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051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下导轨和上导轨的车辆等用的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以往,已知有具备下导轨和上导轨的车辆等用的座椅滑动装置。作为这样的座椅滑动装置例如有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02-225608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座椅滑动装置。如图14的(a)所示,该座椅滑动装置300包括下导轨301和上导轨302,下导轨301包括底壁301a、侧壁301b及向内侧折回的折回片301c,并且下导轨301在上方形成有开口部301d。另外,如图14的(b)所示,下导轨30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由经由开口部301d插入下导轨301内的作为紧固件的螺栓304固定在支架303上,该支架303被固定在车身底板上,由此,下导轨301被安装在车身底板上。此外,设置在上导轨302上的滑动片30 经由形成在下导轨301的底壁301a与折回片301c之间的间隙305被组装入到滑动部301e中,该滑动部301e形成在侧壁301b与折回片301c之间,由此,上导轨302可以沿着下导轨301的长度方向滑动。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中,由于螺栓304的头部30 从下导轨301的底壁301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该头部30 的厚度量,因此例如在糖果或者玩具块等异物10从开口部301d进入到下导轨301内的情况下,在上导轨302沿下导轨301滑动之际,异物10有时会被夹在螺栓304的头部30 与上导轨302的端面302b之间而被夹碎。此外,进入到下导轨301内的异物10有时会从上述间隙305进入到滑动部301e内。此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上导轨302难以顺畅地滑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异物进入下导轨内的情况下,在上导轨滑动之际,也能够减小异物被粉碎的可能性的座椅滑动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下导轨,呈长条状,固定在车辆的底板面上并且在上侧具有开口部;上导轨,安装在座椅上并且在所述下导轨内滑动;其中,所述下导轨包括底壁,在所述下导轨的全长范围形成为平面状;异物接受部件,设置在所述底壁的上表面,接受从所述开口部落下到所述下导轨内的异物;其中,所述异物接受部件包括弹性体,在所述上导轨进行滑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体允许该弹性体所接受的所述异物被所述上导轨推压而与所述上导轨一起移动,并且在该移动时所述弹性体防止因所述异物碰到突出设置在所述下导轨内的突出物而引起的移动受阻。根据本发明,例如在糖果或玩具块等异物从开口部进入到下导轨内的情况下,异物处于异物接受部件的弹性体上,在上导轨沿下导轨滑动时该异物被推压而与上导轨一起沿下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此情况下,由于弹性体构成为在所述移动时不会因异物碰到突出设置在下导轨内的突出物而导致移动受阻,因此能够将异物从下导轨的长度方向端部推出到下导轨外,从而可防止异物被突出物与上导轨相夹而被夹碎。


图1是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下导轨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2的V-V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上导轨上安装有锁定部件和锁定解除操作部件的状态的仰视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锁定齿与锁定部件的卡止状态的剖视图。图10是锁定齿与锁定部件的卡止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2是又一实施方式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图13是再一实施方式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图14是表示以往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图,其中,(a)是其要部立体图,(b)是其安装在底板面上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下导轨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图2的V-V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用于作为车辆的汽车的座椅(未图示),如图1所示,其包括下导轨102、上导轨101、及锁定与解除锁定装置QOl 203)。如图1 图3所示,下导轨102由剖面呈“ 二 ”状的长条状的部件构成,其具有左右两侧壁10 及底壁102b,且在上方具有开口部102f。此外,该下导轨102的长度方向两端敞开。本实施方式的下导轨102上分别设置有从左右两侧壁10 各自的上端向内侧折回的左右一对内壁102c。