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

文档序号:9280374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绳蛆,为丽绳科丝光绿绳(Lucilia sericata.)、大头金绳(Chrysomyia megac印hala)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幼虫;蝇蛆油又称作五谷虫油、水仙子油等,为我国传统中 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蝇蛆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食、除小儿疳积等功效,药用价值颇 高,近年来研究发现蝇蛆油具有非常高的保健药用价值,又发现其具有抗癌活性、抗艾滋病 毒活性等功能。蝇蛆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有调节血脂、调节免疫功能、健脑 益智、调节视网膜功能、改善关节炎症等功能,因此蝇蛆油提取和制备工艺研究是非常必要 的。
[0003] 传统的蝇蛆油制备方法有压榨法,如中国专利CN201010203367. 5胡新军等利用 机械外力将昆虫体内的油脂压榨出来,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压榨法工艺简单,生产灵活, 但油脂会残留在废渣中,而且动力损耗大,提取率仅为10%,提取率低;浸提法,如中国专利 CN200610014445. 0王爱民等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采用有机溶剂浸泡提取油脂,再进行固 液分离,蒸馏脱溶等工序得到蝇蛆油脂,所用的时间较长,且所得油脂中溶剂易残留,不饱 和脂肪酸相对含量60% ;索式提取法,如中山大学张子萍等利用有机溶剂萃取萃取油脂,得 到油脂与溶剂的混合物,再根据溶剂与油脂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因其使用的有机溶剂属 于易燃易爆物,大规模生产安全性差,此方法只适合实验室少量油脂制备。水酶法:如中国 专利CN200710068646. 3沈荣法等利用生物酶来提取脂肪酸,即以油料为底物,加入脂肪酶 来提取脂肪酸,生物酶法的优点是清洁,耗能低,但是提取出的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减 少,会损失部分营养物质。超临界萃取即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SFE)技术,如中山大学谭晓 峰等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 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 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由于超临界设备投资较大,运行 成本也比较高,处理原料有限,以至工艺效益差。
[0004] 亚临界流体萃取法(SubFE)是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亚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在密闭、无氧、低压的压力容器内,通过萃 取物料与萃取剂在浸泡过程中的分子扩散过程,达到固体物料中的脂溶性成分转移到液态 的萃取剂中,再通过减压蒸发的过程将萃取剂与被萃取物分离,最终得到目标物的一种新 型萃取与分离技术。目前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所用溶媒包括液化石油气、甲烷、乙烷、丙烷、 丁烷、四氟乙烷、二甲醚六氟化硫、液氨等亚临界流体溶剂。截止目前丙烷、丁烷等已列入食 品工业加工助剂,其中丁烷达到亚临界流体状态所需压力低于丙烷,且丁烷属非极性或若 极性溶剂更易于提取油脂,所以本发明采用丁烷作为提取溶剂作为溶媒。
[0005] 本发明方法运用该技术克服了压榨法提取蝇蛆油的得率低消耗大、有机溶剂萃取 蝇蛆油需要加热分离和易残留溶剂、索式提取不安全性、生物酶法成分易损失等不足、降低 了超临界αν流体萃取蝇蛆油成本高的劣势,克服上述不足是本发明的研究内容。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 从蝇蛆中提取蝇蛆油,使蝇蛆油的有效成分得以更好地保留和提取,提高蝇蛆油的提取效 率和纯度,获得高度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0007] 通过如下方法实现本发明目的: (1) 将新鲜蝇蛆除杂后,在40_50°C下干燥至含水量在10%以下得到干蝇蛆,干蝇蛆粉 碎至40目; (2) 在步骤(1)处理后的蝇蛆粉置于亚临界萃取设备萃取罐中加入溶剂,蝇蛆粉在溶剂 中的浓度为〇. 1-0. 6kg/L,在温度25-55°C下连续提取1-4次,每次时间15-45分钟; (3) 萃取完成后,放料,通过阀门切换用柱塞栗将萃取液导入分离罐,抽真空至压力为 零使溶剂不断汽化与被萃取物分离,制得蝇蛆油; (4) 萃取后物料和萃取液蒸发的溶剂经过压缩冷凝后液化,液态的溶剂流回溶剂罐继 续使用; (5) 所述的萃取溶剂为丁烷,
