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加工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20426阅读:来源:国知局
力产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特别是两个气动式或液压式气缸70。
[0047]气缸70用于容置和导引通过一耦合件74(参阅图4和5)与一力传递装置76连接的活塞72。所述力传递装置尤指至少一个基本上承受拉伸负荷的缆索组件78。
[0048]所述至少一个缆索组件78以其远离耦合件74的末端与精磨石座60的一缆索容置部80连接。
[0049]设有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缆索组件78转向的转向滑轮82和84,其中转向滑轮82布置在基本载体42上,转向滑轮84布置在枢转载体56上。
[0050]缆索组件78的位于转向滑轮82与84之间的区段88以与枢转载体56的枢转轴58同轴的方式布置。为此,用于使得枢转载体56枢转式支承在基本载体42上的枢转轴承90具有一轴套92,其具有一供缆索组件78的区段88穿过的空腔。
[0051 ]根据气缸70的工作压力,活塞72对缆索组件78施加一拉力。这个拉力以朝向精磨石座60的缆索容置部80的方式沿缆索组件78受到传递和转向。
[0052]缆索容置部80是一轴承体83的一部分,该轴承体借助线性轴承85而在枢转载体56的若干线性导引件86上受到导引。轴承体83也用于容置和固设所述精磨石62。
[0053]在缆索组件78承受拉伸负荷的情况下,精磨石62以其作用面64压向工件16并以压紧力94压紧待加工的工件表面66。压紧力94相对工件轴18而言大体呈径向或者有所倾斜。
[0054]根据一种可能但非必要的方案,预设所述精磨石座60的一个相对枢转载体56的基本位置,特别是使得所述精磨石座60以与工件16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布置的基本位置。为此,可以设置若干反作用于所述缆索组件78的拉力的压力弹簧96、98。在力产生装置68不工作的情况下,压力弹簧96,98将精磨石座60从工件16出发压向基本载体42的基底46。
[0055]压力弹簧96与98优选在其尺寸和弹簧强度方面相同。压力弹簧96在图中处于最大压缩状态,在该状态中,精磨石座60(不同于图5)相对枢转载体56处于朝向工件16的最大位置。弹簧98(同样不同于图5且为清楚起见而与线性导引件84重迭显示)则完全松弛;这种状态对应于精磨石座60的基本位置,在该基本位置中,精磨石座60最大程度地进入基本载体42的结构空间54。
[0056]作为压力弹簧96、98的替代或补充方案,也可以使用作用于基本载体42的基底46的拉伸组件(弹簧、缆索等等),以便视需要将精磨石座60移至与工件16间隔一定距离的基本位置。
[0057]可通过以下方式预设精磨石座60和精磨石62的如图4至6所示的枢转中心位置:枢转载体56借助拉伸弹簧100与基本载体42的基底46进行共同作用。从图6所示枢转中心位置出发,在所述枢转载体56偏转至第一枢转位置(参阅图7)或者偏转至与其反向的第二枢转位置(参阅图8)的情况下,将拉伸弹簧100延长,使得枢转载体56从上述枢转端位重新返回该枢转中心位置。拉伸弹簧100的存储于上述端位的能量有助于枢转载体56返回枢转中心位置。
[0058]可以通过监控力传递装置76的工作状态,来检测精磨石62的磨损状态。下面结合图9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0059]精磨石62发生磨损的原因在于:必须将力传递装置76的缆索组件78进一步拉向力产生装置68的气缸70。可以用一传感器装置102检测所述缆索组件78的这种位置变化。
[0060]传感器装置102优选布置在基本载体42的结构空间54的外表面上且包括一用于检测所述至少一个缆索组件78的一个区段的位置的传感器。
[0061]优选设有一参考面104,其相对传感器装置102的一优选非接触式工作的传感器有所倾斜,从而利用参考面104的一个区段与该传感器的距离变化来测定一个缆索区段的位置变化。特别优选地,参考面104是一耦合件74的整体部分,该耦合件用于将气缸70的活塞72与所述至少一个缆索组件78的一个末端连接在一起。
[0062]下面结合一形式为螺纹主轴的工件16对工件16的精加工进行说明。
[0063]在精磨石62的一个位置中,作用面64与待加工的工件表面66间隔一定距离,从这个位置出发,使用进给驱动装置36来使得第二滑座32、振荡驱动装置38和基本载体42连同枢转载体56、精磨石座60和精磨石62—起,沿径向朝工件16的工件轴18运动。
[0064]在精磨石62的作用面64抵靠在工件表面66上或者与其间隔极小距离的情况下,精磨石62受到进给。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借助力产生装置68来跨越该作用面64的某个可能仍存在的最后的进给行程,具体方式是:活塞72进入气缸70且缆索组件78承受拉伸负荷。这种情形使得精磨石座60连同精磨石62—起朝工件16的工件轴18运动。在作用面64抵靠在工件表面66上的情况下,借助该承受拉伸负荷的缆索组件78来将力产生装置68所产生的压紧力传递至精磨石座60并从该精磨石座60传递至精磨石62,使得该精磨石62以其作用面64将一压紧力94施加在工件表面66上。
