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107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钢丝加工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丝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丝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编织筛网的钢丝是经过拉丝机直接拉拔出来的,一般情况下直径为Φ1mm~Φ6mm的钢丝硬度是在30~35HRC之间,直径为Φ6.5mm~Φ7mm的钢丝硬度在28~32HRC之间,直径为Φ8mm~Φ10mm的钢丝硬度在26~30HRC之间,并且拉拔出来的钢丝是不经过热处理直接通过压丝机预弯后做成筛网。由此可知,随着钢丝直径的增大钢丝在预弯后的硬度是逐渐减小的。与此同时,目前用于编织筛网的钢丝加工中,对长度很长的直钢丝要想在预弯时做到无节距偏差往往需要很多复杂的机构,一旦直钢丝在预弯时发生偏差就会报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目前的钢丝加工设备针对预弯后的钢丝经过热处理和淬火后,钢丝的末端停留在感应线圈中,难以输送向前,容易造成钢丝断裂。

申请号为201310362769.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编织筛网的钢丝加工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钢丝输送装置、高频感应加热装置、超高频感应加热装置、压丝机、热处理装置和钢丝回收装置,所述压丝机包括上下相对的上压丝轮和下压丝轮,上压丝轮和下压丝轮的轮缘上均设有压丝齿,所述钢丝从上压丝轮和下压丝轮之间穿过。然而该装置并没有解决钢丝预弯后停留在感应线圈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钢丝加工设备,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丝加工设备,包括沿钢丝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钢丝输送装置、感应加热装置、冷却装置和第二钢丝输送装置;所述第一钢丝输送装置和/或第二钢丝输送装置包括机座,所述机座上沿钢丝输送方向设有多组传输滚轮,每组所述传输滚轮包括一个可上下活动的上滚轮及一个固设在所述机座上的下滚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钢丝输送装置和/或第二钢丝输送装置包括带动所述传输滚轮滚动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上滚轮设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所述下滚轮设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传动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 二转轴连接;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两组同步带轮,所述上滚轮设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与位于上方的同步带轮连接,所述下滚轮设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轴的端部与位于下方的同步带轮连接;所述同步带轮与驱动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动齿轮组和同步带轮分别设置在机座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动齿轮组还包括连接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第一固定板、连接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第二固定板、及连接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的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板铰接。

优选地,所述机座包括位于上方的顶板和下方的底座,所述顶板和所述底座通过固定杆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座之间设有可上下活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容纳所述固定杆穿过的通孔,所述连接板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上滚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的下方设有滑块,所述底座上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所述滑块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与对应的上滚轮连接,另一端与同步带轮连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滑块,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底座。

优选地,所述滑块的顶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连接板并在端部设有螺帽,所述连接杆上绕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滑块之间,所述连接板可沿所述连接杆上下活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钢丝加工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个钢丝输送装置,使钢丝的后端将要离开第一钢丝输送装置时,启动第二钢丝输送装置将感应加热装置中的钢丝传输完毕,实用性很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钢丝输送装置或第二钢丝输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后视图

图4a为图3中A-A向剖视图。

图4b为图3中带有节距钢丝时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4a中B-B向局部剖视图。

图6为传动齿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 第一钢丝输送装置

11 机座

12 传输滚轮

121 上滚轮

122 下滚轮

123 第一转轴

124 第二转轴

13 传动装置

130 传动齿轮组

131 同步带轮

132 电机

133 第一齿轮

134 第二齿轮

135 第三齿轮

136 第四齿轮

137 第一固定板

138 第二固定板

139 第三固定板

14 顶板

15 底座

151 滑槽

16 固定杆

17 连接板

171 滑块

173 连接杆

174 螺帽

175 弹簧

18 动力装置

20 感应加热装置

30 冷却装置

40 第二钢丝输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丝加工设备,包括沿钢丝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钢丝输送装置10、感应加热装置20、冷却装置30和第二钢丝输送装置40;所述第一钢丝输送装置10和/或第二钢丝输送装置40包括机座11,所述机座11上沿钢丝输送方向设有多组传输滚轮12,每组所述传输滚轮12包括一个可上下活动的上滚轮121及一个固设在所述机座11上的下滚轮122,所述钢丝预弯后其前端伸入所述第一钢丝输送装置10中,所述第一钢丝输送装置10带动钢丝传输,依次进入感应加热装置20和冷却装置30进行表面淬火,当钢丝的后端即将离开所述第一钢丝输送装置10时,启动所述第二钢丝输送装置40,使所述感应加热装置20中的钢丝传输完毕。

