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017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液体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一种液体盒,该液体盒设有可移动部件,该可移动部件随着可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而移动。



背景技术:

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有能够通过通过喷嘴喷射存储在墨容器中的墨而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传统的喷墨记录设备。一种这样的喷墨记录设备被构造成使得:每次已被附接的墨盒中的墨耗尽时,能够附接新的墨盒。

实用新型注册公告jp3156861公开了一种能够附接到喷墨记录设备的盒附接部和从该盒附接部拆卸的墨盒。墨盒具有用于墨的剩余量的光学检测的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可移动部件和可变形部件,该可移动部件能够绕固定轴枢转地移动。当存储在墨袋中的墨被消耗时,墨袋缩小。随着墨袋缩小,可变形部件也缩小。这引起可移动部件改变它的枢转姿态。通过光学地检测可移动部件的枢转姿态的改变,墨盒中的墨的消耗能够被检测。

在上述墨盒中,可移动部件由于在可移动部件上作用的重力而下垂,由此接触可变形部件。当可变形部件缩小时,由于重力,可移动部件进一步向下枢转地移动。然而,这个结构要求检测机构设置在能够施加重力的位置处,诸如墨盒的前表面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前述,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在检测机构的布局中具有增强的自由度的液体盒。

为了实现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液体盒,所述液体盒包括:外壳;液体供应部;可变形部件;可移动部件;和推压部件。所述外壳包括液体腔室,所述液体腔室能够在所述液体腔室中存储液体。所述液体腔室被构造成使得随着液体从所述液体腔室的流出,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被减小。所述液体供应部被构造成允许存储在所述液体腔室中的液体从所述液体腔室流出。所述可变形部件从所述外壳在与向前方向及向后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突出。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向后方向是基于所述液体盒的附接姿态定义的。所述可变形部件具有与所述液体腔室连通的内部空间。所述可变形部件能够弹性变形,从而随着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的减小,所述可变形部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尺寸变小。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能够被从所述液体盒的外部检测。所述可移动部件被支撑到所述外壳,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向后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向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与所述可变形部件接触。所述推压部件朝向所述可变形部件推压所述可移动部件。

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上表面,所述可变形部件从所述外壳的所述上表面在向上方向上突出,并且所述可变形部件能够随着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的减小在向下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被支撑到所述外壳的所述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检测部具有被支撑表面和相反表面,所述被支撑表面与所述外壳接触,所述相反表面位于与所述被支撑表面相反的一侧,并且所述检测部包括: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从所述相反表面向所述外壳的外方突出;和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从所述相反表面向所述外壳的外方突出,并且所述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在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向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隔开。

优选地,所述推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可移动部件进一步在所述向后方向上定位。

优选地,所述外壳具有右壁和左壁,所述右壁限定所述液体腔室的右端,所述左壁限定所述液体腔室的左端,所述右壁和所述左壁中的至少一个由树脂制成。

优选地,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将所述液体腔室连接到所述液体供应部;和差压调节阀,所述差压调节阀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室和所述液体通道中,所述差压调节阀基于在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和所述液体通道的内部压力之间的差异在所述液体腔室和所述液体通道之间提供连通,并且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液体腔室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被连接到所述液体通道,所述差压调节阀包括:第一球形体,所述第一球形体被设置在所述液体腔室中,并且所述第一球形体通过由存储在所述液体腔室中的液体施加的浮力打开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球形体,所述第二球形体被设置在所述液体通道中,并且随着所述液体通道的内部压力变得比所述液体腔室的内部压力小预定值或更多时,所述第二球形体打开所述第二开口,并且所述可变形部件通过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液体腔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锁定部,所述锁定部能够与盒附接部接合,所述液体盒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并且所述推压部件相对于所述锁定部进一步在向下方向上定位。

优选地,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限制所述可移动部件在向上方向、向右方向和向左方向上移动。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与所述可变形部件接触,所述第二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进一步在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方向上定位,并且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止动器,所述止动器接触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可移动部件,以限制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可移动部件通过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移动。

优选地,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前壁,在所述前壁处设置所述液体供应部;后壁,所述后壁与所述前壁在所述向后方向上隔开,所述液体腔室被设置在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之间;和上壁,所述上壁被设置在所述前壁和所述后壁之间,并且所述检测部从所述上壁在向上方向上突出。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与所述可变形部件接触,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可移动部件进一步在所述向后方向上且在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方向上定位。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部件被定位使得:在平面视图中,所述可移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可变形部件重叠。

优选地,所述检测部能够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移动相关联地移动至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处与所述可变形部件接触,所述第四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三位置,并且所述检测部包括第一检测部,当所述检测部在所述第三位置处时,所述第一检测部位于能够阻挡或者衰减从第一光学传感器发射且在与所述向前方向及所述向上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行进的光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被设置在盒附接部中,所述液体盒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所述盒附接部,当所述检测部在所述第四位置处时,所述第一检测部位于不能够阻挡或者衰减从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发射的光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检测部进一步包括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在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向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隔开,并且当所述检测部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处时,所述第二检测部位于能够阻挡或者衰减从第二光学传感器发射且在与所述向前方向及所述向上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行进的光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光学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盒附接部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检测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检测部进一步在所述向上方向上突出。

注意,液体盒的附接姿态意味着例如在液体盒已经完全地附接到喷墨记录设备的盒附接部的状态下液体盒的姿态。附接姿态还意味着能够附接到盒附接部但是尚未附接到盒附接部的液体盒的姿态。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根据以下说明,实施例(一个或者多个)的具体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设置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墨盒30被可拆卸地附接于此的盒附接部110的打印机10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横截面图;

图2是盒附接部110的示意竖直剖视图;

图3是墨盒30的透视图;

图4是墨盒30的透视横截面视图;

图5是其中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一位置处的墨盒30的竖直剖视图;

图6是其中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二位置处的墨盒30的竖直剖视图;

图7是打印机10的功能框图;

图8a是示出在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从光学传感器121输出的信号的改变的时序图;

图8b是示出在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从光学传感器123输出的信号的改变的时序图,

图8c是示出在存储在墨盒30中的墨被消耗的过程期间从光学传感器121输出的信号的改变的时序图;并且

图9是用于解释由控制器1执行以确定墨盒30是否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对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墨盒230的竖直剖视图,在该墨盒230中设置止动器286;并且

