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器ic,电光学装置及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367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器ic,电光学装置及电子仪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液晶等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特别是有关改善驱动电子光学元件所必需的温度补偿。
作为电子光学元件,举例来说有液晶,而液晶具有对温度的依赖性,当环境温度不同时,即使施加相同电压,液晶透光率也不同。目前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温度补偿手段。其中之一是对施加给液晶的电压通过直线补间来温度补偿。其中,从2种以上的温度梯度中选择一个种或将二种组合,实施直线补偿。
但是,因为以直线补偿从低温区域直至高温区域,温度梯度是一定的,所以实际的液晶温度依存性必然不一致,也就不可能进行高精度的温度补偿。
液晶的温度依存性不仅是对施加电压-透光率特性,对其它的参数也有影响,对此,无论何种温度补偿均无济于事。
为了实施这种温度补偿,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将不可缺少。因该温度传感器是为了液晶温度补偿的温度检测,所以检测液晶温度是一种愿望,实际上,检测出液晶温度是不可能的。
因此,目前不可能将温度传感器设计在表示板外侧,于是,在液晶和温度传感器之间产生物理距离,而且,该距离随着液晶板大型化也越大,相对于液晶温度,检测出的是有温度差的场所的温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合电光学元件的温度依存性,能够实施更正确的温度补偿的驱动器IC,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另外目的是提供一种把温度传感器内装在驱动器IC内,且相对液晶温度,实施温度极小的温度检测,能够实施更正确的温度补偿的电光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驱动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具有根据温度-电压特性输出电压的电源电路,改变上述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的电位器,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存储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相对应的电位器控制值的补正表。电源电路包括具有第1温度电压特性的第1电源电路,具有第2温度电压特性的第2电源电路,温度梯度选择电路,该选择电路以上述第1、第2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为基础,输出按照具有所要求的温度梯度的电压特性的电压。温度检测部,按照上述第1、第2温度-电压特性检测出实际温度,并以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对应的上述补正表内的上述电位器控制值为基础,由上述电位器(volume)调整上述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并输出。因此,能够在如低温,常温,高温区域持有各不同的温度梯度,或者与直线内插以外的曲线内插等电子光学元件的温度依赖性相吻合的施加电压补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驱动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具有振荡频率通过电位器可变的振荡器,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存储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对应的电位控制值的补正表。振荡器以与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对应的上述补正表内的上述电位器控制值为基础,通过调整上述电位器,来改变振荡频率。因此,由于能够对应于温度改变帧频,因此,能够根据温度设定依赖反应速度不同的电光学元件的特性的帧频。
根据本发明还有一实施方式,驱动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具有振荡器,根据来自上述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生成灰度用时钟的灰度用时钟生成部,根据来自上述灰度用时钟生成部的上述灰度用时钟,对应于灰度值,发生脉冲幅不同的多个灰度脉冲的灰度脉冲发生部,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存储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对应的灰度脉冲补正值的补正表。灰度脉冲发生部以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对应的上述补正表内的上述灰度脉冲幅补正值基础,改变上述多个灰度脉冲的脉冲幅。因此,例如在常温和低温下在电光学元件上施加同一电压时,即使电光学元件具有灰度值不同的温度依赖性,由于通过温度可以改变灰度脉冲的脉冲宽度,也能消除温度引起的灰色劣化。
