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81966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包括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连接的剪力墙、梁、柱、楼板、内隔墙和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中的外墙为设有矩形墙窗(W)的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该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由外面板(100)、内面板(200)、钢骨架(300)和发泡混凝土(400)组成,所述外面板(100)和内面板(200)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钢骨架(300)的外端面和内端面上,所述发泡混凝土(400)浇筑在所述钢骨架(300)的混凝土浇筑内腔中;所述钢骨架(300)为设有钢骨架单元的自锁式钢骨架,所述钢骨架单元由左窗框钢骨(301)、右窗框钢骨(302)、上窗框钢骨(303)、下窗框钢骨(304)、左墙框钢骨(305)、右墙框钢骨(306)、上左墙框钢骨(307)、上中墙框钢骨(308)、上右墙框钢骨(309)、下左墙框钢骨(310)、下中墙框钢骨(311)、下右墙框钢骨(312)、左上墙体钢骨(313)、右上墙体钢骨(314)、左下墙体钢骨(315)、右下墙体钢骨(316)和多根中间墙体钢骨(317)通过自锁方式连接组成,该自锁方式为:所述左窗框钢骨(301)和右窗框钢骨(302)均采用槽钢(GJ1),所述上窗框钢骨(303)、下窗框钢骨(304)、上左墙框钢骨(307)、上中墙框钢骨(308)、上右墙框钢骨(309)、下左墙框钢骨(310)、下中墙框钢骨(311)、下右墙框钢骨(312)、左上墙体钢骨(313)、右上墙体钢骨(314)、左下墙体钢骨(315)和右下墙体钢骨(316)均采用窄间隙角钢对(GJ2),所述左墙框钢骨(305)、右墙框钢骨(306)和中间墙体钢骨(317)均采用宽间隙角钢对(GJ3),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和宽间隙角钢对(GJ3)均由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组成,所述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的内角侧相对设置、平行边(pb)相互平行设置、共面边(gb)位于同一平面上并留有间隙,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共面边间隙(ZJX)小于所述宽间隙角钢对(GJ3)的共面边间隙(KJX);所述左墙框钢骨(305)、左窗框钢骨(301)、右窗框钢骨(302)和右墙框钢骨(306)等长并依次由左至右竖向设置,所述左窗框钢骨(301)的凹槽向左设置,所述右窗框钢骨(302)的凹槽向右设置,所述上左墙框钢骨(307)、左上墙体钢骨(313)、左下墙体钢骨(315)和下左墙框钢骨(310)依次由上至下排列并且一端部均连接在左墙框钢骨(305)上、另一端部均连接在左窗框钢骨(301)上,所述上中墙框钢骨(308)、上窗框钢骨(303)、下窗框钢骨(304)和下中墙框钢骨(311)依次由上至下排列并且一端部均连接在所述左窗框钢骨(301)上、另一端部均连接在右窗框钢骨(302)上,所述上右墙框钢骨(309)、右上墙体钢骨(314)、右下墙体钢骨(316)和下右墙框钢骨(312)依次由上至下排列并且一端部均连接在所述右窗框钢骨(302)上、另一端部均连接在右墙框钢骨(306)上,所述上左墙框钢骨(307)、上中墙框钢骨(308)和上右墙框钢骨(309)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左上墙体钢骨(313)、上窗框钢骨(303)和右上墙体钢骨(31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左下墙体钢骨(315)、下窗框钢骨(304)和右下墙体钢骨(31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下左墙框钢骨(310)、下中墙框钢骨(311)和下右墙框钢骨(3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上左墙框钢骨(307)与左墙框钢骨(305)的上端平齐,所述下左墙框钢骨(310)与左墙框钢骨(305)的下端平齐,至少一根位于所述左上墙体钢骨(313)与左下墙体钢骨(315)之间的所述中间墙体钢骨(317)一端部连接在左墙框钢骨(305)上、另一端部连接在左窗框钢骨(301)上,至少一根位于所述右上墙体钢骨(314)与右下墙体钢骨(316)之间的所述中间墙体钢骨(317)一端部连接在右窗框钢骨(302)上、另一端部连接在右墙框钢骨(306)上,至少一根位于所述左窗框钢骨(301)与右窗框钢骨(302)之