内壁102c为了在其下端侧的远端10 与底壁102b之间形成间隙5,分别从上侧向下侧延伸至其被折回的远端10 到达左右两侧壁10 各自高度的一半的高度位置。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远端10 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多个锁定齿102d。另外,图1中,仅在右侧的内壁102c (图1中左侧的内壁102c)上示出了锁定齿102d,但左侧的内壁102c上也设置有大致同样的锁定齿102d。此外,下导轨102的底壁102b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定位固定在底板面上。本实施方式中,紧固件包括在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安装到底板面时所使用的固定用螺栓(未图示)及前后一对定位销105,在安装在汽车座椅上之后,其一部分构成突出物。
定位销105分别为用于将下导轨102定位在底板面上的部件,如图4所示,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垂直面105c的头部105a、以及轴部10恥。本实施方式中,头部10 由从下端至上端的整体形成为相同直径的圆柱体构成,垂直面105c形成在头部10 的外周面整体上。而且,定位销105以轴部10 从底壁102b上表面侧贯穿穿设在底壁102b上的孔中的方式固定在底壁102b上,头部10 从底壁102b向上方突出其厚度量而形成突出物,轴部10 从底壁102b向下方突出指定长度。该状态下,垂直面105c垂直于底壁102b的
上表面。此外,在将下导轨102安装在汽车底板面上时,如此形成的定位销105分别插入到预先设置在底板面上的定位销插孔(未图示)中。由此,下导轨102以其长度方向沿汽车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指定位置而被定位在底板面上。而且,该状态下,未图示的固定用螺栓以由底壁102b的定位销105贯穿设置在侧方的螺栓插通孔104的方式安装在底板面上,由此,下导轨102以固定状态安装在汽车的底板面上。此外,下导轨102包括设置在底壁102b的上表面的异物接受部件1。本实施方式中,异物接受部件1包括弹性体2及保持弹性体2的板状的保持部件3。保持部件3由具有如图2所示与上述下导轨102的底壁102b上的前后一对定位销105彼此的距离大致相同的长度L、且如图5所示与底壁102b大致相同的宽度的部件构成。此外,保持部件3由厚度比定位销105的头部10 的厚度薄的部件构成。弹性体2包括多个具有弹性的毛状(纤毛状)的突片。而且,这些弹性体2以从保持部件3上表面(第二面)向上方延伸的方式由保持部件3保持。如图3所示,如此形成的异物接受部件1以保持部件3的下表面(第一面)设置在下导轨102的底壁102b上的前后一对定位销105彼此之间并由粘结剂等固定手段来固定的方式而被固定。该状态下,如图5所示,弹性体2延伸至上述下导轨102的内壁102c的远端10 的稍上方位置,以缩窄该远端10 与弹性体2的上端部加之间的间隙G,如图4所示,其从下导轨102的底壁102b的上表面起的高度hi高于上述定位销105的头部10 的从下导轨102的底壁102b的上表面起的高度h2。图1所示,上导轨101由下面开口的剖面呈“ 二 ”状的长条状部件形成,该上导轨101具有左右两侧壁IOla及上壁101b。此外,上导轨101上分别设置有从左右两侧壁IOla各自的下端向外上侧折弯成形的左右一对止脱片101c。而且,该上导轨101以上壁IOlb固定在汽车座椅的下端并且各止脱片IOlc如图9所示沿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进入上述下导轨102的侧壁10 与内壁102c之间的方式设置。而且,随着该上导轨101沿下导轨102滑动,固定在上导轨101上的座椅可沿前后方向移动。下面,对锁定与解除锁定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锁定与解除锁定装置包括锁定部件201、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以及作为压靠部件的板弹簧203。锁定部件201由四边形状的板状体形成,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备用于让后述的板弹簧203的保持部231贯穿的四边形状的贯通孔211。此外,锁定部件201在左端侧(图1中为右端侧)的远端侧具备与上述下导轨102的锁定齿102d卡脱(卡止脱离)自如地卡止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锁定孔212。这些锁定孔212具有锁定齿102d可进入的大小程度,沿前后方向形成在与锁定齿102d对应的位置上。此外,锁定部件201在右端侧的基端侧具有由上导轨101支撑的圆柱状的支撑轴213,该支撑轴213由上导轨101转动自如地支撑。详细而言,如图9所示,在上导轨101的左右两止脱片IOlc以及左右两侧壁IOla上分别设置有受纳锁定部件201的受纳孔101e。此外,在上导轨101右侧(图9中为左侧)的止脱片IOlc上设置有转动自如地支撑支撑轴213的支撑部101d。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部IOld通过上导轨101的止脱片IOlc向内侧凹陷来形成在该止脱片IOlc的外侧。而且,锁定部件201从上导轨101右侧的止脱片IOlc的受纳孔IOle贯穿左右两侧壁IOla的受纳孔IOle及左侧的止脱片IOlc的受纳孔IOle以由支撑部IOld支撑的方式安装在上导轨101上。这样,可从上导轨101的止脱片IOlc外侧安装锁定部件201,可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而且,可抑制支撑部IOld或锁定部件201的支撑轴213从止脱片IOlc向侧方的突出量变多,从而可防止上导轨101及下导轨102变宽而大型化。