如图1至图7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钢丝输送装置10和/或第二钢丝输送装置40包括带动所述传输滚轮12滚动的传动装置13,所述传动装置13通过驱动装置132驱动,所述上滚轮121设在第一转轴123上,所述第一转轴123与所述传动装置13连接,所述传动装置13带动所述第一转轴123转动,从而所述上滚轮121转动,所述下滚轮122设在第二转轴124上,所述第二转轴124与所述传动装置13连接,所述传动装置13带动所述第二转轴124转动,从而所述下滚轮122转动。优选地,所述传动齿轮组130和同步带轮131分别设置在机 座11的两侧,使两边受力均匀,所述同步带轮131与所述驱动装置132连接,启动所述驱动装置132,带动位于上方的所述同步带轮131工作,所述同步带轮131通过第一转轴123带动所述传动齿轮组130工作,所述传动齿轮组130带动所述第二转轴124工作,所述第二转轴124带动位于下方的所述同步带轮131工作,从而使每组所述传输滚轮12同步工作。所述驱动装置132一般包括电机、变频器和减速箱等,由于钢丝传输过程中,传输滚轮的温度会升高,所述驱动装置132可根据温度调整传输的速度,提高钢丝的产品质量。

如图2、图3和图4a所示,优选地,所述机座11包括位于上方的顶板14和下方的底座15,所述顶板14和所述底座15通过固定杆16连接,所述固定杆16一般设有两根,左右分布,设置所述固定杆16使所述顶板14和所述底座15之间留有活动空间。所述顶板14和所述底座15之间设有可上下活动的连接板17,所述连接板17上设有容纳所述固定杆16穿过的通孔,所述连接板17与动力装置18连接,通过动力装置18驱动使所述连接板17沿所述固定杆16上下活动,所述动力装置18为液压装置或气压装置。所述连接板17与所述上滚轮121连接,带动所述上滚轮121上下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连接板17的下方设有滑块171,所述底座15上设有滑槽151,所述滑块171与所述滑槽151滑动配合,所述滑块171和所述滑槽151均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滑块171对应着一个上滚轮121,第一转轴123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滑块171,第二转轴124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底座15,每个所述滑块171上设有转轴172,所述转轴172的一端与对应的上滚轮121连接,另一端与同步带轮131连接,从而实现同步带轮131与所述上滚轮121的同轴转动。优选地,所述滑块171的顶部设有连接杆173,所述连接杆173穿过所述连接板17并在端部设有螺帽174,所述连接杆173上绕有弹簧175,所述弹簧175位于所述连接板17和所述滑块171之间,所述连接板17可沿所述连接杆173上下活动,工作时,通过动力装置18驱动所述连接板17向下移动,所述连接板17向所述弹簧17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弹簧175产生形变,所述滑块171受到弹簧175产生的弹性作用力而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所述上滚轮121向下移动,与所述下滚轮122夹紧钢丝,通过设置弹簧175预防压力过大,钢丝断裂,钢丝为节距钢丝,节距钢丝的布置方式如图4b所示。

如图2、图6和图7所示,以下给出一种传动齿轮组的实施方式,所述传动齿轮组130包括第一齿轮133、第二齿轮134、第三齿轮135和第四齿轮136,所述第一齿轮133与所述第一转轴123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34与所述第一齿轮133啮合连接,所述第三齿轮135与所述第二齿轮134啮合,所述第四齿轮136与所述第三齿轮135啮合,所述第四齿轮136与所述第二转轴124连接;所述传动齿轮组130还包括连接第一齿轮133和第二齿轮134的第 一固定板137、连接第二齿轮134和第三齿轮135的第二固定板138、及连接第三齿轮135和第四齿轮136的第三固定板139,所述第二固定板13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37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板139铰接。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所述驱动装置132驱动位于上方的同步带轮131工作,使所述第一转轴123逆时针转动,所述上滚轮121和所述第一齿轮133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二齿轮134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三齿轮135逆时针转动,所述第四齿轮136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转轴124和所述下滚轮122顺时针转动,从而使所述钢丝顺利输送;当钢丝进入所述传输滚轮12时,所述滑块18上升,所述第一转轴123和所述第一齿轮133上升,由于所述第二固定板138的两端分别铰接第一固定板137和第三固定板139,使四个齿轮在滑块升降时可以保持相邻的齿轮啮合连接,从而使整个装置顺利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