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7659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门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性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杆(50)的下侧连结部分(51)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连接。下侧连结部分(51)包括: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沿大致水平方向折曲的水平延伸部(54);和从该水平延伸部(54)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并穿插在穿插孔(36)中的穿插部(53)。穿插部(53)包括:经由引导部(37)而嵌合在穿插孔(36)中的大径部(71);和从该大径部(71)的下端向下方连续地延伸的小径部(72)。在小径部(7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大径部(71)而末端扩开的锥部(72a),直线状的直线部(72b)从该锥部(72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专利说明】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身及车门上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公知有如下车辆用门锁装置:通过拉拽车门外把手,经由杆使闩锁单元动作,从而解除车门的闭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图3))。
[0003]该专利文献I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在车门上设有能够进行闭锁及闭锁解除运动的闩锁单元、和进行该闩锁单元的闭锁解除操作的车门外把手。闩锁单元用于对设置在车身上的闩眼(striker)进行闭锁及闭锁解除运动。
[0004]通过对车门外把手进行解除操作,将与车门外把手连结的杆下压,该杆将闩锁单元的闭锁解除杆下压,由此解除闩锁单元的闭锁。
[0005]基于图13说明专利文献I的概要。图13的(a)是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普通状态的说明图。杆100的下部呈曲柄形状。杆100嵌合在闭锁解除杆101的开口102中。倾斜部104相对于开口 102的中心线103的倾斜角为Θ。由于倾斜角Θ较大,所以通过使杆100与闭锁解除杆101连结,并使杆100向下方如箭头Dw那样移动,闭锁解除杆101也向下方(Dw)移动。
[0006]图13的(b)是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碰撞时的状态的说明图。车辆碰撞时,若闩锁单元由于冲击力而相对于车门外把手相对地向前方如箭头Fr那样移动(闩锁单元和车门外把手向接近方向移动),则闭锁解除杆101也相对地向前方移动。由此,杆100从假想线所示的原位置向实线所示的位置倾斜。其结果为,倾斜角Θ减小,杆100以向下方穿挤的方式移动,由此,杆100与闭锁解除杆101的连结被解除。
[0007]另外,汽车的车门在例如从侧面对车辆作用有碰撞载荷时,由于所谓的侧面碰撞导致车门发生变形而凹陷。若车门发生变形,则车门外把手被拉入凹陷侧,杆也追随车门外把手而被拉拽。由于车门外把手向远离闩锁单元的方向移动,所以在上述构造中不会解除连结。而且,由于车门发生变形而凹陷,所以闭锁解除杆通过杆而向下压方向变位,从而能够解除闭锁。
[0008]在侧面碰撞时闭锁解除杆被下压对于提高车辆内的乘员的保护性能的方面是不利的。作为对策,考虑在车辆用门锁装置上另行设置侧面碰撞时的闭锁解除防止机构。但是,侧面碰撞时的闭锁解除防止机构结构复杂且装置的成本有升高的趋势。
[0009]现有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8748公报
【发明内容】

