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组合式液压机用能够时时预紧的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9015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重型锻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型组合式液压机用能够时时预紧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重型锻造领域,锻造液压机大多为预应力组合框架结构,此框架承受全部的公称载荷。在以往的压机中,拉紧螺栓预紧后无任何检测措施和应对装置。在锻造过程中,压机框架承受频繁的竖直方向载荷,拉紧螺栓易发生松动导致预应力框架失效,特别是在多拉杆结构的压机中尤为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研发了一种带时时预紧功能的新式框架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大型组合式液压机用能够时时预紧的框架结构。

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大型组合式液压机用能够时时预紧的框架结构,包括:拉紧螺栓、框架、应力测试装置、自动预紧装置、上螺母和下螺母;

框架为由顶部承重结构、中间支撑结构和底部承重结构组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且内部带有相对侧面贯穿的矩形操作空腔;

其中,顶部承重结构、中间支撑结构和底部承重结构均预设有安装位通孔,顶部承重结构、中间支撑结构和底部承重结构上下对位后形成的装配通孔内贯穿装入拉紧螺栓,且拉紧螺栓上端伸出于顶部承重结构部分装配有上螺母,拉紧螺栓上端伸出于底部承重结构部分装配有下螺母;

其中,每一个上螺母上均装配有用于驱动上螺母旋转的自动预紧装置;

应力测试装置数量与拉紧螺栓数量相同,且每一个拉紧螺栓伸入于中间支撑结构部分杆体表面均装配有一个应力测试装置,且此应力测试装置的通讯线与当前拉紧螺栓顶部的自动预紧装置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带电机调整的液压预紧机构组成的自动预紧装置装在拉紧螺栓的头部,并与上螺母连接;应力检测装置安装在每根拉紧螺栓的表面。

当压机预紧后,每根拉紧螺栓的应力是个定值;位于拉紧螺栓表面的应力检测装置将拉紧螺栓的应力反馈于自动预紧装置;当压机在上、下冲击载荷作用下工作一段时间,上螺母、下螺母与拉紧螺栓发生相对转动,拉紧螺栓的预应力发生变化;应力检测装置时时地将拉紧螺栓的应力值反馈于自动预紧装置,当此反馈值小于设定值后,自动预紧装置自动工作,将拉紧螺栓拉伸、预紧至设定值。自动预紧后压机所有拉紧螺栓的预紧值相当,压机每根立柱的预紧力处于均匀状态,压机不会因预应力失效而进行拆修、大修,节省了用户的使用维护成本,提高了压机的装机水平和自动化。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共1幅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拉紧螺栓,2、框架,3、通讯线,4、应力测试装置,5、自动预紧装置,6、上螺母,7、下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大型组合式液压机用能够时时预紧的框架结构,包括:拉紧螺栓1、框架2、应力测试装置4、自动预紧装置5、上螺母6和下螺母7;

框架2为由顶部承重结构、中间支撑结构和底部承重结构组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且内部带有相对侧面贯穿的矩形操作空腔;

其中,顶部承重结构、中间支撑结构和底部承重结构均预设有安装位通孔,顶部承重结构、中间支撑结构和底部承重结构上下对位后形成的装配通孔内贯穿装入拉紧螺栓1,且拉紧螺栓1上端伸出于顶部承重结构部分装配有上螺母6,拉紧螺栓1上端伸出于底部承重结构部分装配有下螺母7;

其中,每一个上螺母6上均装配有用于驱动上螺母6旋转的自动预紧装置5;

应力测试装置4数量与拉紧螺栓1数量相同,且每一个拉紧螺栓1伸入于中间支撑结构部分杆体表面均装配有一个应力测试装置4,且此应力测试装置4的通讯线3与当前拉紧螺栓1顶部的自动预紧装置5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带电机调整的液压预紧机构组成的自动预紧装置装在拉紧螺栓1的头部,并与上螺母6连接;应力检测装置4安装在每根拉紧螺栓1的表面。

当压机预紧后,每根拉紧螺栓1的应力是个定值;位于拉紧螺栓1表面的应力检测装置4将拉紧螺栓1的应力反馈于自动预紧装置5;当压机在上、下冲击载荷作用下工作一段时间,上螺母6、下螺母7与拉紧螺栓1发生相对转动,拉紧螺栓1的预应力发生变化;应力检测装置4时时地将拉紧螺栓1的应力值反馈于自动预紧装置5,当此反馈值小于设定值后,自动预紧装置5自动工作,将拉紧螺栓1拉伸、预紧至设定值。自动预紧后压机所有拉紧螺栓的预紧值相当,压机每根立柱的预紧力处于均匀状态,压机不会因预应力失效而进行拆修、大修,节省了用户的使用维护成本,提高了压机的装机水平和自动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