图11a至11d是根据对于该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墨盒330的示意竖直剖视图,其中图11a示出其中开口358打开的状态;并且图11b示出其中开口358关闭的状态;图11c示出其中墨通道344处于负压力下的状态;并且图11d示出其中开口355打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9描述作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液体盒的实例的墨盒30和构造成容纳墨盒30的打印机10,其中类似的部件和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的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沿其将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前方向51,并且与向前方向51相反的方向,即,沿其从盒附接部110移除墨盒30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后方向52。在该实施例中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平行于水平方向,但是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可以不必平行于水平方向。

此外,与向前方向51及向后方向52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上方向54,并且与向上方向54相反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下方向53。在该实施例中,向上方向54是竖直向上方向,而向下方向53是竖直向下方向。换言之,向下方向53是作用在墨盒30上的重力的方向。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可以不必平行于竖直方向。

此外,与向前方向51和向下方向53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更具体地,当墨盒30已经插入盒附接部110中时,即,当墨盒30处于能够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姿态(即操作姿态)中时,当在向前方向51上观察墨盒30时,即,当从后向前观察墨盒30时,朝向右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右方向55并且朝向左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左方向56。在该实施例中,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平行于水平方向,但是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可以不必平行于水平方向。

<打印机10的概要>

打印机10构造成基于喷墨记录方法将墨滴选择性地喷射到记录片材上以在其上记录图像。如在图1中所示出,打印机10包括记录头21、墨供应装置100和墨管20,该墨管20将记录头21连接到墨供应装置100。墨供应装置100包括盒附接部110。多个墨盒30能够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并且能够从其拆卸。盒附接部110具有其中形成开口112的一端。墨盒30能够在向前方向51上通过开口112插入盒附接部110中,并且能够在向后方向52上通过开口112从盒附接部110移除。

在该实施例中,对应于相应的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四种颜色的四个墨盒30能够容纳在墨供应装置100的盒附接部110中。为了解释性的目的,在以下说明中并且在绘图中,除非另有规定,假设仅将一个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

墨盒30存储能够在打印机10中使用的墨(液体的实例)。当墨盒30已经完全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盒30和记录头21被墨管20中的相应的一个连接。记录头21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墨盒30对应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四个)副罐28。每一个副罐28构造成暂时地存储通过相应的墨管20从相应的墨盒30供应的墨。记录头21构造成根据喷墨记录方法通过喷嘴29选择性地喷射从相应的副罐28供应的墨。更具体地,记录头21设置有头控制板和与喷嘴29一对一对应的压电元件29a。头控制板选择性地向压电元件29a施加驱动电压以选择性地从喷嘴29喷射墨。

打印机10包括片材馈送盘15、片材馈送辊23、一对输送辊25、压板26、一对排出辊27,和片材排出盘16。片材馈送辊23将记录片材从片材馈送盘15馈送到输送路径24上,并且输送辊25将记录片材输送到压板26之上。随着记录片材在压板26之上经过,记录头21将墨选择性地喷射到记录片材上,由此图像被记录在记录片材上并且存储在完全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中的墨被消耗。排出辊27接收已经在压板26之上经过的记录片材,并且将记录片材排出到设置在输送路径24中最下游的位置处的片材排出盘16上。

<墨供应装置100>

如在图1中所示出,墨供应装置100设置在打印机10中。墨供应装置100构造成向设置在打印机10中的记录头21供应墨。墨供应装置100包括墨盒30能够可拆卸地附接于此的盒附接部110。顺便提及,图1示出已经完全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状态。

<盒附接部110>

如在图2中所示出,盒附接部110包括外壳101、多个墨针102、多个光学传感器121、多个光学传感器123和多个锁定杆145。

外壳101被分割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布置的四个空间。在该四个空间中,能够相应地容纳与四种墨颜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对应的四个墨盒30。

在该实施例中,四个墨针102、四个光学传感器121、四个光学传感器123和四个锁定杆145设置在盒附接部110中从而与该四个墨盒30对应。

该四个墨针102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布置,并且具有相同的构造。该四个光学传感器121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布置,并且具有相同的构造。该四个光学传感器123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布置,并且具有相同的构造。该四个锁定杆145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布置,并且具有相同的构造。

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为了解释的简便起见,将详细描述四个墨针102、四个光学传感器121、四个光学传感器123和四个锁定杆145中的相应的一个的构造,而四个墨针102、四个光学传感器121、四个光学传感器123和四个锁定杆145中的相应的其余三个的构造将被省略。

<外壳101>

如在图2中所示出,外壳101构成盒附接部110的壳体,并且以盒子形状形成。外壳101具有内部顶表面115、内部底表面116、内部端表面117和开口112。

内部顶表面115限定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的顶部。内部底表面116限定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的底部。内部端表面117限定外壳101的内部空间103在向前方向51上的端部。内部端表面117将内部顶表面115连接到内部底表面116。开口112从内部端表面117向后定位并且在向后方向52上布置成面对内部端表面117。开口112能够暴露于打印机10的用户接口表面,即,当使用打印机10时使用者能够面对的表面。

四个墨盒30中的每一个墨盒通过开口112插入外壳101中和从其移除。外壳101设置有将内部空间103分割成每一个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伸长的四个空间103a的三个分割板(未示出)。四个墨盒30能够相应地可拆卸地容纳在被三个分割板分割的四个空间103a中。

在外壳101中形成的开口112能够被盖(未示出)打开和关闭。盖附接到靠近开口112的下边缘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延伸的枢转轴(未示出)。利用这种构造,盖能够绕枢转轴枢转地移动到开口112在此处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开口112在此处打开的打开位置。当盖处于打开位置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开口112将墨盒30插入外壳101中和从外壳101移除墨盒30。当盖处于关闭位置时,使用者不能将墨盒30插入外壳101中或者从外壳101移除墨盒30,使用者也不能接入被容纳在外壳101中的墨盒30。

盖传感器118(见图7)靠近开口112的上边缘设置在外壳101处。盖传感器118是用于检测关于盖是否与盖传感器118接触的传感器。当盖处于关闭位置时,盖的上端部与盖传感器118接触,并且盖传感器118向控制器1输出检测信号。当盖不处于关闭位置时,盖与盖传感器118分开,并且盖传感器118不输出检测信号。

<墨针102>

如在图2中所示出,墨针102由具有管状构造的树脂制成。墨针102设置在外壳101的内部端表面117的下部处。墨针102在与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的墨供应部34(见图3,在以后描述)对应的位置处布置在外壳101的内部端表面117上。墨针102从外壳101的内部端表面117在向后方向52上突出。

柱形引导部105设置成包围墨针102。引导部105从外壳101的内部端表面117在向后方向52上突出。引导部105具有打开的突出端。墨针102布置在引导部105的中心处。引导部105形成为允许墨盒30的墨供应部34插入引导部105中的形状。

