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239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轮动力车刹车装置,尤其是一种双轮动力车防抱 死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双轮动力车的制动系统以摩托车为例一般由液压制动力通过刹 车总泵传递到刹车分泵,使刹车片抱住车轮,从而达到减速停车。制动性能 的好坏依赖于制动力和稳定性。当紧急刹车时,制动力突然增加,如果制动 力大于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力,车轮将完全停止转动,即所谓的"抱死"现象。 此时前后轮不均等的抱死,车轮对地面的附着力完全消失,车轮沿路面滑行, 同时失去稳定性,极易引起打滑、跑尾等现象,使双轮动力车方向失去控制、 刹车距离拉长,从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为了解决车轮完全抱死问题,在摩托车上必须安装车轮防抱死装置。当 紧急制动时,车轮处于抱死与不抱死的临界点,达到点刹效果,防止车轮完 全抱死。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8111787. 2,名称为"一种摩托车液压制动防抱 死装置"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液压钢珠窜动式的防抱死装置,该防抱死装 置虽然可以解决车轮完全抱死的问题,达到安全制动的效果,但只能单独针 对纯油压式及分开单轮的作用,不能起到预防误操作的功效,而其也不能针 对鼓式刹车装置起作用。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 单、无需调节油泵、安全可靠的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包括主泵、手刹线以及后轮刹车杆, 主泵内设有油缸以及与油缸连通的进油孔道和出油孔道;所述手刹线和后轮刹车杆分别连接于主泵两端,主泵由泵壳、活塞、活塞杆及位于活塞与泵壳 之间的压力弹簧组成。当紧急制动时,主泵带动后轮刹车,并在刹车拉力大 于压力弹簧的张力时,活塞将油缸内油液压力传递给前轮刹车泵带动前轮刹车;另一方面,压力弹簧会产生一定的缓冲频率,使前、后轮产生点刹效果, 从而防止产生前后轮完全抱死的现象。上述压力弹簧套接在活塞杆上,弹簧两端分别与泵壳和活塞顶抵。压力 弹簧具有设定的恒定压力和张力,当紧急制动时,拉力和反向拉力达到一定 力作用时,压力弹簧会产生设定的缓冲频率,从而调节油缸压力使车轮处于 抱死与不抱死的临界点,避免车轮完全抱死。进一步,所述活塞上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具有密封内腔的直径宽度,从 而将进入油缸的油液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产生一定的压力,防止油液从活塞 与油缸的缝隙泄露到其它范围,从而影响防抱效果。上述刹车装置还包括脚刹杆,该脚刹杆一端连接于主泵与手刹线之间, 或主泵与后轮刹车杆之间。由于该防抱死刹车装置可在现有双轮动力车的刹 车装置上改装而成,因此可根据双轮动力车的现有刹车结构选择脚刹杆的设 置位置,无需对双轮动力车做较大改动,简单方便,且节省成本。上述手刹线通过手刹线接头与主泵一端口连接,或与伸出主泵的活塞杆 连接。手刹线与主泵的连接结构可根据上述脚刹杆的不同位置而采用不同的 连接方式,从而达到脚刹或手刹都具有防抱死的功效。进一步,所述进油孔道和出油孔道径向设于主泵上,进油孔道与刹车总泵连接,出油孔道与前轮刹车泵连接。刹车总泵的油液经进油孔道进入内腔, 被活塞压縮产生油压并从出油孔道传递到前轮刹车泵,带动前轮刹车。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在现有摩托车的刹车装置上改装而成, 结构简单紧凑,操作安全可靠,可有效解决车轮完全抱死问题,从而消除双轮动力车驾驶员急刹车或误操作造成的车轮抱死而产生侧滑翻车的恐惧心 理,并且大幅度降低双轮动力车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为了能更清晰了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 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双轮动力车的刹车装置上改装的 防抱死刹车装置,其包括主泵l,主泵由泵壳ll、活塞12、活塞杆13及位 于活塞与泵壳之间的压力弹簧14组成。泵壳11采用铸铝合金或钢材等金属 材料加工而成。主泵l内部设有油缸,泵壳上径向设有与油缸接通的进油孔 道111和出油孔道112,进油孔道111与刹车总泵连接,出油孔道112与前 轮刹车泵连接。活塞12与活塞杆13—端固定连接,活塞12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内套设有密封圈121。密封圈121具有密封油缸的直径宽度,从而将刹车总 泵经进油孔道111进入油缸的油液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油液从活塞12 与油缸的缝隙泄露到其它范围,从而影响刹车。活塞杆13另一端从泵壳一端 伸出主泵并与手刹线4连接,活塞杆13与手刹线4的连接处设有手刹线接头 41;主泵1与手刹线4之间设有脚刹杆3。