[0012]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通过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性能。[0013]根据方案I的发明,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闩眼,其设置在车身的车门开口部;H锁单元,其能够对该闩眼进行闭锁动作及闭锁解除动作;闭锁解除杆,其设置在该闩锁单元上,通过向下方转动而对上述闩眼进行闭锁解除;以及车门外把手,其经由杆而对该闭锁解除杆进行闭锁解除操作,上述闩锁单元和比该闩锁单元位于高的位置的上述车门外把手设置在车门上,上述杆的上端部与上述车门外把手连结,上述杆的下端部以与上述车门外把手的闭锁解除操作连动而能够将上述闭锁解除杆向成为上述闭锁解除方向的下方按压而使上述闭锁解除杆变位的方式与上述闭锁解除杆连结,上述杆具有穿插部,该穿插部从上方穿插在设于上述闭锁解除杆且上下贯穿的穿插孔中,该穿插部具有:嵌合在上述穿插孔中的大径部、和从该大径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且直径小于上述大径部的小径部。
[0014]根据方案2的发明,优选的是,上述穿插部的轴线随着趋向于下方而比上述穿插孔的轴线更向前方倾斜。
[0015]根据方案3的发明,更优选的是,上述小径部的从上述大径部的下端到上述杆的前端的全部区域形成为小径。
[0016]根据方案4的发明,更优选的是,上述小径部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上述大径部而末端扩开的锥部。
[0017]根据方案5的发明,更优选的是,上述闭锁解除杆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在将上述穿插部从上方穿插于上述穿插孔时将上述穿插部引导到上述穿插孔中,该引导部具有从上向下而前端变细的引导面,该引导面在上述穿插孔的从车宽方向侧方到后方的范围内形成。
[0018]发明效果
[0019]在方案I的发明中,杆具有从上方穿插在设于闭锁解除杆且上下贯穿的穿插孔中的穿插部,该穿插部具有:嵌合在穿插孔中的大径部、和从该大径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且直径小于大径部的小径部。当从侧面对车辆作用有碰撞载荷时、即所谓的侧面碰撞时,由于车门的变形,车门外把手被拉入到车辆内侧。若与此相伴地车门外把手和闩锁单元向远离方向相对变位,则杆向从闭锁解除杆拔出的方向移动。杆的嵌合于穿插孔的位置从大径部移动到小径部,因此穿插孔与杆的间隙增大,即使闭锁解除杆和杆相对地倾斜,也能够防止杆与闭锁解除杆卡合。因此,虽然车门发生变形而凹陷,车门外把手以向前方倾斜的方式移动,但由于闭锁解除杆没有被下压而能够维持车门的锁定状态。
[0020]另外,由于穿插部的嵌入穿插孔中的部分为大径,所以能够减小穿插孔与杆的间隙,从而能够防止杆与闭锁解除杆之间的晃动。杆的穿插部是由大径部和从该大径部连续地延伸的小径部构成的结构,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通过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性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0021]在方案2的发明中,穿插部的轴线随着趋向于下方而比穿插孔的轴线更向前方倾斜,因此,在碰撞初期杆向车辆前方内侧变位时,穿插部的轴线与穿插孔的轴线的相对角度接近于零(0),穿插部不会卡挂在穿插孔上,而是朝向容易脱离的方向。由于穿插部的大径部容易从穿插孔脱离,所以能够防止大径部与闭锁解除杆卡合。
[0022]在方案3的发明中,小径部的从大径部的下端到杆的前端的全部区域形成为小径。碰撞时,即使在车门外把手与闩锁单元的相对变位增大的情况下,由于小径部较长地形成至杆的前端,所以也能够通过小径部来防止闭锁解除杆和杆咬合而卡合。另外,由于小径形成至杆的前端,所以提高了将杆插入到闭锁解除杆的穿插孔中时的组装性。
[0023]在方案4的发明中,小径部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大径部而末端扩开的锥部。在将杆组装于闭锁解除杆上时,能够容易地插入到闭锁解除杆的穿插孔中,即,从小径部开始穿插,通过锥部而顺利地转移至大径部。因此,从小径部向大径部的转移不会发生卡挂,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杆向闭锁解除杆的组装性。
[0024]在方案5的发明中,闭锁解除杆具有引导部,用于将穿插部从上方穿插于穿插孔时引导到穿插孔中。引导部具有从上向下而前端变细的引导面,引导面在穿插孔的从车宽方向侧方到后方的范围内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杆向闭锁解除杆的组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周围的侧视图。
[0026]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基本原理的说明图。
