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216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胶框(6)、设于所述第一胶框(6)上方的第二胶框(8)、及设于所述第一与第二胶框(6、8)之间的光学膜片组(9);所述第一胶框(6)承载光学膜片组(9),所述第二胶框(8)压紧光学膜片组(9),从而实现所述光学膜片组(9)的固定安装。所述第一胶框(6)具有一倾斜的第一上表面(61),所述第二胶框(8)具有第一底面(81)及与第一底面连接且与所述第一上表面(61)倾斜角度相同的第二底面(83);所述光学膜片组(9)放置于该第一上表面(61)上,所述第一与第二底面(81、83)抵压于光学膜片组(9)上。
【专利说明】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具有机身薄、省电、无福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数字相机、计算机屏幕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等。
[0003]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液晶面板及设于壳体内的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传统的液晶面板的结构是由一彩色滤光片基板(Color Filter)、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Thin Film TransistorArray Substrate, TFT Array Substrate)以及一配置于两基板间的液晶层(LiquidCrystal Layer)所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在两片玻璃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旋转,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背光模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侧入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发光光源例如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而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背光源LED灯条(Light bar)设于液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边缘处,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 LGP) 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再经由光学膜片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在该过程中,光学膜片组所起的作用是实现面光源的均匀化及提高背光的亮度。
[0004]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越来越流行,如何安装光学膜片组尤为重要,若安装不合理则容易导致背光的均匀度差、甚至会发生背光漏光现象。
[0005]请参阅图1、图2分别为一现有的背光模组入光侧、非入光侧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不论入光侧还是非入光侧,光学膜片组700均安装于胶框900下面。该胶框900的横截面呈一级阶梯状,其具有底面901及台阶部903。所述底面901为平面,其抵压光学膜片组700,实现对光学膜片组700的安装;台阶部903承载液晶显示面板。该对光学膜片组700的安装结构较简单,但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越来越窄,所述胶框900用于安装光学膜片组700的距离也越来越短,容易导致光学膜片组700从胶框900下方跳脱,并随之产生漏光、亮度不均等光学问题。
[0006]请参阅图3、图4,分别为另一现有的背光模组入光侧、非入光侧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其与上述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的区别在于,不论入光侧还是非入光侧,光学膜片组700’均安装于胶框900’上面。胶框900’的横截面呈二级阶梯状,其具有第一阶梯部901’及第二阶梯部903’,第一阶梯部903’具有一平面905,光学膜片组700’设于该平面905上。第一阶梯部901’安装光学膜片组700’,第二阶梯部903’承载液晶显示面板。采用该方式安装光学膜片组700’,虽然能够解决漏光、亮度不均等光学问题,但安装结构较复杂、易造成组装工序冗长、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既能解决背光模组漏光、亮度不均等光学问题,也能有效安装光学膜片组,并使得安装结构简单、易于组装。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胶框、设于所述第一胶框上方的第二胶框、及设于所述第一与第二胶框之间的光学膜片组;所述第一胶框承载光学膜片组,所述第二胶框压紧光学膜片组,从而实现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固定安装。
[0009]所述第一胶框的横截面呈阶梯状,其具有一第一上表面、一第二上表面、及连接第一上表面与第二上表面的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上表面为一斜面,从连接第一连接面一端至另一端向下倾斜,所述光学膜片组放置于该第一上表面上,第二上表面支撑所述第二胶框。
[0010]所述第二胶框具有一第一底面、连接第一底面的第二底面、及连接第二底面的第三底面,所述第一底面是平面,抵压于光学膜片组上,第二底面是斜面,抵压于光学膜片组上,第三底面支撑于所述第一胶框的第二上表面上。
[0011]第二底面从连接第三底面一端向连接第一底面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该第二底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上表面的倾斜角度相同,该第一胶框的第二上表面是平面,第二胶框的第三底面为平面。
[0012]还包括背板、安装于背板上的导光板、安装于背板上的背光源、放置于第二胶框上的液晶面板、及盖设于液晶面板周缘的前框,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连接于底板边缘的侧板,所述第一胶框支撑于侧板上。
[0013]所述第一胶框还具有一第一下表面、一第二下表面、及连接第一下表面与第二下表面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下表面支撑于导光板上,所述第二下表面支撑于所述背板的侧板上,所述第一下表面与第二下表面均为平面。
[0014]所述第二胶框还具有一第一顶面、一第二顶面、及连接第一与第二顶面的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一顶面支撑液晶面板,所述第二顶面支撑前框,所述第一与第二顶面均为平面。
[0015]所述支撑第一胶框的第二下表面的背板的侧板上安装有背光源。
[0016]还包括底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安装于底板上,所述底反射片设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将光学膜片组安装于第一与第二胶框之间,在第一胶框上设置倾斜的第一上表面,在第二胶框上设置第一底面及与第一底面连接的且与第一上表面倾斜角度相同的第二底面,第一上表面用于承载光学膜片组,第一与第二底面用于压紧光学膜片组,从而实现对光学膜片组进行有效固定安装,防止光学膜片组跳脱,避免产生背光漏光、亮度不均等问题,提高显示品质,并使得后续的组装工序简单易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0018]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20]附图中,
