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032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发动机、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能够得到良好的燃料经济性。车辆用驱动装置(10)包括具备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及具备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而且,第一太阳轮与第一电动机(MG1)连结,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连结,第一行星架与发动机(12)连结,第二太阳轮与第二电动机(MG2)连结,第二行星架与驱动轮连结。因此,即使在发动机转速(Ne)及第一电动机转速(Ng)恒定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通过使第二电动机转速(Nm)变化也能够任意地控制车速(V)。因此,能够控制发动机(12)、第一电动机(MG1)及第二电动机(MG2)从而得到良好的燃料经济性。
【专利说明】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有发动机和两个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公知具备发动机、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就是这样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所述发动机经由通过所述第一电动机来控制差动状态的差动机构而与驱动轮连结,所述第二电动机经由具有一定减速比的减速机构而与所述驱动轮连结。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7201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259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在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假设发动机转速恒定,则车速越高,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转速变得越高,并且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转速变得越低。因此,在以高车速行驶时,所述第一电动机会向反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所述驱动轮,产生所述第一电动机不是作为发电机而是作为马达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电动机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的动力循环。在所述专利文献I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会产生这样的动力循环,该动力循环会导致车辆的燃料经济性恶化。
[0009]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发动机、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能够得到良好的车辆燃料经济性。
[001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1]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第一发明的主旨在于,(a)是具备发动机、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b)包括具备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与所述发动机连结的第一行星架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及具备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和与驱动轮连结的第二行星架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C)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齿圈中的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与所述第一电动机连结,该第一太阳轮和该第一齿圈中的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二齿圈中的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连结,该第二太阳轮和该第二齿圈中的另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与所述第二电动机连结。
[0012]发明的效果
[0013]通过以上方式,即使在发动机转速及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转速恒定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第二电动机的转速变化也能够任意地控制车速。因此,即使在车辆以高车速行驶的情况下,无论车速及发动机转速如何,都能够自由地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的工作点,例如无论车速及发动机转速如何都能够使该第一电动机维持正转,因此能够减少该第一电动机作为马达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电动机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的动力循环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得到良好的车辆的燃料经济性。此外,燃料经济性是指例如单位燃料消耗量的行驶距离等,燃料经济性的提高是指该单位燃料消耗量的行驶距离变长,或者,车辆整体的燃料消耗率(=燃料消耗量/驱动轮输出)变小。相反,燃料经济性的降低(恶化)是指该单位燃料消耗量的行驶距离变短,或者,车辆整体的燃料消耗率变大。
[0014]另外,第二发明的主旨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的旋转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的旋转进行抑制的制动器。这样,在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利用所述制动器的动作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能够在发动机侧和第二电动机侧分别进行独立的控制。例如,能够进行所谓的串联混合动力行驶。
[0015]另外,第三发明的主旨在于,根据所述第二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利用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从而进行使所述发动机处于非驱动状态而利用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的电动机行驶。这样,与例如在车辆行驶中不能使所述发动机停止的混合动力车辆等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车辆燃料经济性的提高。
[0016]另外,第四发明的主旨在于,根据所述第三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利用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从而进行不使所述发动机的动力机械地传递到所述驱动轮而是利用该发动机的动力由所述第一电动机发电并且利用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的串联混合动力行驶。这样,在所述串联混合动力行驶中,在能够得到良好的燃料经济性的行驶状态下,利用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从而能够实现车辆的燃料经济性的提高。
[0017]另外,第五发明的主旨在于,根据所述第三发明或所述第四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释放所述制动器,进行利用所述发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的并联混合动力行驶。这样,在所述并联混合动力行驶中,在能够得到良好的燃料经济性的行驶状态下,利用所述制动器的释放能够实现车辆的燃料经济性的提闻。
[0018]另外,第六发明的主旨在于,根据所述第三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电动机行驶中起动所述发动机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保持不能旋转的状态,利用所述第一电动机使所述发动机旋转。这样,利用所述制动器能够容易地切断在所述发动机的起动中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对车速或车辆的驱动力的影响。例如,所述控制装置无需为了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起转而控制所述第二电动机,利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控制就能够进行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起转,因此容易控制该曲轴起转时的发动机转速。
