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捞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1807阅读:9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捞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工造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捞纸装置。



背景技术:

造纸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实用新型,现代造纸技术分为机制和手工两种形式,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烘干成纸。

手工则用有竹帘、聚酯网或铜网的框架,将分散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抄成湿纸页,经压榨脱水,再行晒干或烘干成纸。机制和手工两种造出来的纸最大区别在于,由于手工纸采用人工打浆,纸浆中的纤维保存完好;机制纸采用机器打浆,纸浆纤维被打碎。使得手工纸在韧性拉力上大大优于机制纸。机制纸存在浆网速差导致纤维纵横向分布不均,手工纸不存在纤维纵横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别体现在书画用纸上。所以,即便是在现代社会机械化生产中,手工造纸仍是某些特殊需求的纸的主要制备方法。

捞纸是造纸工艺中关键环节之一,它是将麦秸秆、水草、枸树皮、废纸等作原材料,经过蒸煮、碾磨、撞穰、拧穰、拌浆、取张、压干、分张晾干等数道或数十道工序的处理,生产出麻头纸(草宣纸)、黄毛纸和黑纸。这种靠手工生产的纸张柔软性好、透气性强,被作为包装中草药、食品及其他日常用纸,以及书写用纸。所以捞纸装置直接影响所制备的纸张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有效提高捞纸设备使用效率,降低人工操作难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捞纸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捞纸装置,它包括捞纸池、捞纸架和捞纸架吊装装置,其特征是:捞纸池上方设置有捞纸架吊装装置,所述吊装装置由吊装横梁、吊环和吊钩组成,所述吊装横梁为门字形,吊装横梁中部设置有吊钩,吊钩两侧吊装横梁上对称设置有吊环,吊环内穿有吊绳,吊绳两端分别连接捞纸架;所述捞纸架由捞纸下支架、捞纸上支架、手柄、搭扣、捞纸架吊环、合页、捞纸席和快取接头组成,捞纸下支架为长方形,横跨捞纸下支架边框平行设置有连杆,捞纸下支架前侧边缘、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分别设置有凸起,捞纸下支架四角凸起内侧分别设置有捞纸架吊环,左右两侧捞纸架吊环之间设置有捞纸上支架,捞纸下支架与捞纸上支架后侧边缘通过合页连接,捞纸下支架与捞纸上支架边缘设置有搭扣,横跨捞纸上支架边框上方设置有手柄;捞纸下支架凸起所围成的凹面与捞纸上支架之间设置有捞纸席,捞纸席与前侧边缘接触处设置有快取接头。

捞纸上支架掀起后手柄悬挂于吊钩上。

所述捞纸席由竹条经纬方向交错编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通过捞纸架吊装装置将捞纸架吊装于捞纸池中,方便手工造纸过程中捞纸工序的一体化进行,为手工制备纸张的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捞纸架闭合状态左视图。

图3为捞纸架开启状态左视图。

图4为捞纸架主视示意图。

图5为捞纸下支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捞纸池,2、吊装横梁,31、吊环,32、吊钩,33、吊绳,4、捞纸架,41、捞纸下支架,42、捞纸上支架,43、手柄,44、搭扣,45、捞纸架吊环,46、合页,47、捞纸席。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一种捞纸装置,它包括捞纸池1、捞纸架4和捞纸架吊装装置,其特征是:捞纸池上方设置有捞纸架吊装装置,所述吊装装置由吊装横梁2、吊环31和吊钩32组成,所述吊装横梁2为门字形,吊装横梁2中部设置有吊钩32,吊钩32两侧吊装横梁2上对称设置有吊环31,吊环31内穿有吊绳33,吊绳33两端分别连接捞纸架4;所述捞纸架4由捞纸下支架41、捞纸上支架42、手柄43、搭扣44、捞纸架吊环45、合页46、捞纸席47和快取接头组成,捞纸下支架41为长方形,横跨捞纸下支架41边框平行设置有连杆,捞纸下支架41前侧边缘、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分别设置有凸起,捞纸下支架41四角凸起内侧分别设置有捞纸架吊环45,左右两侧捞纸架吊环45之间设置有捞纸上支架42,捞纸下支架41与捞纸上支架42后侧边缘通过合页46连接,捞纸下支架41与捞纸上支架42边缘设置有搭扣44,横跨捞纸上支架42边框上方设置有手柄43;捞纸下支架41凸起所围成的凹面与捞纸上支架42之间设置有捞纸席47,捞纸席47与前侧边缘接触处设置有快取接头。

捞纸上支架42掀起后手柄43悬挂于吊钩32上。

所述捞纸席47由竹条经纬方向交错编织。

使用时,快取接头紧靠捞纸下支架41内边缘将捞纸席47铺设于捞纸下支架41内,然后捞纸上支架42闭合,搭扣44搭于捞纸上支架42与捞纸下支架41之间,捞纸架4在捞纸池1中捞取纸浆,待纸成形后,掀开捞纸上支架42,捞纸上支架42悬挂于吊钩32上,然后通过快取接头将捞纸席47携带纸张一起取出,放入存放区留待下一工序加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