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管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57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弹性管状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弹性管状体,该弹性管状体用于保护在使支撑体相对于其它支撑体能开闭地装配的部位布线的线束。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等车辆中,关于车身侧与门侧之间的线束的布设,使用考虑到止水性和弯曲性的护线套。另外,在车身侧与门侧之间布线用护线套外装的线束的情况下,要求在将门装配于车身时使得线束不会夹入到车身侧与门之间的对策。

作为门装配后的门用线束的夹入对策,以往已知如下布设结构:将门用线束从门内面板的室内侧与门装饰件之间布设到车身侧,不在门的贯通孔中通过(例如,专利文献1)。

图8表示与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的结构同等的门用线束的布设结构。该门用线束的布设结构是如下结构:在隔着门80与车身81的车身外面板82之间的空间相对的门80侧的门装饰件83的上部设置矩形凹陷的收容凹部84,在门关闭时,将用护线套85外装的线束w/h的弯曲成s字状的弯曲部收容于收容凹部8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3328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布设结构在将门装配于车身后能防止线束的夹入,但是在将门装配于车身时线束处于垂下的状态,不能完全防止线束的夹入。特别是近年来,有使门装配于车身的工序自动化的期望,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布设结构有如下问题点:即使适用于该自动化,也发生由于线束的垂下引起的夹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如下弹性管状体:能可靠地防止在支撑体上能开闭地装配其它支撑体时的在支撑体之间布线的线束的夹入。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弹性管状体是如下构成,具备:护线套部,其与支撑体的装配孔的开口边缘部嵌合;扩张形状部,其形成为扩张形状,具有能将内表面和外表面翻转的变形性,大径端与所述护线套部连结;以及皱褶筒部,其形成为直径比所述扩张形状部的小径端的内径小的环状山部和直径比所述环状山部小的环状谷部交替地连续的皱褶筒状,一端与所述扩张形状部的所述小径端连接,所述装配孔中贯通的具有可挠性的线状体在所述护线套部、所述扩张形状部、所述皱褶筒部插通,其中,所述扩张形状部设置成为从所述护线套部突出的状态、和所述外表面被翻转并进入到所述内表面内、收纳于设置在所述护线套部的收纳空间中的状态,并且所述皱褶筒部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所收纳的所述扩张形状部的内部。

通过该构成,本发明的弹性管状体在装配已装配护线套部的支撑体时,扩张形状部的外表面翻转并进入到内表面内,收纳于设置在护线套部的收纳空间,且皱褶筒部收纳于收纳空间所收纳的扩张形状部的内部,因此能避免在护线套部、扩张形状部以及皱褶筒部插通而应保护的线束成为自由状态并垂下,能可靠地防止线束被夹入到支撑体之间。

另外,上述构成的弹性管状体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所述护线套部与所述支撑体的所述装配孔的所述开口边缘部嵌合,所述支撑体是能开闭地铰链接合于车身的门及所述车身中的一方,所述弹性管状体进一步具有第2护线套部,所述第2护线套部与所述皱褶筒部的另一端接合,并与所述门及所述车身中的另一方的所述支撑体的所述开口边缘嵌合,所述弹性管状体进一步具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将所述护线套部和所述第2护线套部以能够相互分离的方式接合。

通过该构成,本发明的弹性管状体通过利用接合部将护线套部和第2护线套部相互接合,从而在装配支撑体时,与未将护线套部和第2护线套部接合的情况相比能缩短扩张形状部及皱褶筒部的区间长度,能更可靠地防止线束被夹入到支撑体之间。

另外,上述构成的弹性管状体的所述接合部也可以由卡合凸部和卡合凹部构成,所述卡合凸部形成于所述护线套部的与所述第2护线套部相对的面,所述卡合凹部与所述卡合凸部对应地设置于所述第2护线套部的与所述护线套部相对的面,并与所述卡合凸部对应地设置。

通过该构成,本发明的弹性管状体能容易地进行护线套部和第2护线套部的接合及解除接合的作业。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如下弹性管状体:能可靠地防止在支撑体上能开闭地装配其它支撑体时的布线在支撑体之间的线束的夹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弹性管状体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的扩张形状部收纳时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弹性管状体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5的(a)图是表示图2中的弹性管状体的a-a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的图,(b)图是表示图2中的弹性管状体的b-b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向车身门侧装配时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向车身门侧和车身侧之间装配时的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门用线束的布设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弹性管状体