[0065]为对工件16的环绕式螺纹进行加工,沿旋转方向围绕工件轴18对所述工件16进行驱动。同时以对应于螺距的方式沿平行于工件轴18的方向对第一滑座28进行驱动。这样就实现了精磨石62沿平行于工件轴18的方向的一线性且均匀的第一移动运动。这个线性运动与一枢转运动重迭。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该枢转运动,使得振荡驱动装置38的被传递至基本载体42的线性振荡运动44被转化为所述枢转载体56的一枢转运动,具体方式是:精磨石62的弯曲的作用面64与工件16的弯曲的工件表面66相卡合(参阅图6至8)。在这种情况下,精磨石62的作用面64围绕一中点106在工件表面66上进行滚动。该中点106对应于用于在工件表面66上滚压的某个球体的中点,以便与该螺纹主轴一起构成一例如应用在汽车方向盘传动装置上的主轴传动装置。
[0066]枢转载体56的枢转轴58与精磨石62的中点106的距离视枢转载体56的枢转位置而发生变化。通过以下方式来对这个距离变化进行补偿:借助缆索组件78来将精磨石座60总是保持在“一定拉力”上。亦即,避免缆索组件78进入无作用力的无拉力状态。为此,活塞72优选在气缸70内以间隙配合且优选以不设密封件的方式受到导引。特别优选地,活塞72在气动气缸70内气垫式滑动。
[0067]力产生装置68优选固定在基本载体42上。所述力产生装置也可以布置在第二滑座32、第一滑座28或者底座30上。基本载体42、第二滑座32、第一滑座28以及底座30共同构成一个用于支承枢转载体56的支承装置。
【主权项】
1.一种精加工装置,包括一精加工工具、一用于保持所述精加工工具的精加工工具座、一可围绕一枢转轴枢转的枢转载体,所述精加工工具座以可移动的方式在所述枢转载体上受到导引,及一用于产生一压紧力的力产生装置,在所述压紧力的作用下,所述精加工工具以一作用面压紧一待加工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产生装置布置在一用于对所述枢转载体进行枢转支承的支承装置上,以及设有一用于将所述力产生装置的压紧力传递至所述精加工工具座的力传递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缆索组件。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枢转载体和/或所述支承装置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力传递装置的区段转向的转向装置。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装置的至少一个区段与所述枢转载体的枢转轴同轴。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对所述枢转载体进行枢转支承,设有一具有轴套的枢转轴承,所述轴套具有一供所述力传递组件的至少一个区段穿过的空腔。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一用于检测所述力传递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传感器装置,以及所述力传递装置的一借助所述传感器装置所检测到的工作状态对应于一构建为精磨石的精加工工具的磨损状态。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一基本载体,所述枢转载体以可以枢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基本载体上。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一用于布置所述基本载体的底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载体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底座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精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一振荡装置,其用于产生所述基本载体的一相对所述底座的直线型振荡运动。
【专利摘要】一种精加工装置,包括一精加工工具(特别是精磨石)、一用于保持所述精加工工具的精加工工具座、一可围绕一枢转轴枢转的枢转载体,所述精加工工具座以可移动的方式在所述枢转载体上受到导引,及一用于产生一压紧力的力产生装置,在所述压紧力的作用下,所述精加工工具以一作用面压紧一待加工工件,其中所述力产生装置布置在一用于对所述枢转载体进行枢转支承的支承装置上,且其中设有一用于将所述力产生装置的压紧力传递至所述精加工工具座的力传递装置。
【IPC分类】B24B35/00
【公开号】CN105583717
【申请号】CN201510752594
【发明人】渥荷里·麦可
【申请人】德国索菲纳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6日
【公告号】DE102014222848A1, US2016012954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