[0027]图3是图1 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28]图4是图3所示的闩锁单元的立体图。
[0029]图5是图4的5向视图。
[0030]图6是图4的6-6线剖视图。
[0031]图7是图5所示的引导部的立体图。
[0032]图8是通过图5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车门内把手来使闭锁解除杆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3]图9是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车门外把手向车内侧变位的作用图。
[0034]图10是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杆发生变位的中途的作用图。
[0035]图11是图10的(b)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36]图12是比较例及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作用图。
[0037]图13是现有技术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基本原理的说明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0…车辆(汽车)、1L...车身、12…前车门(车门)、13…后车门(车门)、15…闩眼、20...车辆用门锁装置、30...Η锁单元、32...闭锁解除杆、36...穿插孔、36a…穿插孔的轴线、37…引导部、39...引导面、40...车门外把手、50...杆、53...穿插部、53a…穿插部的轴线、71...大径部、72...小径部、72a…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41]实施例
[0042]说明安装有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车辆的侧部。如图1所示,车辆10是在车身11上具有左右的前车门12和左右的后车门13、且具有车轮14的汽车。
[0043]以下,说明安装在左方的后车门13上的车辆用门锁装置20。车辆用门锁装置20包括:设置在车身11上的闩眼15、设置在车门13的后端内部的闩锁单元30、和设置在车门13的后部外侧的车门外把手40。
[0044]闩锁单元30对闩眼15进行闭锁及闭锁解除动作,通过闭锁使车门13成为关闭状态,并通过解除闭锁使车门13打开。
[0045]在车门13的前部设有中央窗框16,在车门13的后部设有后窗框17 (以下,称作车门窗框17)。通过中央窗框16和车门窗框17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支承玻璃18。车门窗框17从车门13内部的闩锁单元30附近向上方延伸。
[0046]接下来,说明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基本原理。
[0047]如图2所示,车辆用门锁装置20具有:车门外把手40,其以把手轴41为支点摆动自如地设置在车门13 (参照图1)上;卡定片43,其与该车门外把手40连结并以支轴42为支点摆动自如地向后方延伸;钟曲柄(bell crank)状的凸轮盘45,其以凸轮轴44为支点摆动自如地设置并通过卡定片43而摆动;和杆50,其设置在该凸轮盘45的杆支承孔46中。
[0048]卡定片43被第I弹性构件47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力。凸轮盘45被第2弹性构件48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力。通过向车宽方向外侧拉拽车门外把手40,卡定片43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由此,凸轮盘45立起。其结果为,杆50被向下方下压。
[0049]闩锁单元30具有:闩锁单元主体31 ;闭锁解除杆32,其上下摆动自如地设置在该闩锁单元主体31上并与杆50的下侧连结部分51连结;和闩锁34,其摆动自如地设置在闩锁单元主体31的闩锁轴33上并钩挂在闩眼15上。闩锁34被第3弹性构件35向钩挂于闩眼15的方向施力。通过将闭锁解除杆32下压,闩锁34被解除。
[0050]S卩,通过向车宽方向外侧拉拽车门外把手40,杆50以将闭锁解除杆32向闭锁解除方向按压的方式进行按压变位,通过按压闭锁解除杆32而使其变位,闩锁34从闩眼15解除,车门13 (参照图1)打开。然后,杆50向拉拽方向返回而回到原位置。