10护线套部

11筒部

11a圆锥筒部

11b皱褶筒部

11c圆筒部

11d收纳空间

12台座部

12a、12b卡合凸部

13就坐部

20扩张形状部

21大径端

22小径端

23环

30皱褶筒部

33环状山部

34环状谷部

40第2护线套部

41筒部

42台座部

42a、42b卡合凹部

43就坐部

50a、50b接合部

60连接器

71门

71a装配孔

72铰链部

73车身面板

73a装配孔

w1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进行说明。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弹性管状体1保护线束w1,线束w1在使支撑体相对于其它支撑体能开闭地装配的部位布线。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对在汽车的车身侧与门侧之间布线的线束w1进行保护的弹性管状体1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弹性管状体1具备护线套部10、扩张形状部20、皱褶筒部30以及第2护线套部40。在弹性管状体1中,在护线套部10、扩张形状部20、皱褶筒部30以及第2护线套部40的内部插通线束w1。

护线套部10由筒部11和台座部12成形为一体形状的例如橡胶制的成形体构成。筒部11具有圆锥筒部11a、皱褶筒部11b、圆筒部11c,在圆锥筒部11a的一端侧形成有环状的就坐部13。护线套部10的圆锥筒部11a的内部形成收纳空间11d(参照图2),收纳空间11d收容后述的扩张形状部20。护线套部10成为如下构成:就坐部13能与作为铰链接合且相互能开闭地的支撑体的一方的例如门71侧的装配孔71a(参照图6、图7)的开口边缘部嵌合。

另外,护线套部10在台座部12中的筒部11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卡合凸部12a、12b。如图5(a)所示,卡合凸部12a、12b具有能与卡合凹部42a、42b(参照图5(b))分别卡合的形状,卡合凹部42a、42b设置于后述的第2护线套部40的台座部42。

扩张形状部20形成为扩张形状,具有能使内表面和外表面翻转的变形性,大径端21与护线套部10连结,小径端22与皱褶筒部30的一端连结。

扩张形状部20由直径从大径端21朝向小径端22依次减小的多个环23连接设置成一体的例如橡胶制的成形体构成。在扩张形状部20中,各环23是如下构成:使小直径的环23相互能收纳于邻接的大直径的环23,且能从已收纳的状态使小直径的环23从邻接的大直径的环23延伸。图1及图2表示在弹性管状体1中扩张形状部20的小直径的环23从邻接的大直径的环23分别延伸时的结构。

另外,扩张形状部20在由橡胶制的成形体构成的结构上,具有能使内表面和外表面翻转的变形性。图3及图4表示在弹性管状体1的扩张形状部20中,外表面被翻转并进入到内表面内时的结构。

此时,扩张形状部20当从图1及图2所示的状态向大径端21侧按压小径端22时,小直径的环23依次收容于邻接的大直径的环23同时全长缩短。进一步地,当如上述那样按压小径端22时,此前的内表面被翻转为外表面,变成小直径的环23以从邻接的大直径的环23分别延伸的方式翻转的状态(参照图3及图4)。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1中,扩张形状部20设置成如下状态:从护线套部10的台座部12突出的突出姿势的状态;以及外表面被翻转并进入到内表面内、收纳于护线套部10中所设置的收纳空间11d内的收纳姿势的状态。此时,后述的皱褶筒部30收纳于扩张形状部20的内部,且扩张形状部20收纳于护线套部10的收纳空间11d。

皱褶筒部30形成为直径比扩张形状部20的小径端22的内径小的环状山部33和直径比环状山部33小的环状谷部34交替地连续的皱褶筒状,一端与扩张形状部20的小径端22连通连接。

皱褶筒部30构成为如下:当扩张形状部20为从护线套部10突出的状态(参照图1及图2)时,环状山部33和环状谷部34具有维持既定间隔的皱褶形状,当扩张形状部20为收纳于护线套部10的收纳空间11d的状态(参照图3及图4)时,环状山部33和环状谷部34成为比上述的既定的间隔小的间隔。