在墨盒30将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中,即,在墨盒30将移动到盒附接部110中的附接位置的过程中,墨盒30的墨供应部34插入引导部105中。当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上进一步插入盒附接部110中时,墨针102进入在墨供应部34中形成的墨供应口71(见图3)中。墨针102和墨供应部34能够因此相互连接。因此,存储在形成在墨盒30内侧的墨腔室36(见图4和5)中的墨通过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106(见图4和5)和墨针102的内部空间104(见图2)流入连接到墨针102的相应的墨管20中。墨针102可以具有平坦形末端或者尖锐末端。

<光学传感器121和123>

如在图2中所示出,光学传感器121和光学传感器123布置在外壳101的内部顶表面115上。光学传感器121是第一光学传感器的实例,并且光学传感器123是第二光学传感器的实例。光学传感器123相对于光学传感器121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布置。光学传感器123的下端相对于光学传感器121的下端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定位。

光学传感器121包括光发射部(未示出)和光接收部(未示出)。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布置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面对。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布置在内部空间103中的空间103a的右端部处。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布置在空间103a的左端部处。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的右和左位置可以反向地布置。

光学传感器123包括光发射部(未示出)和光接收部(未示出)。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布置成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面对。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布置在空间103a的右端部处。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布置在空间103a的左端部处。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的右和左位置可以反向地布置。

光学传感器121和光学传感器123通过电路电连接到打印机10的控制器1。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控制器1。

<锁定杆145>

如在图2中所示出,锁定杆145布置为靠近外壳101的内部顶表面115并且靠近开口112,并且在向左方向56和向右方向55上延伸。锁定杆145是在向左方向56和向右方向55上延伸的杆状部件。例如,锁定杆145是金属柱状部件。锁定杆145在向左方向56和向右方向55上的两端固定到限定外壳101在向左方向56和向右方向55上的两端的壁。

锁定杆145适于将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墨盒30保持在它的附接位置处。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墨盒30与锁定杆145接合。以此方式,墨盒30被保持在盒附接部110中。

<墨盒30>

如在图3中所示出,墨盒30是构造成在其中存储墨的容器。如在图4和5中所示出,在墨盒30内侧形成的空间构成用于在其中存储墨的墨腔室36。墨腔室36由内部框架35形成。内部框架35容纳在后盖31和前盖32中。后盖31和前盖32的组合提供墨盒30的外部形状。墨腔室36可以由后盖31和前盖32形成。

在图1和3至5中示出的墨盒30处于能够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姿态(附接的姿态)即当墨盒30已经完全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盒30的姿态中。如在以后详细描述,墨盒30包括具有前表面140的前壁、具有后表面41的后壁、具有上表面39和141的上壁、具有下表面42和142的下壁、具有右侧表面37和143的右侧壁,和具有左侧表面38和144的左侧壁。在图1和3至5中示出的墨盒30的姿态中,从后表面41朝向前表面140的方向对应于向前方向51,从前表面140朝向后表面41的方向对应于向后方向52,从上表面39和141朝向下表面42和142的方向对应于向下方向53,并且从下表面42和142朝向上表面39和141的方向对应于向上方向54。在墨盒30的附接姿态中,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平行于重力方向。此外,当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并且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前表面140面向向前方向51,后表面41面向向后方向52,右侧表面37和143面向向右方向55,左侧表面38和144面向向左方向56,下表面42和142面向向下方向53,并且上表面39和141面向向上方向54。向前方向51是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方向,而向后方向52是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移除的方向。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与重力方向交叉。

如在图3至6中所示出,墨盒30包括:后盖31,该后盖31为基本长方体形;前盖32,该前盖32的一部分构成前表面140;和内部框架35,该内部框架35限定墨腔室36和墨通道44。后盖31和前盖32附接到内部框架35,由此提供墨盒30的外部形状。内部框架35容纳在后盖31和前盖32中。墨盒30具有整体平坦形状使得墨盒30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尺寸是窄的,并且墨盒30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的尺寸以及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尺寸大于墨盒30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尺寸。后盖31的后表面41被布置成使得墨腔室36介于前盖32的后表面41和前表面140之间。

墨盒30的外表面基本上由六个表面形成,即,前表面140、后表面41、上表面39和141、下表面42和142、右侧表面37和143和左侧表面38和144。在这六个表面中,右侧表面37和143和左侧表面38和144面积最大。前表面140和后表面41是在向上方向54、向下方向53、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扩展的表面。上表面39和141和下表面42和142是在向前方向51、向后方向52、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扩展的表面。右侧表面37和143和左侧表面38和144是在向前方向51、向后方向52、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扩展的表面。

墨盒30的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下表面、右侧表面,和左侧表面中的每一个不必形成一个平坦表面。即,前表面是墨盒30的当在向后方向52上观察墨盒30时可见并且相对于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中心部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定位的表面(一个或者多个)。后表面是墨盒30的当在向前方向51上观察墨盒30时可见并且相对于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的中心部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定位的表面(一个或者多个)。上表面是墨盒30的当在向下方向53上观察墨盒30时可见并且相对于墨盒30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的中心部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定位的表面(一个或者多个)。下表面是墨盒30的当在向上方向54上观察墨盒30时可见并且相对于墨盒30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的中心部进一步在向下方向53上(即向下)定位的表面(一个或者多个)。这同样适用于右侧表面和左侧表面。右侧表面是墨盒30的当在向左方向56上观察墨盒30时可见并且相对于墨盒30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中心部进一步在向右方向55上(即向右)定位的表面(一个或者多个)。左侧表面是墨盒30的当在向右方向55上观察墨盒30时可见并且相对于墨盒30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的中心部进一步在向左方向56上(即向左)定位的表面(一个或者多个)。

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上表面14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定位的上表面39定位成高于上表面141。然而,上表面39和上表面141可以布置在相同高度、即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相同的位置处。

<后盖31>

如在图3中所示出,后盖31形成为具有在向前方向51上打开的一端的盒状形状。具体地,后盖31包括具有右侧表面37的右侧壁、具有左侧表面38的左侧壁、具有上表面39的上壁、具有后表面41的后壁和具有下表面42的下壁。后盖31被构造成使得,右侧表面37和左侧表面38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隔开地布置,上表面39面向向上方向54,下表面42面向向下方向53,并且右侧表面37、左侧表面38、上表面39和下表面42在向前方向51上从后表面41延伸。内部框架35通过后盖31的前开口插入后盖31中。即,后盖31覆盖内部框架35的后部。

