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6609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防护部件,用于皮下注射针头、血液收集针头、导管针头及其他医疗器械,可防止针头的意外扎伤。
背景技术
安全防护部件广泛用于卫生保健行业,可用来消除或减小针头意外扎伤的风险。安全防护部件有许多形式,包括沿针管从近端位置套到末端位置的防护部件。防护部件在近端位置时,针管的尖端外露可使用。当防护部件在末端位置时,就可遮住针套的尖端。
有些防护部件很大,可套过注射器、针托或其他医疗器具。这些较大的防护部件还包括用来将防护部件推向远端的螺旋弹簧。当防护部件维持在近端位置时,弹簧通常在医疗设备近端部分的周围锁定成收缩状态。医疗器具使用完后,触发传动器,释放弹簧,向远端驱动防护部件使其进入针管四周的防护位置。
有些防护部件较小,其结构仅能套入针管。现有技术中的这种防护部件可通过连接体或一排连接的枢臂连接到注射器或针套管,从而限制防护部件相对针管的运动范围。这样,防护部件可向远端移动到针尖的周围。然而,连接体或枢臂可防止防护部件从针管上完全滑下。这种普通类型的防护部件包括协助防护部件沿针管向远端移动的弹簧装置。这种类型的防护部件装置已在美国专利No.5,348,544中公开,该专利已受让给本发明的受让人。美国专利No.5,348,544中公开的这种防护部件装置,需要使用者向其中的一个枢接的枢臂施加手指压力而启动防护部件。起初,手指压力会受到弹簧的对抗,但枢臂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后,枢接的枢臂将被定位,从而弹簧可协助防护部件向远端移动。美国专利No.5,348,544所公开的针头防护部件很有效。
一些医疗过程需要使用翼状组件从病人体内收集血液,或是向病人输送液体。翼状组件通常包括一段柔软的塑料管。管的一端连接着向病人静脉输送的液体或连接着接收病人体内抽出的血液或其他液体的容器。翼状组件还包括针具。针具包括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的针套管。针套管较近的一端稳固地固定在远离接收容器的柔性塑料管的末端。针管固定在针套管中,并从针套管的远端突出。这种翼状组件的针头装置还包括套过针管的防护部件,防护部件可从针管露出的近端位置移动到针管被遮起来的远端位置。针具还包括至少一个从针套管和从防护部件突出的翼状物。翼状物便于对针具进行手指操作。翼状物还可用来测量针具扎入病人肌肤中的深度。许多针具包括一对柔性的翼状物,它们可相互面对面的折叠,以便于手指操作。而且,翼状物可折叠成共面位置以测量针具扎入病人肌肤中的深度。
发明概述本发明主要是一种具有针套管、针管以及防护部件的翼状组件,针管从针套管上突出,防护部件的结构至少可遮住部分针管。
套管由塑料制成因而可折叠,具有相对的近端与远端,两端之间延伸有通道。套管近端安装在一段柔性塑料管上。握持部件可从套管横向伸出便于对翼状组件进行手指操作。握持部件包括背鳍和/或翼片。翼片基本上呈刚性。或者,翼片可相对套管旋转或呈柔性,在两个翼片基本共面时所述翼片也可处于不斜的状态。翼片也可相对套管旋转或偏移成面对面的位置,从而翼片可被拇指和食指挤压,以便于对翼状组件进行手指操作。
针管包括近端和远端,近端可牢固地安装在套管的远端,从而使通过针管的中腔既与通过套管中的通道连接又与塑料管连接。针管的远端很尖,可扎入患者的皮肤及相邻组织中。
翼状组件的防护部件可沿针管从临近套管的近端滑动到针管的远端,以遮蔽针管的尖端。翼状组件还包括限制防护部件沿针管运动的连接部件。连接部件包括一个柔性连接体或多个可从折叠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的绞接的关节臂。当防护部件相对针管处于近端位置时,连接部件处于折叠状态。而当防护部件向前移动到针尖周围的防护位置时,连接部件则处于完全伸展的状态。
连接部件具有绞接到防护部件上的远端和绞接到针管或靠近针管的近端。而且,连接部件的近端可直接与针管绞接。或者,连接部件的近端可绞接到基层上,基层反过来又牢固地连接到针管上。
