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014416阅读:来源:国知局
顶在底座600的第一限位槽605上,右扭簧502的第二撑杆5021向后顶在所述底座600的第二限位槽606上,使拉环800受到扭簧500的扭力作用,贴合底座600的前端面;
[0195]5、将定位盖300罩在底座600的前上方,使拉环800不会从底座600脱出。
[0196]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种模块结构的安装步骤包括:
[0197]1、将探测器410、激光器420、电路板430放入底座600的腔体621中;
[0198]2、将卡块200放在探测器410、激光器420之上;
[0199]3、将外罩600从上向下罩在底座600的腔体621之上;
[0200]4、将弹片900从下向上罩在底座600上。
[0201]如图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块结构安装完成后的立体图。
[020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结构包括固定在拉环(800)上的扭簧(500); 所述扭簧(500)包括左扭簧(501)和右扭簧(502),在所述拉环(800)上对称设置; 所述左扭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撑杆(5011)、第一螺旋孔(5013)、第一连接杆(5014)和第二螺旋孔(5012);所述右扭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撑杆(5021)、第三螺旋孔(5023)、第二连接杆(5024)和第四螺旋孔(5022); 所述第一撑杆(5011)及所述第二撑杆(5021)为直杆状,所述第一连接杆(5014)及所述第二连接杆(5024)为L形杆状; 所述第二螺旋孔(5012)套在所述拉环(800)的第三转轴(803)的外侧,经过L形杆状的所述第一连接杆(5014)后,所述第一螺旋孔(5013)套在第一转轴(801)的外侧,所述第一撑杆(5011)的方向为斜向上与所述拉环(800)所在平面形成小于90°夹角的方向; 所述第四螺旋孔(5022)套在所述拉环(800)的第四转轴(804)的外侧,经过L形杆状的所述第二连接杆(5024)后,所述第三螺旋孔(5023)套在第二转轴(802)的外侧,所述第二撑杆(5021)的方向为斜向上与所述拉环(800)所在平面形成小于90°夹角的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结构还包括底座(600); 所述底座(600)为金属长形腔体,所述腔体¢21)的前端为双层结构; 上层的左右两侧面位置分别设有第一侧壁(609)和第二侧壁(610); 所述第一侧壁(609)和所述第二侧壁(610)的中间设置有开口方向向上轴向方向为前后方向的长槽(611);所述长槽(611)中放置制动片(700); 所述上层的下底面上设置有对称的第一限位槽(605)和第二限位槽(606);所述第一限位槽(605)顶着所述左扭簧(501)的所述第一撑杆(5011),所述第二限位槽(606)顶着所述右扭簧(502)的第二撑杆(5021); 所述第一限位槽(605)和所述第二限位槽(606)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轴向为左右方向的第一卡孔(601)和第二卡孔(602);所述第一卡孔(601)中放置所述拉环(800)的所述第一转轴(801),所述第二卡孔(602)中放置拉环(800)的所述第二转轴(802); 所述第一卡孔(601)和所述第二卡孔(602)的后方分别设置有开口方向向上的第一导槽(603)和第二导槽(604); 底座(600)靠近前端的侧壁上,下端分别设置有对称的第三凹坑(613)和第四凹坑(614); 所述第三凹坑(613)和所述第四凹坑(614)的后方,所述底座(600)的左边侧壁的底部前后设置有第五凹坑(615)和第七凹坑¢17),右边侧壁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五凹坑(615)和所述第七凹坑(617)位置对应的第六凹坑(616)和第八凹坑(618); 在所述第七凹坑(617)和所述第八凹坑(618)的后方左右侧壁上还设有对称的第一让位槽(619)和第二让位槽(620),所述第一让位槽(619)和第二让位槽(620)的开口方向为向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结构还包括定位盖(300); 所述定位盖(300)包括方形的定位盖基体; 所述定位盖基体两侧边向下延伸形成第三侧壁(301)和第四侧壁(302); 所述第三侧壁(301)前端边沿设有与其垂直的第一挡壁(303),所述第四侧壁(302)前端边沿设有与其垂直的第二挡壁(304); 所述定位盖基体前端向下延伸形成遮板(305),后端斜向下延伸形成压力弹片(308); 所述第三侧壁(301)贴合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一侧壁¢09),所述第四侧壁(302)贴合所述底座¢00)的所述第二侧壁¢10); 所述第一挡壁(303)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一导槽(603)中,所述第二挡壁(304)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二导槽(604)中; 所述压力弹片(308)将所述制动片(700)压在所述底座¢00)的所述长槽¢11)中; 所述遮板(305)使装配好的所述定位盖(300)与所述底座(600)形成封闭腔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301)下方水平边沿设有第五倒扣(306),所述第四侧壁(302)下方水平边沿设有第六倒扣(307); 所述底座¢00)的前端的所述第一侧壁(609)和所述第二侧壁¢10)的下方在底座(600)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凹坑(607)和第二凹坑¢08); 所述第五倒扣(306)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一凹坑(607)中,所述第六倒扣(307)设于底座¢00)的第二凹坑¢08)中,将所述定位盖(300)固定在所述底座(600)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301)和第四侧壁(302)上分别设有轴向方向为左右方向的第一沉孔(309)和第二沉孔(310); 所述底座(600)的前端的所述第一侧壁(609)和所述第二侧壁(610)上分别设有第一螺孔(622)和第二螺孔(623); 所述第一沉孔(309)和所述第二沉孔(310)分别与所述第一螺孔(622)和所述第二螺孔(623)的位置和大小相对应,第一螺栓(2000)穿过所述第一沉孔(309)和所述第一螺孔(622),第二螺栓(2001)穿过所述第二沉孔(310)和所述第二螺孔¢23),将所述定位盖(300)固定在所述底座(600)上。