锁定部43设置在后盖31的上表面39上。锁定部43从上表面39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锁定部43在上表面39上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锁定部43具有用作锁定表面171的、面向向后方向52的表面。锁定表面171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延伸。锁定表面171是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能够在向后方向52上向后接触盒附接部110的锁定杆145的表面。当锁定表面171在向后方向52上向后接触锁定杆145时,锁定部43和锁定杆145相互接合。结果,墨盒30被保持在盒附接部110中。

锁定部43还在相对于锁定表面171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的位置处具有倾斜表面175。倾斜表面175面向向上方向54和向前方向51。

操作部90在相对于锁定表面17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的位置处设置在后盖31的上表面39上。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使用者操作操作部90以从盒附接部110移除墨盒30。

<前盖32>

如在图3中所示出,前盖32形成为具有在向后方向52上打开的一端的盒状形状。具体地,前盖32包括具有前表面140的前壁、具有上表面141的上壁、具有下表面142的下壁、具有右侧表面143的右侧壁和具有左侧表面144的左侧壁。前盖32被构造成使得,右侧表面143和左侧表面144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相互隔开地布置,上表面141和下表面142在向下方向53和向上方向54上相互隔开地布置,并且右侧表面143、左侧表面144、上表面141和下表面142在向后方向52上从前表面140延伸。内部框架35通过前盖32的后开口插入前盖32中。即,前盖32覆盖不被后盖31覆盖的内部框架35的前部。

在前盖32的前壁中在其下部处形成孔97。孔97在向后方向52上穿过前盖32的前壁。孔97允许在内部框架35插入前盖32中的状态下使内部框架35的墨供应部34暴露于外部。因此,孔97形成为具有与墨供应部34对应的位置、尺寸和形状。

如在图3至5中所示出,伸长孔79形成在前盖32的上壁中。伸长孔79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可移动部件91(在以后描述)从相对于前盖32的上表面141进一步在向下方向53上(即向下)的位置通过伸长孔79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

如在图3中所示出,引导部80设置在前盖32的上表面141上以包围伸长孔79的一部分。换言之,引导部80形成在用于包围通过伸长孔79突出的可移动部件91的一部分的位置处。引导部80包括右壁81、左壁82、前壁83和上壁84。右壁81是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伸长的并且在相对于伸长孔79进一步在向右方向55上(即向右)的位置处从上表面141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左壁82是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伸长的并且在相对于伸长孔79进一步在向左方向56上(即向左)的位置处从上表面141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前壁83在相对于伸长孔79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的位置处从上表面141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上壁84连接到右壁81的上端、左壁82的上端和前壁83的上端。凹部85形成在上壁84中。凹部85从上壁84的后端在向前方向51上凹进。凹部85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面对伸长孔79。

右壁81限制可移动部件91在向右方向55上的移动。左壁82限制可移动部件91在向左方向56上的移动。前壁83限制可移动部件91在向前方向51上的移动。上壁84限制可移动部件91在向上方向54上的移动。可移动部件91的第二检测部94(在以后描述)通过凹部85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到相对于上壁84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的位置。即,第二检测部94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到高于上壁84的位置。

此外,ic板66在相对于可移动部件91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的位置处设置在前盖32的上表面141上。四个电极67设置在ic板66的上表面上。电极67在ic板66的上表面上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延伸,并且在向左方向56和向右方向55上相互隔开地布置。电极67包括例如热电极、接地电极、信号电极等。设置在ic板66上的ic(未示出)电连接到每一个电极67。ic是例如以可读格式存储表示墨盒30的信息(类型信息)诸如批号和制造日期的数据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在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ic通过相应的电极67电连接到打印机10的控制器1(见图1和7)。控制器1基于从ic板66读取的数据确定所附接的墨盒30的类型等。

<内部框架35>

内部框架35(外壳的实例)由树脂制成。内部框架35形成为其左端打开的盒子状形状。如在图4和5中所示出,内部框架35包括右壁126、下壁127、前壁128、后壁129和上壁130。内部框架35的打开的左端被膜(未示出)密封,由此形成能够在其中存储墨的墨腔室36。

右壁126在向前方向51、向后方向52、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扩展。下壁127从右壁126的下端部在向左方向56上突出。下壁127在向前方向51、向后方向52、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扩展。

前壁128从右壁126的前端部在向左方向56上突出。后壁129从右壁126的后端部在向左方向56上突出。即,后壁129在向后方向52上与前壁128隔开。此外,墨腔室36布置在前壁128和后壁129之间。上壁130从右壁126的上端部在向左方向56上突出。上壁130位于前壁128和后壁129之间。前壁128的上端部连接到上壁130。后壁129的上端部连接到上壁130。前壁128的下端部连接到下壁127。后壁129的下端部连接到下壁127。

前壁128和后壁129在向右方向55、向左方向56、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扩展。上壁130在向前方向51、向后方向52、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上56扩展。

墨腔室36由右壁126、下壁127、前壁128、后壁129、上壁130和膜(未示出)限定。

墨腔室36仅通过墨供应口71与其外部连通。换言之,除了墨供应部34的墨供应口71之外,墨盒30不具有墨腔室36通过其与环境空气连通的空气通路。因此,在墨针102与墨供应部34连接时当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通过墨针102流入墨管20中时,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减小。

内部框架35可以包括左壁而替代右壁126。在此情形中,内部框架35可以具有打开的右端,并且打开的右端可以被膜密封。此外,除了右壁126之外,内部框架35还可以包括左壁。即,作为限定墨腔室36的右端和左端的侧壁的右壁和左壁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树脂制成。

上壁130具有通孔131、凹进部132和突出部133。

通孔131在平面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然而,通孔131可以具有除了圆形形状之外的形状。凹进部132形成在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上以包围通孔131。凹进部132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环形形状。然而,凹进部132可以具有除了环形形状之外的形状。可变形部件58(在以后描述)与凹进部132装配。因此,可变形部件58覆盖通孔131从而在向上方向54上关闭通孔131。即,可变形部件58从上方覆盖通孔131。

突出部133从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突出部133设置在相对于通孔131和凹进部132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的位置处。在内部框架35被后盖31覆盖的状态下,突出部133位于锁定部43的直接下方。螺旋弹簧88(在以后描述)连接到突出部133。

