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车正、副驾驶联动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1686阅读:2208来源:国知局
教练车正、副驾驶联动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刹车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教练车正、副驾驶联动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副刹车是一套以拉线传递原理的便携式副刹车装置,安装后坐在副驾驶位的教练员可通过踩踏该装置的副刹车踏板对车辆实施制动操作。现有的副刹车装置结构和安装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并且正、副驾驶刹车同步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教练车正、副驾驶联动刹车装置,结构和安装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并且正、副驾驶刹车同步性较好。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教练车正、副驾驶联动刹车装置,包括正驾驶刹车踏板、副驾驶刹车踏板、主轴、套筒和复位弹簧,主轴上套置有套筒,套筒的左右两端分别位于正、副驾驶室内,所述的主轴的右端位于副驾驶室内且主轴右端与从动齿轮的中心固定连接,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配合,且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通过转轴与底座连接,底座固定在副驾驶室内,在所述主动齿轮一侧固定连接副驾驶刹车踏板,且在副驾驶刹车踏板与底座之间的转轴上设有复位弹簧;所述主轴的左端设置有一个与正驾驶刹车踏板接触的滚动件。在主动齿轮一侧设有副驾驶刹车踏板,在转轴上设有复位弹簧;主轴的左端与正驾驶刹车踏板连接,正驾驶刹车踏板与副驾驶刹车踏板同步动作。进一步地,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传动比为1:1。进一步地,所述的主轴左端位于正驾驶室部分设有油门踏板隔离弯。进一步地,所述的转轴两端通过轴承与底座连接,底座上的底盘固定在副驾驶室内,底座上还固定设有限位杆,限位杆上设有挡块A,在副驾驶刹车踏板的力臂上设有挡块B,挡块A与挡块B配合在副驾驶刹车踏板松开后对踏板限位。所述转轴两端通过轴承与底座连接,所述底座上的底盘固定在副驾驶室内,底座上还固定设有限位杆,限位杆上设有挡块A,在副驾驶刹车踏板的力臂上设有在副驾驶刹车踏板松开后对踏板限位的挡块B。进一步地,所述的正驾驶刹车踏板和副驾驶刹车踏板刹车时的力臂相同。进一步地,在主轴的左端设有轴承,轴承外圈与正驾驶刹车踏板的力臂为接触式配合。所述滚动件为轴承,轴承外圈与正驾驶刹车踏板的力臂为接触式配合。所述复位弹簧为扭簧。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配合实现高效率的传动,提高了刹车的同步性,当副驾驶刹车踏板动作的同时正驾驶驶刹车踏板动作,提高了刹车速度,教练车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齿轮传动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安装过程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动齿轮及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副驾驶刹车踏板部分局部放大图。图中:1正驾驶刹车踏板、2副驾驶刹车踏板、3主轴、4套筒、5复位弹簧、6从动齿轮、7主动齿轮、8转轴、9底座、10油门踏板隔离弯、11限位杆、12固定板、13挡块A、14挡块B、15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该实用新型包括正驾驶刹车踏板1、副驾驶刹车踏板2、主轴3、套筒4和复位弹簧5。其中主轴上套置有套筒,套筒的左右两端分别位于正、副驾驶室内。套筒上外壁上设有用于与车辆固定的固定板12,固定板上设有固定安装孔,通过螺栓实现套筒与车辆的固定。主轴的右端位于副驾驶室内且主轴右端与从动齿轮6的中心固定连接,从动齿轮转动的同时带动主轴转动,主轴将动力传递至正驾驶室内实现对正驾驶刹车踏板的控制。从动齿轮6与主动齿轮7啮合配合,且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通过转轴8与底座9连接,转轴两端通过轴承与底座连接,底座上的底盘固定在副驾驶室内。在主动齿轮一侧设有副驾驶刹车踏板,在转轴上设有复位弹簧。底座上的底盘固定在副驾驶室内,底座上还固定设有限位杆11,限位杆上设有挡块A13,在副驾驶刹车踏板的力臂上设有挡块B14,挡块A与挡块B配合在副驾驶刹车踏板松开后对副驾驶刹车踏板限位。踏下副驾驶刹车踏板后挡块B与挡块A分离,松开副驾驶刹车踏板后挡块B与挡块A接触运动受限,从开实现对副驾驶刹车踏板的限位。在主轴的左端设有轴承15,轴承外圈与正驾驶刹车踏板的力臂为接触式配合,正驾驶刹车踏板的力臂为带有一定弯度的杆件,轴承外圈与之接触式配合降低摩擦阻力,操作更加灵活。通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配合实现高效率的传动,提高了刹车的同步性,当副驾驶刹车踏板动作的同时正驾驶驶刹车踏板动作,提高了刹车速度,教练车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传动比为1:1,且所述的正驾驶刹车踏板和副驾驶刹车踏板刹车时的力臂相同。更好的实现了正、副驾驶刹车踏板的同步动作。主轴左端位于正驾驶室部分设有油门踏板隔离弯10,防止刹车动作时主轴碰及正驾驶室内的油门踏板造成的安全隐患。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