翼状组件还可包括驱使防护部件从近端移动到远端的偏置部件。偏置部件还可包括安装在连接部件上多个绞接臂间的扭簧。或者,偏置部件还可包括绕在针管上防护部件和针套管间的螺旋弹簧。当防护部件处于近端位置时,偏置部件可储存能量。另外,偏置部件相对防护部件和连接部件配置,从而使储存的能量可驱使防护部件在其移动范围内向远处移动。这样,即使防护部件处于极近的位置时,偏置部件的结构和位置也可驱使防护部件向远处移动。因此,偏置部件不需在防护部件或绞接臂上预先施加手指的压力,以启动防护部件向远端的防护位置移动。另外偏置部件也可包括离心铰链,可使防护部件朝着近端位置移动。手指压力可用来旋转离心铰链,使其处于具有内在偏置力的位置,在该位置可驱使防护部件移动到远端位置。
翼状组件还可包括安全闩,安全闩可释放地将防护部件保持在近端位置。安全闩可包括连接部件上的第一部分和握持部件上的第二部分。例如,当防护部件处于近端位置时,连接部件的结构可释放地将背鳍啮合。然而施加在连接部件或安全闩上的力要足以克服连接部件与背鳍间的保持力。这样防护部件方可移动到远端位置。
本发明的翼状组件还可包括一安全帽,在使用前它可套过针管。安全帽可由刚性塑料制成,其大小可从远端到近端套过整个针管。安全帽近端部分的大小可与防护部件摩擦配合。或者安全帽可通过防护部件与套管接合。安全帽可防止针管在使用前发生意外的刺扎。
首先,翼状组件的防护部件在针管上锁在或保留在其近端位置,连接部件处于折叠状态。然后,安全帽完全套过针管,与针套管或防护部件可移动地摩擦配合。防护部件和安全帽最初的定位在制造时就已完成,不需医护人员的任何动作。同样,在制造中还可将一段柔性塑料管连接在针套管上。随后,将翼状组件进行包装和运输。
医护人员基本上可以以常规方式来使用翼状组件。特别地,远离针管装置的塑料管的一端连接在容器上。医护人员可用拇指和食指将握持部件固定,将安全帽从针管上移走。将针管的尖端移到选定的注射位置。翼片从针管突出,可测量患者的皮肤到握持翼状组件位置的距离。
从患者体内抽完适量的液体或向患者注射完适量的液体之后,针管从患者的皮肤拔出。然后,医护人员可启动安全闩使防护部件不再停留在近端位置,而向针管尖端四周的防护位置移动。安全闩的启动需要对其进行手指操作。或者,安全闩的启动需要对连接部件或防护部件施加足够的外力,以克服闩锁的力。医护人员可继续向连接部件或防护部件直接施加外力,直到防护部件抵达远端位置。或者,在安全闩启动后,用弹簧将防护部件推动到远端位置。最后,将安全防护翼状组件与容器分离,丢在适当的明显的收容器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述具有处于近端位置的防护部件的翼状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翼状组件的部分侧视图。
图3是与图2类似的透视图,但所表示的是释放安全闩后防护部件处于中间位置的情况。
图4是与图1和图3类似的透视图,但所表示的是翼状组件处于完全遮蔽状态的情况。
图5是图4所示状态下防护部件的部分的侧视图。
发明详述根据本发明的翼状组件由图1中的标记10所示。翼状组件10包括一个针头装置12,一个防护部件装置14,一连接体16及一段柔性塑料管18。塑料管18具有连接针头装置12的远端20,这将在下面进行详述。塑料管18还包括近端(未示出)。塑料管18的近端可安装在用来将翼状组件10连接到容器的塑料配件上。这样,翼状组件10可从容器中向病人输送液体或将病人体内的液体抽到容器中。
针头装置12包括具有近端24和远端26的针管22,远端26倾斜形成尖端,在24,26两端之间有一膨胀的中腔。安全帽28套过针管22,由针头装置12的其他部分或防护部件装置14以公知方式固定。针头装置12还包括一塑料套管30。针管22的近端24通过粘合固定在套管30的远端32上。套管30包括具有凹口的近端34,可使塑料管18的末端20通过。从而套管30可连通针管22的中腔和通过塑料管18的通道。
套管30还包括背鳍36,背鳍从套管30的近端34横向并靠近其突出。背鳍36基本平坦并足够坚硬,从而可对针头装置进行精确的手指操作。另外,背鳍36足够大便于使用者用拇指和食指将其方便地握住。背鳍36的末端有一锁销38,从背鳍36横向向外突出。
套管30还有两个横向的翼片40,42。翼片40和42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并与背鳍36间隔相等角度。另外,翼片40,42基本与套管30上径向相对背鳍36的表面平齐。从而,翼片40和42,以及套管30上径向相对背鳍36的部分,构成光滑连续的表面,可舒适地置于病人的肌肤表面。如图1-5中所示,背鳍36和翼片40,42都有足够的刚性。从而,翼状组件10的所有或大多手指操作都可利用背鳍36。另一方面,翼片40,42可主要用来测量靠近患者皮肤的翼状组件。翼片40和42还可绞接着相互旋转,与背鳍36的部分几乎面对面地接合。在这种结构中,翼片40和42可在对翼状组件10的手指操作中发挥作用。