<墨供应部34>

如在图4和5中所示出,墨供应部34(液体供应部的实例)布置在前壁128的下部处并且在向前方向51上突出。墨供应部34以基本柱形形状形成。墨供应部34具有其中形成墨供应口71的前端。墨供应口71提供在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106和墨盒30的外部之间的连通。开口(未示出)形成在墨供应部34的后端中。开口提供在内部空间106和墨腔室36之间的连通。

墨供应部34设置有阀107。阀107布置在内部空间106中。阀107被螺旋弹簧(未示出)在向前方向51上推压。随着螺旋弹簧在向前方向51上推压阀107,阀107接触设置在墨供应口71中的环形密封部件72并且关闭墨供应口71。相应地,防止了墨通道44中的墨通过墨供应口71流出墨盒30。

在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墨针102(见图2)通过墨供应口71进入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106中并且推动阀107。阀107因此抵抗螺旋弹簧的推压力在向后方向52上移动。结果,墨通道44中的墨通过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106和墨针102的内部空间104(见图2)流入连接到墨针102的墨管20中。

顺便提及,开口(未示出)形成在墨针102的侧表面处。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106中的墨能够通过墨针102的开口流入内部空间104中。此外,墨针102具有大于密封部件72的内径的直径。在径向向外推动密封部件72时,墨针102插入密封部件72中。因此在墨针102进入密封部件72中的状态下,在墨针102和密封部件72之间不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墨在墨针102和密封部件72之间泄漏。

墨供应部34不限于包括阀107的结构。例如,墨供应口71可以被膜关闭。在此情形中,当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针102刺穿该膜。相应地,墨针102的末端部通过墨供应口71进入墨供应部34的内部空间106中。

<可变形部件58>

可变形部件58由弹性材料诸如硅树脂、橡胶等制成。即,可变形部件58具有弹性。如在图4和5中所示出,可变形部件58包括柱形装配部59和隆起部60,该隆起部60从装配部59的一端隆起并且具有拱顶状形状。装配部59具有基本等于凹进部132的直径的直径。装配部59与凹进部132装配,由此可变形部件58附接到上壁130。装配部59具有凸出部61,该凸出部61从装配部59的外周表面径向延伸。当装配部59与凹进部132装配时,凸出部61弹性变形从而被径向压缩。装配部59和凹进部132在此处相互装配的部分被液密密封。

在可变形部件58附接到上壁130的状态下,隆起部60相对于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的形成凹进部132的部分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交叉方向的实例)隆起(膨胀)。即,隆起部60从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隆起部60具有通过通孔131与墨腔室36连通的内部空间62。当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减小时,隆起部60在向下方向53上被拉动并且弹性变形从而在向下方向53上缩小。换言之,隆起部60弹性变形使得隆起部60在向上方向54上的尺寸随着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的减小而变得更小。注意,当墨盒30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腔室36和隆起部60的内部空间62能够仅通过墨供应部34而与墨盒30的外部连通。

<可移动部件91>

如在图4和5中所示出,可移动部件91受到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支撑从而能够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移动。即,可移动部件91沿着内部框架35的上壁130能够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滑动地移动。换言之,可移动部件91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能够相对于内部框架35的上壁130线性地移动。

可移动部件91包括主体92、检测部89、凹部96,和一对突起95(见图3)。在这个实施例中,检测部89包括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

主体92以基本矩形形状形成。主体92的下表面92b(被支撑表面的实例)与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接触。可移动部件91因此受到上壁130支撑。主体92的后部位于可变形部件58的直接上方。顺便提及,主体92可以位于可变形部件58的仅一部分的直接上方。即,可移动部件91被布置成使得在平面视图中可移动部件91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变形部件58重叠。

检测部89适于通过阻挡或者衰减从外部(即光学传感器121和光学传感器123)发射的光而得到检测。即,检测部89构造成从液体盒的外部被检测。更具体地,当从光学传感器121和光学传感器123中的每一个的光发射部输出的光到达检测部89的左和右表面中的一个表面时,通过检测部89的左和右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并且到达光学传感器121和光学传感器123中的每一个的相应的光接收部的光的强度(透射状态)变得小于规定强度,例如0(零)。检测部89可以完全地阻挡在向右方向55或者向左方向56上行进的光、可以部分地吸收光、可以偏转光、或者可以完全地反射光。

第一检测部93从主体92的上表面92a(相反表面的实例)的后部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第二检测部94从主体92的上表面92a的前部在向上方向54上突出。第二检测部94和第一检测部93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相互隔开。第二检测部94的上端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高于第一检测部93的上端定位。即,第二检测部94相对于第一检测部93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突出。

如在图3中所示出,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相对于前盖32的上表面141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通过伸长孔79突出。第二检测部94相对于引导部80的上壁84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通过引导部80的凹部85突出。换言之,检测部89相对于上壁130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突出。

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被描述成分别从主体92的上端在向上方向54上延伸的两个独立的部分。然而,例如,检测部89可以是具有通孔的单个板状部件。检测部89从通孔向后的一部分和检测部89从通孔向前的一部分可以用作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

如在图4和5中所示出,凹部96从主体92的下表面92b的后部在向上方向54上凹进。可变形部件58的隆起部60位于凹部96内。螺旋弹簧88推压可移动部件91以使得限定凹部96的一部分的前表面96a从隆起部60的在向前方向51上的下游侧接触隆起部60。换言之,凹部96的前表面96a与隆起部60的前端部接触。

如在图3中所示出,该一对突起95分别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从主体92的右和左表面突出。该一对突起95中的一个突起从主体92的右表面在向右方向55上突出,而该一对突起95中的另一个突起从主体92的左表面在向左方向56上突出。在该一对突起95中的一个突起的右端与引导部80的右壁81接触时,可移动部件91在向右方向55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在该一对突起95中的另一个突起的左端与引导部80的左壁82接触时,可移动部件91在向左方向56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在该一对突起95的上端与引导部80的上壁84接触时,可移动部件91在向上方向54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这个实施例中,螺旋弹簧88是张力螺旋弹簧。如在图4和5中所示出,螺旋弹簧88(推压部件的实例)布置在可移动部件91和形成在上壁130上的突出部133之间。即,螺旋弹簧88相对于可移动部件9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定位。此外,螺旋弹簧88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布置在锁定部43和上壁130之间。即,螺旋弹簧88相对于锁定部43进一步在向下方向53上(即向下)定位。螺旋弹簧88的一端与主体92的后表面92c接合,而螺旋弹簧88的另一端与突出部133接合。推压部件不限于螺旋弹簧88。推压部件可以是板簧或者利用磁力推压可移动部件91的部件,诸如磁体。

