板5的下侧设有搂草部,该搂草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搂草弹齿6,搂草弹齿6具有弹性,能够将垄沟中和秸杆和周边未被捡拾的秸杆搂至捡拾刀轴下方,使这些秸杆能被顺利捡拾。

如图1-图3所示,进一步地,整地机构300还包括旋耕刀轴总成 304、深松钩机构305和镇压机构306,具体地,旋耕刀轴总成304、深松钩305和镇压机构306均固定在整地机架301上,且旋耕刀轴总成304和深松钩305由前向后依次设置在所述灭茬刀轴总成302和起垄机构303之间,而镇压机构306设置在起垄机构303的后侧。

粉碎后洒落在地面上的秸杆和根茬被灭茬刀轴总成302和旋耕刀轴总成304翻耕入土,随后深松钩305完成深松作业,起垄机构303 和镇压机构306完成起垄镇压作业。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秸杆细碎还田机构和整地机构通过车轮悬架400与车轮500连接,且整地机构还可以像现有的整地机构一样,通过液压杆进行整地机构的高度调整和翻转。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本实施例还田机的动力传动系统,该动力传动系统包括主变速箱7、捡拾传动部8、粉碎传动部9、搅笼传动部600、风机传动部700和整地机构变速箱900,其中,捡拾传动部8和所述粉碎传动部9分别设置在架体1的两侧,搅笼传动部600与捡拾传动部8位于架体1的同一侧,主变速箱7包括第一输入轴71、第一输出轴72、第二输出轴73和第三输出轴74,第一输出轴71通过主传动万向轴110与拖拉机的后输出动力轴连接,并且还田机还通过牵引梁100与拖拉机连接。

具体地,捡拾传动部8包括捡拾主动带轮81和捡拾从动带轮82,捡拾主动带轮81与主变速箱7的第一输出轴72连接,捡拾从动带轮 82与捡拾刀轴21连接,捡拾主动带轮81和捡拾从动带轮82通过捡拾同步带83连接。

粉碎传动部9包括粉碎主动带轮91和粉碎从动带轮92,粉碎主动带轮91与主变速箱7的第二输出轴73连接,粉碎从动带轮92与粉碎刀轴31的一端连接,粉碎主动带轮91和粉碎从动带轮92通过粉碎同步带93连接。

搅笼传动部600包括搅笼主动带轮601和搅笼从动带轮602,搅笼主动带轮601与粉碎刀轴31的另一端连接,搅笼从动带轮602与螺旋搅笼轴102连接,搅笼主动带轮601和搅笼从动带轮602通过搅笼同步带603连接。

风机传动部700包括风机动力万向轴704、风机主动带轮701和风机从动带轮702,风机动力万向轴704的一端与主变速箱7的第三输出轴74连接,另一端穿设固定于风机主动带轮701,风机从动带轮702 与风机动力输入轴204连接,风机主动带轮701与风机从动带轮702 通过风机同步带703连接;

整地机构变速箱的输入轴与风机动力万向轴704连接述整地机构变速箱的输出轴为灭茬刀轴总成和旋耕刀轴总成提供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设置粉碎部3的实施例中,省略现有的搅笼传动部600,直接使用粉碎传动部9为搅笼10传动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各轴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转接轴、万向传动轴等结构,上述结构均为成熟的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捡拾部2和粉碎部3、搅笼10、风机200和整地机构300 也可以不使用动力传动系统,而是分别使用单独的动力系统提供动力,由于现有技术中有很多方式可以实现该方案,因此,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二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为了使主变速箱7体积更小,会使用两个相对的输出轴转向不一致的主变速箱7,针对这样的主变速箱7,本实施例二中在架体右转板13上设置换向齿轮箱800,粉碎主动带轮91通过换向齿轮箱800与第二输出轴73连接,即粉碎传动部9通过换向齿轮箱10 换向后,使粉碎主动带轮91与第二输出轴73的旋转方向相反,但能够使粉碎刀轴31与捡拾刀轴21的旋转方向保持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换向齿轮箱10也可以安装在捡拾传动部8所在的一侧,即可以通过改变捡拾刀轴21的旋转方向,使捡拾刀轴21与粉碎刀轴31保持旋转方向相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