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锅压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51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铅锅压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钢丝的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钢丝生产过程中钢丝 铅浴时所使用的铅锅压辊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丝的生产过程中,钢丝必须经过铅浴。在铅浴时,参见图2所示,钢丝5从热 处理炉6进入铅锅4,必须经过铅锅压辊装置将钢丝5下压,使钢丝5保持在铅锅4下层的 铅液中。如图3、图4所示,传统的铅锅压辊装置的结构包括一个位于铅锅4中的圆柱形的 压辊体1,压辊体1与立柱2的一端相固定,立柱2的另一端与横梁3相固定,横梁3的两端 架设在铅锅4的两侧壁上。工作时压辊体1位于铅液中,压辊体1的两端与铅锅4的两侧 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传统的铅锅压辊装置的缺点是由于压辊体1的两端与铅锅4的两 侧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在铅浴过程中,钢丝5会有扭曲、游行的情况存在,经常会出现靠 近压辊体1两端的钢丝5掉出压辊体1后碰到铅渣急剧冷却,马上产生马氏体,造成拉拔脆 断,最终导致生产线无法继续生产;另外此种结构的铅锅压辊装置,由于其压辊体1为固定 结构,钢丝5在运行过程中与压辊体1产生滑动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压辊体1上会产生 较深的沟槽,会导致钢丝5在接触压辊体1时因受到刮擦而受到损伤,给后道工序带来严重 的断丝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铅浴过程中,能使钢丝不会从压辊体 掉出、并且压辊体与钢丝之间的摩擦损耗相对较小的铅锅压辊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铅锅压辊装置,包括一个位于铅锅中 的圆柱形的压辊体,所述的压辊体的两端分别贴近铅锅的两个侧壁,压辊体的两端分别活 动设置在一个圆环内,两个圆环分别安装在铅锅的两侧壁。所述的每个圆环分别安装在一个立柱的一端,立柱的另一端分别与铅锅侧面的上 边沿相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压辊体的两端设置在圆环内,圆环可以起到挡丝的作 用,所以在铅浴过程中,即使钢丝出现扭曲、游行的情况,也不会从压辊体掉出,钢丝就不会 因接触到铅渣而急剧冷却,避免了马氏体的产生,也就不会造成拉拔脆断,不会导致钢丝生 产线无法继续生产;另外,由于压辊体在圆环内可以转动,铅浴时,压辊体随着钢丝的运动 而转动,从而减小了压辊体与钢丝之间的摩擦损耗,压辊体上也不会产生较深的沟槽,不会 导致钢丝在接触压辊体时因受到刮擦而受到损伤,不会给后道工序带来严重的断丝隐患。


图1是本发明铅锅压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3
图3是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传统的铅锅压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1、图2中1、压辊体,2、铅锅,3、圆环,4、立柱,5、钢丝,6、热处理炉;图3、图4中1、压辊体,2、立柱,3、横梁,4、铅锅,5、钢丝,6、热处理炉。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铅锅压辊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铅锅压辊装置,包括一个位于铅锅2中的圆柱形的压辊体1,所 述的压辊体1的两端分别贴近铅锅2的两个侧壁,压辊体1的两端分别活动套装在圆环3 内,每个圆环3分别与立柱4的一端相固定,每个立柱4的另一端均与铅锅2的上边沿相固 定,工作时压辊体1位于铅液中。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在铅浴时,钢丝5从热处理炉6进入铅锅2,经过铅锅压辊 装置中的压辊体1将钢丝5下压,使钢丝5保持在铅锅下层的铅液中。由于压辊体1的两 端设置在圆环3内,圆环3可以起到挡丝的作用,所以在铅浴过程中,即使钢丝5出现扭曲、 游行的情况,也不会从压辊体1掉出,钢丝5就不会因接触到铅渣而急剧冷却,避免了马氏 体的产生,也就不会造成拉拔脆断,不会导致钢丝生产线无法继续生产;另外,由于压辊体 1在圆环3内可以转动,铅浴时,压辊体1随着钢丝5的运动而转动,从而减小了压辊体1与 钢丝5之间的摩擦损耗,从而压辊体1上也不会产生较深的沟槽,不会导致钢丝5在接触压 辊体1时因受到刮擦而受到损伤,不会给后道工序带来严重的断丝隐患。
权利要求
铅锅压辊装置,包括一个位于铅锅中的圆柱形的压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辊体的两端分别贴近铅锅的两个侧壁,压辊体的两端分别活动设置在一个圆环内,两个圆环分别安装在铅锅的两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锅压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圆环分别安装在一 个立柱的一端,立柱的另一端分别与铅锅侧面的上边沿相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锅压辊装置,包括一个位于铅锅中的圆柱形的压辊体,所述的压辊体的两端分别贴近铅锅的两个侧壁,压辊体的两端分别活动设置在一个圆环内,两个圆环分别安装在铅锅的两侧壁。本发明适用于钢丝生产过程中的钢丝铅浴工序,能使钢丝不会从压辊体掉出,并且压辊体与钢丝之间的摩擦损耗相对较小。
文档编号C23C2/00GK101956152SQ20101028433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6日
发明者吴晓玲 申请人:苏闽(张家港)新型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