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的电光学装置具有位于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的电光学元件的板和装载在上述第1基板上的驱动上述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上述的驱动器IC具有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根据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实施上述电光学元件驱动所必要的温度补偿的温度补偿电路。在第1、第2基板上形成对着上述电光学元件配置的第1、第2电极。第1、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具有与装在上述第1基板上的上述驱动器IC的端子连接,且越过端子位置,一直延伸到上述驱动器IC的内表面的冗长部分。于是,由于电光学元件的温度通过电极和该冗长部分传送到驱动器IC的内表面上,因此,能够用驱动器IC内的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相对液晶温度温差很小的温度。结果是提高了湿度补偿的精度。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概略说明图。
图2是图1所示的X驱动器IC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从图2所示的液晶驱动电路,务1根分电极供给的信号电位的波形图。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的温度梯度的特性图。
图5是通过调整图2所示的第一电量开关而得到的液晶施加电压V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的梯度VLCD的温度依赖特性的特性图。
图6是示出振荡频率的温度依赖特性的特性图。
图7是通过调整图2所示的第一电量开关而得到的帧频温度依赖特性的特性图。
图8是示出图2中灰度脉冲幅补正电路,PWM时钟发生电路及灰度脉冲发生电路的具体例的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电路的动作时间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常温和低温下液晶的施加电压-透过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11A-图11D是示出在常温时和低温时为得到相同的透过率而使用的,不同脉冲幅的灰度脉冲的波形图。
图12是利用COG在玻璃基板上装载有驱动器IC的液晶单元的平面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玻璃基板的局部,且示出装载了驱动器IC的区域放大后的放大平面图。
图14是示出与图13对应的区域的现有实例的放大平面图。
下面,参照


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光学装置一例即液晶装置上的实施形式。
(液晶装置的说明)图1中单纯矩阵型液晶装置的概略说明图。液晶板10是如单纯矩阵型液晶装置,是通过将液晶封入形成第一电极(分段电极)12的第一基板(图中未示出)和形成第二电极(共用电极)14的第二基板(图未示出)之间。
MPU20负责装载该液晶装置的电子机器、例如携带电话机等的控制。作为从该MPU20供给命令数据,显示数据,地址数据等的驱动器IC,设计了如2个X驱动器IC22、24。X驱动器IC22起主要作用,X驱动器IC24起辅助作用。X驱动器IC22、24是向形成在液晶板10上的第二电极14供给数据信号(灰度信号),用相同的IC形成。但是,只是起主要作用的X驱动器IC22根据来自MPU20的信号生成显示控制信号,例如,闩锁脉冲(LP),灰度控制脉冲(GCP)等,从主驱动器IC22向作为辅助的X驱动器IC24输入这些显示控制信号。
Y驱动器IC26是驱动液晶板10的第一电极12的装置。从X驱动器IC22也向Y驱动器IC26输入显示控制信号的一部分。
X驱动器IC22、24及Y驱动器IC26是如以MLS(多线选择)方式驱动液晶板10的器件,例如,在水平扫描期间,是同时选择4根第二电极14,并向第二电极14提供数据信号,在垂直期间内对同一第一电极12作多次选择。
适用本发明的液晶板10不必限于MLS驱动的单纯矩阵型液晶板,通常只要选择1根第一电极12就可驱动的装置,如还可应用采用MIS(金属-绝缘-硅),MIM(金属-绝缘-金属)等二极元件,TFT(薄膜晶体管)等的三极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板。
(驱动器IC的概要说明)图2是图1所示的X驱动器22的主要部分的方框图。在图2中,作为内装于X驱动器IC的主要功能块,设置下述的各功能块。电源电路30生成驱动液晶所必要的基准电压。电压生成电路40根据电源电路30的输出生成驱动液晶所必要的电压VLCD,V1-V4。存储部例如RAM50中存储从MPU20供给的显示数据(灰度数据)。振荡电路60振荡输出基准频率,并设置了以该振荡电路60的振荡频率生成PWM(脉冲振幅调整)用时钟(GCP)的PWM用时钟生成电路70。灰度脉冲发生电路80以PWM用时钟为基础,发生为了与各灰度值对应的多种,例如32灰度的灰度脉冲。PWM解码器90根据RAM50的灰色数据选择对应的灰度脉冲,输出每次一行量。液晶驱动电路100将来自PWM解码器90的灰色脉冲的峰值根据图未示出的极性反转信号等偏移来自电压生成电路40的各种电压值VLCD,V1-V4或接地电压VGND,并供给图1所示的对应的第二电极14。
