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0345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及汽车,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驻车制动是保证汽车安全的重要功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装配的效率越来越重要。现有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包括:手柄、左支撑支架、右支撑支架以及转轴。其中,左支撑支架、右支撑支架固定在转轴的两端,手柄则枢接在该转轴上。同时,左支撑支架和右支撑支架上均开设有螺栓孔,在装配时,用螺栓穿过左支撑支架和右支撑支架的螺栓孔将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固定在车体开设的螺栓孔上。但是,左支撑支架、右支撑支架以及车体上开设的螺栓孔经常会出现加工精度不够的问题,使得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装配出现困难,降低了装配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驻车制动操纵装置装配困难导致的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包括:手柄、第一支撑支架、第二支撑支架及转轴;所述第一支撑支架固定在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用于与车体螺接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支架滑滑设在所述转轴的第二端,用于与车体螺接固定;所述手柄枢设在所述转轴上。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柄的底端形成有容纳槽,所述第一支撑支架的顶部容纳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容纳槽并与所述第一支撑支架固定;所述手柄可绕所述转轴转动。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支撑支架和所述转轴的第二端之间设置有衬套。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衬套为聚酰胺衬套。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支架包括:第一立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立板的顶端容纳在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第一立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底板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的底端,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用于与车体固定的螺栓孔。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支架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也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的底端,且与所述第一底板间隔预设距离设置在所述立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底板上也开设有用于与车体固定的螺栓孔。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的第二端向内凹陷形成有呈环形的凹陷部,所述第二支撑支架滑设在所述凹陷部。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陷部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0mm。

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陷部远离转轴中心的一端套设有挡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及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所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固定在所述车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及汽车,通过将驻车制动操纵装置中的第二支撑支架滑设在转轴的第二端,从而在将该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安装到车体上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支撑支架相对于第一支撑支架的位置来适应车体上开设的螺栓孔的不同精度,以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分解图。

图中:

1、驻车制动操纵装置; 11、手柄;

13、第一支撑支架; 131、第一立板;

133、第一底板; 1331、螺栓孔;

135、第二底板; 15、第二支撑支架;

151、第二立板; 1511、通孔;

153、第三底板; 155、第四底板;

17、转轴; 171、凹槽;

18、衬套; 19、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驻车制动操纵装置,可以避免加工精度对装配的影响,提高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装配效率。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分解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包括:手柄11、第一支撑支架13、第二支撑支架15及转轴17。其中,第一支撑支架13固定在转轴17的第一端,用于与车体螺接固定;第二支撑支架15滑设在转轴17的第二端,也用于与车体螺接固定;手柄11则枢设在转轴17上。

具体的,第一支撑支架13和第二支撑支架15的结构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各种车型使用的用于支撑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中转轴17的任意类型的支撑支架,例如可以是支撑板、支撑杆或者支撑块。同时,第一支撑支架13与车体螺接固定的方式可以是将螺栓穿过第一支撑支架13从而与车体固定,也可以是将螺栓穿过车体从而与第一支撑支架13固定。同理的,第二支撑支架15也与车体的螺接也可以参照第一支撑支架13与车体的螺接方式。

此外,手柄11和转轴17也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各类型汽车上使用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中的手柄11和转轴17。

本实施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通过将第二支撑支架15设置为滑设在转轴17的第二端,从而在将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安装到车体上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支撑支架15相对于第一支撑支架13的位置,来适应车体上开设的螺栓孔1331的不同精度,以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手柄11的底端形成有容纳槽,第一支撑支架13的顶部容纳在该容纳槽内;并且,转轴17的第一端穿过该容纳槽并与第一支撑支架13固定;同时,手柄11可绕转轴17转动。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2,手柄11包括驾驶员操作的顶端以及与转轴17枢设的底端,在底端形成有一个可以将第一支撑支架13的顶部容纳在内的容纳槽。也即是说,手柄11的底端包括左壁和右壁,在左壁和右壁之间形成有上述容纳槽。在左壁、右壁和第一支撑支架13上开设有供转轴17的第一端穿过的通孔。通过将第一支撑支架13的顶部容纳在手柄11底端的容纳槽里,可以减少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占用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支撑支架15和转轴17的第二端之间设置有衬套18。具体的,衬套18可以由现有技术中任意合适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材料或者塑料材料。优选地,衬套18为聚酰胺衬套18,从而可以提供自润滑的作用,使得第二支撑支架15能够在转轴17的第二端上更加轻松的滑动,降低装配难度。

