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485094阅读:来源:国知局
分吸水,要求培养基的含水率为66%?68%,pH为6.2?
6.8ο
[0034]装瓶、盖瓶盖??每16个聚丙烯塑料栽培瓶为一筐,采用全自动装瓶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灌装到栽培瓶中,灌装结束后通过自动打孔机在料面中间和四周一共打5个孔洞到瓶底,要求培养基料面平整,栽培瓶容量1200mL,每瓶的装料量为900g?950g。灌装、打孔完成后,通过自动盖盖机为栽培瓶盖上匹配的瓶盖。
[0035]高压蒸汽灭菌、冷却:将装有栽培瓶的栽培筐放置到周转车上,推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121°C维持90min。灭菌结束后,将栽培瓶放入冷却室进行强制冷却,料温降低到室温时进行接种。
[0036]接种
将茶树菇液体发酵菌种通过全自动接种机在层流罩下向栽培瓶中接入液体菌种,每瓶接种量为25?30mL。
[0037]菌丝培养、搔菌
接种结束后,将栽培瓶移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培养环境为:室温20?22°C、空气湿度60%?70%、避光、空气循环良好。培养室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将料温控制在22?25°C,空间湿度控制在60%?70%,C02浓度控制在2000?4000ppm,同时通过高效空气过滤来确保环境清洁度。培养20?25天后菌丝即可长满栽培瓶。
[0038]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入搔菌车间,以自动搔菌机进行搔菌处理,去除料面老化的菌丝,同时形成机械刺激,促进茶树菇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与分化。搔菌结束后在料面喷水10?15mL,使料面保持湿润。
[0039]出菇管理
将栽培瓶移入生育室,在10?26°C的室温、85%?95%的空气湿度、C02浓度在3000?4000ppm条件下进行催蕾处理,5?7天后料面料面菌丝变成褐色,催蕾结束后,每天适时进行500LuX强度的光照及昼夜温差刺激,并将C02浓度控制在3000?8000ppm使菇芽生长整齐、一致,10?12天原基明显。
[0040]菇芽长出瓶口 1?2cm时,减少通风量,提高环境的C02浓度至lOOOOppm以上,促进茶树菇菌柄的伸长,根据菇整齐度每天适时进行500LUX强度的光照和昼夜温差刺激,对茶树菇进行光抑制和温差刺激,使茶树菇长势一致、出菇整齐、菇丛更大。
[0041]采收茶树菇菇帽半球状时可进行采收。进入生育室的栽培时间约15?18天。第一潮平均单产为110?120g/瓶。
[0042]采收结束后,清理料面并搔去料面I?2cm栽培料,同时补充水份,加大通风量,培养温度升高至22?25°C,使其菌丝恢复,10?15天出第二潮菇。第二潮平均单产为100?120g/ 瓶。
[0043]每瓶出两潮菇,每瓶产鲜菇180?200g。
[0044]
对比例
固体菌种制备
取得茶树菇固体菌种,活化扩接至试管(试管内培养基为固体PDA培养基: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纯化水1000mL,pH自然)中,放在25°C的生化培养箱中进行培养。连续继代几次,取得稳定的试管种。将稳定的试管菌种转接至玻璃瓶(培养基配方:干杂木肩55份,棉籽壳23份,麸皮20份,白糖I份,轻质碳酸钙I份,含水率55%-60%),在温度为23-25°C,湿度为50-60%洁净环境中培养30-40天,玻璃瓶中菌丝长满可得原种。将原种接入塑料袋中(培养基配方:干杂木肩58份,棉籽壳20份,麸皮20份,白糖I份,轻质碳酸钙I份,含水率55%-60%),在温度为23-25°C,湿度为50-60%洁净环境中培养25-35天,菌种长满可获得栽培种,再进行7天的菌丝后熟即可使用。
[0045]工厂化栽培实施
栽培培养基:根据生产规定的每批次培养基重量要求,按照棉籽壳39份,玉米芯24份,麸皮15份,米糠10份,玉米粉5份,甜菜渣5份,贝壳粉2份的比例称取原料。
[0046]加水、搅拌:将各种原材料依次投入搅拌机,先干拌15分钟,再加水搅拌,直至培养基中的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充分吸水,要求培养基的含水率为66%?68%,pH为6.2?