间的所述中间墙体钢骨(317)一端部连接在上中墙框钢骨(308)上、另一端部连接在上窗框钢骨(303)上,至少一根位于所述左窗框钢骨(301)与右窗框钢骨(302)之间的所述中间墙体钢骨(317)一端部连接在下窗框钢骨(304)上、另一端部连接在下中墙框钢骨(311)上;其中,所述左墙框钢骨(305)与上左墙框钢骨(307)的连接节点、与左上墙体钢骨(313)的连接节点、与左下墙体钢骨(315)的连接节点、与下左墙框钢骨(310)的连接节点、与中间墙体钢骨(317)的连接节点均为第四类节点(J4),所述左窗框钢骨(301)与上左墙框钢骨(307)和上中墙框钢骨(308)的连接节点、与左上墙体钢骨(313)和上窗框钢骨(303)的连接节点、与左下墙体钢骨(315)和下窗框钢骨(304)的连接节点、与下左墙框钢骨(310)和下中墙框钢骨(311)的连接节点均为第一类节点(J1),所述左窗框钢骨(301)与中间墙体钢骨(317)的连接节点为第二类节点(J2),所述右窗框钢骨(302)与上中墙框钢骨(308)和上右墙框钢骨(309)的连接节点、与上窗框钢骨(303)和右上墙体钢骨(314)的连接节点、与下窗框钢骨(304)和右下墙体钢骨(316)的连接节点、与下中墙框钢骨(311)和下右墙框钢骨(312)的连接节点均为第一类节点(J1),所述右窗框钢骨(302)与中间墙体钢骨(317)的连接节点为第二类节点(J2),所述右墙框钢骨(306)与上右墙框钢骨(309)的连接节点、与右上墙体钢骨(314)的连接节点、与右下墙体钢骨(316)的连接节点、与下右墙框钢骨(312)的连接节点、与中间墙体钢骨(317)的连接节点均为第四类节点(J4),所述中间墙体钢骨(317)与上中墙框钢骨(308)的连接节点、与上窗框钢骨(303)的连接节点、与下窗框钢骨(304)的连接节点、与下中墙框钢骨(311)的连接节点均为第三类节点(J3);由所述左窗框钢骨(301)、上窗框钢骨(303)、右窗框钢骨(302)和下窗框钢骨(304)所围成的窗口即为所述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的矩形墙窗(W),所述钢骨架单元内部除所述矩形墙窗(W)所在空间之外的口字型空间属于所述钢骨架(300)的混凝土浇筑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节点(J1)的结构形式为:两对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端部通过四根L形钢钉(GD)连接在一根所述槽钢(GJ1)上,并且其中一对位于该槽钢(GJ1)的凹槽侧、另一对位于该槽钢(GJ1)的背面侧,即对于位于凹槽侧的窄间隙角钢对(GJ2),其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的共面边(gb)均开设有位于端部的L形缺口(qk)、平行边(pb)均开有靠近所述L形缺口(qk)的通孔,所述L形缺口(qk)的长边部紧贴所述平行边(pb)设置,所述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的共面边(gb)端部均焊接有位于所述L形缺口(qk)的短边部内的带孔钢板(KB);对于位于背面侧的窄间隙角钢对(GJ2),其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的端部均焊接有位于内角侧的带孔钢板(KB);所述槽钢(GJ1)的腹板对应于所述第一类节点(J1)所在位置开有一个靠近其内侧翼板的内侧通孔和一个靠近其外侧翼板的外侧通孔,所述槽钢(GJ1)的内侧翼板和外侧翼板均对应于所述第一类节点(J1)所在位置开有一个通孔;所述槽钢(GJ1)的外侧翼板插装到所述外侧角钢(WJ)的L形缺口(qk)长边部中、内侧翼板插装到所述内侧角钢(NJ)的L形缺口(qk)长边部中,该第一类节点(J1)中的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位于凹槽侧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通孔和外侧翼板通孔、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焊接在位于背面侧外侧角钢(WJ)上的带孔钢板(KB)通孔、腹板上靠近外侧翼板的通孔和焊接在位于凹槽侧外侧角钢(WJ)上的带孔钢板(KB)通孔、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位于凹槽侧的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通孔和内侧翼板通孔、最后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焊接在位于背面侧内侧角钢(NJ)上的带孔钢板(KB)通孔、腹板上靠近内侧翼板的通孔和焊接在位于凹槽侧内侧角钢(NJ)上的带孔钢板(KB)通孔;所述第二类节点(J2)的结构形式为:一对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端部通过两根L形钢钉(GD)连接在一根所述槽钢(GJ1)上并位于该槽钢(GJ1)的凹槽侧