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自动补给装置的混凝土骨料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8442发布日期:2020-01-24 12:1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自动补给装置的混凝土骨料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带有自动补给装置的混凝土骨料仓。



背景技术:

目前,搅拌站都需配备骨料仓,骨料仓是储存砂石料的仓体,其与骨料计量部分连成一体后,通常称为配料站,它起到储存砂石料和在称量砂石料时控制配料的作用。

在使用的过程中,骨料经过配料站称重、搅拌站混合搅拌等过程后,最终混合形成成品混凝土。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混凝土的配比是一定的,因此骨料能否稳定供给,就显得十分重要,骨料仓中的骨料剩余量,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而现有技术中,对于骨料仓的储量情况还只是通过人工识别判断,不仅很耗费人力,也容易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自动补给装置的混凝土骨料仓,通过补充机构与补料料仓的设计,使得供料料仓能够长时间充足的进行供料,并在供料不足时发出提示,大大节约了人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带有自动补给装置的混凝土骨料仓,包括储存骨料的供料料仓、对供料料仓补充骨料的补料料仓、连通供料料仓与补料料仓的补充机构,其中供料料仓与补料料仓中均设有检测骨料储存量的检测机构、补料料仓设有提示机构;还包括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信号控制补充机构、提示机构启闭的控制电路。

在使用时,骨料从供料料仓中运输到搅拌站,而在供料料仓中骨料不足时,通过补料机构,从补料料仓向供料料仓补充物料,以维持供料料仓中骨料量的稳定,从而能够持续不间断的为搅拌站供料;

当补料料仓中的数量也不足时,通过提示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使工作人员不必实时监控料仓中骨料情况,且能够一次性的为供料料仓、补料料仓均进行补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料料仓、补料料仓底部均设有漏斗部;所述补充机构包括螺旋输送机,所述螺旋输送机的一端连接于补料料仓漏斗部的底部,另一端连接于供料料仓漏斗部的中顶部。

在进行供料时,通过螺旋输送机将骨料朝向供料料仓中运输;在骨料运输时,为了充分利用料仓内的骨料,将供料料仓、补料料仓底部均为漏斗状,同时,骨料通过螺旋输送机运输到供料料仓时,可以经过漏斗内壁进行缓冲,使骨料不会直接竖直砸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旋输送机的进料口处设有与漏斗部出料口处配合的缓冲漏斗。

在螺旋输送机使用时,骨料会从料仓的出料口经由螺旋输送机运输到下一工序处,在此过程中,螺旋输送机的输送速度由其自身的转速决定;

但是此时往往骨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螺旋输送机的速度低于螺旋输送机运输的速度,导致骨料在螺旋输送机处堆积;

因此将螺旋输送机的进料口设置为缓冲漏斗,一方面是确保骨料不会漏出,保证骨料数量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在骨料不会漏出的前提下增大螺旋输送机的接收量,防止骨料在螺旋输送机与料仓之间卡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耦接于检测机构以接收感应信号,并发出检测信号;

比较电路,耦接于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以接收检测信号并输出比较信号;

执行电路,耦接于比较电路并根据比较信号控制螺旋输送机、提示机构是否得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检测电路能够对检测机构的不同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螺旋输送机、提示机构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比较电路,包括,

第一比较部,耦接于检测电路以接收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与第一预设值进行比较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第二比较部,耦接于检测电路以接收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与第二预设值进行比较后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预设值为供料料仓的预设检测值,在低于供料料仓的预设检测值时,螺旋输送机进行供料;

第二预设值为补料料仓的预设检测值,在低于补料料仓的预设检测值时,提示机构启动进行提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执行电路包括,

第一控制部,耦接于第一比较部以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当检测机构的感应信号低于第一预设值时,第一控制部使螺旋输送机得电工作并保持得电状态;

第二控制部,耦接于第二比较部以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当检测机构的感应信号低于第二预设值后,第二控制部使提示机构得电并保持得电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检测机构的感应信号低于第一预设值时,螺旋输送机持续工作,实现对供料料仓中骨料的补充;

当检测机构的感应信号低于第二预设值后,表示此时供料料仓中剩余骨料已经较少,如果不进行补料,再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不能再供料,因此在螺旋输送机持续供料的同时,触发提示机构,使工作人员进行补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控制部包括:

第五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一比较部;

第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基极耦接于第五电阻的另一端;

第六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五电阻与第一三极管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与地的连接点;

第九电阻,一端耦接于直流电,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

第一继电器,包括线圈、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线圈一端耦接于第九电阻与直流电的连接点,线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九电阻与第一三极管的连接点,第一常开触点开关与螺旋输送机耦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控制信号将第一继电器导通,从而使第一常开触点开关闭合,进而使得螺旋输送机得电,进行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

第七电阻,耦接于第二比较部;

第二三极管,基极耦接于第七电阻,发射极接地;

第八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与第二三极管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与地的连接点;

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常开触点开关、线圈,线圈的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线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常开触点开关与提示机构耦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将第二三极管导通,使第二继电器工作,第二常开触点开关闭合,使提示机构进行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补充机构与补料料仓的设计,使得供料料仓能够长时间充足的进行自动供料;