其中,通过护线套部10的台座部12和第2护线套部40的台座部42通过后述的接合部50a、50b接合,从而实现扩张形状部20收纳于护线套部10的收纳空间11d且皱褶筒部30的环状山部33和环状谷部34设为比既定间隔小的间隔的状态(参照图3及图4)。

即,皱褶筒部30在另一端接合有第2护线套部40。第2护线套部40由筒部41和具有就坐部43的台座部42成形为一体形状的例如橡胶制的成形体构成。第2护线套部40成为如下构成:就坐部43能与作为铰链接合并相互能开闭地的支撑体的另一方例如车身面板73侧的装配孔73a(参照图5、图6)的开口边缘部嵌合。

另外,第2护线套部40在台座部42中的筒部41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卡合凹部42a、42b。卡合凹部42a、42b如图5(b)所示,具有能与卡合凸部12a、12b(参照图5(a))分别卡合的形状,卡合凸部12a、12b设置于护线套部10的台座部12。卡合凸部12a和卡合凹部42a及卡合凸部12b和卡合凹部42b分别构成本发明的接合部50a、50b(参照图5)。

更详细地,弹性管状体1的接合部50a、50b如图5所示,由卡合凸部12a、12b和卡合凹部42a、42b构成,卡合凸部12a、12b形成于护线套部10的与第2护线套部40相对的面,卡合凹部42a、42b与卡合凸部12a、12b对应地设置于第2护线套部40的与护线套部10相对的面,并与卡合凸部12a、12b卡合。

具有上述接合部50a、50b的弹性管状体1如例如图5(a)所示,使第2护线套部40(便利起见用虚线表示。)相对于护线套部10在卡合凹部42a和卡合凸部12a、以及卡合凹部42b和卡合凸部12b分别接近的状态下相对,从该状态使第2护线套部40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转动,从而能使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接合。

另外,在上述接合的状态下,例如使第2护线套部40向与箭头c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能解除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的接合。

接着,参照图6及图7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弹性管状体1的装配步骤进行说明。在图6及图7中,列举如下例子进行说明弹性管状体1:护线套部10装配于作为第1支撑体的车辆的门71,另一方面,第2护线套部40装配于作为第2支撑体的车辆的车身面板73。

在图6及图7所示的车辆中,门71通过铰链部72铰链接合于车身面板73,相对于车身面板73能向箭头d所示的双方向开闭。在门71上设置有护线套部10的装配孔71a,在车身面板73上设置有第2护线套部40的装配孔73a。

在进行上述装配作业时,首先准备弹性管状体1,该弹性管状体1在护线套部10、扩张形状部20、皱褶筒部30以及第2护线套部40的内部插通线束w1,且通过接合部50a、50b接合有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

接着,进行将准备的弹性管状体1装配于装配到车身前的门71上的作业。在该作业中,将弹性管状体1连同线束w1的端部从筒部11侧在门71的装配孔71a中通过,拉伸线束w1直至圆锥筒部11a通过装配孔71a。由此,护线套部10的就坐部13在设置于门71上的装配孔71a的开口边缘部嵌合,能使弹性管状体1的一端在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接合的状态下装配于门71。

然后,如图6所示,将在装配孔71a中嵌合有护线套部10的就坐部13的门71以通过铰链部72能开闭的方式装配于车身面板73。此时,弹性管状体1的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成为通过接合部50a、50b接合的状态。因此,在进行将门71向该车辆门71装配的作业时,通过弹性管状体1外装的线束w1不被夹入在门71与车身面板73之间。

在门71的装配结束后,解除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的接合,如图7所示,使第2护线套部40朝向车身面板73侧向箭头e所示的方向延伸。

如果第2护线套部40到达车身面板73的装配孔73a,则从连接器60侧在装配孔73a中通过,将线束w1进一步向箭头e所示的方向拉伸直至第2护线套部40的台座部42的就坐部43嵌合于车身面板73的装配孔73a的开口边缘部为止。由此,能在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被解除接合的状态下将弹性管状体1装配于该车身面板73与门71之间。

