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火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1174发布日期:2019-05-11 00:07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退火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退火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退火炉。



背景技术:

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深加工性能;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不锈钢产品在冷轧后必须经过退火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现有的退火炉主要包括炉体、炉膛和加热件,不锈钢产品在炉膛内完成加工处理后,从炉膛取出,现有的退火炉结构简单,功能也相对比较单一,越来越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应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效果好的改进结构的退火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退火炉,包括炉体、炉腔、炉腔内下端设置的活动式物料架和循环风机,所述炉体内壁设有保温层,所述炉腔内安装有加热管和温度检测模块,所述加热管通过固定件固定设置在炉腔的上方,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与加热管连接,所述炉体的底部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加热管与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炉体底端内部电路连接,所述炉体底部前面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控制键,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加热管以及控制装置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炉体上方设有上回热装置,所述上回热装置包括设置在炉体顶部的回热室,所述的回热室靠炉体的一侧设有回热通道,所述的回热通道远离回热室的一端顶侧壁上设有烟囱,所述炉体的上部外侧设有退火炉在线烟道,所述退火炉在线烟道包括与退火炉炉体的排烟口连接的排烟支管,连通排烟支管与外部空间的排烟主管,所述排烟主管上装有至少一台排烟风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排烟主管由横向排烟管与纵向排烟管连接构成,横向排烟管用于串连若干台退火炉上的排烟支管,纵向排烟管与外部空间连通,横向排烟管与纵向排烟管上均设有排烟风机。

所述保温层为陶瓷纤维层。

所述炉腔的上部设有多个加热管。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应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退火炉,结构合理,在炉腔内设置温度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于加热管相连接,并将这两者与控制器连接,可实现自动控制加热管是否进行加热,减少了人力支出,

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退火炉,通过在排烟主管上增设排烟风机来提高烟道的排烟能力,避免油烟沉积于烟道内;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

3、本实用新型的退火炉,设计上回热装置可以将传统废弃不用的热量加以回收利用,提高退火炉种热能的利用率,避免能源的浪费,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炉体,2、炉腔,3、活动式物料架,4、循环风机,5、加热管,6、温度检测模块,7、保温层,8、固定件,9、控制键,10、回热室,11、回热通道,12、烟囱,13、排烟支管, 14、排烟主管,14-1、横向排烟管,14-2、纵向排烟管,15、排烟风机,16、过渡室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一种退火炉,包括炉体1、炉腔2、炉腔2内下端设置的活动式物料架3和循环风机 4,所述炉体1内壁设有保温层7,所述炉腔2内安装有加热管5和温度检测模块6,所述加热管5通过固定件8固定设置在炉腔2的上方,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与加热管5连接,所述炉体1的底部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加热管5与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炉体 1底端内部电路连接,所述炉体1底部前面设有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控制键9,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加热管5以及控制装置连接外部电源,所述炉体1上方设有上回热装置,所述上回热装置包括设置在炉体1顶部的回热室10,所述的回热室10靠炉体1的一侧设有回热通道11,所述的回热通道11远离回热室的一端顶侧壁上设有烟囱12,所述炉体1的上部外侧设有退火炉在线烟道,所述退火炉在线烟道包括与退火炉炉体的排烟口连接的排烟支管13,连通排烟支管13与外部空间的排烟主管14,所述排烟主管14上装有至少一台排烟风机15。

作为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排烟主管由横向排烟管14-1与纵向排烟管14-2连接构成,横向排烟管用于串连若干台退火炉上的排烟支管,纵向排烟管与外部空间连通,横向排烟管14-1与纵向排烟管14-2上均设有排烟风机15。

作为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是也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保温层7为陶瓷纤维层。

作为第四个实施例,本实施例还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炉腔2的上部设有多个加热管。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或替换,这些改进或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