图3示出从液晶驱动电路100供给一根第二电极14的信号电位。图3示出施加到液晶上的电压在每帧极性反转时的波形。图3示出的[1H]是一水平扫描期间。在第一帧,相对于1H,由电压成为VLCD的脉冲宽度W的比率(负载比)决定灰度值。同样地,在第二帧,相对于1H的期间,由电压成为VLCD的脉冲宽幅W的比例(负载比)决定灰度值。
在本实施形式中,对应于液晶板10的特性,①图3示出的电压VLCD,V1-V4的各电压值的补正,②图3示出的1H的期间的长度补正(帧频数的补正),③对应各灰度值的1H内的脉冲宽幅W(负载比)的补正成为可能。
(关于电压补正电路)图2示出的电源电路30具备了具有第一温度电压特性的第一电源电路30A,具有第二温度电压特性的第二电源电路30B和以第1、2电源电路30A、30B输出的电压为基础输出符合电压特性的电压的温度梯度选择电路36,该电压特性具有所期望的温度梯度。
第一电源电路30A输出随图4示出的第一温度梯度(例如,-0.2%℃)的温度电压特性变化的电压A。另一方面,第二电源电路30B输出随图4示出的第二温度梯度(例如,-0.5%℃)的温度电压特性变化的电压B。温度梯度选择电路40选择图4所示的第一/第二温度梯度的电压A/B间所期望的温度梯度的电压C并输出。
第一电源电路30A由第一放大器34A以所定的增益放大来自具有第一温度梯度特性的第一定电压源32A的电压并输出。电阻R1连接在第一放大器34A的输出线和地之间。通过将第一放大器34A的负端子连接该电阻R1的中途位置上,就可在第一放大器34A的反馈路径上形成反馈电阻R1A。
第二电源电路30B由第二放大器34B以所定的增益放大来自具有第二温度梯度特性的第二定电压源32B的电压并输出。电阻R2连接在第二放大器34B的输出线和地之间。通过将第一放大器34B的负端子连接该电阻R2的中途位置上,就可在第二放大器34B的反馈路径上形成反馈电阻R2A。
上述的第一/二温度梯度依赖于构成第一定电压源32A,第二定电压源32B的MOS晶体管的处理特性而被决定的。
温度梯度选择电路36由插入连接在将第一、第二放大器34A/34B的输出线彼此连接的接线途中的电阻R3,连接在该电阻R3中间的任意位置上的开关SW1和存储开关SW1的连接位置信息的温度梯度选择寄存器38构成。
温度梯度选择寄存器38是可编程寄存器,能够由用户自由地选择温度梯度。但是,如果所使用的液晶板10是特定的,则选择该液晶板10所固有的温度梯度,在此以后不能变更。这里,温度梯度选择装置38已经于初期被设定完成,从电源电路30输出的电压就会成为图4的电压特性C。
在温度梯度选择电路36的后段设计了第三放大器110。电阻R4连接在第三放大器110的输出线和地之间。通过将第三放大器110的负极端子连接该电阻R4的中途位置上,就可在第三放大器110的反馈路径上形成反馈电阻R4A。
第一电位器开关SW2是连接在第三放大器110的反馈电阻R4A中间的任意位置上的开关。这里,将利用第一电位器开关SW2选择的电阻如图2那样地记述为电阻R4B。由于可以改变经第1电位器开关SW2选择的电阻R4B的阻值,因此,能够进一步补正图4所示的电压特性C。
设置在该第1电位器开关SW2的后段上的电压生成电路40具有经第1电位器开关SW2输入电压的第4放大器42和连接在其输出线和接地点之间的电阻R5。第4放大器42的输出成为电压VLCD,因该电压利用电阻R5被电阻分压,生成了各电压V1-V4。
在本实施形式中,对应于环境温度,通过控制第1电量开关SW2,可进一步地根据环境温度补正图4所示的电压特性C。
因此,在本实施形式中,具备利用图4所示的2种温度梯度特性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120。如图2所示,该温度检测部120具有分频振荡电路60的振荡输出的分频电路122,计数来自分频电路122的时钟、对每个规定计数值进行重置的计数器124,连接在与第1电源电路30A内的第1放大器34A上的反馈电阻R1A上的第一温度检测用开关SW3,连接在与第2电源电路30B内的第2放大器34B上的反馈电阻R2A上的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SW4,对经第1、2温度检测用开关SW3、SW4输入的电压进行比较的比较器126和以比较器126变化时的计数器124的输出为基础输出与实际温度对应的数据的温度设定用寄存器128。
这里,温度检测用开关SW3、4的一方在计数器122的输出每次变化时,从反馈电阻P2A、R3A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切换连接点。例如,将开关SW3固定在图2位置,并切换开关SW4时,通过温度检测用开关SW4输入比较器124的电压向图4的箭头方向a变化。也就是说当以图4检测出任意温度t1时,使经温度检测用开关SW4输入比较器124的电压从电压特性B上的电压V1下降。该下降的电压在某一时间点上低于电压特性A上的电压V2(经温度检测用开关SW3输入比较器124的电压),比较器126的输出从”H”变化成”L”。此时,若电压变化量作为AV时,该变化量ΔV成为在温度T1上的固有值。于是,温度设定用寄存器128根据由比较器126的输出变化时的计数器122的计数值(该值相当于电压变化量ΔV),就能够输出实际温度t1。
为了检测实际温度t2,如图4所示,通过固定开关SW4,切换开关SW3,使经温度检测用开关SW3输入比较器124的电压朝图4的箭头方向B下降。于是,从V3下降的电压在某时间点上低于电压V4,比较器126的输出例如从”L”变化到”H”。结果是与上述一样,能检测出实际温度t2。虽然图2示出的计数器124的输出线也连接温度检测用开关SW3,但于图2中省略了。