[0008] 本发明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和技术效果: (1) 本发明在低温下利用亚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蝇蛆油,能提高蝇蛆油的提取效率,所用 的溶剂丁烷具有沸点低,物料和萃取物中残留量低,且可回收利用; (2) 本发明方法克服了压榨法提取蝇蛆油的得率低消耗大、有机溶剂萃取蝇蛆油需要 加热分离、索式提取不安全性等不足,又克服了超临界OV流体萃取蝇蛆油成本高的劣势; (3) 本发明方法提取工艺简单,操作简单,缩短生产周期,节约能耗,工业成本低,适合 蝇蛆油提取制备的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发明方法所用的萃取设备图;图中1-溶剂罐;2-溶剂过滤器;3-真空栗; 4-加热器;5-萃取罐;6-压力控制阀;7-分离罐;8-溶剂冷凝器;9-压缩机; 图2为本发明方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蝇蛆油脂肪酸的总离子色谱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方法的保护范围不局 限于所述内容。
[0011] 实施例1 :本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按常规方法养殖蝇蛆并以其为原料,水洗蝇蛆除杂后,将蝇蛆置于40°C下干燥至含 水量为10%制得干蝇蛆,干蝇蛆经粉碎后,过40目筛,将获得的蝇蛆粉406g置于亚临界萃 取设备的萃取罐5中并封闭萃取罐5,打开真空栗3将萃取罐5抽到真空状态,关闭真空栗 3,利用溶剂罐1与管道间压力差,将溶剂罐1内的丁烷通过溶剂过滤器2进入加热器4加 热后,输入到萃取罐5中,蝇蛆粉在丁烷中的浓度为0. 3kg/L,在萃取温度55°C下提取次数 4次,提取时间为每次15分钟; (2) 萃取完成后,通过压力控制阀6将萃取液导入分离罐7,切换压力控制阀6抽真空 至压力为零使溶剂不断汽化与被萃取物分离; (3) 步骤(2)萃取后物料和萃取液蒸发的溶剂经过溶剂冷凝器8冷凝,再通过压缩机9 将溶剂压缩液化,液态的溶剂流回溶剂罐1继续使用; (4) 步骤(2)分离溶剂后打开分离罐7下的阀门回收萃取物蝇蛆油92g,即得率为23% (见图1、2); (5) 本实施例所得蝇蛆油色谱检测参照现行国家标准:《GBT 17377-2008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检测总离子分析图如图3,总脂肪酸含量如表1,本实 施例方法与其他方法结果所得比较如表2。
[0012] 表1总脂肪酸分析结果
[0013] 实施例2 :本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按常规方法养殖蝇蛆并以其为原料,水洗蝇蛆除杂后,将蝇蛆置于45tC下干燥至含 水量为5%制得干蝇蛆,干蝇蛆经粉碎后,过40目筛,将获得的蝇蛆粉400g置于亚临界萃取 设备萃取罐5中并加入丁烷,蝇蛆粉在丁烷中的浓度为0. 6kg/L,在萃取温度25°C下提取次 数3次,每次提取时间为45分钟; (2) 萃取完成后,通过压力控制阀6将萃取液导入分离罐7,切换压力控制阀6抽真空 至压力为零使溶剂丁烷不断汽化分离; (3) 步骤(2)溶剂经过冷凝液化,液态的丁烷流回溶剂罐1继续使用; (4) 步骤(2)分离溶剂后打开分离罐7下的阀门回收萃取物蝇蛆油78g,即得率为 19. 50%〇
[0014] 实施例3 :本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 按常规方法养殖蝇蛆并以其为原料,水洗蝇蛆除杂后,将蝇蛆置于50°C下干燥至含 水量为8%制得干蝇蛆,干蝇蛆经粉碎后,过40目筛,将获得的蝇蛆粉406g置于亚临界萃设 备萃取罐5中并加入丁烷,蝇蛆粉在丁烷中的浓度为0. 13kg/L,在萃取温度35°C下提取次 数1次,提取时间为35分钟; (2) 萃取完成后,通过压力控制阀6萃取液导入分离罐7,切换压力控制阀6抽真空至 压力为零使溶剂丁烷不断汽化分离; (3) 步骤(2)溶剂经过压缩冷凝后液化,液态的丁烷流回溶剂罐1继续使用; (4) 步骤(2)分离溶剂后打开分离罐7下的阀门回收萃取物蝇蛆油74g,得率为18. 23%。
【主权项】
1. 一种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1) 将新鲜蝇蛆清洗除杂后,在40-50°C下干燥至含水量在10%以下得到干蝇蛆,干蝇 蛆粉碎至40目; (2) 将步骤(1)处理后的蝇蛆粉置于亚临界萃取设备萃取罐中并加入溶剂,蝇蛆粉在溶 剂中的浓度为〇. 1-0. 6kg/L,在温度25-55°C下连续提取1-4次,每次时间15-45分钟; (3) 萃取完成后,通过压力控制阀将萃取液导入分离罐,切换压力控制阀抽真空至压力 为零使溶剂不断汽化与被萃取物分离,制得蝇蛆油。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萃取溶剂为丁 烷。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亚临界萃取制备蝇蛆油的方法,该方法为在料液容积密度0.1-0.6kg/L,温度35-45℃,浸提次数1-4次,每次提取时间25-55分钟条件下,采用亚临界流体丁烷萃取得到蝇蛆油,该方法提取蝇蛆油效率高、萃取溶剂可回收率高、物料和油脂中溶剂残留低,获得油脂单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可高达70%,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52.72%(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17.72%,油脂营养价值高,且工业成本低,可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
【IPC分类】C11B1/10, A61K35/64
【公开号】CN104997810
【申请号】CN201510411807
【发明人】林连兵, 国洪旭, 邓先余, 魏云林, 张琦, 季秀玲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