此外,由于上述的锁定部件201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上导轨101上,因此锁定部件201的具有锁定孔212的远端侧可在从锁定齿102d进入并卡止于锁定孔212中的图9的锁定位置至锁定齿102d脱离锁定孔212而解除卡止的图10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的范围沿上下方向活动。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如图1所示具有长条状的主体部221。该主体部221在作为长度方向一端的后端具有按压锁定部件201上表面的按压部222 (参照图7、图9)、以及供后述的板弹簧203的第二臂234贯穿的第二弹簧插入孔226。另一方面,在主体部221的作为长度方向另一端的前端连结有握持部227(图7中图示该握持部227后侧的一部分)。此外,在主体部221的长度方向中央的稍靠按压部222的部分设置有被保持部223、弹簧支撑部224、以及第一弹簧插入孔225。被保持部223是被上述上导轨101保持的部分,具备圆弧部22北,该圆弧部22 通过使主体部221的下端一部分呈具有圆弧中心0(图示于图7)的圆弧状向下侧突出的方式来形成。弹簧支撑部2M在被保持部223上侧呈以上述圆弧部22 的圆弧中心0为中心的圆弧状向上方突出设置,如图7所示以从下侧将板弹簧203按压于下导轨102的上壁IOlb的方式进行支撑。第一弹簧插入孔225是供后述的板弹簧203的第一臂233与第二臂234贯穿的孔,以从上面贯通至下面的方式开孔。板弹簧203如图1所示,在前端侧(基端侧)具有由主体部221的弹簧支撑部224支撑的被支撑部231、以及设置在该被支撑部231前后两侧的导轨抵接部232。被支撑部231以呈与弹簧支撑部2M大致相同形状的圆弧状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导轨抵接部232形成为平面状,在被支撑部231由弹簧支撑部2M支撑时,导轨抵接部232抵接于上导轨101的上壁IOlb的内表面。此外,板弹簧203中比被支撑部231更后侧的部分被二分为第一臂233与第二臂234的两个细长板状的臂而构成为两叉状。第一臂233包括将主体部221的按压部222压靠向上侧的压靠片233a、以及保持锁定部件201的作为保持部的保持片23北。保持片233b经由折弯段部233c设置在压靠片233a的远端侧,通过折弯段部233c而设置在相距压靠片233a指定距离的下方位置。如此形成的第一臂233的保持片23 及压靠片233a如图7所示从上侧向下侧贯穿主体部221的算一弹簧插入孔225。此外,贯穿至主体部221下侧的保持片23 以从锁定部件201上面侧贯穿锁定部件201的贯通孔211并挂住锁定部件201的下面的局部的方式保持锁定部件201。第二臂234如图1所示,其宽度形成得窄于第一臂233的宽度,并且在其远端具备与主体部221的第二弹簧插入孔226的后侧上表面抵接的主体抵接片23如。而且,该主体抵接片23 如图8所示与上述第一臂233 —起从上侧向下侧贯穿主体部221的第一弹簧插入孔225,进而从主体部221的下侧贯穿主体部221的第二弹簧插入孔2 而伸出至主体部221上面侧而与主体部221上表面抵接。此外,如上述那样附设有板弹簧203及锁定部件201的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的主体部221以使长度方向沿上导轨101长度方向的方式设置在上导轨101内部,并经由板状部件223a被保持。详细而言,如图7、图8所示在主体部221设置在上导轨101内部的状态下,板状部件223a贯穿设置在上导轨101上的穿设孔IOlf。由此,被保持部223由板状部件223a、以及经由板弹簧203而由上导轨101的上壁IOlb保持,并且,主体部221可以上述圆弧中心0为中心相对于上导轨101转动。另外,虽然未被图示但是,在主体部221转动自如地被保持在上导轨101的状态下,与主体部221连结的握持部227的未图示的前部以在乘坐者就坐在座椅上的就坐状态下可以握持操作的方式设置在座椅的前下方位置。此外,该状态下,板弹簧203的被支撑部231进入设置在上导轨101的上壁IOlb的孔IOlg中,并且导轨抵接部232从下侧抵接于上导轨101的上壁IOlb内表面。由此,板弹簧203处于固定在上导轨101上的状态,在主体部221相对于上导轨101转动时,弹簧支撑部2M相对于板弹簧203的被支撑部231滑动。此外,如图9所示,由第一臂233的保持片23 保持的锁定部件201借助板弹簧203的压靠力及异物接受部件1的弹性体2的弹性力而设置在与锁定齿102d卡止的卡止位置。该状态下,弹性体2的一部分被锁定部件201及主体部221从上侧按压而呈弯曲状挠曲从而处于蓄积弹性的状态。因此,锁定部件201上除施加有板弹簧203的压靠力以外还施加有弹性体2的弹性力,在此状态下,锁定部件201与锁定齿102d卡止。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图7、图9所示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时,例如就坐人员在就坐的状态下握持并上拉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的握持部227。由此,主体部221克服板弹簧203的压靠力及异物接受部件1的弹性体2的弹性而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按压部222向下侧的锁定部件201侧转动(可动)。此外,基于该转动,板弹簧203的第一臂233的压靠片233a被压向下方,保持片23 向下侧移动。若进一步上拉握持部227,则按压部222下压锁定部件201,如图10所示,锁定部件201脱离进入锁定孔212中的锁定齿102d,锁定部件201与锁定齿102d的卡止被解除。