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渣机高效扒渣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4374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扒渣机高效扒渣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扒渣机的高效扒渣头,主要用于在冶金过程中扒除熔液(例如铁水、钢水等)表面的浮渣,属冶金机械领域。
技术背景现有扒渣机的扒渣头主要由一块平直钢板(固定扒渣板)构成,该钢板固定连接在扒渣机的扒渣臂上,使用时在扒渣臂的带动下前后移动,下部探入金属熔液的表面,将熔液表面的浮渣从熔液容器中扒出来。由于容器的断面形状呈圆形,熔液表面在扒渣过程中呈近似的圆形(椭圆形),这种扒渣头只能在熔液表面局部移动,有效扒渣面积很小,在扒渣过程中,大量的浮渣从扒渣板两侧逸走,因此需要反复地进行扒渣动作,才能一点一点地将浮渣扒除,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铁损大,扒渣不彻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扒渣机高效扒渣头,这种扒渣头在扒渣过程中可以基本上覆盖(扫过)整个熔液表面。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包括一个固定扒渣板和若干活动扒渣板,所述固定扒渣板与扒渣机的扒渣臂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扒渣板同所述扒渣臂活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有固定的和活动的两种扒渣板,活动扒渣板在扒渣过程中可以随扒渣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与固定扒渣板一起形成的有效扒渣宽度,始终横跨熔液表面,因此一般只要一、两次扒渣动作,就可以实现现有技术下反复几十次扒渣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扒渣时间,减少了在扒渣过程中熔液的热量损失和扒渣时带出的熔液量(铁损),加快了生产节奏,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节省了能源。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包括一个固定扒渣板9和若干活动扒渣板6,所述固定扒渣板与扒渣机的扒渣臂12固定连接(为简化起见,附图中只显示了扒渣板的局部),所述活动扒渣板同所述扒渣臂活动连接。
所述固定扒渣板和活动扒渣板可以呈任意适宜的形状。在扒渣过程中,当各活动扒渣板与固定扒渣板重叠时,扒渣头的扒渣跨度(延伸到熔液表面的各扒渣板形成的组合结构的总跨度)最小,等于其中最宽的扒渣板的宽度(通常几个扒渣板可以一样大小,或者是固定扒渣板最大),当各活动扒渣板完全展开时,扒渣头的扒渣跨度约为各扒渣板的跨度之和(边缘处可以保持部分重叠)。因此,在扒渣过程中,随着扒渣臂的移动,活动扒渣板可以做相应的展开或收缩运动,使扒渣头的扒渣跨度始终适应于其所在位置下的容器跨度,各扒渣板形成的组合结构两侧与容器内壁之间基本上不留间隙,因此一个扒渣动作就可以将大部分浮渣扒除。
考虑到容器的形状,并为了便于各活动扒渣板的活动,所述固定扒渣板和活动扒渣板均可以呈与容器相应的弧形(指截面形状为弧形,通常可以是圆弧形),这样在扒渣开始时,各活动扒渣板展开,与固定扒渣板一同形成一个覆盖容器远端(前端)半个圆周的弧形组合结构,在扒渣臂往回收缩时,各扒渣板形成的组合结构由容器远端向近端(后端)移动,活动扒渣板逐渐缩回固定扒渣板方向,以适应容器跨度的逐渐缩小。当扒渣板采用圆弧形时,各活动扒渣板可以采用绕固定轴心转动的方式与固定扒渣板逐渐重叠。
考虑到扒渣时容器有一定的倾斜,为使扒渣板与容器内壁更好的配合,并使扒渣板活动方便,所述各扒渣板可以采用由上向下逐渐扩张的弧面(可视为由一个斜向线段绕一轴线旋转形成的部分旋转面,该轴线可以称为相应扒渣板的轴线),并且各扒渣板的弧面中心圆的轴线相互重合。
为保证在活动扒渣板缩回时,各扒渣板之间不发生冲突,各扒渣板到共同轴线的距离应各不相同,这样在各活动扒渣板收缩后,各扒渣板才能叠在一起。考虑到展开后各扒渣板之间的间隙应尽可能小,各扒渣板到其共同轴线之间的距离差不应过大,只要保证各扒渣板不相互碰撞即可。
所述各扒渣板可以安装在各自的支臂前端(附图中标号10为固定扒渣板的支臂,标号7为活动扒渣板的支臂),所述各扒渣板支臂7、10的前端面可以是一个与扒渣板形状相应的斜面,所述扒渣板的安装部位(通常该安装部位在左右方向的中部,上下方向的上部)贴在其支臂的前端面上,并通过一个斜楔件5同所述支臂固定连接在一起,由此形成一个扒渣头的整体结构4。这种安装方式可以使扒渣板牢靠,并且安装和拆卸起来也方便。
所述固定扒渣板的支臂可以采用任意方式同扒渣机的扒渣臂固定连接,所述各活动扒渣板通过一个共同的主轴3与扒渣机的扒渣臂旋转连接,该主轴位于各扒渣板的共同轴线上。所述活动扒渣板支臂可以绕所述主轴转动,由此带动活动扒渣板相对于其轴线转动。
所述主轴与扒渣机的扒渣臂固定连接。所述扒渣臂上可以设置一个主轴底座11,将所述主轴固定安装在该主轴底座上。由此,所述扒渣臂、主轴底座和活动扒渣板支臂三者形成一个固定的结构。为加工制造上的便利,这三个件可以采用任意的连接方式,其中全部或部分件也可以做成一体的。
通常,活动扒渣板的数量可以是两个,展开后分别位于固定扒渣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扒渣板的数量是一个,位于扒渣臂正前方。当若干块板始终相对固定,象一个板一样工作时,可以视为一个板。
各活动扒渣板可以采用同一个驱动装置,这样可以简化结构,并且便于操作和维修,保持各活动扒渣板的同步性。
