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涤纶缠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3171发布日期:2019-04-23 23:5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涤纶缠绕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涤纶缠绕机。



背景技术:

目前,涤纶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是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涤纶在前期需进行上油,以避免涤纶相互缠绕而影响后期加工和运输。

公告号为CN203794343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涤纶化纤缠绕机,包括机架,在机架上设有有色丝检测器和缠绕器,在缠绕器的近丝端处设有导丝器,所述导丝器包括固定板,在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上导丝轮和下导丝轮,在上导丝轮和下导丝轮之间设有导丝头,所述导丝头上形成导丝孔,所述导丝孔的两端口形成弧形部,在所述导丝孔的四周形成环形油腔,所述环形油腔与导丝孔内壁上形成多个小油孔;所述上导丝轮通过轴承设置在固定板的固定杆上,所述上导丝轮为椭圆形,外圆周壁体上形成导丝槽;所述下导丝轮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下导丝轮为圆形,外圆周壁体上形成导丝槽;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导丝效果,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环形油腔的容量有限,当环形油腔内的油减少后,涤纶丝不能充分上油,从而影响后期涤纶丝的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涤纶缠绕机,能自动填油,以使涤纶丝充分上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涤纶缠绕机,包括机架、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主辊,设置在机架上的油箱,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驱动涤纶丝绕过主辊的驱动件,所述主辊浸入油箱内,所述油箱的一侧设置有填油机构,所述填油机构包括设置在油箱一侧的储油罐、设置在油箱内的浮块,以及连通储油罐与油箱且开口与浮块相对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开口的高度与储油罐的液面高度均高于主辊最低处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辊浸在油箱内,以此将油吸附在主辊上,对绕过主辊的涤纶丝进行上油;当油箱内的液面降低时,进油管对油箱填充油,当油箱内的液面升高时,浮块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并与进油管的开口抵紧,以此堵塞进油管,从而达到自动给油箱加油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箱上竖直固定有滑柱,所述浮块与滑柱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柱与油箱固定,浮块滑移连接在滑柱上,以此使浮块沿滑柱滑移,使浮块始终与进油管开口相对,从而堵塞进油管开口,避免油满溢而造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块的顶面设置有密封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浮块的顶面设置密封层,密封层采用橡胶等密封性较好的材料,以此提高浮块堵塞进油管的密封性,避免油泄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柱的直径小于进油管的内径,所述滑柱延伸至进油管内,所述浮块套设在滑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柱延伸至进油管内,且滑柱的直径小于进油管的内径,以此使进油管的油能顺滑柱与进油管的缝隙进入油箱内,当浮块上浮时,浮块沿滑柱滑移并与进油管开口贴合,以此堵塞进油管,从而减少油的冲击对浮块的稳定性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油管一端延伸至油箱底部且闭合,所述进油管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高度高于主辊最低处的高度且低于油箱的顶端的高度,所述浮块滑移套设在进油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油管的一端闭合且在其外壁上开设通孔,当油的液面升高时,浮块上浮,浮块的内圈堵塞通孔,以此阻止油继续外溢,实现自动填油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箱的一侧设置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与油箱之间连通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油箱连接处低于油箱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油箱的一侧设置收集盒,在收集盒与油箱之间连通溢流管,当油箱内的油升高到接近油箱顶端,主辊转动时会使液面波动,从而容易使油溢出油箱,造成浪费;同时油的外溢增加了后期清理缠绕机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管与收集箱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边沿设置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主辊上的油在接触涤纶时会沾染杂质,杂质容易随主辊表面回到油箱内,因此在溢流管与收集箱连接处设置过滤网,以此过滤油里的杂质,方便回收的油进行二次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油管上设置有单通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油箱内的油含有杂质,当更换储油罐或主辊带动油流动时,油箱内的油容易顺进油管进入储油罐内,从而污染储油罐或使进油管堵塞;单通阀的设置使油单向流入油箱,避免油箱内的油回流而影响填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当油箱内的液面降低时,进油管对油箱填充油,当油箱内的液面升高时,浮块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并与进油管的开口抵紧,以此堵塞进油管,从而达到自动给油箱加油的效果;

2、通过滑柱与浮块的滑移配合,使浮块始终与进油管开口相对,从而堵塞进油管开口,避免油满溢而造成浪费;

3、进油管的一端闭合且在其外壁上开设通孔,当油的液面升高时,浮块上浮,浮块的内圈堵塞通孔,以此阻止油继续外溢,实现自动填油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驱动件;