由此,上导轨101可沿下导轨102滑动,固定在上导轨101上的座椅处于锁定解除状态而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该状态下,如果乘坐者即操作者对座椅施加向前方或后方的力,可将座椅移动调整至所期望的位置。此外,在该上导轨101沿下导轨102滑动而糖果或玩具块等异物10从下导轨102的开口部102f进入其内的情况下,如图3、图5所示,异物10处于载置在弹性体2上的状态。因此,在上导轨101沿下导轨102滑动时,上导轨101的端面或者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推压异物10。于是,受到推压的异物10在异物接受部件1的弹性体2上滑动。此外,此时因弹性体2高于定位销105的头部105a,所以可防止异物10抵住定位销105的头部10fe。因此,可减小异物10夹在上导轨101的端面或者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与定位销105的头部105a之间而被夹碎的可能性。此外,弹性体2遮挡下导轨102的间隙5,因此可减小从下导轨102的开口 102f进入的异物10从间隙5进入下导轨102的内壁102c与侧壁10 之间的可能性。在使座椅为锁定状态时,从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的握持部227松开手。由此,在板弹簧203的第一臂233的压靠片233a的压靠力及异物接受部件1的弹性体2的弹性的作用下,保持片23 上升,从而导致由保持片23 保持的锁定部件201转动(活动)至锁定齿102d侧,锁定齿102d进入锁定孔212中而成为图9所示的卡止状态。此时,借助板弹簧203的压靠力及弹性体2的弹性力将锁定部件201压靠至上侧而设置在锁定位置,从而可使锁定部件201成为切实地卡止于锁定齿102d的状态。由此,上导轨101可沿下导轨102滑动,固定在上导轨101上的座椅成为锁定状态而无法向前后方向移动。另外,锁定解除操作部件202的主体部221借助板弹簧203的第一臂233的压靠片233a的压靠力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恢复至图7所示的状态。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异物接受部件设置在两个定位销之间,但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可适当地变更。例如在“固定用螺栓从上述底壁起的高度”高于“定位销从上述底壁起的高度”的情况下,或者在紧固件仅由固定用螺栓构成而不具有定位销的的情况下,也可将“弹性体从上述底壁起的高度”设定得高于“固定用螺栓从上述底壁起的高度”,并将异物接受部件设置在固定用螺栓之间。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圆柱体构成定位销的作为突出物的头部,但也可例如如图12所示那样将定位销105的头部20 构成为包括头部主体205d及远端细小部20 的头部,其中,头部主体205d由具有垂直面205c的圆柱体构成,远端细小部20 在头部主体205d的远端侧(上端侧)呈越靠远端直径逐渐小的弯曲状。在使用具有这样的头部20 的定位销105的情况下,在上导轨滑动时落下到弹性体2上的异物被上导轨推压而在弹性体2上移动之际,若异物碰到头部主体205d的垂直面205c会导致移动受阻,但异物即便碰到远端细小部20 也会滑过该远端细小部20 ,移动受阻的可能性小。
因此,在使用这样的定位销105时,“弹性体2从下导轨102的底壁102b的上表面起的高度hi”设定为与“上述定位销105的头部主体205d的垂直面205c的高度h3”相同或高于该高度h3。由此,可防止因异物碰到定位销105而导致移动受阻。此外,定位销的头部并不限定于具有垂直面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如图13所示使用外周面为锥形面505c的头部50 ,该头部的外周面随着靠近远端侧而直径逐渐增大。此情况下,上导轨滑动时落下到弹性体2上的异物被上导轨推压而在弹性体2上移动时,会因异物碰到锥形面505c而导致移动受阻,因此,只要使“弹性体2从下导轨的底壁102b的上表面起的高度hi”与“上述定位销105的锥形面505c的高度h4”相同或高于该高度h4即可。另外,在定位销105的头部50 设置为具有锥形面505c的情况下,也可在该锥形面505c的上部设置上述图12所示的远端细小部。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由固定用螺栓及定位销构成的紧固件作为下导轨内的高于底壁的突出物,但突出物并不限定于由紧固件构成的实施方式,例如,在将下导轨102 的一部分切开以形成孔而且被切开的切开片突出设置在下导轨102内的情况下,也可将该切开片作为突出物。此时,只要使“弹性体从底壁起的高度”与“切开片离底壁的高度”相同或高于该“切开片离底壁的高度”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异物接受部件的弹性体由从下端至上端的全长为相同直径的部件形成,但也可如图11所示将异物接受部件400的弹性体402构成为从安装在保持部件403的下端向上端直径逐渐变细的部件。此外,弹性体也可为褶皱状的部件,其形状可相应地变更。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远端10 的高度被设为左右两侧壁10 的高度的一半, 但也可设为左右两侧壁10 的高度的大致一半。