其二,通过提示机构与检测机构的设计,使得供料不足时,工作人员能够得到提醒,而不必一直看守在料仓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螺旋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1、供料料仓;2、补料料仓;3、螺旋输送机;31、缓冲漏斗;4、漏斗部;5、检测机构;51、第一红外距离传感器;52、第二红外距离传感器;6、提示机构;7、搅拌站;1000、控制电路;100、检测电路;200、比较电路;201、第一比较部;202、第二比较部;300、执行电路;301、第一控制部;302、第二控制部;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a、第一比较器;b、第二比较器;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km2、第二继电器;km1、第一继电器;km2-1、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1-1、第一常开触点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带有自动补给装置的混凝土骨料仓,如图1所示,包括储存骨料的供料料仓1、对供料料仓1补充骨料的补料料仓2、连通供料料仓1与补料料仓2的补充机构,其中补料料仓2可以设有多个,而供料料仓1由于与计量承重部分连接,往往只设有一个。

为了实现对骨料剩余量的智能识别,在供料料仓1与补料料仓2中均设有检测骨料储存量的检测机构5,并在补料料仓2设有提示机构6,提示机构6使用提升灯。在使用时,骨料从供料料仓1中运输到搅拌站7,而在供料料仓1中骨料不足时,通过补料机构从补料料仓2向供料料仓1补充物料,以维持供料料仓1中骨料量的稳定,从而能够持续不间断的为搅拌站7供料;当补料料仓2中的数量也不足时,通过提示机构6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使工作人员不必实时监控料仓中骨料情况,且能够一次性的为供料料仓1、补料料仓2均进行补料。

其中,检测机构5包括连接于供料料仓1顶部的第一红外距离传感器51、连接于补料料仓2顶部的第二红外距离传感器52(图3)。第一红外距离传感器51、第二红外距离传感器52均连接于料仓顶部的中央位置,从而在测量料仓中剩余骨料量的同时,使第一红外距离传感器51、第二红外距离传感器52的检测红外光线难以被粘粘在料仓侧壁的骨料所阻挡。第一红外距离传感器51、第二红外距离传感器52均选用市场上常见型号即可。

如图1、图2所示,供料料仓1、补料料仓2底部均设有漏斗部4,补充机构使用市场上购买的ls型螺旋输送机3,并在该螺旋输送机3的进料口处加设有与漏斗部4出料口处配合的缓冲漏斗31,从而充分利用料仓内的骨料,减少骨料残留。同时螺旋输送机3的进料口连接于补料料仓2漏斗部4的底部,出料口连接于供料料仓1漏斗部4的中顶部,使得骨料通过螺旋输送机3运输到供料料仓1时,可以经过漏斗部4的内壁进行缓冲,不会直接竖直砸下。

在螺旋输送机3使用时,骨料会从料仓的出料口经由螺旋输送机3运输到下一工序处,在此过程中,螺旋输送机3的输送速度由其自身的转速决定,但是此时往往骨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螺旋输送机3的速度低于螺旋输送机3运输的速度,导致骨料在螺旋输送机3处堆积。因此将螺旋输送机3的进料口设置为缓冲漏斗31,一方面是确保骨料不会漏出,保证骨料数量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在骨料不会漏出的前提下增大螺旋输送机3的接收量,防止骨料在螺旋输送机3与料仓之间卡住。

实施例二:一种带有自动补给装置的混凝土骨料仓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还包括根据检测机构5的检测信号控制补充机构、提示机构6启闭的控制电路1000。

控制电路1000包括耦接于检测机构5以接收感应信号并发出检测信号的检测电路100、耦接于检测电路100的比较电路200、耦接于比较电路200的执行电路300。

比较电路200包括第一比较部201、第二比较部202。

第一比较部20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比较器a,第一电阻r1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一电阻r1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电阻r2一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第一比较器a反相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连接点以接收第一预设值,第第一预设值为供料料仓1的预设检测值,在低于供料料仓1的预设检测值时,螺旋输送机3进行供料;第一比较器a正相端耦接于检测机构5以接收检测信号。

第二比较部202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比较器b,第三电阻r3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三电阻r3另一端耦接于第四电阻r4一端,第四电阻r4另一端接地,第二比较器b反相端耦接于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以接收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为补料料仓2的预设检测值,在低于补料料仓2的预设检测值时,提示机构6启动进行提示;第二比较器b正相端耦接于检测机构5以接收检测信号。

执行电路300包括第一控制部301、第二控制部302。

第一控制部301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九电阻r9、第一继电器km1,第五电阻r5的一端耦接于第一比较器a输出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第六电阻r6一端耦接于第五电阻r5与第一三极管q1基极的连接点,第六电阻r6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与地的连接点。

第九电阻r9,一端耦接于直流电,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

第一继电器km1,包括线圈、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线圈一端耦接于第九电阻r9与直流电的连接点,线圈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九电阻r9与第一三极管q1的连接点,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与螺旋输送机3耦接。

第二控制部302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三极管q2、第二继电器km2、续流二极管,第七电阻r7一端耦接于一端耦接于第二比较器b输出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第八电阻r8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r7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q2与地的连接点;第二继电器km2耦接于直流电,第二继电器km2包括耦接于提示机构6的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2-1,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2-1连接于地。续流二极管一端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的连接点,续流二极管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地的连接点。

同时,第一红外距离传感器51还可以根据剩余料的变化情况检测螺旋输送机3是否卡料,并通过与控制电路1000相同的电路,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

工作过程:通过检测机构5检测剩余骨料量,通过提示机构6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

当骨料量低于预设值时,通过对第一红外距离传感器51的信号处理,在第一比较部201发射第一控制信号,第一继电器km1将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闭合,从而使直流电、第一常开触点开关km1-1、螺旋输送机3电连,最后接地,使得螺旋输送机3工作;

当第二红外距离传感器52检测到补料料仓2中剩余量不足后,第二比较部202发射第二控制信号,使得第二继电器km2启动,从而使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2-1闭合,使得第二常开触点开关km2-1闭合、提示机构6电连,最后接地,使得提示机构6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