[0021]图1为现有一背光模组入光侧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现有一背光模组非入光侧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现有另一背光模组入光侧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现有另一背光模组非入光侧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发明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0027]请参阅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包括:第一胶框6、设于所述第一胶框6上方的第二胶框8、及设于所述第一与第二胶框6、8之间的光学膜片组9 ;所述第一胶框6承载光学膜片组9,所述第二胶框8压紧光学膜片组9,从而实现所述光学膜片组9的固定安装。
[0028]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还包括背板2、安装于背板2上的导光板3、安装于背板2上的背光源4、放置于第二胶框8上的液晶面板5、及盖设于液晶面板5周缘的前框7,所述背板2包括底板22及连接于底板边缘的侧板24。
[0029]具体的,所述第一胶框6的横截面呈阶梯状,其具有一第一上表面61、一第二上表面63、及连接第一上表面61与第二上表面63的第一连接面65。所述第一上表面61为一斜面,其从连接第一连接面65 —端至另一端向下倾斜,用于放置所述光学膜片组9 ;所述第二上表面63为平面,用于支撑所述胶框8。
[0030]所述第一胶框6还具有一第一下表面62、一第二下表面64、及连接第一下表面62与第二下表面64的第二连接面66。所述第一下表面62与第二下表面64均为平面,第一下表面62支撑于所述导光板3上,第二下表面64支撑于所述背板2的侧板24上。
[0031]所述第二胶框8具有一第一底面81、连接第一底面的第二底面83、及连接第二底面83的第三底面85。所述第一底面81是平面,其抵压于所述光学膜片组9上,使光学膜片组9抵靠于所述导光板3上;第二底面83是斜面,其从连接第三底面85 —端向连接第一底面81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且该第二底面83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上表面61的倾斜角度相同,其抵压于所述光学膜片组9上,使光学膜片组9抵靠于所述第一胶框6的第一上表面61上;所述第三底面85为平面,其支撑于所述第一胶框6的第二上表面63上。
[0032]所述第二胶框8还具有一第一顶面82、一第二顶面84、及连接第一与第二顶面82、84的第三连接面86。所述第一与第二顶面82、84均为平面,所述第一顶面82支撑液晶面板5,所述第二顶面84支撑前框7。
[0033]所述支撑第一胶框6的第二下表面64的背板2的侧板24上安装有背光源4。
[0034]由于所述光学膜片组9放置于所述第一胶框6的第一上表面61上,所述第二胶框8的第一底面81、第二底面83均抵压于光学膜片组9上,所述光学膜片组9即被安装于所述第一胶框6与第2胶框8之间。所述第一胶框6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9下面,所述第一胶框6的第一下表面62可遮蔽所述背光源4发出的光线,避免产生漏光、亮度不均等光学问题。所述第二胶框8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9上面,便于第二胶框8的第一、第二底面81、83压紧光学膜片组9,防止光学膜片组9跳脱,并使得后续的组装工序简单易操作。此外,由于所述第一上表面61及第二底面83的倾斜角度相同,可使光学膜片组9在此处进行圆滑过渡,防止引入内应力,避免光学膜片组9产生褶皱,保证显示品质。
[0035]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还包括底反射片10,所述导光板3安装于底板22上,所述底反射片10设于所述导光板3与所述底板22之间。
[003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将光学膜片组安装于第一与第二胶框之间,在第一胶框上设置倾斜的第一上表面,在第二胶框上设置第一底面及与第一底面连接的且与第一上表面倾斜角度相同的第二底面,第一上表面用于承载光学膜片组,第一与第二底面用于压紧光学膜片组,从而实现对光学膜片组进行有效固定安装,防止光学膜片组跳脱,避免产生背光漏光、亮度不均等问题,提高显示品质,并使得后续的组装工序简单易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0037]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胶框(6)、设于所述第一胶框(6)上方的第二胶框(8)、及设于所述第一与第二胶框(6、8)之间的光学膜片组(9);所述第一胶框(6)承载光学膜片组(9),所述第二胶框(8)压紧光学膜片组(9),从而实现所述光学膜片组(9)的固定安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框(6)的横截面呈阶梯状,其具有一第一上表面(61)、一第二上表面(63)、及连接第一上表面(61)与第二上表面(63)的第一连接面(65),所述第一上表面(61)为一斜面,从连接第一连接面(65)—端至另一端向下倾斜,所述光学膜片组(9)放置于该第一上表面(61)上,第二上表面(63)支撑所述第二胶框(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胶框(8)具有一第一底面(81)、连接第一底面的第二底面(83)、及连接第二底面(83)的第三底面(85),所述第一底面(81)是平面,抵压于光学膜片组(9)上,第二底面(83)是斜面,抵压于光学膜片组(9)上,第三底面(85)支撑于所述第一胶框(6)的第二上表面(63)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底面(83)从连接第三底面(85) —端向连接第一底面(81)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该第二底面(83)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上表面(61)的倾斜角度相同,该第一胶框(6)的第二上表面(63)是平面,第二胶框(8)的第三底面(85)为平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板(2)、安装于背板上的导光板(3)、安装于背板(2)上的背光源(4)、放置于第二胶框(8)上的液晶面板(5)、及盖设于液晶面板(5)周缘的前框(7),所述背板(2)包括底板(22)及连接于底板边缘的侧板(24),所述第一胶框(6)支撑于侧板(24)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框(6)还具有一第一下表面(62)、一第二下表面(64)、及连接第一下表面(62)与第二下表面(64)的第二连接面(66),所述第一下表面(62)支撑于导光板(3)上,所述第二下表面(64)支撑于所述背板(2)的侧板(24)上,所述第一下表面(62)与第二下表面(64)均为平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胶框(8)还具有一第一顶面(82)、一第二顶面(84)、及连接第一与第二顶面(82、84)的第三连接面(86),所述第一顶面(82)支撑液晶面板(5),所述第二顶面(84)支撑前框(7),所述第一与第二顶面(82,84)均为平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第一胶框(6)的第二下表面(64)的背板(2)的侧板(24)上安装有背光源(4)。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反射片(10),所述导光板(3)安装于底板(22)上,所述底反射片(10)设于所述导光板(3)与所述底板(22)之间。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3901654SQ201410169815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4日
【发明者】周革革, 唐国富, 萧宇均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