,即该位于凹槽侧的窄间隙角钢对(GJ2),其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的共面边(gb)均开设有位于端部的L形缺口(qk)、平行边(pb)均开有靠近所述L形缺口(qk)的通孔,所述L形缺口(qk)的长边部紧贴所述平行边(pb)设置;所述槽钢(GJ1)的内侧翼板和外侧翼板均对应于所述第二类节点(J2)所在位置开有一个通孔;所述槽钢(GJ1)的外侧翼板插装到所述外侧角钢(WJ)的L形缺口(qk)长边部中、内侧翼板插装到所述内侧角钢(NJ)的L形缺口(qk)长边部中,该第二类节点(J2)中的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位于凹槽侧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通孔和外侧翼板通孔、另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位于凹槽侧的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通孔和内侧翼板通孔;所述第三类节点(J3)的结构形式为:一对所述宽间隙角钢对(GJ3)的端部通过两根L形钢钉(GD)连接在一对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上,即该宽间隙角钢对(GJ3)的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的共面边(gb)均开设有位于端部的一字型缺口(yz)、平行边(pb)均开有靠近所述一字型缺口(yz)的通孔,所述一字型缺口(yz)的紧贴所述平行边(pb)设置;窄间隙角钢对(GJ2)对应于所述第三类节点(J3)所在位置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和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均开有一个通孔;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插装到所述外侧角钢(WJ)的一字型缺口(yz)中、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插装到所述内侧角钢(NJ)的一字型缺口(yz)中,该第三类节点(J3)中的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通孔和宽间隙角钢对(GJ3)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通孔、另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通孔和宽间隙角钢对(GJ3)的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通孔;所述第四类节点(J4)的结构形式为:一对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端部通过两根L形钢钉(GD)连接在一对所述宽间隙角钢对(GJ3)上,即该窄间隙角钢对(GJ2)的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的平行边(pb)均开有靠近端部的通孔;宽间隙角钢对(GJ3)对应于所述第四类节点(J4)所在位置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和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均开有一个通孔;该第三类节点(J3)中的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通孔和宽间隙角钢对(GJ3)的外侧角钢(WJ)平行边(pb)通孔、另一根所述L形钢钉(GD)穿过所述窄间隙角钢对(GJ2)的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通孔和宽间隙角钢对(GJ3)的内侧角钢(NJ)平行边(pb)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骨架单元还设有多根斜撑钢骨(318);所述左墙框钢骨(305)、左窗框钢骨(301)、位于所述下窗框钢骨(304)所在水平面下方位置的各根中间墙体钢骨(317)、右窗框钢骨(302)和右墙框钢骨(306)中,任意左右相邻的两根钢骨位于所述下窗框钢骨(304)所在水平面下方位置的部位之间均连接有一根所述斜撑钢骨(318),并且,各根斜撑钢骨(318)形成由左至右延伸的锯齿线形状,其中,位于最左方的斜撑钢骨(318)以由左向右向上延伸的状态设置,位于最右方的斜撑钢骨(318)以由左向右向下延伸的状态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钢骨(318)采用窄间隙角钢对(GJ2)并且其端部具有倾斜端面,所述位于最左方的斜撑钢骨(318)左端部与所述左墙框钢骨(305)的连接节点、所述位于最右方的斜撑钢骨(318)右端部与所述右墙框钢骨(306)的连接节点均为第四类节点(J4),相邻两根斜撑钢骨(318)与所述左窗框钢骨(301)的连接节点、相邻两根斜撑钢骨(318)与所述右窗框钢骨(302)的连接节点、相邻两根斜撑钢骨(318)与中间墙体钢骨(317)的连接节点均为第五类节点(J5);所述第五类节点(J5)的结构形式为:在所述第一类节点(J1)的基础上增设有两根所述L形钢钉(GD)。