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藏装置及其隐藏式助力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4244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藏装置及其隐藏式助力把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装置及其隐藏式助力把手。



背景技术:

容积大的冷藏装置的门体较大、重量较重,由于门体的磁性密封条和箱体内外的压差作用,门体开门的前5mm左右距离极其费力,如果没有助力把手,会造成用户开门不便的问题。

目前,助力把手包括明把手和隐藏把手。明把手是安装在门体的外部,把手通过两端的固定螺栓进行固定。但是,整个把手均裸露在门体的外部,把手的安装位置空间尺寸比较大,使整个冷藏装置的外形尺寸变大。隐藏把手安装于门体的侧壁上,由于门体厚度只有55mm左右,把手能够安装的空间很小;另外,隐藏把手需要嵌装在门体内部,若占用门体发泡层的容积较大,则会产生凝露。因此,设计一种超薄的隐藏把手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藏装置的隐藏式助力把手,解决了现有隐藏式助力把手体积大、占用冷藏装置门体发泡层的容积导致凝露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冷藏装置的隐藏式助力把手,所述助力把手包括安装板、连杆、顶杆和拉手,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冷藏装置的门体的侧面,所述连杆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与所述连杆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所述顶杆的自由端用于与所述冷藏装置的箱体接触并施加作用力至箱体上,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转动移动孔,所述拉手可与所述安装板发生相对移动,所述拉手上设置有拉手轴,所述拉手轴穿过所述第一转动移动孔。

基于上述助力把手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冷藏装置,其包括箱体和门体,所述门体的侧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上述的助力把手,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拉动拉手时,所述顶杆可伸出所述门体与所述箱体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助力把手包括安装板、拉手和位于二者之间的连杆、顶杆、拉手轴等把手运动机构,由于连杆、顶杆及拉手轴的厚度较薄,因而,把手的整体厚度较薄,可以做到10-15cm之间,实现了把手的超薄化设计。此厚度的助力把手安装至门体侧面时,门体侧面的安装槽的深度较小,不会影响发泡层,不会导致把手位置处凝露,可以避免防凝露设计,简化了加工工艺、节省了成本。本实用新型利用拉手的水平运动转化为连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顶杆的顶出运动,实现省力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开门力减少至原来的0.5倍及以下。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冷藏装置门体与助力把手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助力把手与门体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助力把手的拉手与其他部件分离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助力把手的拉手与其他部件分离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安装板、扭簧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

1、门体;11、安装槽

2、助力把手;

21、安装板;211、固定孔;212、导轨;

22、连杆;221、第一转动移动孔;222、连杆转轴;223、第二转动移动孔;

23、顶杆;231、转动轴;232、顶杆导向口;

24、拉手;241、拉手轴;

25、复位扭簧;251、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冷藏装置,本实施例以冷藏装置为冰箱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冷藏装置也可以是冷柜、具有制冷作用的展示柜等。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冰箱包括门体1和箱体(图中未示出,位于门体1的左侧),在门体1的侧面设置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内安装有隐藏式助力把手2,助力把手2隐藏至门体1侧面的安装槽11内,通过助力把手2减少用户开门时的用力。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隐藏式助力把手2包括安装板21、连杆22、顶杆23和拉手24。

安装板21和拉手24可发生相对移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21的上下两端设置有端盖(图中未示出),拉手24的上下两端嵌装在端盖内,并可沿端盖移动。当然,安装板21和拉手24也可通过其他配合结构实现相对移动。

安装板21安装于冷藏装置的门体1的侧面的安装槽11内。安装板21上设置有固定孔211,安装板21通过固定孔211固定在安装槽11内。

连杆22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板21上,连杆22上设置有连杆转轴222,连杆22通过连杆转轴222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板21上。连杆22的一端与顶杆23配合,另一端与拉手24配合,连杆22位于安装板21和拉手24之间。

连杆22的一端设置有顶杆23,本实施例中连杆22与顶杆23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二者不会发生相对转动或移动。顶杆23与连杆22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本实施例中二者的夹角为90度。其中,顶杆23的自由端用于与冷藏装置的箱体接触并施加作用力至箱体上。

