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电缆座的装配定位工装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97678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电缆座的装配定位工装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座的装配定位工装,尤其涉及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电缆座的装配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部分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1上设有数组电缆座2,用来固定电缆线,其每组电缆座间距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电缆座与燃烧室壳体连接方法通常采取焊接成型。

现有电缆座装配定位方法为手工划位置线后,逐个进行对线装配,生产装配过程繁琐,划线时间较长,装配速度、精度低,生产效率较低,且定位焊后焊缝易发生收缩变形,可能造成电缆座位置偏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电缆座的装配定位工装,以解决可快速精确定位电缆座位置,并进行定位焊接,有效提高装配焊接速度和精度,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电缆座的装配定位工装,由首组电缆座定位板和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组成,所述的首组电缆座定位板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的第一组电缆座的装配定位,首组电缆座定位板以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的前端面为基准端面a进行装配;首组电缆座定位板的左端设有立筋板,用以卡紧基准端面a,首组电缆座定位板的右端设有定位孔,定位孔上、下两端分别用来放置电缆座;首组电缆座定位板的左端设有“u”形槽,定位孔的左侧设有方形槽,“u”形槽和方形槽的下边缘与首组电缆座定位板的中心线处于同轴线上,用来找准燃烧室壳体上的中心线;所述的后续电缆座定位板以前一组定位好的电缆座为基准装配后一组电缆座,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的左端设有前一组电缆座的固定孔,用来套在定位好的电缆座上;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的右端设有电缆座的定位孔,其结构与首组电缆座定位板中的定位孔相同;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的左端的固定孔和右端的定位孔中设有方形槽,方形槽的下边缘与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的中心线处于同轴线上,用来检验上一组电缆座是否装偏。

为了便于进行定位焊接,防止束缚焊枪移动,本发明所述的首组电缆座定位板和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的定位孔左、右两端分别设有45°斜槽,用来扩大空间。

为了减轻重量,本发明所述的首组电缆座定位板和后续电缆座定位板设有减轻孔。

为了防止定位板在装配过程中发生摆动,本发明所述的首组电缆座定位板和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的两侧与燃烧室壳体贴合处分别设有斜面凸台,用以贴合燃烧室壳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缆座快速装配定位方法,其装配步骤为:

(1)划线,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沿母线方向划电缆座中心轴线。

(2)首组电缆座装配,将首组电缆座定位板以端面a为基准放置至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上,利用首组电缆座定位板左端立筋板卡紧端面,上下移动首组电缆座定位板,利用“u”形槽和方形槽对准所划轴线,随后将电缆座塞入定位孔中的电缆座位置即可进行定位焊接,定位焊接完成后取下首组电缆座定位板;

(3)后续电缆座装配,将后续电缆座定位板左端的固定孔套入第一组电缆座,此时后续电缆座定位板即可固定,无法移动。观察后续电缆座定位板上两个方形槽与电缆座中心轴线的重合性判断电缆座是否偏移,若偏移及时校正,随后将两个电缆座塞入定位孔中进行定位焊接。后续各组电缆座装配定位方法与之相同。

本发明的电缆座装配定位工装,包括首组电缆座定位板和后续电缆座定位板。首组电缆座定位板是以端面a为基准,用来装配左端(a端)第一组电缆座;后续电缆座定位板是以前一组定位后的电缆座为基准装配后面一组电缆座,并进行定位焊接,且每次可同时装配两个电缆座,装配效率高,精度高。

本发明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电缆座装配定位工装其思路是利用工装定位的方式代替手工划线装配方法,第一组电缆座以燃烧室壳体端面为基准装配,后续各组电缆座均以上一组电缆座为基准装配,且每次可装配定位一组电缆座。进行定位焊接时,定位板可有效控制焊缝收缩引起的变形,减小位置偏移。定位板定位孔中设有45°斜槽,可增大定位焊接空间,便于焊枪的伸入和移动。后续电缆座装配时可根据方槽与燃烧室壳体的对准情况判断上一组电缆座是否偏移,若偏移可及时校正。每个定位板与燃烧室壳体贴合处两侧设有斜面凸台,可提高装配过程中工装的稳定性。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电缆座的装配定位工装,通过工装快速、精确确定电缆座位置,代替手工划线装配的方法迅速装配后进行定位焊接,由工装将电缆座卡紧,减小焊缝收缩引起的电缆座位置偏移,提高生产效率和装配精度。可同时装配两个电缆座,加快装配速度,提高生产效率;电缆座定位孔在定位焊接时可将电缆座卡紧,有效控制焊缝收缩造成的位置偏移,提高装配精度;在装配下组电缆座时可及时检验上组电缆座的精度,保证过程可控和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电缆座装配示意图。

图3为首组电缆座定位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首组电缆座定位板结构侧视图。

图5为首组电缆座定位板b-b剖视图。

图6为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后续电缆座定位板结构侧视图。

图中,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1、电缆座2、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后续电缆座定位板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7所示,电缆座装配定位工装,包括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和后续电缆座定位板4。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用于燃烧室壳体第一组电缆座2装配定位,它是以燃烧室壳体前端面(端面a)为基准装配。后续电缆座定位板4是以前一组定位好的电缆座2为基准装配后一组电缆座2。若相邻两组电缆座2间距不同,可根据需要按照后续电缆座定位板4结构进行设计加工,仅改变长度即可。

如图3、4所示,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左端设有立筋板,用以卡紧基准端面a。右端设有定位孔,定位孔上、下两端分别用来放置电缆座2,定位孔左、右两端分别设有45°斜槽,用来扩大空间,便于进行定位焊接,防止束缚焊枪移动。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左端的“u”形槽和定位孔中的5mm的方形槽用来找准燃烧室壳体上的中心线。定位板身设有减轻孔。

如图5所示,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两侧与燃烧室壳体贴合处设有斜面凸台,用以贴合燃烧室壳体,防止在装配过程中发生摆动。在后续电缆座定位板4上也设有该种凸台结构。

如图6、7所示,后续电缆座定位板4左端设有前一组电缆座2固定孔,用来套在定位好的电缆座2上,以该组电缆座2为基准装配下一组电缆座2。右端设有电缆座2定位孔,其结构与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中的定位孔相同。定位板上固定孔和定位孔中的5mm方形槽可用来检验上一组电缆座2是否装偏,若装偏可及时进行校正。定位板中间设有减轻孔,减轻工装重量。

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沿燃烧室壳体母线方向划电缆座2中心轴线,将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以端面a为基准放置至燃烧室壳体上,利用其左端立筋板卡紧端面,上下移动该定位板,利用“u”形槽和方形槽对准所划轴线,随后将电缆座2塞入定位孔中的电缆座2位置即可进行定位焊接,定位焊接完成后取下首组电缆座定位板3。当第一组电缆座2定位后,再用后续电缆座定位板4装配下一组电缆座2,将其左端的固定孔套入第一组电缆座2,此时该定位板即可固定,无法移动,随后将两个电缆座2塞入定位孔中进行定位焊接。后续各组电缆座2装配定位方法与之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