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骨架单元属于所述混凝土浇筑内腔的口字型空间中,所述左墙框钢骨(305)与右墙框钢骨(306)之间拉结有一根位于所述矩形墙窗(W)上方且水平设置的预应力钢筋(500)和一根位于所述矩形墙窗(W)下方且水平设置的预应力钢筋(500),所述上左墙框钢骨(307)与下左墙框钢骨(310)之间拉结有一根竖直设置的预应力钢筋(500),所述上右墙框钢骨(309)与下右墙框钢骨(312)之间拉结有一根竖直设置的预应力钢筋(500),所述左墙框钢骨(305)与上中墙框钢骨(308)之间、所述上中墙框钢骨(308)与右墙框钢骨(306)之间、所述右墙框钢骨(306)与下中墙框钢骨(311)之间、所述下中墙框钢骨(311)与左墙框钢骨(305)之间均拉结有一根倾斜设置的预应力钢筋(500)。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增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矩形墙窗(W),所述钢骨架(300)设有与所述矩形墙窗(W)数量相同的所述钢骨架单元,各个钢骨架单元水平布置,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钢骨架单元中左方钢骨架单元的右墙框钢骨(306)与右方钢骨架单元的左墙框钢骨(305)相重合并固定连接成一体。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钢(GJ1)为标准尺寸的冷弯薄壁槽钢,所述外侧角钢(WJ)和内侧角钢(NJ)均为标准尺寸的冷弯薄壁角钢。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面板(100)和内面板(200)均为木丝水泥板,所述的发泡混凝土(400)为防水型轻质泡沫混凝土。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中的梁为钢梁、柱为钢-混凝土柱、剪力墙为钢板剪力墙,所述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安装在相邻的上层钢梁(600)与下层钢梁(700)之间以及相邻的左方竖向构件(800)与右方竖向构件(900)之间,所述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的钢骨架(300)所包含每一个钢骨架单元的上左墙框钢骨(307)、上中墙框钢骨(308)和上右墙框钢骨(309)均与所述上层钢梁(600)的下端面焊接固定,所述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的钢骨架(300)所包含每一个钢骨架单元的下左墙框钢骨(310)、下中墙框钢骨(311)和下右墙框钢骨(312)均与所述下层钢梁(700)的上端面焊接固定,所述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的钢骨架(300)位于最左方钢骨架单元的左墙框钢骨(305)与所述左方竖向构件(800)的右端面焊接固定,所述装配式自锁连接整浇外墙的钢骨架(300)位于最右方钢骨架单元的右墙框钢骨(306)与所述右方竖向构件(900)的左端面焊接固定;其中,所述左方竖向构件(800)和右方竖向构件(900)为钢-混凝土柱或钢板剪力墙。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梁为U型复合梁(L10),所述U型复合梁(L10)具有U型钢梁壳体,该U型钢梁壳体由前腹板(L11)、后腹板(L12)、底板(L13)、前翼缘板(L14)和后翼缘板(L15)构成,其中,所述底板(L13)焊接在前腹板(L11)底部与后腹板(L12)底部之间,所述前翼缘板(L14)焊接在前腹板(L11)的顶部并位于前腹板(L11)的前侧位置,所述后翼缘板(L15)焊接在后腹板(L12)的顶部并位于后腹板(L12)的后侧位置,所述前腹板(L11)和后腹板(L12)平行设置,所述底板(L13)、前翼缘板(L14)和后翼缘板(L15)分别垂直于所述前腹板(L11)设置,并且,所述U型钢梁壳体的左端部钢盖板(L16)和右端部均设有钢盖板(L16)、中间段设有多块沿U型钢梁壳体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抗拉钢板(L17)和U形肋板(L18),所述钢盖板(L16)和每一块抗拉钢板(L17)均平行于所述底板(L13)设置并焊接在所述前腹板(L11)顶部与后腹板(L12)顶部之间,每一块所述U形肋板(L18)均以U形缺口朝上的方式垂直于所述U型钢梁壳体的延伸方向设置,且每一块所述U形肋板(L18)均焊接在所述前腹板(L11)的内壁面、后腹板(L12)的内壁面、底板(L13)的顶面和一块所述抗拉钢板(L17)的底面上;所述U型钢梁壳体的内腔中浇筑有梁现浇混凝土(L20),并且,所述梁现浇混凝土(L20)中埋设有四根沿所述U型钢梁壳体延伸方向设置的梁加强钢筋(L30),其中两根所述梁加强钢筋(L30)位于U型钢梁壳体的中部位置、另外两根所述梁加强钢筋(L30)位于U型钢梁壳体的底部位置。