[0019]另外,第七发明的主旨在于,根据所述第六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起动后释放所述制动器的情况下,在所述制动器的释放前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以使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而作用在所述制动器上的扭矩达到与通过行驶阻力而作用在所述制动器上的扭矩相均衡的大小。这样,能够降低在所述制动器释放时产生的冲击。
[0020]另外,第八发明的主旨在于,根据所述第五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并联混合动力行驶中使所述发动机停止的情况下,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以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的转速接近零后,使所述制动器动作,以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在该制动器的动作结束后使所述发动机停止。这样,能够降低在所述制动器动作以使得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时产生的来自该制动器的冲击,及,在将所述发动机从驱动状态切换到非驱动状态时产生的冲击。
[0021]在这里,优选的是,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并联混合动力行驶中在所述第二电动机的扭矩为预先确定的第二电动机扭矩判定值以下的情况下,使所述制动器滑移。
[0022]另外,优选的是,在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相同的轴心上,从靠近该发动机侧依次配设有所述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和所述第二电动机。
[0023]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与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0024]另外,优选的是,(a)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共线图中,该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第二旋转元件、第三旋转元件以此顺序依次排列,(b)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共线图中,该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第二旋转元件、第三旋转元件以此顺序依次排列,(C)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一电动机连结,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二旋转元件与所述发动机连结,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三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三旋转元件连结,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电动机连结,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二旋转元件与所述驱动轮连结。具体地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是所述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二旋转元件是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三旋转元件是所述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是所述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二旋转元件是所述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第三旋转元件是所述第二齿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用于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车辆所具有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要点图。
[0026]图2是表示从图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到驱动轮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
[0027]图3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停车中且发动机处于非驱动状态时的共线图。
[0028]图4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停车中进行发动机起动时的共线图。
[0029]图5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停车中利用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发电时的共线图。
[0030]图6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进行串联HV行驶时的共线图。
[0031]图7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低车速的前进行驶下进行并联HV行驶时的共线图。[0032]图8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高车速的前进行驶下进行并联HV行驶时的共线图。
[0033]图9是在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并联HV行驶中进行车辆起步时的共线图。
[0034]图10是在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并联HV行驶中对来自驱动轮的反驱动力进行再生时的共线图。
[0035]图11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并联HV行驶中发动机停止并且从该并联HV行驶转换到EV行驶的情况的共线图。
[0036]图12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进行EV行驶时的共线图。
[0037]图13是在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的EV行驶中第二电动机MG2进行再生动作时的共线图。
[0038]图14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EV行驶中起动发动机并且从EV行驶转换到并联HV行驶的情况的共线图。
[0039]图15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后退行驶中进行EV行驶时的共线图。
[0040]图16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后退行驶的EV行驶中起动发动机时的共线图。
[0041]图17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进行串联HV行驶时的共线图。
[0042]图18是用于说明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低车速的前进行驶下的并联HV行驶中,车辆的行驶模式被从该并联HV行驶切换到EV行驶的控制的图,图中的(a)?(d)是按时间序列依次排列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及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共线图。
[0043]图19是用于说明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前进行驶下的EV行驶中起动发动机,车辆的行驶模式从该EV行驶切换到并联HV行驶的控制的图,图中的(a)?(d)是按时间序列依次排列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及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共线图。
[0044]图20是用于说明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前进行驶下的并联HV行驶中对来自驱动轮的反驱动力进行再生的控制的图,图中的(a)?(C)是第一行星齿轮装置及第二行星齿轮装置的共线图。
[0045]图21是用于说明利用图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减少动力循环的共线图。
[0046]图22是图21 (a)的驱动装置的共线图,是用于说明在该驱动装置中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驱动轮及第二电动机的状况的图。