可移动部件91能够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移动到在图5中示出的第一位置和在图6中示出的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中,可移动部件91与可变形部件58接触。第二位置相对于第一位置进一步在螺旋弹簧88的推压方向上定位。

当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一位置时,螺旋弹簧88具有比其自然长度更长的长度。因此,螺旋弹簧88朝向可变形部件58推压可移动部件91。即,螺旋弹簧88在向后方向52上推压可移动部件91。此外,随着螺旋弹簧88在向后方向52上推压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时,前表面96a在向前方向51上从隆起部60的下游侧接触隆起部60。此时,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将隆起部60维持在它的膨胀(即扩张)状态。相应地,此时,施加到隆起部60的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大于螺旋弹簧88的推压力或者与螺旋弹簧88的推压力平衡。当前表面96a在向前方向51上从其下游侧接触隆起部60时,隆起部60抵抗由螺旋弹簧88施加到可移动部件91的在向后方向52上的推压力将可移动部件91保持在第一位置。因此,可移动部件91在向后方向52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此外,当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一位置时,主体92的前表面92d与引导部80的前壁83的接触能够限制可移动部件91在向前方向51上移动。

可移动部件91的第二位置相对于可移动部件91的第一位置进一步向后定位。即,处于第二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相对于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定位。换言之,处于第二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相对于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进一步在螺旋弹簧88的推压方向上的下游定位。此时,螺旋弹簧88具有等于其自然长度的长度。即,随着螺旋弹簧88从比自然长度更长的长度恢复到它的自然长度,可移动部件91在第二位置处停止。

检测部89设置在可移动部件91处。因此,随着可移动部件91的移动,检测部89也能够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与可移动部件91一体地移动到在图5中示出的第三位置和在图6中示出的第四位置。即,当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一位置时,检测部89处于第三位置,并且当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二位置时,检测部89处于第四位置。检测部89的第四位置相对于可移动部件91的第三位置进一步向后定位。即,处于第四位置的检测部89相对于处于第三位置的检测部89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定位。换言之,第四位置是与第三位置不同的位置。

<控制器1>

打印机10包括在图7中示出的控制器1。控制器1包括例如cpu、rom、ram等。控制器1可以作为用于控制打印机10的控制板布置在打印机10的壳体内部或者可以作为独立于用于打印机10的控制器的、分开的控制板设置在外壳101中。控制器1连接到ic板66、光学传感器121、光学传感器123和盖传感器118从而能够向和从ic板66、光学传感器121、光学传感器123和盖传感器118传送和接收电信号。控制器1还连接到其它构件诸如马达和触摸屏,从而能够向和从这些构件传送和接收电信号,但是在图7中省略了这些构件。使控制器1执行各种过程的程序被存储在rom中。cpu执行计算并且向连接到控制器1的构件发出命令以便基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执行过程。ram起暂时地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器的作用。

当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接收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向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在向左方向56上发射的光时,光学传感器121向控制器1传送高电平信号。当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不接收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向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在向左方向56上发射的光时,光学传感器121向控制器1传送低电平信号。

当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接收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向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在向左方向56上发射的光时,光学传感器123向控制器1传送高电平信号。当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不接收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向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在向左方向56上发射的光时,光学传感器123向控制器1传送低电平信号。

<附接检测和墨剩余量检测>

接着,将描述使用光学传感器123的墨盒30到盒附接部110的附接的检测和使用光学传感器121的墨腔室36中的墨的剩余量的检测。

如在图2中所示出,在墨盒30尚未插入其中的盒附接部110中,在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之间不存在任何物体,使得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不被中断。此外,在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之间不存在任何物体,使得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不被中断。

相应地,如由图8a中的箭头“a”示出,光学传感器121向控制器1传送高电平信号。此外,如由图8b中的箭头“a”示出,光学传感器123向控制器1传送高电平信号。

此外,如在图3和4中所示出,在尚未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墨盒30中,可变形部件58的隆起部60相对于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的一部分进一步在向上方向54上(即向上)通过通孔131突出。可移动部件91布置在第一位置处,并且检测部89(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布置在第三位置处。即,通过螺旋弹簧88的、在向后方向52上定向的推压力,可移动部件91的凹部96的前表面96a在向前方向51上从隆起部60的下游侧接触隆起部60。

当在盒附接部110的盖打开之后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附接部110中时,锁定部43的倾斜表面175抵靠锁定杆145以被锁定杆145挤压。由此,锁定部43在向下方向53上移动。当墨盒30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被插入时,倾斜表面175在向前方向51上移动经过锁定杆145。此时,锁定部43不再被锁定杆145挤压。相应地,锁定部43在向上方向54上移动。结果,锁定表面171在向后方向52上向后面对锁定杆145。因此,墨盒30在盒附接部110中被固定到位并且完全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

当墨盒30在向后方向52上从盒附接部110被移除时,操作部90在向下方向53上被挤压以在向下方向53上移动锁定部43。相应地,锁定表面171相对于锁定杆145进一步在向下方向53上(即向下)定位。结果,墨盒30能够从盒附接部110被移除而不被锁定杆145阻挡。

当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上插入盒附接部110中时,第二检测部94位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之间。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21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如由图8a中的箭头“b”示出从高电平信号改变为低电平信号。此时,没有墨盒30的部分存在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之间,并且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不被中断。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23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保持不变,即,光学传感器123保持向控制器1传送高电平信号。

当墨盒30进一步插入盒附接部110中时,第二检测部94相对于光学传感器121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定位。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21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如由图8a中的箭头“c”示出从低电平信号改变为高电平信号。第二检测部94位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之间。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23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如由图8b中的箭头“b”示出从高电平信号改变为低电平信号。

当墨盒30进一步插入盒附接部110中并且墨盒30完全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如在图5中所示出,第一检测部93位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之间,并且第二检测部94位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之间。即,第一检测部93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并且第二检测部94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21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如由图8a中的箭头“d”示出从高电平信号改变为低电平信号。从光学传感器123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保持不变,即,光学传感器123保持向控制器1传送低电平信号。

在墨盒30完全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之后,盒附接部110的盖关闭。

在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过程期间,可移动部件91不相对于内部框架35(上壁130)移动。相应地,在于图5中示出的状态下,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一位置并且检测部89处于第三位置。

如上所述,处于第三位置的第一检测部93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21在向左方向56上发射的光。此外,处于第三位置的第二检测部94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23在向左方向56上发射的光。

接着,将参考图9中的流程图描述由控制器1执行以确定墨盒30是否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过程。

