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9815阅读:19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辊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辊轮结构。



背景技术:

5NL810 609/610零件的形状如图1所示,呈倒放的U型,U型底部向外带有折边,经辊轮辊压加工而成,现加工零件所使用的辊轮结构包括上辊轮Ⅰ和下辊轮Ⅰ,上辊轮Ⅰ的下表面设有倒放的U型凹槽,下辊轮Ⅰ的上表面设有凸起,下辊轮Ⅰ的凸起形状与上辊轮Ⅰ的U型凹槽适配,上辊轮Ⅰ与下辊轮Ⅰ配合辊压加工出零件,这样辊压加工的零件,零件的U型底部R角部位受力F为竖直方向,在加工后R角存在回弹现象,且回弹角度大小不一,造成零件报废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轮结构,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零件合格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辊轮结构,包括辊轮组Ⅰ,所述辊轮组Ⅰ包括上辊轮Ⅰ、下辊轮Ⅰ,所述上辊轮Ⅰ的下表面设有U型凹槽、所述下辊轮Ⅰ的上表面设有凸起,所述辊轮结构还包括辊轮组Ⅱ,所述辊轮组Ⅱ包括上辊轮Ⅱ、下辊轮Ⅱ,所述上辊轮Ⅱ的下表面为内凹的弧形,所述下辊轮Ⅱ的上表面为凸起的弧形,所述上辊轮Ⅱ下表面、下辊轮Ⅱ上表面与零件的U型底部R角适配;所述辊轮组Ⅰ辊压加工出零件后,所述辊轮组Ⅱ对零件的U型底部R角再次辊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辊轮组Ⅱ设有两组,分别设置在垂直于零件的U型底部两个R角法向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辊轮结构,在辊轮组Ⅰ后设有辊轮组Ⅱ,经辊轮组Ⅰ将零件辊压成形后,辊轮组Ⅱ对零件的U型底部R角再次辊压,使零件R角处的受力方向由竖直方向变为垂直于R角法向方向,辊压后R角不会回弹,提高了零件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滚轮组Ⅰ辊压零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滚轮组Ⅱ辊压零件R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实现方式易于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现有技术辊压5NL 810 609/610零件的辊轮组Ⅰ包括上辊轮Ⅰ10、下辊轮Ⅰ20,上辊轮Ⅰ10、下辊轮Ⅰ20配合辊压出零件30,这样辊压后的零件30,其U型底部R角31处受力F如图1所示,为竖直方向,辊压后R角31存在回弹现象,且回弹角度大小不一,造成零件30报废率高。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辊轮结构,包括辊轮组Ⅰ,辊轮组Ⅰ包括上辊轮Ⅰ10、下辊轮Ⅰ20,上辊轮Ⅰ10的下表面中间设有U型凹槽11,下辊轮Ⅰ20的上表面中间设有凸起21,所述U型凹槽11与凸起21适配,上辊轮Ⅰ10、下辊轮Ⅰ20配合辊压加工出零件30;本实用新型的辊轮结构还包括辊轮组Ⅱ,辊轮组Ⅱ包括上辊轮Ⅱ40、下辊轮Ⅱ50,上辊轮Ⅱ40的下表面41为内凹的弧形,下辊轮Ⅱ50的上表面51为凸起的弧形,上辊轮Ⅱ40的下表面41、下辊轮Ⅱ50的上表面51与零件30的U型底部R角31适配;优选的,辊轮组Ⅱ设有两组,分别设置在垂直于零件30的U型底部两个R角31法向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辊轮结构,在辊轮组Ⅰ的上辊轮Ⅰ10、下辊轮Ⅰ20配合辊压出零件30后,辊轮组Ⅱ的上辊轮Ⅱ40、下辊轮Ⅱ50对零件30的U型底部R角31再次辊压,使零件30的U型底部R角31处受力F变为如图2所示的垂直于R角31的法向方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工作方式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