[0047]图23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进行串联HV行驶时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共线图,是用于说明在该图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发动机的振动难以传递到驱动轮及第二电动机的图。
[0048]图24是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进行并联HV行驶时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共线图,是用于说明在该图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发动机的振动难以传递到驱动轮及第二电动机的图。
[0049]图25是表示针对图1的第一变形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要点图。
[0050]图26是表示针对图1的第二变形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要点图。
[0051]图27是表示针对图1的第三变形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要点图。
[0052]图28是沿着发动机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图27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得到的图,是表示该车辆用驱动装置所包含的三个轴心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53]图29是表示针对图1的第四变形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要点图。
[0054]图30是表示针对图1的第五变形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要点图。[0055]图31是表示针对图1的第六变形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要点图。
[0056]图32是图29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共线图。
[0057]图33是图30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共线图。
[0058]图34是图3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共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60]实施例
[0061]图1是用于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车辆8(以下,称为车辆8)所具有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的要点图。图2是表示从车辆用驱动装置10到驱动轮30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图。此外,对于各附图中彼此相同的部分,标注了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062]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0具备:通常为人所知的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即发动机12、通过螺栓止动等安装在车体上的作为非旋转部件的驱动桥箱16 (以下称为箱16)和电子控制装置50。而且,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0的壳体即该箱16内,在与发动机12的输出轴(曲轴)14相同的轴心(轴心RCa)上,从靠近发动机12的一侧依次具备第一电动机MG1、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第二电动机MG2。另外,车辆用驱动装置10在箱16内具备制动器BI。这些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及制动器BI构成动力传递装置21。此外,在图1中,由于第一电动机MG1、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第二电动机MG2及输出齿轮22等构成为相对于轴心RCa对称,因此附图中省略了比该轴心Rca靠下侧的部分。
[0063]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构成发动机12与驱动轮30 (参照图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在该动力传递路径中配设在比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靠近发动机的一侧。而且,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是将发动机12的动力向驱动轮30输出并且由第一电动机MGl控制差动状态的电动差动机构,作为将发动机12的动力分割到第一电动机MGl和通向驱动轮30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分割机构发挥功能。具体地说,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是单行星型的行星齿轮装置,具备第一太阳轮Sf、第一行星齿轮Pf、将该第一行星齿轮Pf支承为能够自转及公转的第一行星架Cf、以及经由第一行星齿轮Pf而与第一太阳轮Sf啮合的第一齿圈Rf。
[0064]在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中,作为该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的第一旋转元件REll的第一太阳轮Sf与第一电动机MGl连结,作为第二旋转元件RE12的第一行星架Cf与发动机12具体地说与该发动机12的输出轴14连结,作为第三旋转元件RE13的第一齿圈Rf与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的第二齿圈Rr连结。此外,在图1中,第一太阳轮Sf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第一齿圈Rf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
[0065]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构成发动机12与驱动轮30 (参照图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在该动力传递路径中配设在比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靠近驱动轮的一侧。具体地说,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是单行星型的行星齿轮装置,具备第二太阳轮Sr、第二行星齿轮Pr、将该第二行星齿轮Pr支承为能够自转及公转的第二行星架Cr、以及经由第二行星齿轮Pr而与第二太阳轮Sr啮合的第二齿圈Rr。[0066]在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中,作为该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的第一旋转元件RE21的第二太阳轮Sr与第二电动机MG2连结,作为第二旋转元件RE22的第二行星架Cr与输出齿轮22连结。另外,如图2所示,该输出齿轮22依次经由差动齿轮装置24及一对车轴26等而与一对驱动轮30连结。即,第二行星架Cr与通向驱动轮30的动力传递路径连结。总之,第二行星架Cr与驱动轮30连结。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中,能够利用第二电动机MG2使第二齿圈Rr与第二行星架Cr之间的变速比连续地变化。即,在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中,如果以第二齿圈Rr为输入部件并且以第二行星架Cr为输出部件,则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可以说是利用第二电动机MG2使该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的变速比连续地变化的电动无级变速机构(电动CVT机构)。此外,第二齿圈Rr是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的第三旋转元件RE23。另外,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的第一齿圈Rf及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的第二齿圈Rr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可以说作为整体构成了在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与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中间传递部件。另外,在图1中,第二齿圈Rr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第二太阳轮Sr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另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
