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毡的夹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516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毡的夹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溢油事故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毡的夹取装置。



背景技术:

自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沿海的石油运输量大幅增加。我国进口的石油90%是通过海上船舶运输来完成的,2006年我国沿海石油运输量达到4.31亿吨,其中运输原油1.87亿吨。石油进口量的迅速增加,使港口和沿海油轮密度增加,2006年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到464万艘次,平均每天12700艘次,其中各类油轮达到162949艘次,平均每天446艘次。油轮特别是超大型油轮在我国水域频繁出现,使得原已十分繁忙的通航环境更加复杂,导致船舶溢油污染,特别是重特大船舶溢油污染的风险增大。

吸油毡是一种由惰性化学聚丙烯经熔喷工艺制做而成,它能有效吸附液体并将之留住。吸附产品都是包裹在以线缝制的经表面活化处理剂处理的聚丙烯纤维或无纺布中,外层布极其坚韧耐用,具有强大的毛细管吸收力带来的极强的吸附性,从而吸收泄漏液体流向吸油棉,有效阻止了泄漏的扩散,产品经绞、挤压后可重复使用,可以回收72%-90%的泄漏液(取决于吸油棉的制造工艺和品质)。这种材质的优点还有阻燃、不产生粉尘、无贮藏限制时间等。PP吸油毡的制造工艺是首先获得熔喷聚丙烯无纺布,然后做成各种形式的吸油棉片、吸附油枕、吸油条、吸油索、吸油围栏。

现有传统的吸油毡投放方式为:使用船只把吸油毡运送至受油污污染水域,通过手抛的方式将吸油毡抛至水面。但该方法有如下缺点:1、由于吸油毡较薄,质量较轻,抛出后,其下落轨迹受气流影响较大,落点难以精确控制;2,在某些受油污污染水域,船只可能受周围条件影响(如水深不足、有建筑物阻碍等原因)无法靠近,手抛方式难以将吸油毡投放至指定的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吸油毡投放精准性的油毡的夹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油毡的夹取装置,所述夹取装置包括夹持部和固定杆;

所述夹持部包括与固定杆固定连接的固定件和至少两个的转动连接于固定件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夹板;

所述夹取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夹持件转动并使夹板相互抵触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夹持件远离夹板的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夹取装置还包括手柄部,所述手柄部包括固定部和滑动连接于固定部的握持部,所述固定部与固定杆远离夹持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握持部与传动杆远离夹持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的外侧壁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固定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杆包括空心内管和滑动连接于空心内管外侧的空心外管,所述传动杆容设于空心内管内。

更近一步地,所述空心内管向内凹设有滑槽,所述空心外管凸设有突伸入所述滑槽的凸件。

更近一步地,所述传动杆包括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设有第一锯齿,所述第二传动杆设有第二锯齿,所述第一锯齿与第二锯齿相互啮合;

所述固定杆内设有第一导板,所述第一导板设有用于容设第二传动杆第一通孔;

所述固定杆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上端与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下端与第一传动杆的上端抵触;

所述弹性件和第一通孔使第一传动杆的第一锯齿和第二传动杆的第二锯齿趋于保持相互啮合的状态。

更近一步地,所述固定杆内设有第二导板,所述第二导板设有用于容设第一传动杆的第二通孔。

更近一步地,所述固定杆内设有用于使第一传动杆的第一锯齿和第二传动杆的第二锯齿分离的弹杆,所述弹杆包括与空心内管固定连接的安装件、按压件和与按压件连接的抵触件,所述安装件设有安装槽,所述按压件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传动杆设有抵触板,所述抵触件的上端与抵触板的下端抵触,所述空心外管设有若干用于容设所述按压件的第三通孔。

更近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按压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固定杆作为一种延长工具,延长夹取装置的夹取距离,同时便于传动杆与固定杆产生相对位移,从而控制夹持件上的夹持板相互接触而夹取油毡或相互分离失去对物品的夹取力。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成本低,重量轻等特点,并且可取代人工投放方式,提高吸油毡投放精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的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使用新型的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使用新型的另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调整长度时夹取装置的剖解图A;

图9是本实用新型调整长度时夹取装置的剖解图B;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调整长度时夹取装置的剖解图C;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立体结构示意图、结构示意图、夹取时的结构示意图,外加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的放大示意图五个图即可

1-夹持部 11-固定件 12-夹持件

121-夹板

2-固定杆 21-空心内管 211-滑槽

22-空心外管 221-凸件 222-第三通孔

23-第一导板 231-第一通孔 24-第二导板

241-第二通孔 25-弹杆 251-安装件

252-按压件 253-抵触件 254-第三复位弹簧

26-弹性件

3-传动杆 31-第一传动杆 311-第一锯齿

312-抵触板 32-第二传动杆 321-第二锯齿

33-第一复位弹簧 34-第二复位弹簧

4-手柄部 41-固定部 42-握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12所示,一种油毡的夹取装置,所述夹取装置包括夹持部1和固定杆2;

所述夹持部1包括与固定杆2固定连接的固定件11和两个的转动连接于固定件11的夹持件12,所述夹持件12设有夹板121;

所述夹取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夹持件12转动并使夹板121相互抵触的传动杆3,所述传动杆3的一端与夹持件12远离夹板121的一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杆2作为一种延长工具,延长夹取装置的夹取距离,同时便于传动杆3与固定杆2产生相对位移,从而控制夹持件12上的夹持板相互接触而夹取油毡或相互分离失去对物品的夹取力。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成本低,重量轻等特点。