连杆22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转动移动孔221,拉手24上设置有拉手轴241,拉手轴241穿过第一转动移动孔221。拉手24移动时,通过拉手轴241带动第一转动移动孔221,带动连杆22转动,从而带动顶杆23移动。

其中,第一转动移动孔221在连杆22的长度方向上的孔径大于在连杆22的宽度方向上的孔径,拉手轴241可在第一转动移动孔221内转动和移动。

本实施例通过将连杆22的一端设计成第一转动移动孔221,拉手24的拉手轴241既可在第一转动移动孔221内移动又可转动,这样,拉手24水平平移拉动时,可实现连杆22的转动运动。第一转动移动孔221实现了连杆3的转动运动与拉手24的平移运动间的转换,既节省了多部件的装配接触运动,又可以便利、可靠的实现机构运动。

为了保证拉手24移动的顺畅性,安装板21上设置有用于对拉手轴241进行导向的导轨212。优选的,导轨212为在安装板21上开设的移动导向槽。

如图5所示,在拉手轴241与安装板21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25,复位扭簧25通过固定轴251安装于安装板21上,复位扭簧25的一端连接至连杆转轴222,另一端连接至拉手轴241。复位扭簧25可以提供拉手24的复位力,从而保证拉手24能够复位。

开门时,用手拉动拉手24向远离箱体的方向移动,拉手24上的拉手轴241带动连杆22绕连杆转轴222转动,连杆22带动顶杆23伸出门体1并与箱体接触,并施加作用力至箱体上,可实现门体1与箱体的分离。门体1打开后,释放拉手24,连杆22及拉手24在复位扭簧25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本实施例中顶杆23与连杆2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因而,连杆22转动的过程中,顶杆23与连杆22无相对移动,顶杆23顶出的过程中,顶杆23在箱体门框上的运动为圆弧运动。但是因为顶杆23顶开门的位移L很小(5-9mm),因此,本实施例连杆22的圆弧运动角度也很小。本实施例的顶杆起始位置垂直箱体,连杆22运动角度α与顶杆23至连杆转轴222的距离d也相关,三者之间关系为L=d•sinα。

本实施例将顶杆23和连杆22固定连接或一体化设计,将拉手24的水平运动转化成顶杆23的圆弧运动,实现顶杆23的助力开门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连杆22与顶杆23的连接方式不同,下面着重对连杆22与顶杆23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杆22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转动移动孔223,顶杆23一端通过安装轴231装配至第二转动移动孔223,顶杆23与连杆22可相对移动和转动。为了保证顶杆23能够将连杆22的转动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顶出力,且顶杆23不会随意转动,在门体1上设置有顶杆导向口232,顶杆导向口232的大小与顶杆23相适配,拉动拉手24时,顶杆23可伸出顶杆导向口232与箱体接触。当然,顶杆导向口232也可设置在安装板32上。

其中,第二转动移动孔223在连杆22的长度方向上的孔径大于在连杆22的宽度方向上的孔径,顶杆23一端的安装轴231可在第二转动移动孔223内转动和移动。

本实施例通过将连杆22的一端设计成第二转动移动孔223,顶杆23的安装轴231既可在第二转动移动孔223内移动又可转动,这样,连杆22转动运动时,在顶杆导向口232的作用下,可实现顶杆23的水平运动。第二转动移动孔223实现了连杆3的转动运动与顶杆23的平移运动间的转换,既节省了多部件的装配接触运动,又可以便利、可靠的实现机构运动。

开门时,用手拉动拉手24向远离箱体的方向移动,拉手24上的拉手轴241带动连杆22绕连杆转轴222转动,连杆22带动顶杆23伸出门体1并与箱体接触,并施加作用力至箱体上,可实现门体1与箱体的分离。门体1打开后,释放拉手24,连杆22及拉手24在复位扭簧25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本实施例的顶杆23可以做水平顶出运动,可更加直接地作用在箱体上。顶杆23的运动是水平移动,而不是实施例1的圆弧运动,本实施例顶杆23顶出开门的力损失更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