防护部件14包括可滑动地安装在针管22上的防护套44,可从临近套管30的近端移动到防护套44环绕针管22末端26的远端。防护部件14还具有金属材料制成的安全闩46。安全闩46紧固在防护套44中,当防护部件14处于图2中的近端位置时,它对着针管22的一侧偏置。当防护套44从图2所示的近端位置朝着图5所示的远端位置向前移动时,安全闩46朝向针管22的一侧滑动。当防护部件14抵达图5所示的末端位置时,安全闩46将穿过针管22的末端26。安全闩46内在的偏置力促使安全闩46越过针管22的末端26,从而防止针管22再露出。
连接体16包括远端臂48,远端臂借助第一活动铰与防护套44一体连接,从而可在远端臂与防护套44之间绞接运动。近端臂52借助第二活动铰54与远端臂连成一体。近端臂52通过第三活动铰56与套管30连成一体。
远端臂48还有从第一活动绞50伸到第二活动绞54的基层58。另外,远端臂48还包括相对的两侧壁60和62,它们从第一和第二活动绞50,54间的基层58伸出。这样,远端臂48上至少有一部分是沟槽形的。侧壁60,62上分别具有锁槽61,63。远端臂48的基层58上有从第二活动绞54伸向第一活动绞50的中间槽64。中间槽64的宽度可容下针管22。
近端臂52类似于通道形,包括基层68和两个相对的侧壁70,72,从而构成通道形。近端臂52的基层68上的槽74从第二活动绞54伸向第三活动绞52。槽74的宽度可容下针管22。另外,槽64和74穿过第二活动绞54相互连通。活动绞50,54,56朝基本上成一直线排列的防护套44、远端臂48、近端42及套管30偏置。然而,如图1和2所示,活动绞50,54,56可使近端臂52套入背鳍36的远端,远端臂48套入近端臂52的部分中。在这一位置中,防护套44基本靠近套管30。近端臂52的侧壁70和72上分别有锁槽74,76。当近端臂52绕第三活动绞56旋转时,锁槽74和76将锁销38嵌入套过背鳍36远端的套入位置。近端臂52在其侧壁70上有向外突出的锁销78,在侧壁72上也有同样的锁销(未示出)。当近端臂48和远端臂52相对折叠起来时,近端臂52的侧壁70与72上的锁销,其大小可与远端臂48的侧壁60,62上的锁槽相啮合。图2中清楚的示出,背鳍36比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短。这样,当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折入并套过背鳍36时,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临近第二活动绞54的部分超过背鳍36。
可以以常规方式操作翼状组件10。而且,翼状组件10的背鳍36可被握持在拇指和食指之间。医护人员可用另一只手套上安全帽28,也可从针管22上摘下安全帽28。然后,医务人员将背鳍36保持在夹紧状态,引导针管22的尖头扎入患者的目标位置。翼片可固定在所选的位置,如果需要的话,可测量翼片40,42到患者肌肤的距离。
用完之后,医护人员再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背鳍36,从患者身上抽出针管22。然后,医护人员向近端臂52超出背鳍36的部分施加力。施加的力克服了背鳍36上的锁销与近端臂52侧壁70,72上锁槽74,76之间的啮合力。同样,施加的力也克服了近端臂52侧壁70,72上的锁销78与远端臂48的侧壁60,62上的锁槽61,63之间的啮合力。从而从锁槽中释放出锁销,且在活动绞50,54,58中产生内在的偏置力,促使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从图1和2所示的折叠状态,释放到图3所示的部分放开的状态,直到最后如图4和5所示的完全展成直线的状态。这一运动使防护部件14沿针管22向远处滑动。另外,针管22的中间部分穿过槽64和74。远端臂48的侧壁60,62和近端臂52的侧壁70,72实现针管22中间部分的局部遮蔽。当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处于图4和5中所示完全伸展的状态时,防护套44套过针管22。另外,安全闩46越过针管22的尖端26,防止防护部件倒回近端的运动从而又将针管22的尖端26露出。这样,安全闩46可阻止防护部件14向近端的运动,同时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可防止防护部件14向远端的运动。然后可将翼状组件10安全地放入明显的收容器中。