通向比较器126的负端子的输入线不经过开关SW3固定连接到电阻R1的中间点上,使开关SW4的连接点从电阻R2的接地侧向放大器34B的输出线侧移动,也能够检测出实际温度t1或t2。
温度检测部120利用电源电路30的自身的温度梯度特性可检测出实际温度。这样,在电源电路30上设置具有2种温度梯度的定电压源30A、30B,根据利用这2种温度梯度检测出的实际温度补正液晶施加电压,因此,可实现更为正确的补正。
下面,说明根据检测出的实际温度,控制第一电位器开关SW2的构成。为此,如图2所示,第一电位器开关控制部130具有根据液晶板制作要求设定补正值的由如ROM、PROM等形成的第一补正表132;存储同样地按液晶板制作要求设定的第一电位器开关SW2的控制基准值的第一寄存器134和累加这两者的数字值并输出的第一加法器136。
图5示出根据第一电位器开关SW2的输出而得到的液晶施加电压VLCD的温度依赖特性,该第一电器开关SW2由第一电量开关控制部130控制。图5示出液晶电压VLCD在低温区域Ta,中温区域Tb,高温区域Tc具有不同的温度梯度特性的温度依赖特性。因此,中温区域Tb原则上由以温度梯度选择寄存器38的输出为基础的温度梯度选择开关SW1及以第一寄存器134的输出为基础的第一电位器开关SW2决定。低温区域Ta和高温区域Tc由第一电位器开关SW2设定,该开关SW2受第一补正表132的输出控制。低温区Ta应是这样设定温度越低,则由第一电位器开关SW2选择的电阻R4B的阻值应越小(开关SW2的接点接近第3放大器110输出侧)。与之相对地,对于高温区Tc,应这样设定温度越高,电阻R4B的阻值越大(开关SW2的接点接近接地点GND侧)。
因此,能够从具有2种温度梯度特性的电源电路30的输出电压生成具有液晶板10固有的温度依赖性的液晶施加电压VLCD,V1-V4。
图5示出的温度依赖特性利用了在3个分割区持有不同斜率的直线内插,但,分割数,内插形式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实施形式,例如,也可采且曲线内插。
(关于帧频补正电路)具有电容C和电阻R6的CR振荡电路60通过第2电位器开关SW5,可改变连接振荡电路60的电阻R6的阻值,因此,振荡频率(帧率)也可改变。振荡电路60也可使用可变电容型的。
如图2所示,设置了根据由温度检测部120检测出的实际温度,控制第2电位器开关SW5的第2电位器开关控制部140。该第2电量开关SW5具有根据液晶板制造要求而设定补正值的、由如ROM形成的第2补正表142,存储根据液晶板制造要求而设定的第2电位器开关SW5的控制基准值的第2存储器144和将这两个数值相加后输出的第2加法器146。
因此,随温度改变振荡频率的理由如下。如图6所示,振荡电路60的固有振荡频率具有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温度依赖特性。这是因振荡电路60内的电阻(扩散电阻)R6的电阻值如图6那样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固有振荡频率与该阻值成反比的关系。另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液晶分子动作加快,下次写入进行前液晶分子就应答了,画质变差。据此,虽然在高温区帧频率高时较好,但来自振荡电路60的固有振荡频率相反着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改善图6示出的固有振荡频率,且如图7那样地温度越高帧频越高。因此,控制第2电位器开关SW5,使得在低温区连接振荡电路60的电阻R6的阻值增高,而在高温区降低。
利用这样的控制,就能够随着温度升高,为配合反应速度加快的液晶而设定高帧率,相反,随着温度降低,因为液晶的反应速度变慢,而将帧率降低。
(关于灰度脉冲幅补正电路)图2所示的灰度幅补正电路150具有根据液晶板制造要求而设定灰度脉冲宽度补正值的、由如ROM形成的第3补正表152,存储根据液晶板制造要求而设定的、特别是使中间调的对比度与液晶板10相吻合而设定的灰度脉冲宽度信息的第3存储器154和将这两个数值相加后输出的第3加法器156。
图8具有发生对应于某种灰度值的灰度脉冲的构成。在图8中,补正表152A,寄存器154A,加法器156A,计数器80A分别是第3补正表152,第3存储器154,第3加法器156及灰度脉冲发生器80的部分构成。在22=4灰度的情况下,设置图8示出的PWM用时钟生成电路70以外的构成4组。图8的电路动作如图9计时图。
在图8中,加法器156A将来自补正表152A及寄存器154A的各5比特的数字值相加。对于计算器80A,从加法器156输入数据,因只在该数据值上计数时钟CL,所以进位CA从”L”变化为”H”。
这里,如图9所示,PWM时钟生成电路70因将来自振荡电路60的帧率作32分频,而在1H内生成32次的时钟CL,该时钟CL被输入计数器80A内。PWM时钟生成电路70还在每一水平扫描期间1H生成复位计数器80A的信号XL。
然而,在计数器80A中将从加法器156A输入的计数完之前,与计数器80A的进位端CA连接的反向器82的输出如图9所示成为”H”,计数完之后,成为”L”,这被用作为脉冲宽度W的灰度脉冲。因此,考虑第3补正表152内的补正值后,生成灰度脉冲。在本实施例的形式下,该灰度脉冲因使用5比特数据,可从25=32等级中选择。
下面,说明灰度脉冲宽度的补正内容。图10示出常温和低温下的液晶施加电压-透过率特性的差异。图10示出的特性V-T1是常温下的特性,特性V-T2是低温下的特性。