其中,所述夹取装置还包括手柄部4,所述手柄部4包括固定部41和滑动连接于固定部41的握持部42,所述固定部41与固定杆2远离夹持部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握持部42与传动杆3远离夹持部1的一端固定连接。作为可替代的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不设立手柄部4也可正常使用;本实施例作为更有选的实施方案,设立的手柄部4可以方便使用者拿取,使用者的手掌以手柄部4为支点,手指拉动握持部42即可使握持部42滑动,从而拉动传动杆3使夹持板夹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3的外侧壁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33和第二复位弹簧34,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3的一端与固定部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3的另一端与传动杆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的一端与固定件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的另一端与传动杆3固定连接。作为可替代的方案,本实用新型不设立第一复位弹簧33或第二复位弹簧34也可正常使用,只需人工推动握持部42进行复位即可;本实施例,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案,在夹持板处于夹合状态时,第一复位弹簧33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复位弹簧34处于拉伸状态,使用者在松开握持部42后,握持部42、传动杆3即在第一复位弹簧33和第二复位弹簧34的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

其中,所述固定杆2包括空心内管21和滑动连接于空心内管21外侧的空心外管22,所述传动杆3容设于空心内管21内。空心内管21和空心外管22相互滑动的关系可以给予固定杆2的一个伸缩功能,并且空心设置给予了传动杆3的容纳空间,避免传动杆3的过分裸露,使整个夹取装置结构更加紧凑。在本实施例中,空心内管21与手柄部4连接,空心外管22与夹持部1连接,作为可替代的方式,空心内管21可与夹持部1连接,空心外管22与手柄部4连接。

更近一步地,所述空心内管21向内凹设有滑槽211,所述空心外管22凸设有突伸入所述滑槽211的凸件221。作为可替代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凸件221可以为间隔的凸点,本实施例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凸件221为连续的、与滑槽211贴合的凸片,该设置可便于空心内管21和空心外管22相对滑动实现伸缩的功能,同时可以防止空心内管21与空心外管22的相对转动,影响其余结构的稳定性。

更近一步地,所述传动杆3包括第一传动杆31和第二传动杆32,所述第一传动杆31设有第一锯齿311,所述第二传动杆32设有第二锯齿321,所述第一锯齿311与第二锯齿321相互啮合;

所述固定杆2内设有第一导板23,所述第一导板23设有用于容设第二传动杆32第一通孔231;

所述固定杆2内设有弹性件26,所述弹性件26的上端与固定杆2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26的下端与第一传动杆31的上端抵触;本实施例中,上端方向是指附图所示夹取装置的右方,下端方向是指附图所示夹取装置的左方,第一传动杆31位于第二传动杆32上方(即附图所示的右方)。

所述弹性件26和第一通孔231使第一传动杆31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传动杆32的第二锯齿321趋于保持相互啮合的状态。

作为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传动杆3可以为单一器件,只需在夹取装置设立传动杆3滑动时的容纳空间,传动杆3与固定杆2最大长度等长或稍长即可。本实施例作为更优选的技术方案,将传动杆3分为第一传动杆31和第二传动杆32,并配以相互啮合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锯齿321使第一传动杆31和第二传动杆32相互带动,同时弹性件26和第一通孔231使第一传动杆31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传动杆32的第二锯齿321趋于保持相互啮合的状态,使本实施例的夹取装置使用稳定;继而,弹性件26保留了第一锯齿311和第二锯齿321分离的操作空间,具体地操作第一锯齿311和第二锯齿321分的相关器件以及操作在下文介绍。

更近一步地,所述固定杆2内设有第二导板24,所述第二导板24设有用于容设第一传动杆31的第二通孔241。第一导板23和第二导板24可以防止第一锯齿和第二锯齿相对侧滑从而分离。

更近一步地,所述固定杆2内设有用于使第一传动杆31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传动杆32的第二锯齿321分离的弹杆25,所述弹杆25包括与空心内管21固定连接的安装件251、按压件252和与按压件252连接的抵触件253,所述安装件251设有安装槽,所述按压件252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传动杆31设有抵触板312,所述抵触件253的上端与抵触板312的下端抵触,所述空心外管22设有若干用于容设所述按压件252的第三通孔222。在本实施例中,一般状态下,第一传动杆31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传动杆32的第二锯齿321趋于保持相互啮合的状态,当需要调整长度时,对按压件252进行按压,使抵触件253抵压抵触板312,从而使第一传动杆31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传动杆32的第二锯齿321分离,通过拉动手柄部4等方式拉动第一传动杆31或第二传动杆32,即可实现第一传动杆31和第二传动杆32相对位移,此时可以调整传动杆3的整体长度,当调整至合适长度时,松开按压件252,抵触板312失去抵压力,在弹性件26的作用下,第一传动杆31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传动杆32的第二锯齿321回复啮合状态,完成传动杆3的长度调整。此外,当第一传动杆31的第一锯齿311和第二传动杆32的第二锯齿321趋于保持相互啮合的状态时,按压件252容设于外空心管的第三通孔222内,此时按压件252起到卡接固定的作用,组织内空心管和外空心管的相对滑动,当对按压件252进行按压时,按压件252离开第三通孔222内,内空心管和外空心管此处也可相对滑动进行长度调整。整体调整过程如图8-10所示。

更近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第三复位弹簧254,所述第三复位弹簧254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254的另一端与按压件252固定连接。第三复位弹簧254可以是按压件252失去按压力后自动复位。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