[0051]杆50的下端部52与闭锁解除杆32连结。下端部52包括:穿插部53,其穿插在沿闭锁解除杆32的上下贯穿的穿插孔36中;和水平延伸部54,其从该穿插部53的上端折曲,用于将闭锁解除杆32下压。
[0052]另外,杆50具有:与凸轮盘45的杆支承孔46连结的上侧连结部分56 ;和从该上侧连结部分56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上下延伸部57。在杆50的上端部55设有上侧连结部分56,水平延伸部54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延伸。S卩,杆50从车门外把手40侧延伸至闭锁解除杆32。以下,详细说明杆50及闩锁单元30。
[0053]接下来,说明闩锁单元的安装位置。
[0054]如图3所示,车门13由车门内面板61和车门外面板62构成。车门外把手40设置在车门外面板62的后部,闩锁单元30设置在车门内面板61的后部且在比车门外把手40低的位置。车门外把手40比闩锁单元30位于高的位置。
[0055]经由凸轮盘45 (参照图2)而与车门外把手40的后部连结的杆50向下方延伸,并通过形成在杆50的下端部52的下侧连结部分51与闭锁解除杆32连结。
[0056]车门窗框17比车门外把手40且比杆50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图内侧)配置,并比闩锁单元主体31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图近前侧)配置。即,车门窗框17配置在杆50与闩锁单元30之间。
[0057]接下来,详细说明杆。
[0058]如图4所示,闭锁解除杆32形成有用于供杆50穿插的沿上下贯穿的穿插孔36。该穿插孔36的内径大于杆50的外径,因此杆50移动自如地穿插在穿插孔36中。
[0059]设置在杆50的下端部52的下侧连结部分51由穿插在穿插孔36中的直线状的穿插部53、和从该穿插部53的上端弯曲后延伸的水平延伸部54构成。上下延伸部57从水平延伸部54的端部向上方倾斜地延伸。
[0060]此外,若拉拽车门外把手40 (参照图3),则杆50如箭头a那样移动,水平延伸部54使闭锁解除杆32如箭头b那样向下压方向变位。
[0061]如图5所示,闭锁解除杆32具有引导部37,用于将杆50从上方穿插于穿插孔36时引导到穿插孔36中。引导部37在下部设有多个杆卡挂爪38,通过将这些杆卡挂爪38钩挂于穿插孔36,能够将引导部37保持在闭锁解除杆32上。另外,在杆卡挂爪38上设有突起状的止转件(未图示),该突起状的止转件嵌入穿插孔36附近的切缺部(未图示)中,因此,引导部37不会相对于穿插孔36的轴线36a旋转。
[0062]穿插部53的轴线53a随着趋向于下方而比穿插孔36的轴线36a更向前方倾斜。穿插孔36的轴线36a与穿插部53的轴线53a所成的角为α。另外,穿插部53设定得比闭锁解除杆32的可动范围长。
[0063]如图6所示,杆50在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连接有下侧连结部分51。下侧连结部分51包括:从上下延伸部57的下端向大致水平方向折曲的水平延伸部54 ;和从该水平延伸部54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并穿插在穿插孔36中的穿插部53。
[0064]穿插部53包括:经由引导部37而嵌合于穿插孔36的大径部71 ;和从该大径部71的下端向下方连续地延伸的小径部72。在小径部72的上端部形成有随着趋向于大径部71而末端扩开的锥部72a,从该锥部72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直线状的直线部72b。
[0065]引导部37具有从上向下而前端变细的引导面39。在组装杆50时,通过引导面39来引导穿插部53,由此将穿插部53引导到穿插孔36中。穿插孔36的直径为D1。引导面39的下端位于穿插孔36的内侧,引导部37的下端的内径为D2,D2 < D1。
[0066]穿插部53的大径部71的外径为d3。小径部72b的外径为d4,d4 < d3。而且,锥部72a也设定成全部区域的直径小于大径部71的外径d3。另外,d3 < D2 < Dl,由于在大径部71与穿插孔36之间存在间隙,所以穿插部53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0067]大径部71和锥部72a以连续且平滑地相连的方式形成。锥部72a与直线部72b以连续且平滑地相连的方式形成。
[0068]接下来,说明引导部。
[0069]如图7所示,引导部37具有大致研钵状的引导面39。引导面39在穿插孔36 (参照图6)的从车宽方向侧方到后方的范围内形成。由于引导面39为大致研钵状,所以容易进行杆50 (参照图6)的引导。另外,由于前方切缺,所以不会妨碍杆50的水平延伸部54 (参照图6)的配置。而且,在引导面39的下端设有用于防止杆50 (参照图5)晃动的爪39a。