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远端臂和近端臂48,52相互一体地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活动绞一体地连接在防护套44和套管30上。然而,防护套、端臂以及套管均可为单独的部件,通过铰链销相互连接。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动铰链50,54,56的固有弹性足以推动防护套44,将其推入越过针管22尖端26的防护位置。本发明的翼状组件可完全依赖手指的力气将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移动到伸展位置。另一种办法是,利用弹簧驱动防护部件14相对于套管30进行移动。例如,可在针管22上缠绕螺旋弹簧或平行于针管22安装螺旋弹簧。螺旋弹簧在使用前收缩处于储能状态。锁槽74,76与锁销38的啮合将释放储存在螺旋弹簧中的能量,推动防护套44沿针管22运动到图4和5所示的位置。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在远端臂48和近端臂52的至少一个绞接处使用扭簧,类似于美国专利No.5,348,544中所公开的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针具装置包括套管,其具有近端和远端以及在两端之间延伸的通道;针管,其具有装在上述套管中的近端和从套管伸出的尖的远端;防护部件,其可滑动地安装在上述针管上,从针管尖端露在外面的近端位置移动到防护部件对针管尖端进行防护的远端位置;背鳍,其从上述套管伸出,便于对上述针具进行手指操作;近端臂,其具有至少与套管、背鳍之一铰接的近端和一远端,近端臂可从临近所述背鳍的第一位置被铰接地转到基本靠近针管的第二位置,所述近端臂具有锁定件,以可释放地啮合背鳍;远端臂,其近端绞接在近端臂的远端,其远端绞接在防护部件上,当近端臂转到第二位置时远端臂基本靠近针管,近端臂转到第二位置使防护部件移到相对所述针管远端的防护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臂和远端臂具有可防止防护部件向远端移动以越过所述针管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针具,其特征在于防护部件具有弹簧夹,当防护部件处于近端位置和向远端位置移动时,弹簧夹偏置靠着针管,当防护部件处于远端位置时,弹簧夹移动越过针管远端,从而避免防护部件从远端位置向近端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和远端臂形成一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与套管形成一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针具,其特征在于远端臂与防护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一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和远端臂的长度是这样选择的,即当近端臂处于第一位置时,近端臂远端伸出超过背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可释放地锁定在背鳍中,这是借助至少在背鳍和近端臂之一上突出的至少一个锁销,和在背鳍和近端臂中的另一个上形成的至少一个锁槽来实现的,锁销和锁槽可释放地将近端臂保持在第一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针具,当近端臂处于第一位置时远端臂可释放地与近端臂锁在一起,可释放的锁具包括,在至少近端臂和远端臂所述之一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二锁销,和在近端臂和远端臂中的另一个上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二锁槽,当近端臂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锁销与第二锁槽可释放地相互啮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具,还包括使防护部件从近端位置朝远端位置偏置的偏置部件。