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结构还包括外罩(100); 所述外罩(100)为包括顶面(111)、左侧壁和右侧壁三个面的长形钣金结构体,罩在所述底座(600)之上; 所述外罩(100)的右侧壁后端竖直边沿设有第一弹性压片(105),左侧壁后端竖直边沿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压片(105)对称的第二弹性压片(106); 所述顶面(111)通过压卡块(200),将探测器(410)和激光器(420)压在所述底座(600)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100)的右侧壁下方水平边沿设有第一倒扣(101)和第三倒扣(103),左侧壁水平边沿设有与所述第一倒扣(101)和所述第三倒扣(103)位置分别对应的第二倒扣(102)和第四倒扣(104); 所述倒扣结构由钣金向内折弯后形成; 所述第一倒扣(101)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六凹坑(616)中,所述第二倒扣(102)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五凹坑(615)中,所述第三倒扣(103)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八凹坑¢18)中,所述第四倒扣(104)设于所述底座¢00)的所述第一凹坑(617)中,将所述外罩(100)装配在所述底座(600)上。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的右侧壁下方水平边沿设有第一卡扣(107)和第三卡扣(109),左侧壁水平边沿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107)和所述第三卡扣(109)位置分别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扣(108)和所述第四卡扣(110); 所述卡扣为钣金材料向内冲压形成的凸起结构; 所述第一卡扣(107)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六凹坑(616)中,所述第二卡扣(108)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五凹坑(615)中,所述第三卡扣(109)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八凹坑(618)中,所述第四卡扣(110)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一凹坑(617)中,将所述外罩(100)装配在所述底座(600)上。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结构还包括弹片(900); 所述弹片(900)为带有弹性结构的钣金结构体,两侧壁上方水平边沿分别设有第七倒扣(901)和第八倒扣(902); 所述弹片(900)从下方罩在底座(600)上,所述第七倒扣(901)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四凹坑(614)中,所述第八倒扣(902)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三凹坑(613)中。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900)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五卡扣(903)和第六卡扣(904),右侧壁的所述第五卡扣(903)和右侧壁的所述第六卡扣(904)是钣金材料向内冲压形成的凸起结构; 所述第五卡扣(903)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三凹坑(614)中,所述第六卡扣(904)设于所述底座(600)的所述第四凹坑(613)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光通信领域中光电模块领域,提供了一种模块结构,包括固定在拉环800上的扭簧500;扭簧500包括左扭簧501和右扭簧502,在拉环800上对称设置;左扭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撑杆5011、第一螺旋孔5013、第一连接杆5014和第二螺旋孔5012;第一撑杆5011为直杆状,第一连接杆5014为L形杆状;第二螺旋孔5012套在拉环800的第三转轴803的外侧,经过L形杆状的第一连接杆5014后,第一螺旋孔5013套在第一转轴801的外侧,第一撑杆5011的方向为斜向上与拉环800所在平面形成小于90°夹角的方向。拉环可以自动复位,无需人工恢复,使用方便;安装卸载装置的零件组装速度快,可靠性高;模块无装配缝隙,屏蔽效果好。
【IPC分类】G02B6/42
【公开号】CN204666873
【申请号】CN201520364584
【发明人】宋蓓莉, 全本庆, 江毅, 高繁荣
【申请人】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