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2920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为实现液晶电视的HDR(高动态范围图像)分区显示,可采用直下式或侧入式背光模组等方式。传统的直下式实现HDR显示,如图1所示,图中12表示灯条固定在背板上,灯条可以进行分区域点亮,每一区域的灯条对应显示面板11的一个区域,如灯珠101可表示对应D6区域,通过驱动电路对分区灯条进行控制,可实现HDR的分区域显示。然而由于直下式灯珠到扩散板和膜片等需要一定的混光距离,其OD(光密度)值一般比较大,故无法实现液晶电视的薄型化需求,且由于灯珠具有一定的发光角度,各分区之间的光源必定相互影响,无法实现真正的高动态范围。传统的侧入式实现HDR显示,如图2所示,两灯条22和23,分别由导光板21的两侧入光,其入光方式决定了其可调区域较少,若平行于灯条方向有N个区域可调,则总的可调区域至多为2N个区域。另一种侧入式实现分区显示,其将侧入式的一块导光板以多块长条形的导光板代替,每一块导光板由一条可多分区点亮的灯条照射,最终实现较多区域的分区显示,但为解决导光板拼接处的暗影及灯条排布问题,其需要对背板进行特殊改造,提高了背板的加工难度,且无法满足液晶显示薄型化需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旨在解决导光板拼接处由灯条安装及其间隙过大带来的亮暗不均,以及无法实现HDR薄型化显示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光板,包括一垂直其底面的入光面和端面、及一相对其底面倾斜的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与端面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于入光面的一端形成一承接台,该承接台包括第一承接面和垂直于第一承接面的第二承接面,第一承接面连接入光面;所述导光板还形成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该第一斜面连接第二承接面与所述出光面,该第二斜面连接出光面与所述端面;所述导光板的厚度自承接台向端面的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贴有反射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设有散光粒子。进一步地,所述出光面的表面形成有菱形或弧形凸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固定于该背板上的多个导光板及固定于每一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的灯条,所述导光板为以上所述的导光板;一导光板形成所述端面的一端搭接于相邻导光板的第一承接面,一导光板的端面与相邻导光板的第二承接面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灯条包括多个灯珠,每一灯珠设有一发光面,该发光面正射导光板的入光面。进一步地,所述入光面的高度比所述发光面的高度至少高0.1mm。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底部设有网点。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及背光模组,通过将导光板设置成带有承接台的楔形结构,将多个由导光板和灯条通过承接台拼接于一块背板上,最终实现导光板内部分区之间干扰减少,导光板与导光板之间的分区无干扰,导光板与导光板的拼接处亮度均匀,在实现HDR高画质显示的同时,实现液晶电视的薄型化,可直接搭配现有背板使用,无需对背板进行特殊加工,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的直下式实现HDR显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侧入式实现HDR显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图3中导光板和灯条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侧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31灯条3331第一承接面311灯珠3332第二承接面3111发光面334第二斜面33导光板335出光面331入光面336底面332第一斜面337端面333承接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旨在解决导光板拼接处由灯条安装及其间隙过大带来的亮暗不均,以及无法实现HDR薄型化显示的技术问题。请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光板33设有一垂直于导光板33的底面336的入光面331和一端面337,以及一相对导光板33的底面336倾斜的出光面335,入光面331与端面337呈相对设置。每一导光板33于入光面331的一端形成一承接台333,承接台333包括第一承接面3331和垂直于第一承接面3331的第二承接面3332,第一承接面3331连接入光面331。