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具,其特征在于偏置部件包括在近端臂和套管之间的弹性偏置的活动铰链。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具还包括一对从套管横向突出的翼片。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翼片可从它们大致共面并与背鳍大体成直角的第一位置,旋转到所述翼片与所述背鳍的相对侧啮合的第二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具,还包括连接套管近端并与针管连通的一段柔性塑料管。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和远端臂各包括一段通过其中的中心沟槽,当近端臂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沟槽的大小可使针管通过。
16.一种安全针具包括套管,其具有近端和远端以及在两端之间延伸的通道;针管,其具有装在套管通道上的近端和从套管向远端伸出的针尖端,两端之间延伸着与套管中的通道相通的中腔;背鳍,其大体沿所述套管通道的法向从所述套管上伸出;翼片,其从套管横向突出,这对翼片可从其大致共面并与背鳍成直角的第一位置,旋转到翼片与背鳍的相对侧啮合的第二位置。近端臂,其与至少套管、背鳍之一铰接成一体,可从近端臂与背鳍可释放连接的第一位置旋转到近端臂基本靠近针管的第二位置,近端臂朝第二位置偏置;远端臂,其有一与远离套管的近端臂的至少一部分铰接成一体的近端和一相对的远端;以及防护套,其与远端臂的远端形成一体,可沿针管从近端臂处于第一位置时距离针管尖端的近端位置滑动到近端臂处于第二位置时遮蔽针管尖端的的远端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和背鳍形成有相互接合的锁具构件,锁具构件可释放地将近端臂保持在第一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和远端臂具有相互接合的锁具构件,可在近端臂处于第一位置时将远端臂保持在靠近近端臂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臂从套管横向突出且超过背鳍,从而当近端臂处于第一位置时,可形成用于接受使近端臂与背鳍的锁定啮合释放的手指力的激励区域。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针具,其特征在于近端臂和远端臂包括一个沟槽,当防护套从近端位置移动到远端位置时,针管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沟槽。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针具,还包括装在防护套上的弹簧夹,当防护部件处于近端位置和向远端位置移动时,弹簧夹偏置靠着针管,当防护套处于远端位置时,弹簧夹偏移越过针管远端。
全文摘要
一种安全针具,具有套管和从套管上伸出的针管。在针管上安装防护部件,它可从靠近套管的近端位置移动到对针管尖端进行防护的远端位置。在套管上突出一背鳍,便于对针具进行手指操作。近端臂绞接在套管上,远端臂绞接在近端臂和防护部件上。当防护部件处于近端位置时,近端臂可释放地与背鳍接合。然而施加在绞接臂上的手指力可将防护部件推到远端位置。
文档编号A61M5/158GK1449845SQ0311073
公开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1日
发明者P·布雷斯勒, J·D·考勒曼, M·蒂尔波 申请人:贝克顿迪肯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