这里,图10的横轴示出的电压Va-Vd是在常温时分别得到透过率TA-Td的向液晶施加的电压。然而,当处于低温时,例如即使向液晶施加电压Vb,透过率比常温时的透过率Tb低。当在低温时向液晶施加电压Vc时,透过率比常温时的透过率Tc高。因此,为了在低温时得到透过率Tb,应向液晶施加比电压Vb低的电压Va,为了在低温时得到透过率Tc,应向液晶施加比电压Vc高的电压Vd,这些情况可从图10中得知。
从上可知,在PWM(脉宽调制)驱动的情况下,为了在常温时得到透过率Tb,使用图11A所示的脉冲宽度W1的灰度脉冲较好,而为了在低温时得到相同的透过率Tb,应使用图11B所示的脉冲宽度W2(W2<W1)的灰度脉冲。同样地,为了在常温时得到透过率Tc,使用图11C所示的脉冲宽度W3的灰度脉冲较好,而为了在低温时得到相同的透过率Tc,应使用图11D所示的脉冲宽度W4(W4>W3)的灰度脉冲。
因此,为了补偿依赖温度且不同的液晶的施加电压-透过率特性,在第3表152中,存储与温度对应的灰度补正值,读出与由温度检测部120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对应的值,就可实现上述的温度补偿。为了对比宽脉冲宽度W1窄的脉冲宽度W2进行补正,在第3补正表152内存储负数字值,由第3加法器减去即可。
(温度检测的构造)上述3种温度补偿无论是哪一种均是补偿液晶对温度的依赖特性,检测液晶自身温度成为最正确的温度补偿手段。
此处,本实施例的温度检测部120使用装载在图1所示的X驱动器IC22内的电源电路30的2种温度梯度实施温度检测。因而,内装温度检测部120的X驱动器IC22和液晶的液晶板1之间存在物理距离。
最好采用图12及图13所示的构造。图12是液晶单元200的平面图,该液晶单元是在由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芯片))构成液晶板10的一方的第一玻璃基板210上装载驱动器IC220。液晶单元200是在如形成第1电极12的第1玻璃基板210和形成第2电极14的第2玻璃基板212之间封入液晶而构成的。图12所示的驱动器IC220具有图1示出的2个X驱动IC22,24及Y驱动器IC26的功能。因而,驱动器IC220内装图2示出的电源电路30及温度检测部120和图2的各功能块130/140及150等的的温度补偿电路。
图13示出第1玻璃基板210的一部分,放大了配置驱动器IC220的区域。形成在第1、第2玻璃基板210、212上的第1、第2电极12、14(通常为透明电极)延长地配置该驱动器IC220的区域(由虚线示出的四角区域)内。形成在第2玻璃基板212上的第2电极14经导电部与形成在第1玻璃基板210上的第2电极14导通。
这里,第1、第2电极12、14和驱动器IC220经图12示出的台肩230连接。此时,目前如图14所示,第1、第2电极12、14通常是要延伸到台肩230存在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1/第2电极12、14具有越过台肩的位置,深入到驱动器IC220的装载区域内的冗长部分12A、14A。更好的是,第1、第2电极12、14的冗长部分12A、14A的至少一方延伸到与装载IC220的电源电路30的位置相对的位置。
于是,封入第1、第2玻璃基板210、212内的液晶的温度经第1、第2电极12、14及该冗长部分12A、14A传送到驱动器IC220。因此,对于内装驱动器IC220的温度检测部120,能够检测出基本等于液晶温度的温度。因而,若采用这种构造,能够更为精确地实施上述3种的温度补偿。
在形成图13所示的电极的冗长部分时,如图1所示,驱动器IC被分成X、Y驱动器IC的情况下,可以只对具有温度传感器的驱动器IC形成冗长部分。因而,在图1的实例中,内装温度检测部120的X驱动器IC22的内侧面上,形成第2电极14的冗长部分14A即可。
图13示出的构造还可适用于单纯矩阵型液晶装置以外的装置上。在把如TFT、MIM等作用为有源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液晶装置的场合下,在经TFT或MIM连接与液晶相对的象素电极的信号电极(形成在有源矩阵基板侧上)和与象素电极相对的共用电极(形成在相对基板侧)的至少一方上形成上述的冗长部分即可。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构思范围内作各种不同的变形。例如,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电子仪器,除了上述形态的电话机外,也可以是装载了使用液晶元件等的电光学元件的显示部,举例来说有个人计算机,移动(モバイル)机器,带取景器的照相机,传呼机(ペジヤ),POS终端,电子账本,导航装置等。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该IC具有根据温度-电压特性输出电压的电源电路,改变上述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的电位器,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存储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相对应的电位器控制值的补正表;上述电源电路包括具有第1温度电压特性的第1电源电路,具有第2温度电压特性的第2电源电路,温度梯度选择电路,该选择电路以上述第1、第2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为基础,输出按照具有所要求的温度梯度的电压特性的电压;上述温度检测部按照上述第1、第2温度-电压特性检测出实际温度,并以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对应的上述补正表内的上述电位