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4454发布日期:2020-03-24 15:1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驾校考试的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状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驾驶员考试及训练过程中,副驾驶位置设置有安全员岗,当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时,安全员及时踩压副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但在学员考试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有少数安全员故意踩压副刹,导致学员考试失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后很多厂家在副刹踏板上安装了各种副刹踏板踩压检测设备,绝大多数是通过支点在中间位置的长臂杠杆触压行程开关的原理来进行检测;其支点附近是天然的盲区,无法检测到各个位置的踩压副刹踏板信号,而且目前大多数副刹状态检测装置的结构设计不合理,组装维护较为繁琐,而且无法避免考试过程中考生串通副驾驶安全员作弊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副刹检测器存在检测盲区,无法检测到各个位置的踩压副刹踏板信号,结构设计不合理,组装维护较为繁琐,而且无法避免考试过程中考生串通副驾驶安全员作弊的可能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状态检测装置,包括:主体;

踏板,通过第一固定装置安装于所述主体上;

开关固定座,固定于所述主体上;

检测器,固定于所述开关固定座上;

所述踏板通过第二固定装置与所述检测器相抵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器包括:

上盖和下部结构;

所述下部结构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均包括槽体、座板、微动开关以及限位弹簧;

所述座板与所述槽体固定连接,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于所述座板上;

所述限位弹簧的底部与所述槽体相抵触,所述限位弹簧的顶部与所述上盖相抵触;

所述上盖扣设在所述槽体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座板上设置有盲孔,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于所述盲孔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微动开关包括开关引线,所述开关引线依次通过设置于所述盲孔上的出线孔和设置于所述槽体上的出线槽引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座板的端面安装有出线板,所述出线板用于引出所述开关引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弹簧设置为四个,两个所述限位弹簧布置在所述第一下部结构上,另外两只所述限位弹簧布置在所述第二下部结构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座板通过第三固定装置与所述槽体固定连接,所述上盖与所述槽体之间通过第四固定装置相连接,所述出线板通过第五固定装置与所述座板的端面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为螺栓及螺母组合,所述第二固定装置为螺栓及螺母组合,所述第三固定装置为沉头螺钉,所述第四固定装置为圆柱头内六角螺钉,所述第五固定装置为沉头螺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安装于所述踏板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踏板通过第一固定装置与所述主体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工艺先进、组装维护方便等特点,空挡检测的可靠性能够得到保证,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考生动作过大造成对结构的冲击,因此不会影响到结构本身,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损坏率,降低了误判率,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机动车驾考现场中。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器包括上盖和下部结构,所述下部结构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均包括槽体、座板、微动开关以及限位弹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本状态检测装置应用于副刹踏板时,能够可靠地提供多维度,多位置的副刹踏板踩压信号,避免出现死区。

本实用新型采用埋入嵌装方式安装的检测器件,安全可靠,性价比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整体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的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移走一部分上盖后的主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移走上盖后的俯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主体

2踏板

3第一固定装置

4开关固定座

5检测器

6第二固定装置

51上盖

52槽体

53第四固定装置

54座板

55限位弹簧

56微动开关

57第三固定装置

58出线板

59第五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形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形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2,图1和图2均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主体1;

踏板2,通过第一固定装置3安装于所述主体1上;

开关固定座4,固定于所述主体1上;

检测器5,固定于所述开关固定座4上;

所述踏板2通过第二固定装置6与所述检测器5相抵触。

具体的,所述开关固定座4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主体1上。

具体的,所述踏板2的一端设置有脚踏板部分,所述踏板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装置6。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6安装于所述踏板2的一端。

具体的,所述第二固定装置6为螺栓及螺母组合。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6中的螺栓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踏板2上,所述螺栓的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器5相抵触。

所述踏板2通过第一固定装置3与所述主体1活动连接。

具体的,在所述踏板2的脚踏板部分与第二固定装置6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3。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3为螺栓及螺母组合。

所述检测器5与信号检测系统相连接,所述信号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所述检测器5的状态。

具体的,所述信号检测系统用于检测所述检测器5的所处状态,如果所述检测器5有信号传递出来,则将信号传递至所述信号检测系统,通过所述信号检测系统识别所述检测器5的状态。

具体的,所述信号检测系统可以设置为显示屏或蜂鸣器等。

所述踏板2的一端的螺栓通过螺母固定在所述踏板2上,所述螺栓的高度可以上下进行调节,从而起到了调整所述螺栓与所述检测器5之间的距离的作用。

具体的,请参阅图4、5、6,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的主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的俯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的侧视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检测器5包括:上盖51和下部结构;

所述下部结构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的结构相同。

具体的,请参阅图7、8,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移走一部分上盖后的主视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移走上盖后的俯视图。

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均包括槽体52、座板54、微动开关56以及限位弹簧55;

所述座板54与所述槽体52固定连接,所述微动开关56安装于所述座板54上;

所述限位弹簧55的底部与所述槽体52相抵触,所述限位弹簧55的顶部与所述上盖51相抵触;

所述上盖51扣设在所述槽体52的上部,所述上盖51起到了保护槽体52内部元器件不受损坏的作用。

具体的,所述检测器5还连接有车载控制板,所述检测器5用于向车载控制板发出踩压副刹信号。

具体的,所述微动开关56可以采用长臂鼠标开关,性价比较高。

所述座板54可以采用尼龙座板。

所述槽体52可以采用u型槽体。

所述座板54上设置有盲孔,所述微动开关56安装于所述盲孔内部。

具体的,所述盲孔设置成腰型盲孔,所述微动开关56嵌入安装于所述腰型盲孔内部,当整个检测器受到恶劣的工况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所述微动开关56,防止微动开关56受到损坏,使得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