压力弹簧14设在活塞杆13上并 置于油缸内部,压力弹簧两端分别与泵壳和活塞顶抵,该压力弹簧具有设定 的恒定压力和张力,当紧急制动时,拉力和反向拉力达到一定力作用时,压 力弹簧会产生一定的缓冲频率,从而调节油缸压力使车轮始终处于抱死与不 抱死的临界点,避免车轮完全抱死。主泵1的另一端与后轮刹车杆5连接,后轮刹车杆5再与后轮刹车摆臂 连接成可调式。主泵l的两侧端口以安装螺母21、 22封装。组装时,只需将 组合好的活塞12与活塞杆13从主泵一端口插入,再用安装螺母将主泵封装 好即可;更换零部件时,只需卸下安装螺母,将活塞12与活塞杆13退出即 可更换相应的零部件,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当制动时,脚刹杆或手刹线向前移动, 带动主泵向前移动,同时带动后轮刹车杆向前移动而拉动后轮刹车摆臂产生 后轮刹车;当后轮刹车杆达到一定的反拉力后,活塞杆向前移动带动活塞压 縮压力弹簧,从而压縮从刹车总泵经进油孔道进入油缸的油液,并将油压经 出油孔道传递到前轮刹车泵带动前轮刹车,因此本实用新型以先刹后轮再刹 前轮的顺序工作,可以避免先刹前轮造成的向前倾翻的危险。另一方面,由 于压力弹簧具有设定的恒定压力和张力,当后轮刹车杆向后的拉力与压力弹 簧的压力达到一定的力作用时,压力弹簧会产生一定张力缓冲频率,从而使 前后轮始终处于抱死与不抱死的临界点,产生一定频率的点刹效果,即产生防抱死刹车的ABS效应。 实施例2如图3、 4所示,该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 在于活塞杆13从主泵1 一端伸出主泵并与后轮刹车杆5连接,连接处设有后 轮刹车杆接头51,脚刹杆3位于主泵1与后轮刹车杆之间;手刹线4通过手 刹线接头41与主泵1另一端口连接。同时,该实施方式中压力弹簧14位于 油缸外侧,与油液隔离。此两例油缸安装可互换通用。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当紧急制动时,手刹线或 脚刹杆向前移动,带动主泵向前移动,从而带动后轮刹车杆向前移动而拉动 后轮刹车摆臂产生后轮刹车;同时,由于活塞杆与后轮刹车杆连接,在后轮 刹车杆的拉力作用下,活塞压縮压力弹簧向后移动,从而压縮进入油缸的油 液,并将油压经出油孔道传递到前轮刹车泵带动前轮刹车,因此该实施方式 同样以先刹后轮再刹前轮的顺序工作。同样,由于压力弹簧具有设定的恒定 压力和张力,当后轮刹车杆向后的拉力与压力弹簧的压力达到一定的力作用 时,压力弹簧会产生一定张力缓冲频率,使前后轮始终处于抱死与不抱死的 临界点,从而产生一定频率的点刹效果。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 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或者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 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 变型。
权利要求1、一种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包括主泵(1)、手刹线(4)以及后轮刹车杆(5),主泵内设有油缸以及与油缸连通的进油孔道(111)和出油孔道(112),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刹线和后轮刹车杆分别连接于主泵两端,主泵由泵壳(11)、活塞(12)、活塞杆(13)及位于活塞与泵壳之间的压力弹簧(14)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压力弹簧(14)套在活塞杆(13)上,弹簧两端分别顶住泵壳和活塞。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活塞(12)上设有密封圈(121)。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脚刹杆(3),该脚刹杆一端连接于主泵与手刹线之间,或主泵与 后轮刹车杆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手刹线(4)通过手刹线接头(41)与主泵一端连接,或与伸出主泵的活塞杆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进油口 (111)和出油口 (112)径向设于主泵本体上,进油孔道与刹车总泵连接,出油孔道与前轮刹车泵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轮动力车防抱死刹车装置,包括主泵、手刹线以及后轮刹车杆,主泵内设有油缸以及与油缸连通的进油孔道和出油孔道;所述手刹线和后轮刹车杆分别连接于主泵两端,主泵由泵壳、活塞、活塞杆及位于活塞与泵壳之间的压力弹簧组成。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在现有摩托车、电动车的刹车装置上改装而成,结构简单紧凑,操作安全可靠,可有效解决车轮完全抱死问题,从而消除双轮动力车驾驶员急刹车或误操作造成的车轮抱死而侧滑翻车的恐惧心理,并且大幅度降低双轮动力车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文档编号B60T17/04GK201136496SQ200720179038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9日
发明者张会红, 汪清标 申请人:张会红;汪清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