[0070]接下来,说明通过车门内把手来解除闭锁的状态。
[0071]如图8所示,若操作车门内把手(未图示),则仅闭锁解除杆32如箭头c那样向下方移动,成为闭锁解除状态。此时,闭锁解除杆32的穿插孔36位于小径部72的直线部72b。
[0072]当闭锁解除杆32要返回到原位置时,穿插部53维持穿插在穿插孔36中的状态,但由于存在锥部72a,所以穿插部53不会卡挂在穿插孔36上。因此,闭锁解除杆32顺畅地上升而返回到原位置。
[0073]接下来,通过图9?图12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车辆侧面碰撞时的作用。[0074]图9的(a)是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20的普通状态下的俯视图。在车辆用门锁装置20中,在闩锁单元30的外侧配置有杆50,在该杆50的外侧配置有车门外把手40。车辆侧面碰撞时,车门受到箭头F的冲击力,车门外把手40向车内侧变位。
[0075]图9的(b)是说明车辆用门锁装置20的杆50的变位的俯视图。杆50被车门外把手40拉拽而如箭头d那样移动。
[0076]图10的(a)是从侧面观察实施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20的普通状态而得到的图。在车辆用门锁装置20中,杆50移动自如地穿插在闩锁单元30的闭锁解除杆32中。杆50由与车门外把手连结的上侧连结部分56、上下延伸部57、水平延伸部54及穿插部53构成。车辆侧面碰撞时,车门外把手40 (参照图3)以向前方倾斜的方式移动,杆50也以向前方倾斜的方式移动。
[0077]图10的(b)是说明车辆用门锁装置20的杆的变位的侧视图。杆50被向上方拉拽,向从闭锁解除杆32脱离的方向移动,但穿插部53为穿插在闭锁解除杆32的穿插孔36中的状态。
[0078]如图11所示,若杆50相对于闭锁解除杆32向上方移动,则穿插部53向从穿插孔36脱尚的方向移动,穿插孔36的位置相对地从大径部71向小径部72移动。由于杆50被拉拽,所以穿插孔36的轴线36a与穿插部53的轴线53a所成的角为β。但是,由于穿插孔36的位置从大径部71向小径部72移动,所以小径部72与穿插孔36的间隙增大。因此,SP使穿插孔36的轴线36a与穿插部53的轴线53a所成的角β为规定角度,杆50也不会以咬合的方式与穿插孔36卡合。即,即使在车辆侧面碰撞时,杆50也能够相对于闭锁解除杆32沿上下方向自由地移动。
[0079]图12的(a)是比较例中的车辆侧面碰撞时的杆的状态的说明图,杆100的外径以固定大小形成至前端。在普通状态下,杆100能够相对于闭锁解除杆101的穿插孔102上下移动。但是,车辆侧面碰撞时,若杆100由于被车门外把手拉拽而向斜上方移动,则杆100与穿插孔102的间隙减小,因此,杆100和穿插孔102以咬合的方式卡合。而且,由于车门外把手向前方倾斜,所以杆100如箭头e那样移动。与之相伴地,闭锁解除杆101有可能如箭头f那样移动。
[0080]图12的(b)是实施例中的车辆侧面碰撞时的杆的状态的说明图,车辆侧面碰撞时,若杆50向斜上方移动,贝U穿插孔36向小径部72的直线部72b相对移动。由于小径部72与穿插孔36的间隙较大,所以杆50与穿插孔36不会以咬合的方式卡合,杆50相对于闭锁解除杆32沿上下自由地移动。虽然车门外把手以向前方倾斜的方式移动,但闭锁解除杆32的位置不会变动。因此,闭锁状态不会被解除。
[0081]总结以上叙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而记载如下。
[0082]如图1、图6及图12所示,当从侧面对车辆作用有碰撞载荷时、即所谓的侧面碰撞时,由于车门13的变形,车门外把手40被拉入到车辆内侧。若与之相伴地车门外把手40和闩锁单元30向远离方向相对变位,则杆50向从闭锁解除杆32拔出的方向移动。由于杆50的嵌合于穿插孔36的位置从大径部71移动到小径部72,所以穿插孔36与杆50的间隙增大,即使闭锁解除杆32和杆50相对地倾斜,也能够防止杆50与闭锁解除杆32咬合而卡合。因此,虽然车门外把手40以向前方倾斜的方式移动,但由于闭锁解除杆32没有被下压而能够维持车门13的锁定状态。[0083]另外,由于穿插部53的嵌入穿插孔36中的部分为大径,所以能够减小穿插孔36与杆50的间隙,从而能够防止杆50与闭锁解除杆32之间的晃动。杆50的穿插部53是由大径部71和从该大径部71连续地延伸的小径部72构成的结构,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通过低成本且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乘员保护性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20。