控制器1对于在盒附接部110的盖打开之后并且直至盒附接部110的盖关闭为止从光学传感器123传送到控制器的信号从高电平信号到低电平信号的改变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在ram中存储计数次数(s100)。

然后,控制器1确定盖是否关闭(s110)。如果控制器1确定盖未被关闭(在s110中否),则控制器1重复s110中的过程。如果控制器1确定盖被关闭(在s110中是),则控制器1参考存储在ram中的改变数目(s120)。然后,如果改变数目为1以上(在s120中是),则控制器1确定墨盒30已经正确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s130)。如果改变数目为零(在s120中否),则控制器1确定与墨盒30不同的墨盒已经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或者墨盒30未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s140)。

接着,将描述如何使用光学传感器121来检测墨腔室36中的墨的剩余量。

在足够量的墨保留在墨腔室36中的状态下,如在图5中所示出,第一检测部93位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之间。因此,如由图8c中的箭头“a”示出,光学传感器121向控制器1传送低电平信号。

在于图5中示出的状态下,当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被消耗并且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的量减小时,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减小。随着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的减小,隆起部60弹性变形从而在向下方向53上缩小。结果,隆起部60从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在向下方向53上缩回。随着隆起部60的变形(即缩小),由于螺旋弹簧88(见图6)的推压力,可移动部件91在向后方向52上移动。可替代地,随着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的减小,螺旋弹簧88的推压力变得大于用于引起隆起部膨胀(即扩张)的力,并且可移动部件91开始在向后方向52上移动使得可移动部件91的下表面压缩隆起部60。即,可移动部件91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相应地,检测部89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

当检测部89处于第四位置时,如在图6中所示出,第一检测部93不位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之间。相应地,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到达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而不被第一检测部93阻挡。因此,从光学传感器121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如由图8c中的箭头“b”示出从低电平信号改变为高电平信号。结果,控制器1检测到少量的墨保留于墨腔室36中。

此外,当检测部89处于第四位置时,如在图6中所示出,第二检测部94位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和光学传感器123的光接收部之间。相应地,即使第二检测部94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第二检测部94仍然继续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因此,与可移动部件91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无关地,从光学传感器123传送到控制器1的信号保持不变,即,光学传感器123保持向控制器1传送低电平信号。结果,控制器1检测到墨盒30仍然已经被附接到盒附接部110。

<操作优点>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被螺旋弹簧88推压时,可移动部件91与可变形部件58接触。在隆起时,可变形部件58的隆起部60限制由螺旋弹簧88的推压力引起的可移动部件91的移动。当由于缩小而弹性变形时,隆起部60不再限制可移动部件91的移动。因此,可移动部件91被螺旋弹簧88的推压力移动。如上所述,螺旋弹簧88的推压力、而非作用于可移动部件91上的重力引起可移动部件91接触隆起部60。因此,可移动部件91和可变形部件58不必布置在墨盒30的前壁128上。即,能够增强可移动部件91和可变形部件58的布局中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检测部89包括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因此,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能够分别用作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21和123发射的光的光阻挡部。相应地,能够由单个可移动部件91执行两种类型的检测。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螺旋弹簧88相对于可移动部件9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定位。因此,其它构件诸如基板能够在从可移动部件91向前的位置处布置在墨盒30中。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右壁126由树脂制成。即,限定墨腔室36的大部分表面由树脂制成。换言之,限定墨腔室36的大部分壁由较不可能变形的材料制成。因此,当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减小时,可变形部件58容易弹性变形。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墨盒30包括引导部80。引导部80能够防止能够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91在除了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之外的方向、即向上方向54、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移位。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移动部件91布置成在平面视图中与可变形部件58重叠。因此,能够使墨盒30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更加紧凑。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能够基于第一检测部93的位置的差异检测墨腔室36的内部压力的差异,即,存储在墨腔室36中的墨的剩余量是否是小的。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第二检测部94与可移动部件91在向后方向52上的移动无关地继续阻挡从光学传感器123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这种构造能够防止错误的检测使得即使未从盒附接部110移除墨盒30控制器1仍然检测到墨盒30已被移除。

<第一变型>

接着,将参考图10描述作为根据对于该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液体盒的墨盒230,其中类似的部分和构件由与上述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以避免重复的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随着螺旋弹簧88从比自然长度更长的长度恢复到它的自然长度,可移动部件91在第二位置处停止。即,可移动部件91在第二位置处的停止依赖于螺旋弹簧88。然而,墨盒230包括止动器286(见图10),该止动器286在第二位置处停止可移动部件91并且限制可移动部件91比第二位置进一步向后在向后方向52上移动。例如,如在图10中所示出,止动器286是在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上形成的阶梯形表面。止动器286从可移动部件91在向后方向52上的下游侧接触从可移动部件91在此处被螺旋弹簧88推压的第一位置在向后方向52上移动的可移动部件91的主体92的后表面92c。因此,止动器286限制可移动部件91在向后方向52上的移动。当后表面92c与止动器286接触时,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二位置。

根据包括止动器286的构造,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接触可变形部件58,并且处于第二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接触止动器286。这种构造能够防止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朝向除了第一位置之外的位置的无意运动以及处于第二位置的可移动部件91朝向除了第二位置之外的位置的无意移动。

<第二变型>

接着,将参考图11a至11d描述作为根据对于该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液体盒的墨盒330,其中类似的部分和构件由与上述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以避免重复的说明。

墨盒330具有当存储在墨腔室336中的墨的量正在减小时能够确保容易并且可靠地减小墨腔室336的内部压力的结构。

如在图11a至11d中所示出,墨盒330包括墨腔室336、墨通道344(液体通道的实例)和差压调节阀357。墨腔室336和墨通道344由内部框架335限定。

墨通道344形成在墨盒330的前部中。墨腔室336形成在墨盒330的后部中。

墨通道344包括第一通道351和第二通道352。第一通道351与墨供应部34连通。第二通道352形成在相对于第一通道35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的位置处。第二通道352通过开口354与第一通道351连通,并且通过开口355(第二开口的实例)和通路362与墨腔室336的第一墨腔室336a连通。开口355被能够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移动的球形体356(第二球形体的实例)打开和关闭。

墨腔室336包括第一墨腔室336a和第二墨腔室336b。第二墨腔室336b形成在相对于第二通道352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即向后)上的位置处。第二墨腔室336b通过开口358(第一开口的实例)和通路360与第一通道351连通,并且通过通路353与第一墨腔室336a连通。开口358被能够在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上移动的球形体359(第一球形体的实例)打开和关闭。

