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止血夹推进及闭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5041阅读:735来源:国知局
新型止血夹推进及闭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创手术中的血管夹闭用微创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可重复使用且防误操作的医用生物夹连发施夹钳,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生物夹匣的、可以半自动连续填夹且击发的医用连发施夹钳。



背景技术:

在进行内腔镜手术中,离断器官和组织时需要夹闭血管,防止出血。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施夹钳解决血管夹闭的问题。一种是可重复使用医用生物夹单发施夹钳,此类施夹钳虽然可以有效解决内腔镜手术中血管结扎问题,但医生在夹闭每一枚生物夹以后需要将施夹钳从人体内取出,交给护士,护士将新的止血夹装入钳头夹嘴,然后再交给医生实现第二次施夹,如此重复操作,每完成一次施夹,需要两个人操作,花费较长时间;而且施夹钳反复出入人体,也增加了感染和出血风险。

另一种是医用钛夹连发施夹钳,可以实现连续击发,但这是一种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增加了手术成本。同时,用于结扎的钛夹没有弹性,易导电,人体不能吸收,且影响术后进行MRI影像检查。

中国专利201510009673.8,“自动连发血管塑夹钳及夹匣”,就是针对以上两种施夹钳弊端而发明的一种新颖的施夹钳,可以连发施夹,所用的止血夹属于生物夹,但其设计有一定缺点:

一、生物夹连续填夹时易脱落或偏位。该专利的设计为: 止血夹匣里面的止血夹与施夹钳自身所设定的弹簧机构相抵,弹簧机构在止血夹未击发之前已储能,当启动击发机构后,弹簧机构进入释能阶段,止血夹在弹簧机构的推动之下,进入施夹钳最前端的施夹平台(填夹)。完成血管夹闭后,第二枚止血夹在弹簧机构作用下自动进入施夹平台。此设计的缺点是:止血夹进入施夹平台是在弹簧机构释放的能量作用下自动进入,而弹簧机构的释能阶段在此施夹钳中没有相应的控制机构。这样可能会导致当进行前一枚止血夹施夹动作时,后一枚止血夹就已经自动弹出进入施夹平台,即后一枚止血夹可能与前一枚止血夹发生相撞而产生脱位,影响操作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二、该专利设计施夹钳前端有一个固定的施夹平台,此平台在施夹过程中固定不动,血管夹的结扎只能靠翻转机构来实施,因此,施夹动作属于单联动动作,夹闭止血夹时可能有夹闭力量不够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连发式施夹钳因弹簧机构存在误动作可能而影响施夹效果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通过反复手动填夹来实现连续击发夹闭止血夹的连发施夹钳,以满足临床需要,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止血夹推进及闭合装置,包括手柄1和钳杆6,钳杆6的一端与手柄1相连,钳杆6的另一端连接上钳嘴7和下钳嘴8;上钳嘴7和下钳嘴8通过安装在钳杆6及手柄1中的连杆驱动机构与扳机2相连,钳杆6中安装有生物夹匣9,其特征是所述的生物夹匣9包括匣盒901、生物夹推头902、生物夹推簧903;生物夹推簧903一端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另一端与匣盒901底端相抵;匣盒901开口端装有多枚生物夹10;所述生物夹10的外侧面上设有推进结构1001;生物夹10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匣盒901上设有对生物夹推头902和生物夹10进行导向的导向槽904,生物夹推头902上设有凸块结构905插入所述的导向槽904中;上钳嘴7和下钳嘴8上设有生物夹定位槽;钳杆6中还另有传动机构,分别与生物夹匣9 和生物夹推进装置3相配合;所述的生物夹推进装置3的前端设有生物夹推进薄片301;生物夹推进薄片301与生物夹10上面的推进结构1001相抵,每当操作生物夹推进装置3时,生物夹推进薄片301驱动生物夹匣9中最靠近上钳嘴7和下钳嘴8的一枚生物夹10进入钳嘴的定位槽中,此时再握紧扳机2,即可实现生物夹10合夹;重复上述两种操作一遍,即可完成生物夹匣9中的下一枚生物夹进入钳嘴定位槽中并合夹;反复操作实现连续击发。

所述的手柄1与钳杆6之间设置有转轮5,转轮5旋转时,可以带动钳杆6及钳杆6端部安装的上钳嘴7、下钳嘴8及生物夹匣9作同步旋转。

所述的匣盒901底端设有与送匣杆11相抵的接口结构906。

所述的生物夹匣9能送入钳杆6中或从钳杆6中取出。

所述的生物夹10的两个扣合爪1002上均设有推进结构1001。

所述的推进结构1001为由凸块形成的沟槽,所述沟槽用于与所述的生物夹推进薄片301相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连杆技术,实现连续可控稳定地夹闭血管,满足临床需求。

本发明在内腔镜手术中使用,具有安全稳定、施夹快速准确的优点。

本发明连发施夹,提高了施夹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出血,降低手术的风险。

本发明装置可以重复使用,生物夹匣部分为一次性使用,降低手术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轴测图。

图2为图1中Ⅰ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拆卸后盖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Ⅱ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正视剖视图。