[0084]如图6所示,穿插部53的轴线53a随着趋向于下方而比穿插孔36的轴线36a更向前方倾斜,因此,在碰撞初期杆50向车辆前方内侧变位时,穿插部53不会卡挂在穿插孔36上,而是朝向容易脱离的方向。由于穿插部53的大径部71容易从穿插孔36脱离,所以能够防止大径部71和闭锁解除杆32咬合而卡合。
[0085]如图6所示,小径部72的从大径部71的下端到杆50的前端的全部区域形成为小径。碰撞时,即使在车门外把手40与闩锁单元30 (参照图3)的相对变位增大的情况下,由于小径部72较长地形成至杆50的前端,所以也能够通过小径部72来防止闭锁解除杆32和杆50咬合而卡合。
[0086]如图8所示,小径部7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大径部71而末端扩开的锥部72a。碰撞时,在杆50暂时相对于闭锁解除杆32向拉拽方向变位后,即使向返回方向变位,由于具有锥部72a,所以嵌入穿插孔中的部分也会从小径部72向大径部71不卡挂地顺畅地移动,从而能够防止锁定解除。
[0087]如图5、图6所示,闭锁解除杆32具有引导部37,用于将穿插部53从上方穿插于穿插孔36时引导到穿插孔36中。引导部37具有从上向下而前端变细的引导面39,引导面39在穿插孔的从车宽方向侧方到后方的范围内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杆50向闭锁解除杆32的组装。
[0088]此外,在实施例中,将车辆用门锁装置设置在车辆左后车门上,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在车辆左前车门、车辆右方的前后车门上。
[0089]工业实用性
[0090]本发明的技术优选适用于与车门外把手连接的杆穿插在闭锁解除杆的穿插孔中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 闩眼,其设置在车身的车门开口部; 闩锁单元,其能够对该闩眼进行闭锁动作及闭锁解除动作; 闭锁解除杆,其设置在该闩锁单元上,通过向下方转动而对所述闩眼进行闭锁解除;以及 车门外把手,其经由杆而对该闭锁解除杆进行闭锁解除操作, 所述闩锁单元和比该闩锁单元位于高的位置的所述车门外把手设置在车门上, 所述杆的上端部与所述车门外把手连结, 所述杆的下端部以与所述车门外把手的闭锁解除操作连动而能够将所述闭锁解除杆向成为所述闭锁解除方向的下方按压并使所述闭锁解除杆变位的方式与所述闭锁解除杆连结, 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杆具有穿插部,该穿插部从上方穿插在设于所述闭锁解除杆且上下贯穿的穿插孔中, 该穿插部具有:嵌合在所述穿插孔中的大径部、和从该大径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且直径小于所述大径部的小径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插部的轴线随着趋向于下方而比所述穿插孔的轴线更向前方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的从所述大径部的下端到所述杆的前端的全部区域形成为小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的从所述大径部的下端到所述杆的前端的全部区域形成为小径。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所述大径部而末端扩开的锥部。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锁解除杆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在将所述穿插部从上方穿插于所述穿插孔时将所述穿插部引导到所述穿插孔中, 该引导部具有从上向下而前端变细的引导面, 该引导面在所述穿插孔的从车宽方向侧方到后方的范围内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锁解除杆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在将所述穿插部从上方穿插于所述穿插孔时将所述穿插部引导到所述穿插孔中, 该引导部具有从上向下而前端变细的引导面, 该引导面在所述穿插孔的从车宽方向侧方到后方的范围内形成。
【文档编号】E05B83/36GK103938953SQ201310741303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8日
【发明者】后藤让治, 内川诚, 中村旬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