所述各活动扒渣板的驱动装置可以是一个液压缸2,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底部连接扒渣机的扒渣臂,其推拉杆2.1分别通过各活动扒渣板的连杆机构8连接所述各活动扒渣板的支臂,由连杆机构将推拉杆的前后移动转换为各活动扒渣板支臂的转动,进而带动各活动扒渣板在各自设定的方向上同步转动。
所述各连杆机构均包括前后两个连杆,通常各连杆机构的各连杆长度均相同,由此可以保证各连杆机构的同步性。各连杆机构的前连杆前端固定连接对应活动扒渣板支臂的后端(可以做成一体),后端与同一的后连杆(本连杆机构的后连杆)前端铰接,各连杆机构的后连杆的后端与一个共同的驱动杆13的前端铰接,该驱动杆的后端与一个铰接杆14的前端铰接,该铰接杆的后端与所述液压缸推拉杆的前端铰接。由此即保证了力的传递,又保证了整体结构可以在上下方向折弯,以保证即使在垂直方向有制造、装配误差的情况下,机构仍然便于安装和有效。
所述各连杆机构的前连杆与相应的活动扒渣板支臂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即两者在主轴处连接时有一个转弯,这样当支臂处于前后直线方向时(即活动扒渣板完全缩回),连杆机构的中部依然向外弯,以保证连杆机构不会“顶死”。
所述液压缸同其底座1可以采用铰接方式连接,该底座固定安装在扒渣机的扒渣臂上。由此形成液压缸同扒渣臂之间的活动连接,这样可以降低液压缸在垂直方向上的安装精度要求,仍保证其可靠工作。
可以设有若干限位件,当支臂转到前后直线方向时或者转动活动扒渣板到最展开位置时,限定其不能继续在同一方向上转动,这种限位件可以是一个档块,任意活动件(例如推拉杆、前后连杆、活动扒渣板支臂)活动范围的限定位置上。
权利要求1.一种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包括一个固定扒渣板,所述固定扒渣板与扒渣机的扒渣臂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活动扒渣板,所述活动扒渣板同所述扒渣臂活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扒渣板和活动扒渣板均呈与容器相应的弧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扒渣板采用由上向下逐渐扩张的弧面,并且各扒渣板的弧面中心圆的轴线相互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扒渣板到共同轴线的距离各不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扒渣板安装在各自的支臂前端,所述各扒渣板支臂的前端面是一个扒渣板形状相应的斜面,所述扒渣板的安装部位贴在其支臂的前端面上,并通过一个斜楔件同所述支臂固定连接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扒渣板的支臂同扒渣机的扒渣臂固定连接,所述各活动扒渣板通过一个共同的主轴与扒渣机的扒渣臂旋转连接,该主轴位于各扒渣板的共同轴线上,所述扒渣臂上设置有一个主轴底座,所述主轴固定安装在该主轴底座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扒渣板的数量是两个,所述固定扒渣板位于扒渣臂正前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活动扒渣板采用同一个驱动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活动扒渣板的驱动装置是一个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底部连接扒渣机的扒渣臂,其推拉杆分别通过各活动扒渣板的连杆机构连接所述各活动扒渣板的支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若干限位件,所述各连杆机构均包括前后两个连杆,各连杆长度均相同,各连杆机构的前连杆前端固定连接对应活动扒渣板支臂的后端,后端与各自的后连杆前端铰接,各连杆机构的后连杆后端与同一个驱动杆的前端铰接,该驱动杆的后端与一个铰接杆的前端铰接,该铰接杆的后端与所述液压缸推拉杆的前端铰接,所述各连杆机构的前连杆与相应的活动扒渣板支臂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液压缸同其底座采用铰接方式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扒渣机高效扒渣头,其包括一个固定扒渣板和若干活动扒渣板,所述固定扒渣板与扒渣机的扒渣臂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扒渣板同所述扒渣臂活动连接,各扒渣板采用由上向下逐渐扩张的弧面,并设有共同的驱动装置。在通常情况下,活动扒渣板的数量是两个,展开后分别位于固定扒渣板的左右两侧。这种扒渣头的有效扒渣跨度可以在扒渣过程中根据容器形状人工操作变化,横跨整个熔液表面,使浮渣无法从扒渣头两侧逸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扒渣时间,减少了在扒渣过程中熔液的热量损失和扒渣时带出的熔液量,加快了钢铁生产节奏,提高了钢铁产量,降低了成本,节省了能源。
文档编号B22D43/00GK2910427SQ20062011285
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6日
发明者解中宁, 宫胜海, 高益, 蔺福强, 刘洪志 申请人:解中宁, 宫胜海, 高益, 蔺福强, 刘洪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