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37767阅读:来源:国知局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植入脑动脉血管后,上述装置位于使得其中间部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相对的位置。从心脏流出的血液流经上述装置,流动过程如下:首先先流经近心支撑端,流向中间部,因为覆膜覆盖上述区域,血液只能全部从上述覆膜区内腔流动,没有血液流向中间部与脑动脉血管壁之间的供血腔。又因为所述覆膜靠远心支撑端的一端距离远心支撑端的距离小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的距离,即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位于上述供血腔内。也就是隔离了上述脑动脉瘤接受动脉矢量较大的正向血流,将上述脑动脉瘤从体循环中隔离开来,这就将抑制脑动脉瘤的扩大,防止其破裂而引发死亡风险,降低动脉瘤压迫效应,因此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减缓而形成血栓性闭塞,而且由于有金属裸支架的支撑,上述血栓不易脱落,大大降低发生远端栓塞的风险。然后血液流出中间部的覆膜区,流向远心支撑端,从所述覆膜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的一端到所述远心支撑端的自由端结束的区域均未覆膜,血液流经上述区域后,重新充满金属裸支架的内腔向前输送。其中一部分血液会逆向流动至中间部与脑动脉血管壁之间的供血腔中,这部分血流为来自载瘤动脉远端的矢量较小的逆向血流,进而流入在上述供血腔范围内的穿支和边支中,维持其供血,降低因缺血而引发其他的健康问题的风险。当然,与此同时,上述逆向血流也会进入脑血管瘤内,但上述供血腔相比脑动脉的直径而言较窄,可容纳的逆向血流量很少,而且矢量较小,血压降低,对血管瘤的冲击必定较小,不会影响动脉瘤的治疗。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能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设计的介入装置,在保有疗效的前提下,上述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2]符号表不:
[0023]1-金属裸支架,2-覆膜,3-示标,4-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5-脑动脉血管壁,6-边支动脉,A1-近心支撑端,A2-远心支撑端,B1-第一衔接部,B2-第二衔接部,C-等径部,D-供血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设计的介入装置,在保有疗效的前提下,上述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的问题。
[002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考图1,该图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上述装置,包括金属裸支架I和覆膜2。其中,金属裸支架I包括:分别位于金属裸支架I的两端,且用于支撑脑动脉血管壁5的近心支撑端A1和远心支撑端A 2,以及设置在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 2之间,且用于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相对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径向尺寸均小于所述近心支撑端A1和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径向尺寸,所述中间部用于与所述脑动脉血管壁5之间形成供血腔D,请参考图2,该图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所述覆膜2覆盖在所述近心支撑端仏和所述中间部的部分部位上,以隔离两者的内腔与所述供血腔D。我们知道,在人体的动脉血管中,血流液均从心脏流出,血流从近心端流向远心端。图2中线处的箭头方向代表脑动脉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
[0027]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一端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A 2的距离小于所述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距离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距离,也就是说中间部的长度一定大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的瘤颈宽度,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 一定位于覆膜2的覆盖范围内,而且是位于覆膜的中间部长度范围内,则上述供血腔D内所供的血液可以流入上述脑动脉瘤腔室内。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A2的那端与远心支撑端A 2之间所对应区域的内腔作为连通金属裸支架I的内腔和所述供血腔D,以实现血液向所述供血腔D逆向流动的连接通道,也就是说进入上述连接通道的血液均可逆向流动至上述供血腔D。
[0028]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植入脑动脉血管后,从心脏流出的血液流经上述装置,流动过程如下:首先先流经近心支撑端A1,流向中间部,因为覆膜2覆盖上述区域,血液全部从上述覆膜区内腔流动,无法流向上述供血腔D,而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位于上述供血腔D内,也就是说没有从心脏流出的血流直接冲击位于上述供血腔D的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这就将抑制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的扩大,因此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内血流速度减缓而形成血栓性闭塞,而且由于有金属裸支架I的支撑,上述血栓不易脱落,大大降低发生远端栓塞的风险。然后血液从所述覆膜2靠近所述远心支撑端4的一端流向远心支撑端A 2的自由端,上述区域均未覆膜,作为血液向上述供血腔D逆向流动的连接通道,血液流经上述区域后,其中一部分血液会逆向流动至上述供血腔D中,进而流入在上述供血腔D范围内的边支动脉6中,维持边支动脉6的供血,降低边支动脉6的缺血而引发其他的健康问题的风险,请参考图2,图中曲线箭头所示为逆向流动血液的流向边支动脉6的方向。当然,与此同时,逆向流动的血液也会进入脑血管瘤4内,但上述供血腔D相比脑动脉血管的直径而言较窄,可容纳的逆向流动的血液量很少,而且逆向流动后血流速度的血流矢力极大地降低,可显著降低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张力和搏动,因此能达到减轻神经组织受压的治疗目的。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动脉瘤腔内血管重建装置能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针对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设计的介入装置,在保有疗效的前提下,上述装置覆盖区域内的的穿支和边支动脉闭塞而导致其血供不足的问题。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覆膜2靠近远心支撑端A2的那端与远心支撑端A 2之间的区域为未覆膜部分,血液以上述区域的内腔为通道,从金属裸支架I的覆膜区域流出后,逆向流动向供血腔D。当覆膜2靠近远心支撑端4的那端恰好位于中间部与远心支撑端A 2的分界处时,上述通道就等同于远心支撑端A2的内腔,此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装置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当覆膜2较上述情形短,只覆盖了中间部上靠近近心支撑端仏的部分面积时,上述通道为中间部未覆膜部分的内腔和远心支撑端A2的内腔,此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装置的第二种实现方式。
[0030]在上述第一种实现方式中,血液流经远心支撑端A2与中间部的连接处时才可逆向流动至供血腔D内,而我们知道动脉血管中的血流本身就是很快速的,而且又是从直径较小的中间部流至此处,如果上述连接处与脑动脉血管壁5垂直,血液突然释放到直径较大的远心支撑端A2的内腔,血液经历上述流动直径的突变,因为金属裸支架I对血流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则在此处部分血液需要转向180°后才能进入供血腔D,经历这个大角度的转向逆向流动的部分血液与其余更多的流向远心向的血液的流向相反,可想逆向流动较难。如果将上述连接处设计为不与脑动脉血管壁5垂直,而是使得上述通道的直径逐渐从中间部的直径增大至远心支撑端4的直径的存在过渡的形状的话,血液流至此处需转向的角度变小,回转路径更短。而且上述的设计与垂直设计相比,血液逆向流动处的截面长度更长,因此血液进入供血腔D时压力更小,即进入供血腔D中的非常大和巨大脑动脉瘤4腔室的冲击更小,更有利于其治疗。
[0031]对于上述第二种实现方式而言,一部分血液可以从中间部未覆膜的部分就开始逆向逆向流动,血液转向角为90°就可以流向供血腔D。另一部分从远心支撑端4的内腔逆向流动,此部分逆向流动血液会与上述90°转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