[0067]第一电动机MGl及第二电动机MG2均为例如三相同步电动机,是具有作为产生动力的马达(发动机)的功能和作为产生反作用力的发电机组(发电机)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而且,第一电动机MGl及第二电动机MG2分别经由变换器等而与蓄电装置32电连接。即,第一电动机MGl、第二电动机MG2和蓄电装置32构成为能够相互供给或接受电能。该蓄电装置32由例如铅蓄电池等蓄电池(二次电池)或电容器等构成。
[0068]制动器BI由公知的湿式多片型液压式摩擦接合装置构成,通过来自电子控制装置50的指令而动作。该制动器BI安装在箱16与所述第一齿圈Rf及所述第二齿圈Rr之间,选择性地将箱16与该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连结。即,通过使制动器BI接合来抑制所述第一齿圈Rf的旋转及所述第二齿圈Rr的旋转。例如,通过使制动器BI处于接合状态(完全接合状态),从而使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不能旋转。换句话说,阻止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的旋转。另一方面,通过使制动器BI处于释放状态,从而使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能够旋转。换句话说,允许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的自由旋转。另夕卜,通过使制动器BI处于滑移状态(半离合状态),从而允许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的旋转并且能够施加制动力。
[0069]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中,在释放制动器BI的情况下,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的第一行星架Cf的发动机12的动力从该第一行星架Cf,依次经由第一齿圈Rf、第二齿圈Rr、第二行星架Cr、输出齿轮22、差动齿轮装置24及车轴26等传递给驱动轮30。另外,在制动器BI接合的情况下,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作为具有一定减速比的减速器发挥功能,例如输入到第二太阳轮Sr的第二电动机MG2的动力从该第二太阳轮Sr,依次经由第二行星架Cr、输出齿轮22、差动齿轮装置24及车轴26等传递给驱动轮30。
[0070]电子控制装置50构成为包括所谓的微型计算机,是执行关于发动机12、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及制动器BI的混合动力驱动控制等车辆控制的控制装置。对电子控制装置50,分别从设置在车辆8上的各传感器或开关等供给例如表示由发动机转速传感器52检测出的发动机转速Ne的信号、表不由输出转速传感器54检测出的输出齿轮22的转速Nout(以下称为输出转速Nout)的信号、表不由第一电动机转速传感器56检测出的第一电动机MGl的转速Ng (以下称为第一电动机转速Ng)的信号、表不由第二电动机转速传感器58检测出的第二电动机MG2的转速Nm(以下称为第二电动机转速Nm)的信号、来自节气门开度传感器60的表示设置在发动机12的进气管并且电动调节发动机12的吸入空气量的电子节气门的节气门开度Gth的信号等。此外,输出转速Nout与车速V对应,因此输出转速传感器54也作为车速传感器发挥功能。
[0071]另外,从电子控制装置50输出用于控制发动机12、第一电动机MG1、第二电动机MG2及制动器BI等的各种控制信号。例如,电子控制装置50在发动机12的驱动状态下,与发动机输出相对应地控制发动机12及第一电动机MG1,以使发动机12的工作点位于通过实验预先确定的发动机工作曲线即燃料经济性最佳线上,从而得到最高的燃料经济性。
[0072]在车辆8的行驶中,为了兼顾燃料经济性和行驶性能,电子控制装置50按照通过实验预先确定的关系(行驶模式映射),基于例如车速V及加速器开度Acc等,选择性地执行电动机行驶(也称为“EV行驶”)、串联混合动力行驶(有时简称为“串联HV行驶”)和并联混合动力行驶(有时简称为“并联HV行驶”)。所述EV行驶是使发动机12处于非驱动状态而利用第二电动机MG2的动力进行行驶。所述串联HV行驶是不使发动机12的动力机械地传递到驱动轮30而是利用该发动机12的动力由第一电动机MGl发电并且利用第二电动机MG2的动力进行行驶。所述并联HV行驶是利用发动机12及第二电动机MG2的动力进行行驶。使用图3至图17所示的共线图来说明处于这些EV行驶、串联HV行驶及并联HV行驶中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的动作状态。这些共线图(图3~17)均为第一行星齿轮装置18及第二行星齿轮装置20的共线图。车辆状态等与各共线图的对应关系在下表1中示出,按照该表1依次进行说明。此外,图3~17的各共线图中的各竖线,从图中左侧起依次与第一太阳轮Sf、第一行星架Cf、第一齿圈Rf及第二齿圈Rr、第二行星架Cr、第二太阳轮Sr分别对应,图中向上的方 向为转速及扭矩(以箭头表示)的正向。另外,写在括号内的ENG表示发动机12,写在括号内的OUT表示输出齿轮22。
[0073]【表1】
[0074]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发动机、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该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行星齿轮装置,具备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与所述发动机连结的第一行星架; 第二行星齿轮装置,具备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和与驱动轮连结的第二行星架; 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齿圈中的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与所述第一电动机连结,该第一太阳轮和该第一齿圈中的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二齿圈中的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连结,该第二太阳轮和该第二齿圈中的另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与所述第二电动机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制动器,所述制动器抑制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的旋转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的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利用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从而进行电动机行驶,所述电动机行驶是使所述发动机处于非驱动状态而利用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利用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从而进行串联混合动力行驶,所述串联混合动力行驶是不使所述发动机的动力机械地传递到所述驱动轮而是利用该发动机的动力由所述第一电动机发电并且利用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释放所述制动器,进行并联混合动力行驶,所述并联混合动力行驶是利用所述发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电动机行驶中起动所述发动机的情况下,利用所述制动器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保持不能旋转的状态,利用所述第一电动机使所述发动机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起动后释放所述制动器的情况下,在所述制动器的释放前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以使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而作用在所述制动器上的扭矩达到与通过行驶阻力而作用在所述制动器上的扭矩相均衡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并联混合动力行驶中使所述发动机停止的情况下,在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机及所述第二电动机以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的转速接近零后,使所述制动器动作,以使所述另一方的第一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及所述一方的第二行星齿轮装置构成部件不能旋转,在该制动器的动作结束后使所述发动机停止。
【文档编号】B60W10/10GK103998269SQ201180075602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清上博章, 山村宪弘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