第一承接面3331的设计是为了使导光板33便于拼接且消除拼接处灯珠311引起的亮度不均,第一承接面3331贴有反射片,以使进入导光板33的光能尽可能地经由出光面335散射出去,减少光能散失。第一承接面3331的形状由导光板33的底面决定,一般导光板33的底面为一平面,则相应地第一承接面3331也应设置为一平面;若导光板33的底面为一向下凸出的弧形面,则相应地第一承接面3331应设置为能够容置该导光板33的弧形底面的弧形面。第二承接面3332一般为一规则的平面,以便较好地配合端面337。请进一步参阅图6,第二承接面3332与出光面335之间形成有第一斜面332,出光面335与端面337之间形成有第二斜面334,第一斜面332连接第二承接面3332与所述出光面335,第二斜面334连接所述出光面335与所述端面337;第一斜面332为第二承接面3332朝向出光面335的延伸,其角度和大小可调,具体由组装效果而定,若背光模组的拼接处较暗,可使第二承接面3332与出光面335之间的角度大一些,进而增大第一斜面332的表面积,以增加拼接处的亮度;若拼接处较亮,可在第一斜面332上粘贴反射片,同时可调整第二承接面3332与出光面335之间的角度,进而缩小第一斜面332的表面积,或者在第一斜面332上丝印散光粒子,以减弱连接处的光强;同理,第二斜面334为端面337朝向出光面335的延伸,其角度和大小也可以根据拼接处的亮度进行调节,其调节原理和调节方法与第一斜面332的调节原理和调节方法一致,在此不再赘述。该出光面335连接端面337,出光面335为底面336的楔角设计,该楔角的角度由入光面331、承接台333和端面337的高度决定,用以调节出光面335的亮度显示。导光板33的厚度自承接台333向端面337的方向逐渐变小,整个导光板33呈楔形状。可以理解的,为了进一步减少导光板33内部不同分区之间的光线干扰,实现分区显示的高动态范围,所述出光面335的表面采用收光性较强的菱形或弧形设计。请参照图3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一背板(未图示)及固定于该背板的多个导光板33,及固定于每一所述导光板33的入光面331一侧的灯条31,每一个导光板33通过定位柱固定于所述背板,或者以强力胶的形式粘贴于所述背板。灯条31固定于导光板33的入光面331的一侧,也可以以下表面直接固定于背板,向导光板33提供光源。一导光板33形成所述端面337的一端搭接于相邻导光板33的第一承接面3331,导光板33的端面与相邻导光板33的第二承接面3332接触。在导光板33进行拼接时,先将第一块导光板33固定于标准尺寸的背板(未图示)的最右端,然后将第二块导光板33的底面336搭接于第一块导光板33的第一承接面3331上,使第二块导光板33沿第一承接面3331滑移,直至第二导光板33的端面337与第一块导光板33的第二承接面3332接触,然后对第二块导光板33进行定位固定,依次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完成所有导光板33的拼接,操作简单,便于安装,能够减少导光板内部分区之间的干扰,导光板33之间的分区无干扰,拼接处亮暗不均程度大大降低,可实现HDR高画质显示的同时实现液晶电视的薄型化。本实施例的导光板及背光模组,通过将导光板33设置成带有承接台333的楔形结构,将多个由导光板33和灯条31通过承接台333拼接于一块背板,最终实现导光板33内部分区之间干扰减少,导光板33之间的分区无干扰,拼接处亮暗不均大大降低,在实现HDR高画质显示的同时,实现液晶电视的薄型化,可直接搭配现有背板使用,降低成本。请参阅图5和图6,灯条31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灯珠311,灯珠311可以是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是发光灯,灯珠311设有一发光面3111,为了使灯珠311发出的光能最大化地导入导光板33中,可在灯珠311的外围设置聚光片将灯珠311产生的所有光能集中于发光面3111,同时为了减少光能的散失,发光面3111应当正射导光板33的入光面331,以缩短发光面3111到入光面331的直线距离,而且将发光面3111正对入光面331便于使灯条31和导光板33处于同一水平面,利于后续导光板33的拼接。相应地,为了使灯珠311发出的光尽可能多地被导光板33吸收,导光板33的入光面331的高度应高于灯珠311的发光面3111至少0.1mm。进一步地,为了根据不同的亮度环境,自动调节液晶显示的亮度,背光模组要能够根据亮度传感器检测到的亮度信号,对灯条31和导光板33进行调整,由于一般采用稳压电路,所以频繁地增强或减弱灯条的发光强度,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很容易造成灯条损毁,增加成本,因此一般的操作方式是在导光板的底部设置可以调节出光趋势的网点,以便在导光板33内亮度充裕时,打开网点或者将贴在导光板33底面336的反射片去除,进行散光,进而降低导光板33内的OD值;在导光板33内的OD值较小时,关闭网点,增加反射片以迅速提高导光板33内的OD值。请进一步参阅图3,背光模组的多个导光板33和灯条31共用同一块背板(未图示)。背光模组进行安装时,为了保持安装后的背光模组的各个导光板33的出光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需要将拼接的多个导光板33共同安装于同一块水平背板上,而且该背光模组可直接搭配现有背板使用,无需对背板进行特殊加工,降低了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