6.8ο
[0047]装瓶、盖瓶盖??每16个聚丙烯塑料栽培瓶为一筐,采用全自动装瓶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灌装到栽培瓶中,灌装结束后通过自动打孔机在料面中间和四周一共打5个孔洞到瓶底,要求培养基料面平整,栽培瓶容量1200mL,每瓶的装料量为900g?950g。灌装、打孔完成后,通过自动盖盖机为栽培瓶盖上匹配的瓶盖。
[0048]高压蒸汽灭菌、冷却:将装有栽培瓶的栽培筐放置到周转车上,推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121°C维持90min。灭菌结束后,将栽培瓶放入冷却室进行强制冷却,料温降低到室温时进行接种。
[0049]接种
将茶树菇固体菌种手工接入栽培瓶中,每瓶接种量为15?20克。
[0050]菌丝培养、搔菌
接种结束后,将栽培瓶移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培养环境为:室温20?22°C、空气湿度60%?70%、避光、空气循环良好。培养室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将料温控制在22?25°C,空间湿度控制在60%?70%,CO2浓度控制在2000?4000ppm,同时通过高效空气过滤来确保环境清洁度。培养50?60天后菌丝可长满栽培瓶。
[0051]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入搔菌车间,以自动搔菌机进行搔菌处理,去除料面老化的菌丝,同时形成机械刺激,促进茶树菇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与分化。搔菌结束后在料面喷水10?15mL,使料面保持湿润。
[0052]出菇管理
将栽培瓶移入生育室,在10?26°C的室温、85%?95%的空气湿度、C02浓度在3000?4000ppm条件下进行催蕾处理,5?7天后料面料面菌丝变成褐色,催蕾结束后,每天适时进行500LuX强度的光照及昼夜温差刺激,并将C02浓度控制在3000?8000ppm使菇芽生长整齐、一致,10?12天原基明显。
[0053]菇芽长出瓶口 1?2cm时,减少通风量,提高环境的C02浓度至lOOOOppm以上,促进茶树菇菌柄的伸长,根据菇整齐度每天适时进行500LUX强度的光照和昼夜温差刺激,对茶树菇进行光抑制和温差刺激,使茶树菇长势一致、出菇整齐、菇丛更大。
[0054]采收
茶树菇菇帽半球状时可进行采收。进入生育室的栽培时间约15?18天。第一潮平均单产为70?90g/瓶。
[0055]采收结束后,清理料面并搔去料面1?2cm栽培料,同时补充水份,加大通风量,培养温度升高至22?25°C,使其菌丝恢复,10?15天出第二潮菇。第二潮平均单产为90?120g/ 瓶。
[0056]每瓶出两潮燕,每瓶产鲜燕160?180g。
[0057]以上步骤描述了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以本发明所述方法进行栽培,液体菌种制作简单,菌种火力强,萌发快,采收两潮整个栽培周期25?33天左右,平均采收单产超过250克,生物转化率达到85?100%左右,而且整齐度较好,采收期相对集中,商品外观较好。而一般的茶树菇固体菌种袋栽技术,不但菌种制作复杂,周期较长,占用了大量的空间,而且需要手工接种,极大的增加了污染的风险,菌种活力弱,接种后菌丝培养周期50?60天左右,采收期一般长达6个月甚至1年,无法发挥工厂化生产的优势。
[005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者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先将茶树菇固体菌种活化,待气生菌丝长到离原接种块2?3cm时,取菌种块接到盛有液体培养基的摇瓶中,振荡培养至菌丝球出现后,再将液体菌种接至发酵罐内发酵培养基中,通入洁净空气在20?25°C培养8?10天得工厂化栽培的茶树菇液体发酵菌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培养基的组份为:小麦粉10?20g,白砂糖10?20g,酵母粉2?5g,硫酸镁I?2g,磷酸二氢钾I?2g,纯化水100mL, ρΗ5.8?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组份为:小麦粉10?20g,白砂糖10?20g,酵母粉2?5g,硫酸镁I?2g,磷酸二氢钾I?2g,消泡剂0.05?0.1OmL,纯化水100mL, ρΗ5.8?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培养温度为20?25°C、转速130?150rp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空气为干燥的洁净空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空气的压力在0.05?0.20MPa。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先将茶树菇固体菌种活化,待气生菌丝长到离原接种块2~3cm时,取菌种块,接到含液体培养基的摇瓶中,振荡培养至菌丝球出现,将液体菌种接至发酵罐的发酵培养基中,通入洁净空气在20~25℃培养8~10天得工厂化栽培的茶树菇液体发酵菌种。本发明方法简单,生产周期短,菌种纯度高,活力强,萌发快,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IPC分类】C12N1/14
【公开号】CN105238699
【申请号】CN201510587382
【发明人】林瑞虾, 余养朝, 张光忠, 邱昌里, 唐利华
【申请人】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