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下导轨(102),呈长条状,固定在车辆的底板面上并且在上侧具有开口部;上导轨(101),安装在座椅上并且在所述下导轨内滑动; 其中,所述下导轨包括底壁(102b),在所述下导轨的全长范围形成为平面状;异物接受部件(1),设置在所述底壁的上表面,接受从所述开口部(102f)落下到所述下导轨内的异物; 其中,所述异物接受部件包括弹性体O),在所述上导轨(101)进行滑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体( 允许该弹性体所接受的所述异物被所述上导轨(101)推压而与所述上导轨一起移动,并且在该移动时所述弹性体防止因所述异物碰到突出设置在所述下导轨内的突出物而引起的移动受阻。根据该结构,例如在糖果或玩具块等异物从开口部(102f)进入到下导轨内的情况下,异物处于异物接受部件的弹性体( 上,在上导轨(101)沿下导轨(10 滑动时该异物被推压而与上导轨一起沿下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此情况下,由于弹性体( 构成为在所述移动(上导轨(101)和异物的移动)时不会因异物碰到突出设置在下导轨内的突出物而导致(上导轨(101)和异物的)移动受阻,因此能够将异物从下导轨的长度方向端部推出到下导轨外,从而可防止异物被突出物与上导轨(101)相夹而被夹碎。上述座椅滑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底壁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通过具有头部的紧固件而定位固定在所述底板面上,所述紧固件的头部从所述底壁(102b)的上表面突出并且具有与所述底壁(102b)的上表面垂直的垂直面,所述突出物包含所述头部,所述弹性体( 从所述底壁(102b)的上表面起的高度(hi)高于或等于所述头部的所述垂直面从所述底壁(102b)的上表面起的高度(h2、h3)。根据该结构,可防止在上导轨(101)滑动时异物碰到紧固件的头部的垂直面,防止因异物碰到紧固件的头部的垂直面而导致移动受阻。因此,可从下导轨(10 的长度方向端部将异物推出到下导轨外,从而可防止异物被紧固件的头部与上导轨(101)相夹而被夹碎。上述座椅滑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异物接受部件还包括保持所述弹性体 (2)且呈板状的保持部件(3),所述保持部件以其第一面载置在所述底壁(102b)的上表面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壁上,所述弹性体( 包括多个毛状的突片,所述突片以在所述保持部件C3)固定在所述底壁(102b)上时从所述底壁向所述开口部(102f) —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二面上。根据该结构,只要将异物接受部件的保持部件的第一面固定在底壁上即可将异物接受部件设置在下导轨上,从而可使该座椅滑动装置易于制造。上述座椅滑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下导轨还包括侧壁(10 ),从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向上方延伸;折回片(102c),从各所述侧壁的上端向内下方折回; 其中,各所述折回片被折回的远端(102e)与所述底壁(102b)之间形成有间隙部(5),所述上导轨的一部分以能够沿所述间隙部移动的方式穿过该间隙部,所述弹性体O)以缩窄所述远端与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宽度且限制所述异物进入所述间隙部(5)中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可通过弹性体(2)减小从开口部(102f)进入下导轨内的异物从下导轨(102)的间隙部(5)进入侧壁(102a)与折回片(102c)之间的可能性,从而可减小妨碍上导轨顺畅滑动的可能性。上述座椅滑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折回片(102c)在所述远端具备多个锁定齿(102d),所述上导轨(101)上设置有锁定部件001),卡脱自如地卡止于所述锁定齿; 锁定解除操作部件002),进行将所述锁定部件O01)与所述锁定齿(102d)的卡止予以解除的操作;其中,所述锁定部件O01)以能够在从卡止于所述锁定齿(102d)的锁定位置至比该锁定位置更下侧的锁定解除位置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借助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而被压靠向上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导轨内,所述锁定解除操作部件O02)以能够通过克服所述弹性力而向下侧按压操作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锁定部件O01)从而将所述锁定部件移动操作到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方式构成。根据该结构,可借助弹性体的弹性力将锁定部件压靠到上侧的锁定位置,从而可将锁定部件切实地设置在卡止于锁定齿的状态。