在该状态下,弹性管状体1的护线套部10嵌合于门71的装配孔71a,且第2护线套部40嵌合于车身面板73的装配孔73a。在该状态下,线束w1通过非自由状态的弹性管状体1外装,因此线束w1在门71开闭时也不会被夹入。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1具有如下构成:扩张形状部20的外表面被翻转并进入到内表面内,扩张形状部20可形成为收纳于护线套部10中所设置的收纳空间11d的状态,因此,通过在装配前的门71上预先装配以上述状态收纳有扩张形状部20的弹性管状体1,从而能使得线束w1不垂下。因此,然后在用自动化工序将该门71装配于车身的情况下(参照图6),也能抑制线束w1被门71和车身面板73啮入、即线束w1被夹入到门71与车身面板73之间。

进一步地,在将门71装配到车身后,解除第2护线套部40相对于护线套部10的接合,以扩张形状部20成为从护线套部10突出的状态的方式将该扩张形状部20从收纳空间11d引出期望的长度,在将第2护线套部40装配于车身面板73的装配孔73a中的基础上,只要将顶端的连接器60连接到对方连接器即可。

此外,在图6及图7中,对使护线套部10嵌合于车辆的门71、使第2护线套部40的弹性管状体1嵌合于车身面板73进行了描述,但是与此相反,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使护线套部10嵌合于车身面板73,使第2护线套部40嵌合于门71。

另外,作为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1的对象,列举了配置于车辆中的车身面板73与门71之间的例子,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能配置于具有在支撑体上能开闭地装配其它支撑体的结构部的各种支撑体之间。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1是如下构成,具备:护线套部10,其与支撑体(例如门71)的装配孔71a的开口边缘部嵌合;扩张形状部20,其形成为扩张形状,具有能将内表面和外表面翻转的变形性,大径端21与护线套部10连结;以及皱褶筒部30,其形成为直径比扩张形状部20的小径端22的内径小的环状山部33和直径比环状山部33小的环状谷部34交替地连续的皱褶筒状,一端与扩张形状部20的小径端22连通连接,弹性管状体1使在装配孔71a中贯通的具有可挠性的线状体即线束w1在护线套部10、扩张形状部20、皱褶筒部30中插通,其中,扩张形状部20设置成为从护线套部10突出的状态、和外表面被翻转并进入到内表面内、收纳于护线套部10中所设置的收纳空间11d的状态,并且皱褶筒部30收纳于收纳空间11d所收纳的扩张形状部20的内部。

通过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1在装配于装配有护线套部10的门71以外的支撑体(例如,车身面板73)时,扩张形状部20的外表面被翻转并进入到内表面内,收纳于护线套部10中所设置的收纳空间11d,且皱褶筒部30收纳于收纳空间11d所收纳的扩张形状部20的内部,因此能避免在护线套部10、扩张形状部20以及皱褶筒部30中插通而应保护的线束w1成为自由状态并垂下,能可靠地防止线束w1被夹入到支撑体之间。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弹性管状体1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护线套部10与支撑体的装配孔71a、73a的开口边缘部嵌合,所述支撑体是能开闭地铰链接合于车身的门71及车身面板73中的一方,进一步具有第2护线套部40,第2护线套部40与皱褶筒部30的另一端接合,并与门71及车身面板73中的另一方的支撑体的装配孔71a、73a的开口边缘嵌合,进一步具有接合部50a、50b,接合部50a、50b将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以能够相互分离的方式接合。

通过上述构成,通过利用接合部50a、50b将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相互接合,从而在装配门71时,与未将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接合的情况相比能缩短扩张形状部20及皱褶筒部30的区间长度,能更可靠地防止线束w1被夹入到支撑体之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1的接合部50a、50b也可以由卡合凸部12a、12b和卡合凹部42a、42b构成,卡合凸部12a、12b形成于护线套部10的与第2护线套部40相对的面,卡合凹部42a、42b与卡合凸部对应地设置于第2护线套部40的与护线套部10相对的面,并与卡合凸部卡合。

通过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弹性管状体1能容易地进行护线套部10和第2护线套部40的接合及解除接合的作业。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权利要求书的技术范围包含各种将设计变更的方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弹性管状体具有如下效果:能可靠地防止在支撑体上能开闭地装配其它支撑体时的布线于支撑体之间的线束的夹入,对保护在各种支撑体之间布线的线束的弹性管状体全体有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