差压调节阀357设置在墨腔室336和墨通道344之间。基于在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和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之间的差异,差压调节阀357允许墨腔室336和墨通道344相互连通。

差压调节阀357包括上述两个球形体356和359。球形体356布置在第二通道352中。球形体356的比重大于墨的比重。因此,当第二通道352被墨填充时,球形体356在向下方向53上移动(即下沉)以关闭开口355。球形体359布置在第二墨腔室336b中。球形体359的比重小于墨的比重。因此,当第二墨腔室336b被墨填充时,由于由墨施加的浮力,球形体356在向上方向54上移动(即浮动),从而打开开口358。

可变形部件58和可移动部件91设置在第一通道351的上端部处。即,可变形部件58通过墨通道344与墨腔室336连通。可变形部件58和可移动部件91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构造,并且因此将省略其说明。

接着,将描述根据这个变型的差压调节阀357的操作。

如在图11a中所示出,当墨腔室336和墨通道344被墨填充时,球形体356下沉以关闭开口355,并且球形体359浮动以打开开口358。相应地,当从墨盒330向相应的墨管20供应墨时,第一墨腔室336a中的墨通过第二墨腔室336b、第一通道351和墨供应部34被供应到墨管20。

当墨腔室336中的墨减少到在图11b中示出的水平时,由墨施加的浮力不再施加到球形体359。因此,球形体359在向下方向53上移动以关闭开口358。结果,在墨通道344和墨腔室336之间的连通被中断。相应地,墨通道344中的墨通过用于从墨盒330向墨管20供应墨的墨供应部34被供应到墨管20。

当墨通道344中的墨量减少时,在墨通道344(见图11c)中产生负压力。在图11c中,通过增加墨通道344中的虚线的密度示出负压力的产生。

随着墨通道344中的负压力变得小于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预定值以上,如在图11d中所示出,由于墨通道344中的负压力,球形体356在向上方向54上移动。换言之,当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小于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预定值以上时,球形体356打开开口355。该预定值通过调节球形体356的材料和尺寸或者开口355的尺寸而被设定为适合于允许墨通道344中的墨可靠地并且有效地向其外部流出的值。

此外,随着墨通道344中的负压力变得小于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预定值以上,可变形部件58的隆起部60弹性变形从而在向下方向53上缩小。结果,隆起部60相对于上壁130的上表面在向下方向53上缩回。因此,可移动部件91由于螺旋弹簧88的推压力而在向后方向52上移动。相应地,控制器1能够检测到在墨腔室336和墨通道344中剩余的墨的量变小。

当开口355打开时,第一墨腔室336a和第二通道352形成相互连通。结果,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从负压力恢复为与大气压力(即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等同的水平。因此,球形体356再次关闭开口355。

此后,在重复开口355的打开和关闭时,墨通道344中的墨被消耗。

根据上述第二变型,当大量的墨保留于墨腔室336中时,利用浮力使球形体359浮动,使得开口358打开。相应地,存储在墨腔室336中的墨通过开口358流入墨通道344中并且流出墨供应部34。此外,因为开口358打开,所以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等于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因此,开口355关闭。

当在墨腔室336中剩余的墨量已经减小时,球形体359不再能够保持浮动,并且关闭开口358。因此,在墨通道344和墨腔室336之间的连通中断。这允许墨通道344中的墨通过墨供应部34向墨盒330外部流出。结果,墨通道344中的负压力变得更大。换言之,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变得更小。开口355由此打开,并且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增加到与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相同的水平。当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变成与墨腔室336内部的压力相同的水平时,开口355关闭。此后,由于由墨通道344中的墨流出引起的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减小导致的开口355的打开和由于由开口355的打开引起的、墨通道344内部的压力增加导致的开口355的关闭被重复。

在第二变型中,可变形部件58通过墨通道344与墨腔室336连通。相应地,由于墨通道344内部压力的改变,可变形部件58能够弹性变形。

<其它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螺旋弹簧88相对于可移动部件91进一步在向后方向52上(即向后)布置。然而,螺旋弹簧88可以相对于可移动部件91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布置,只要螺旋弹簧88朝向可变形部件58推压可移动部件91。在此情形中,当可移动部件91处于第一位置时,螺旋弹簧88可以具有比其自然长度更短的长度。即,螺旋弹簧88在此情形中可以是压缩螺旋弹簧。

在上述实施例中,限定凹部96的前表面96a在向前方向51上从其下游侧接触隆起部60。即,可移动部件91在向前方向51上从其下游侧接触可变形部件58。然而,可移动部件91可以在向后方向52上从其下游侧接触可变形部件58。在此情形中,螺旋弹簧88可以在向前方向51上推压可移动部件91。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变形部件58附接到上壁130,并且可变形部件58的隆起部60从上壁130的上表面130a在向上方向54上隆起。然而,隆起部60的隆起方向不限于向上方向54。例如,可变形部件58可以附接到右壁126。在此情形中,隆起部60可以从右壁126在向右方向55上隆起。顺便提及,在此情形中,可移动部件91可以布置在右壁126在向右方向55上的右侧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检测部89包括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然而,检测部89可以包括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中的仅一个,或者可以包括除了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之外的第三和随后的检测部。例如,在图3中,第二检测部94可以是从墨盒30的前盖32的上表面141延伸的板状检测部,并且第一检测部93可以能够在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上相对于第二检测部94移动。

此外,可以不在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之间形成光能够在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上通过其透射的空间,并且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可以是单个连续部分。在此情形中,例如,隆起部60可以限制在向前方向51上被推压的检测部89在向前方向51上移动,并且检测部89可以随着隆起部60的变形在向前方向51上移动。在此情形中,当检测部89随着隆起部60的变形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光学传感器121的光接收部可以接收从光学传感器121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移动部件91被布置成使得在平面视图中可移动部件91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变形部件58重叠。然而,在平面视图中可移动部件91可以不与可变形部件58重叠。例如,可移动部件91可以相对于可变形部件58的隆起部60进一步在向前方向51上(即向前)定位,并且主体92的后表面92c可以在向前方向51上从其下游侧接触隆起部60。

在上述实施例中,检测部89(第一检测部93和第二检测部94)位于光学传感器的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并且阻挡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然而,检测部89可以衰减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而不阻挡从光发射部发射的光。具体地,当检测部89位于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时由光接收部接收的光的照明强度可以仅必须小于当检测部89不位于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之间时由光接收部接收的光的照明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墨作为液体的实例。然而,液体不限于墨。例如,替代墨,作为液体可以使用在打印期间在墨之前喷射到片材的预处理液体。

虽然已经参考其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