图7是图6中Ⅲ处放大图。

图8是生物夹匣轴测图。

图9是8中Ⅳ处放大图。

图10是生物夹匣正视图。

图11是生物夹匣正视剖视图。

图12是生物夹匣侧视剖视图。

图13是生物夹匣侧视图。

图14是生物夹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11所示。

一种新型止血夹推进及闭合装置,它包括手柄1和钳杆6,钳杆6的一端与手柄1相连,钳杆6的另一端连接上钳嘴7和下钳嘴8;上钳嘴7和下钳嘴8通过安装在钳杆6及手柄1中的连杆驱动机构与扳机2相连,钳杆6中安装有生物夹匣9,如图1、6所示。所述的生物夹匣9包括匣盒901、生物夹推头902、生物夹推簧903,如图11;生物夹推簧903一端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另一端与匣盒901底端相抵,匣盒901底端设有与送匣杆11相抵的接口结构906,如图13、11;匣盒901开口端装有多枚生物夹10;所述生物夹10的二个扣爪1002的外侧面上均设有推进结构1001(图14),推形结构可由凸块1003形成的沟槽结构,用于与生物夹推进装置3前端的生物夹推进薄片301相抵。生物夹10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匣盒901上设有对生物夹推头902和生物夹10进行导向的导向槽904,生物夹推头902上设有凸块结构905(图12)插入所述的导向槽904中;上钳嘴7和下钳嘴8上设有生物夹定位槽;钳杆6中还另有传动机构,分别与生物夹匣9 和生物夹推进装置3(与现有的的连发式生物夹施夹钳结构相同或根据其功能自行设计)相配合;所述的生物夹推进装置3的前端设有生物夹推进薄片301,如图7,后端罩有罩盖4;生物夹推进薄片301与生物夹10上面的推进结构1001相抵,每当操作生物夹推进装置3时,生物夹推进薄片301驱动生物夹匣9中最靠近上钳嘴7和下钳嘴8的一枚生物夹10进入钳嘴的定位槽中,如图2,此时再握紧扳机2,即可实现生物夹10合夹;重复上述两种操作一遍,即可完成生物夹匣9中的下一枚生物夹进入钳嘴定位槽中并合夹;反复操作实现连续击发。

详述如下:

一种新型止血夹推进及闭合装置,包括手柄1、扳机2、生物夹推进装置3、钳杆6、上钳嘴7和下钳嘴8。钳杆6的一端与手柄1相连,钳杆6的另一端连接上钳嘴7和下钳嘴8(如图1所示)。上钳嘴7和下钳嘴8通过安装在钳杆6及手柄1中的连杆驱动机构与扳机2相连(如图6所示)。钳杆6中带有生物夹匣9(如图6、11所示),生物夹匣9中包括匣盒901、生物夹推头902、生物夹推簧903;生物夹推簧903一端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另一端与匣盒901底端相抵;匣盒901开口端装有多枚生物夹10,生物夹10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在弹簧推力作用下,生物夹10,自行移动到生物夹匣9开口端最前端固定。钳嘴7和钳嘴8上设有生物夹定位槽(如图2、图5所示)。钳杆6中还另有传动机构,分别与生物夹匣9和生物夹推进装置3相配合。每当操作生物夹推进装置3时,可驱动生物夹匣9中最靠近钳嘴7、钳嘴8的一枚生物夹10进入钳嘴的定位槽中,此时再握紧扳机2,即可实现生物夹10合夹。重复上述两种操作一遍,即可完成生物夹匣9中的下一枚生物夹进入钳嘴定位槽中并合夹。反复操作,即实现连续击发。手柄1与钳杆6之间有转轮5装置(如图1所示),转轮5旋转时,可以带动钳杆6及钳杆6端部安装的上钳嘴7、下钳嘴8及生物夹匣9作同步旋转,以便准确快速地找准血管夹闭位置。

具体实施时,本发明的生物夹匣9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路自行设计制造,也可参照图8-13所示的内容加以实现。图10中,本发明的生物夹匣包括生物夹匣9中包括匣盒901、生物夹推头902、生物夹推簧903;生物夹推簧903一端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另一端与匣盒901底端相抵;匣盒901开口端装有多枚生物夹10,生物夹10与生物夹推头902相抵,在弹簧推力作用下,生物夹10自行移动到生物夹匣9开口端最前端固定。匣盒901上设有对生物夹推头902和生物夹10进行导向的导向槽904,生物夹推头902上所设有如图12所示的凸块结构905插入所述的导向槽904中。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是:

医生从护士手中接过新型止血夹推进及闭合装置,经过穿刺套,进入人体,上钳嘴7、下钳嘴8自然张开到施夹所需角度,然后按压生物夹推进装置3(与现有的施夹钳中的生物夹推进装置结构相同),将生物夹10填入到钳嘴定位槽中。

医生将生物夹10填入到钳嘴定位槽中后,然后根据血管需夹闭的位置,转动转轮5,调整角度,对准该位置,握紧扳机2,合夹,完成血管夹闭,松开手柄1,使生物夹10脱离钳嘴,留在血管上。

医生进行第二枚生物夹夹闭血管时重复上述填夹和夹闭血管动作,在这里不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实例,零部件的名称,形状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发明所述的构思、原理、特征等所做的等效的,简单变通的设计及制作均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畴。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