进一步,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支撑支架13包括:第一立板131和第一底板133。其中,第一立板131的顶端容纳在前述容纳槽内,且第一立板131上开设有供转轴17的第一端穿过的通孔。第一底板133固定在第一立板131的底端,且第一底板133上开设有用于与车体固定的螺栓孔1331。具体的,第一立板13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意形状、材质和大小的板状工件,例如矩形钢板,或者异形高分子材料板。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立板131的顶端大致为等腰三角形形状的钢板,并且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圆弧过渡。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往下延伸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底板133固定的第一延伸部。用于穿设转轴17第一端的通孔设置在等腰三角形顶角的位置。同理的,第一底板133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意形状、材质和大小的板状工件,例如矩形钢板,或者异形高分子材料板。例如第一底板133为矩形钢板,在该矩形钢板上开设有与车体螺接的螺栓孔1331。第一底板133和第一立板131之间大致呈90度,也即,第一立板131大约在垂直方向,而第一底板133大约在水平方向。

第一底板133和第一立板131的延伸部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当然,第一底板133也可以和第一立板131通过一体成形形成一体件。

此外,第一底板133和第一延伸部的连接位置还可以设置加强筋用于提高第一立板131和第一底板133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支撑支架13还包括第二底板135。该第二底板135也固定在第一立板131的底端,且与第一底板133间隔预设距离设置在第一立板131的同一侧。在该第二底板135上也开设有用于与车体固定的螺栓孔1331。

具体的,第二底板135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意形状、材质和大小的板状工件,例如矩形钢板,或者异形高分子材料板。例如,第二底板135为矩形钢板,并在矩形钢板上开设有与车体螺接的螺栓孔1331。

第二底板135与第一立板131的底端往下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固定,该第二延伸部与第一延伸部平行且间隔一段距离,也即,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间隔预设距离设置。第二底板135和第一立板131之间大致呈90度,也即,第一立板131大约在垂直方向,而第二底板135大约在水平方向。

优选地,第二底板135和第一底板133位于第一立板131的同一侧。

第一底板133和第一立板131的延伸部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当然,第一底板133也可以和第一立板131通过一体成形形成一体件。

此外,第一底板133和延伸部的连接位置还可以设置加强筋用于提高第一立板131和第一底板133的结构强度。

相应的,第二支撑支架15也可以包括:第二立板151第三底板153和第四底板155。其中,第二立板151上开设有穿设转轴17第二端的通孔1511,并且,第二立板151除了位置与第一支撑支架13的第一立板131不同之外,其他均相同。第三底板153和第四底板155分别与上述第一支撑支架13的第一底板133和第二底板135相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对于第一支撑支架13的描述。

进一步,继续参阅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转轴17的第二端向内凹陷形成有呈环形的凹陷部,第二支撑支架15滑设在该凹陷部。

具体的,环形是指环绕转轴17一圈,也即在转轴17第二端的径向方向形成一闭合的圆环。通过在转轴17的第二端形成内凹的凹陷部,并使第二支撑支架15在该凹陷部内滑动,可以方便对第二支撑支架15位置的调整,能够满足现有螺栓孔的不同加工精度,避免第二支架滑动距离过大,节省装配时的时间,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优选地,凹陷部沿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0mm,这个距离可以满足现有技术中加工精度的偏差,同时还能保证转轴17具有足够的强度。

进一步,继续参阅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凹陷部远离转轴17中心的一端套设有挡圈19。这样可以避免第二支撑支架15从转轴17上脱离,提高安全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及上述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该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固定在车体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车体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意类型的汽车的车体。同时,本实施例的驻车制动操纵装置的结构、原理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汽车,其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通过将第二支撑支架15滑设在转轴17的第二端,从而在将驻车制动操纵装置1安装到车体上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支撑支架15相对于第一支撑支架13的位置,来适应车体上开设的螺栓孔1331的不同精度,以提高装配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