此外,在解除卡止时,可通过克服所述弹性而向下侧按压操作锁定部件,从而可顺畅地进行卡止解除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导轨,呈长条状,固定在车辆的底板面上并且在上侧具有开口部;上导轨,安装在座椅上并且在所述下导轨内滑动;其中,所述下导轨包括底壁,在所述下导轨的全长范围形成为平面状;异物接受部件,设置在所述底壁的上表面,接受从所述开口部落下到所述下导轨内的异物;其中,所述异物接受部件包括弹性体,在所述上导轨进行滑动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体允许该弹性体所接受的所述异物被所述上导轨推压而与所述上导轨一起移动,并且在该移动时所述弹性体防止因所述异物碰到突出设置在所述下导轨内的突出物而引起的移动受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通过具有头部的紧固件而定位固定在所述底板面上,所述紧固件的头部从所述底壁的上表面突出并且具有与所述底壁的上表面垂直的垂直面,所述突出物包含所述头部,所述弹性体从所述底壁的上表面起的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头部的所述垂直面从所述底壁的上表面起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物接受部件还包括保持所述弹性体且呈板状的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以其第一面载置在所述底壁的上表面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壁上,所述弹性体包括多个毛状的突片,所述突片以在所述保持部件固定在所述底壁上时从所述底壁向所述开口部一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二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轨还包括侧壁,从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向上方延伸;折回片,从各所述侧壁的上端向内下方折回;其中,各所述折回片被折回的远端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部,所述上导轨的一部分以能够沿所述间隙部移动的方式穿过该间隙部,所述弹性体以缩窄所述远端与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宽度且限制所述异物进入所述间隙部中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轨还包括侧壁,从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向上方延伸;折回片,从各所述侧壁的上端向内下方折回;其中,各所述折回片被折回的远端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部,所述上导轨的一部分以能够沿所述间隙部移动的方式穿过该间隙部,所述弹性体以缩窄所述远端与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宽度且限制所述异物进入所述间隙部中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回片在所述远端具备多个锁定齿,所述上导轨上设置有锁定部件,卡脱自如地卡止于所述锁定齿;锁定解除操作部件,进行将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锁定齿的卡止予以解除的操作;其中,所述锁定部件以能够在从卡止于所述锁定齿的锁定位置至比该锁定位置更下侧的锁定解除位置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借助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而被压靠向上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导轨内,所述锁定解除操作部件以能够通过克服所述弹性力而向下侧按压操作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锁定部件从而将所述锁定部件移动操作到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方式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回片在所述远端具备多个锁定齿,所述上导轨上设置有锁定部件,卡脱自如地卡止于所述锁定齿;锁定解除操作部件,进行将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锁定齿的卡止予以解除的操作;其中,所述锁定部件以能够在从卡止于所述锁定齿的锁定位置至比该锁定位置更下侧的锁定解除位置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借助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而被压靠向上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导轨内,所述锁定解除操作部件以能够通过克服所述弹性力而向下侧按压操作所述锁定位置的所述锁定部件从而将所述锁定部件移动操作到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的方式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下导轨(102)及上导轨(101),下导轨(102)包括底壁(102b)及设置在底壁(102b)的上表面的异物接受部件(1)。此外,异物接受部件(1)包括弹性体(2),该弹性体(2)以其高度高于从底壁(102b)突出设置在下导轨(102)内的作为突出物的定位销(105)的从所述底壁(102b)上表面突出的高度的方式构成。由此,即便在异物进入下导轨内的情况下,在上导轨滑动之际,也能够减小异物被粉碎的可能性。
文档编号B60N2/08GK102555847SQ20111035052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4日
发明者池田裕二, 福田顺 申请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