器控制值为基础,由上述电位器调整上述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并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源电路具有第1定电压源和根据第1反馈电阻的电阻值放大上述第1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并输出的第1放大器,上述第2电源电路具有第2定电压源和根据第2反馈电阻的电阻值放大上述第2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并输出的第2放大器,上述第1、第2温度-电压特性依赖构成上述第1、第2定电压源的元件的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部具有与上述第1反馈电阻连接的第1温度检测用开关,与上述第2反馈电阻连接的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和移动上述第1、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中的一个的接点,并对通过上述第1、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输入的两个电压进行比较的比较器,根据上述比较器的输出检测实际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梯度选择电路具有插入连接在将第1、第2放大器的两输出线连接起来的连线中间的电阻和连接上述电阻的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梯度选择电路通过改变上述开关连接上述电阻的连接点而改变温度梯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设置了根据第3反馈电阻的电阻值放大上述开关的输出的第3放大器,上述电位器可以改变其与上述第3反馈电阻的连接点。
7.一种电光学装置,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器IC和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板,该电光学元件由上述的驱动器IC驱动。
8.一种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光学装置的电子仪器。
9.一种驱动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具有振荡频率通过电位器可变的振荡器,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存储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对应的电位器控制值的补正表,上述振荡器以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对应的上述补正表内的上述电位器控制值为基础,通过调整上述电位器,来改变振荡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电源电路,上述电源电路具有具有第1温度电压特性的第1电源电路,具有第2温度电压特性的第2电源电路,温度梯度选择电路,该选择电路以上述第1、第2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为基础,输出按照具有所要求的温度梯度的电压特性的电压;上述温度检测部按照上述第1、第2温度-电压特性检测出实际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源电路具有第1定电压源和根据第1反馈电阻的电阻值放大上述第1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并输出的第1放大器。上述第2电源电路具有第2定电压源和根据第2反馈电阻的电阻值放大上述第2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并输出的第2放大器。上述第1、第2温度-电压特性依赖构成上述第1、第2定电压源的元件的特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部具有与上述第1反馈电阻连接的第1温度检测用开关,与上述第2反馈电阻连接的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和移动上述第1、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中的一个的接点,并对通过上述第1、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输入的电压互相进行比较的比较器;根据上述比较器的输出检测实际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位器在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高时提高上述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在上述实际温度低时,降低上述振荡器的振荡频率。
14.一种电光学装置,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器IC和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板,该电光学元件由上述的驱动器IC驱动。