图3为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浮块与过滤网;

图4为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展示通孔。

附图标记:1、机架;11、主辊;12、油箱;2、驱动件;21、电机;3、填油机构;31、储油罐;32、浮块;33、进油管;331、单通阀;332、限位块;34、滑柱;341、密封层;342、通孔;4、收集盒;41、溢流管;42、过滤网;4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涤纶缠绕机,包括机架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的主辊11,设置在机架1上的油箱12,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的驱动涤纶丝绕过主辊11的驱动件2,驱动件2包括焊接固定在机架1上且与主辊11同轴固定的电机21。

主辊11呈圆柱体状,主辊11的转动轴线水平设置,且主辊11的一部分均浸在油箱12的油内,以此将油吸附在主辊11表面上,当涤纶丝与主辊11表面接触时,主辊11将油涂覆在涤纶丝上,以此完成上油工序。油箱12呈长方体状且开口朝上,油箱12的一侧与机架1外壁焊接固定,油箱12的一侧设置有填油机构3。

如图2、图3所示,填油机构3包括设置在油箱12一侧且位于机架1内的呈圆柱体状的储油罐31、与油箱12底部焊接固定的滑柱34、滑移设置在滑柱34上的浮块32,以及连通储油罐31与油箱12且开口与浮块32相对的进油管33。

滑柱34呈圆柱体状,滑柱34的直径小于进油管33的内径,且其一端延伸至进油管33内,以此使进油管33的油能顺滑柱34与进油管33的缝隙进入油箱12内。滑柱34用于使浮块32始终与进油管33开口相对,进油管33开口的高度与储油罐31的液面高度均高于主辊11最低处的高度。

浮块32呈圆环状,且浮块32套设在滑柱34上,浮块32的外径大于进油管33的开口内径,浮块32采用泡沫,泡沫密度较小,使浮块32在油中的浮力较大,以此使浮块32堵塞进油管33时对进油管33的压力变大,避免油泄漏而满溢。浮块32的顶面设置有密封层341,密封层341采用橡胶,橡胶的密封性较好,以此提高浮块32堵塞进油管33的密封性,避免油泄漏。

进油管33上设置有单通阀331,单通阀331采用直通式单向阀,单通阀331两端与进油管33螺纹连接。由于主辊11上的油在接触涤纶时会沾染杂质,杂质容易随主辊11表面回到油箱12内,因此油箱12内的油含有杂质。单通阀331的设置使油单向流入油箱12,避免油箱12内的油回流而影响填油,避免更换储油罐31或主辊11带动油流动时油箱12内的油进入储油罐31内,从而污染储油罐31或使进油管33堵塞,影响填油。

油箱12的一侧放置有收集盒4,收集盒4呈圆柱体状,收集盒4最高处的高度低于油箱12底部的高度。收集盒4与油箱12之间连通有溢流管41,溢流管41与油箱12连接处低于油箱12顶部。当油箱12内的油升高到接近油箱12顶端,主辊11转动时会使液面波动,从而容易使油溢出油箱12,造成浪费;同时油的外溢增加了后期清理缠绕机的工作量。

溢流管41与收集箱连接处设置有呈圆形的过滤网42,以此过滤油里的杂质,方便回收的油进行二次利用。过滤网42边沿设置有呈圆环状的密封圈43,密封圈43与过滤网42周向边沿通过防水胶粘接固定,密封圈43采用橡胶,橡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此避免油泄漏,提高油的回收利用率。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油箱12内的液面降低时,进油管33对油箱12填充油,当油箱12内的液面升高时,浮块32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并与进油管33的开口抵紧,以此堵塞进油管33,从而达到自动给油箱12加油的效果。

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一种涤纶缠绕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进油管33一端延伸至油箱12底部且闭合,进油管33的侧壁上周向等角度间隔开设有通孔342,且进油管33外壁上位于通孔342的上方焊接固定有呈环状的限位块332,以此避免油的液面过高而使浮块32超过通孔342的高度,导致有的泄漏。通孔342的高度高于主辊11最低处的高度且低于油箱12的顶端的高度,所述浮块32滑移套设在进油管33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油的液面升高时,浮块32上浮,浮块32的内圈堵塞通孔342,以此阻止油继续外溢,实现自动填油的功能。

上述方案中,当油箱12内的液面降低时,进油管33对油箱12填充油,当油箱12内的液面升高时,浮块32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并与进油管33的开口抵紧,以此堵塞进油管33,从而达到自动给油箱12加油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