所述微动开关56包括开关引线,所述开关引线依次通过设置于所述盲孔上的出线孔和设置于所述槽体52上的出线槽引出。

所述座板54的端面安装有出线板58,所述出线板58用于引出所述开关引线。

所述限位弹簧55设置为四个,两个所述限位弹簧55布置在所述第一下部结构上,另外两只所述限位弹簧55布置在所述第二下部结构上。

具体的,所述限位弹簧55不限于设置四个,当所述限位弹簧55为四个时,则所述第一下部结构上的微动开关布置在两个限位弹簧之间,所述第二下部结构上的微动开关布置在另外两个限位弹簧之间。

所述限位弹簧55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当驾驶位置人员踩下踏板时,作用于踏板上的检测器5开始工作,所述限位弹簧55开始收缩;当驾驶位置人员没有踩下踏板时,则所述限位弹簧55处于正常状态,与所述上盖51的内表面相抵触。

所述座板54通过第三固定装置57与所述槽体52固定连接,所述上盖51与所述槽体52之间通过第四固定装置53相连接,所述出线板58通过第五固定装置59与所述座板54的端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3为螺栓及螺母组合,所述第二固定装置6为螺栓及螺母组合,所述第三固定装置57为沉头螺钉,所述第四固定装置53为圆柱头内六角螺钉,所述第五固定装置59为沉头螺钉。

具体的,所述第三固定装置57的沉头螺钉可以为m4沉头螺钉,所述第四固定装置53的圆柱头内六角螺钉可以为m5圆柱头内六角螺钉,所述第五固定装置59的沉头螺钉可以为m3沉头螺钉。

本检测器5通过压缩所述限位弹簧55和圆柱头内六角螺钉联合限位设计,以及上盖51和下部结构间隙与所述微动开关56行程配合设计,使检测器的上盖51成为浮动零件,保证上盖51有多达5个自由度,本检测器应用于副刹踏板时,能可靠向车载控制主板提供多维度,多位置的副刹踏板踩压信号。

具体的,请参阅图3、图8,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整体安装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移走上盖后的俯视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检测装置的工作过程的一个实施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本状态检测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副刹中,也可以应用于主刹车中,当本状态检测装置应用于副刹中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所述状态检测装置在正常状态下,所述踏板2在自重的作用下,使得踏板2的一端的螺栓抵住所述检测器5,则所述限位弹簧55处于正常状态,与所述上盖51的内表面相抵触,此时所述微动开关56处于断开的状态,所以所述微动开关56没有信号传出,此时所述检测器5处于断开的状态,所以所述检测器5没有信号传出,则所述信号检测系统判断副刹为正常状态,判断并没有人踩下副刹踏板。

当副驾驶位置人员踩下副刹踏板时,无论副驾驶位置人员从哪个角度、哪个位置踩下副刹,则所述踏板2受力,则踏板2一端的螺栓使得所述检测器5受力,产生位移,所述检测器5处于接通状态,踩压力作用于副刹检测器的上盖51,使上盖51产生向下运动的分力,所述限位弹簧55开始收缩,同时触碰两只并联连接的微动开关56或其中的一个微动开关56,产生信号,则所述信号检测系统判断副刹处于刹车状态。

因此,所述状态检测装置的检测器应用于副刹踏板时,能够可靠地提供多维度,多位置的副刹踏板踩压信号,避免出现死区。

本实用新型的状态检测装置应用于机动车驾校考试中,在考试过程中,当考官或者考试员踩下所述脚踏板部分,所述踏板2一端的螺栓使得所述检测器5受力,产生位移,所述检测器5处于接通状态,产生信号,则所述信号检测系统判断副刹处于刹车状态,这时能够判断考试过程中存在着考生串通副驾驶安全员作弊的可能性;反之,当考官或者考试员没有踩下所述脚踏板部分,则所述踏板2在自重的作用下,使得踏板2的一端的螺栓抵住所述检测器5,此时所述检测器5处于断开的状态,所述检测器5没有信号传出,则所述信号检测系统判断副刹为正常状态,这时能够判断考试过程中不存在考生串通副驾驶安全员作弊的可能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系统中,可以对考生串通副驾驶安全员作弊的行为进行自动评判。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固定座4可以包括一个顶面,所述开关固定座4也可以包括一个顶面和一个侧面,所述开关固定座4不限于以上两种结构。

具体的,当所述开关固定座4包括一个顶面时,则所述开关固定座4的顶面位于所述检测器5的上部,所述检测器5固定在所述开关固定座4的顶面的下部,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所述检测器5内部,避免损坏元器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具体的,当所述开关固定座4包括一个顶面和一个侧面时,则所述开关固定座4的顶面位于所述检测器5的上部,所述检测器5可以固定在所述开关固定座4的顶面的下部,也可以固定在所述开关固定座4的侧面上,也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所述检测器5内部,避免损坏元器件,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状态检测装置中的元器件不容易受损坏,使用寿命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工艺先进、组装维护方便等特点,空挡检测的可靠性能够得到保证,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考生动作过大造成对结构的冲击,因此不会影响到结构本身,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损坏率,降低了误判率,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机动车驾考现场中。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检测器包括上盖51和下部结构,所述下部结构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下部结构和第二下部结构均包括槽体52、座板54、微动开关56以及限位弹簧5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本状态检测装置应用于副刹踏板时,能够可靠地提供多维度,多位置的副刹踏板踩压信号,避免出现死区。

本实用新型采用埋入嵌装方式安装的检测器件,安全可靠,性价比较高。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