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复合梁(L10)安装在所述相邻的左方竖向构件(800)与右方竖向构件(900)之间的方式为:每一个竖向构件对应所述U型复合梁(L10)的安装面均焊接有两个梁连接角钢(L40)和一个梁连接槽型钢(L50),所述梁连接角钢(L40)和梁连接槽型钢(L50)均沿对应U型复合梁(L10)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U型复合梁(L10)的前翼缘板(L14)端部架放在对应竖向构件的其中一个梁连接角钢(L40)上、后翼缘板(L15)端部架放在对应竖向构件的另一个梁连接角钢(L40)上、底板(L13)端部架放在对应竖向构件的梁连接槽型钢(L50)上,并使得其中一个所述梁连接角钢(L40)的两个外壁面分别紧贴所述U型复合梁(L10)的前翼缘板(L14)下端面和前腹板(L11)外端面设置、另外一个所述梁连接角钢(L40)的两个外壁面分别紧贴所述U型复合梁(L10)的后翼缘板(L15)下端面和后腹板(L12)外端面设置、所述梁连接槽型钢(L50)凹槽侧的三个内壁面分别紧贴所述U型复合梁(L10)的前腹板(L11)外端面、底板(L13)下端面、后腹板(L12)外端面设置,并且,所述两个梁连接角钢(L40)分别通过定位销(L60)与所述前翼缘板(L14)和后翼缘板(L15)连接固定,所述梁连接槽型钢(L50)的两块翼板分别与所述前腹板(L11)和后腹板(L12)焊接固定。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中的楼板为全预制楼板(B10);所述全预制楼板(B10)具有预先浇筑成型的矩形混凝土板(B11),该矩形混凝土板(B11)的内部在浇筑成型时埋设有多根板面受力钢筋(B12)、多根板底受力钢筋(B13)、多根板面构造钢筋(B14)和多根板底构造钢筋(B15),所述板面受力钢筋(B12)和板面构造钢筋(B14)位于所述板底受力钢筋(B13)和板底构造钢筋(B15)的上方位置,所述板面受力钢筋(B12)和板底受力钢筋(B13)沿所述矩形混凝土板(B11)的横向方向布置,且所述板面受力钢筋(B12)和板底受力钢筋(B13)的两端均分别穿出所述矩形混凝土板(B11)位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之外,所述各根板面受力钢筋(B12)和各根板底受力钢筋(B13)分别沿所述矩形混凝土板(B11)的纵向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所述板面构造钢筋(B14)和板底构造钢筋(B15)沿所述矩形混凝土板(B11)的纵向方向布置,且所述板面构造钢筋(B14)和板底构造钢筋(B15)的两端均分别穿出所述矩形混凝土板(B11)位于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之外,并且,所述板面受力钢筋(B12)所述各根板面构造钢筋(B14)和各根板底构造钢筋(B15)分别沿所述矩形混凝土板(B11)的横向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并且,所述板面受力钢筋(B12)穿出矩形混凝土板(B11)之外的部分具有向下延伸的钩部,所述矩形混凝土板(B11)的上端面设有多个用于吊装全预制楼板(B10)的吊钩钢筋(B16)、位于中心部位置(B11a)的下端面设有凸台(B11b)。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所述全预制楼板(B10)安装在同一根所述U型复合梁(L10)上的方式为:所述相邻的两块全预制楼板(B10)位于边沿位置(B11c)的下端面分别坐落在所述全预制楼板(B10)的前翼缘板(L14)顶面上和和后翼缘板(L15)顶面上,并使得所述相邻的两块全预制楼板(B10)的板面受力钢筋(B12)钩部分别伸入所述U型复合梁(L10)的U型钢梁壳体内腔中,所述相邻的两块全预制楼板(B10)的板底受力钢筋(B13)搭接在一起并焊接固定,所述相邻的两块全预制楼板(B10)之间浇筑有楼板浇混凝土(B20),所述楼板浇混凝土(B20)与所述梁现浇混凝土(L20)一体浇筑成型,且所述楼板浇混凝土(B20)的顶面与所述相邻的两块全预制楼板(B10)的上端面平齐;并且,所述全预制楼板(B10)的前翼缘板(L14)与坐落在其上的全预制楼板(B10)的凸台(B11b)之间的缝隙中填充有弹性防裂胶泥(B30),所述全预制楼板(B10)的后翼缘板(L15)与坐落在其上的全预制楼板(B10)的凸台(B11b)之间的缝隙中填充有弹性防裂胶泥(B3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