15.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光学装置的电子仪器。
16.一种驱动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具有振荡器,根据来自上述振荡器的振荡频率,生成灰度用时钟的灰度用时钟生成部,根据来自上述灰度用时钟生成部的上述灰度用时钟,对应于灰度值,生成脉冲宽度不同的多个灰度脉冲的灰度脉冲发生部,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存储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对应的灰度脉冲宽度补正值的补正表;上述灰度脉冲发生部以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对应的上述补正表内的上述灰度脉冲宽度补正值基础,改变上述多个灰度脉冲的脉冲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电源电路,上述电源电路具有具有第1温度电压特性的第1电源电路,具有第2温度电压特性的第2电源电路,温度梯度选择电路,该选择电路以上述第1、第2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为基础,输出按照具有所要求的温度梯度的电压特性的电压;上述温度检测部按照上述第1、第2温度-电压特性检测出实际温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电源电路具有第1定电压源和根据第1反馈电阻的电阻值放大上述第1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并输出的第1放大器。上述第2电源电路具有第2定电压源和根据第2反馈电阻的电阻值放大上述第2定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并输出的第2放大器。上述第1、第2温度-电压特性依赖构成上述第1、第2定电压源的元件的特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驱动器IC,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部具有与上述第1反馈电阻连接的第1温度检测用开关,与上述第2反馈电阻连接的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和移动上述第1、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中的一个的接点,并对通过上述第1/第2温度检测用开关输入的电压互相进行比较的比较器,根据上述比较器的输出检测实际温度。
20.一种电光学装置,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器IC和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板,该电光学元件由上述的驱动器IC驱动。
21.一种具有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光学装置的电子仪器。
22.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位于第1基板和第三基板之间的电光学元件的板和装载在上述第1基板上的驱动上述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上述的驱动器IC具有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部,和根据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实际温度,实施上述电光学元件驱动所必要的温度补偿的温度补偿电路;在上述第1、第2基板上形成对着上述电光学元件配置的第1、第2电极,上述第1、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具有与装在上述第1基板上的上述驱动器IC的端子连接,且越过上述端子位置,一直延伸到上述驱动器IC的内表面的冗长部分。
23.一种电子仪器,该仪器具有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光学装置。
全文摘要
驱动电光学元件的驱动器IC有根据温度-电压特性输出电压的电源电路,改变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的电位器,温度检测部,和存储与由上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相对应的电量控制值的补正表;电源电路包括有第1温度电压特性的第1电源电路,有第2温度电压特性的第1电源电路,温度梯度选择电路,该选择电路以第1、第2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为基础,输出按照具有所要求的温度梯度的电压特性的电压;由电位器调整电源电路输出的电压并输出。
文档编号G09G3/20GK1304176SQ001373
公开日2001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5日
发明者安江匡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