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掺杂纳米颜料的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1620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掺杂纳米颜料的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对环保节能,智能型办公的需求加强等,目前市场对智能调光膜的需求在持续增加。

当前国内有不少的科研单位和公司一直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从事智能调光膜的开发和生产。然而,由于生产工艺的高精密度要求,进口原材所造成的高成本等原因,限制了国内智能调光膜的进一步推广。

因此,需要一种低成本的制造方法简单的性能优异的调光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掺杂纳米颜料的调光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掺杂纳米颜料的调光膜的方法。

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掺杂纳米颜料的调光膜,包括第一铟锡氧化物膜层和第二铟锡氧化物膜层以及置于其间的电致变色组合物层,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层由60-70重量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10-30重量份的电致变色材料、9-11重量份的纳米颜料以及5-6重量份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组成。

在本发明中,术语“铟锡氧化物膜”指的是本领域常用的透明导电的铟锡氧化物膜,其厚度可以根据需要变化,如本发明中可以采用约200微米厚度的铟锡氧化物膜。

可选地,电致变色材料选自由三氧化钨、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 胆甾醇壬酸酯组成的组,优选胆甾醇壬酸酯。

可选地,异氰酸酯类交联剂选自由异氰酸酯、异氰酸苯酯、甲苯二异氰酸酯、C1-C18烷基异氰酸酯、脂肪族聚异氰酸酯组成的组。

可选地,纳米颜料是纳米炭黑。可选地,纳米炭黑的粒径为50-60纳米。本发明的调光膜中加入纳米炭黑不仅减少了透明状态时光线的眩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

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调光膜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按量称取聚氨酯丙烯酸酯、电致变色材料、纳米颜料以及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并依次添加到带搅拌器的反应器中搅拌均匀得到电致变色组合物;搅拌器的转速为1200-1500rpm,搅拌时间为1.5-2小时;

(2)将电致变色组合物层涂布到两层铟锡氧化物膜之间,精密复合;

(3)烘干、固化、收卷即得。

可选地,搅拌至混合料的粘度为150-160cps为宜。

可选地,涂布采用狭缝式涂布方式。

可选地,所述精密复合为在10万/100万级无尘环境下,温湿度控制为23±2℃,RH为55—65%;控制涂布厚度在15-20微米,误差精度不超过1微米;在硬度为87度的橡胶辊与不锈钢辊间进行压合辊压复合,复合压力左中右均匀一致,为5-6kgf,从而使所述电致变色组合物层和两层铟锡氧化物膜三层合一。

可选地,烘干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烘干方式,如采用烘箱来进行烘干。烘箱的温度可以设定为:70/80/80/60℃,烘箱的长度可以为每节4m,生产速度为12m/min。

可选地,固化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固化方式,如使用高压汞灯进行紫外光固化,固化时间和辐射强度可以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如辐射强度250mj/cm2,固化时间90-240秒。

可选地,收卷张力为15-16kgf。

本发明的掺杂纳米颜料的且具有由特定成分组成的电致变色组成物层的智能调光膜是一种智能环保节能便捷的新型建材,其透光性随外加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改变,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见光调节功能。在提供便捷有效的遮蔽性,极低的能耗,以及显著的隔热效果,阻隔紫外线效果,同时可通过光控、声控、无线感应等多种感应设备进行控制,操作十分简单便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用的化学试剂均为市购获得的化学试剂。

实施例

称取70kg的聚氨酯丙烯酸脂、20kg的胆甾醇壬酸脂、9kg的纳米炭黑以及5kg的异氰酸酯,并加入到搅拌器中均匀搅拌,搅拌器转速为1500rpm,搅拌时间为2小时,得到电致变色组合物。

在100万级无尘环境下,温湿度控制为23±2℃,RH为55—65%。

采用狭缝式涂布方式将电致变色组合物涂布于两层分别厚200μm的铟锡氧化物膜之间,涂布厚度15μm,然后进行精密复合,在硬度为87度的橡胶辊与不锈钢辊间进行压合辊压复合,复合压力左中右均匀一致,为5-6kgf。

接着使用高压汞灯进行紫外光固化120秒,辐射强度250mj/cm2;接着用烘箱烘干,烘箱温度设定为:70/80/80/60℃,烘箱长度为每节4m。生产速度为12m/min;然后进行收卷,收卷张力为15kgf,即得调光膜。

测试所得到的调光膜,结果如下:

在膜的正反两面分别接上电线,在导电前vl=0%,雾度=0,外观呈磨砂状, 不透明;当加上1V的电压后,vl=90%,雾度=1.8,外观清晰透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