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轨道交通复合导电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1336发布日期:2018-06-05 20:55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轨道交通复合导电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设备,具体的说是一种改进型轨道交通复合导电轨。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轨道交通钢铝复合导电轨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使用的供电用钢铝符合导电轨通常由一个基体和一个电刷面组成,电刷面与基体相连,且电刷面由耐磨的材料组成,其中在电刷面朝向集体一侧形成的部分设有沿电刷面长度方向伸展的板条,其中每个板条与电刷面部分的一个纵向狭长侧共同形成一个凹陷,凹陷内由部分基体材料填充,从而实现电刷面材料和基体材料的复合。

这种结构的缺点是:结构复杂,且钢铝符合界面为机械结合,间隙较大,导致基体与电刷面层间电阻增大,腐蚀加剧,缩短了实用寿命。

为此本公司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钢铝复合导电轨,其通过在钢带两侧阵列钻出通孔,将钢带弯折成C形后,嵌入到铝轨上预制的C形槽中,并通过在铝轨两侧挤压与前述通孔对应的凹槽孔,实现钢带的卡紧,其中,凹槽孔内侧的挤入材料为圆柱形结构,因为铝合金热胀冷缩比较明显,所以传统的准圆形结构稳定性较差,而且因为挤压工艺,圆柱形的造型也很难精准成形,很容易与通孔内壁产生间隙,影响钢带的稳定性,使得电阻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圆柱形挤入材料稳定性差、结合力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改进型轨道交通复合导电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型轨道交通复合导电轨,包括铝轨本体和不锈钢带,造铝轨本体的电刷面上复合有不锈钢带,所述铝轨本体为“工”字型,铝轨本体的下端面的截面横向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铝轨本体轴向布置,不锈钢带截面的横向两端分别嵌入到两侧的安装槽内,其中在不锈钢带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填充铝轨本体材料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横向截面的下半部为半椭圆形,上半部为半圆形,且通孔的的下半部为渐缩孔结构,上半部为等径孔结构;所述铝轨本体材料通过对铝轨本体对应安装槽外侧的表面进行挤压从而挤入到前述的通孔中,其中挤入的材料上半部为半圆柱形,挤入的材料下半部为半圆锥形;挤入的材料上半部与通孔上半部的接触面为圆管状的半圆弧面,所述圆管状的半圆弧面的的顶部平面与不锈钢带顶部表面之间的夹角至少为7°;所述挤入的材料下半部与通孔下半部的接触面为圆锥状的半圆弧面,所述圆锥状的半圆弧面的底部平面与不锈钢带顶部表面之间的夹角至多为0°,至少为-9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创新,所述铝轨本体采用铝合金挤塑成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创新,所述不锈钢带为C形结构,在所述铝轨本体的底部加工有C形槽,所述安装槽位于C形槽的横向两侧,所述C形槽的底部为开口结构,前述开口用于嵌入不锈钢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创新,所述铝轨本体的底面两侧的侧壁面对应C形槽的转折位置设置有朝向铝轨本体中间对称面弯折的弯折部,弯折部的造型与不锈钢带的C形弯折位置的造型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创新,所述铝轨本体底部的横向两侧设置有一个深度为通孔长度一半的挤压孔,通过对铝轨本体表面挤压出挤压孔,实现对铝轨本体材料的挤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首先是改进了通孔的造型,改良了工艺,对钢带进行通孔的钻孔加工,随后改进反射位置,从而实现对通孔的拉伸,使得通孔变成下半部为半椭圆形、上半部为半圆形的结构,使得通孔的顶面和底面的面积不同,厚度也不同,其中嵌入到安装槽底部的厚度较大,卡紧嵌紧到镶嵌槽底部,通过挤压后变形的铝轨本体的配合,可以保证钢带端部的拉紧,同时顶部的通孔的厚度相对较小,可以提高铝合金导轨嵌接的渗入,进一步保证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也改良的挤压的深度,改良后,位于顶部的通孔平面与挤入的材料接触面为平面或者是斜面,形成一个倒钩结构,可以实现钢带的钩紧,防止钢带的松动,位于底部的通孔平面为锥形,提供了与挤入材料相比于圆柱形结构更大的接触面积,接触面与钢带表面为倾斜结构,保障了对钢带横向两侧一定的挤压力,防止了钢带的左右松动,保证了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示意图;

图2为复合前钢铝复合导电轨的截面图。

图中:1、铝轨本体;2、不锈钢带;11、安装槽;12、包边;13、挤压孔;21、通孔;

角α:圆管状的半圆弧面的的顶部平面与不锈钢带顶部表面之间的夹角;

角β:圆锥状的半圆弧面的底部平面与不锈钢带顶部表面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铝轨本体1和不锈钢带2两部分组成,不锈钢带2无间隙的复合在铝轨本体的电刷面上。铝轨本体由铝合金制成,其下端面的两侧沿铝轨的轴向设置有安装槽,且装配前其下端面两侧为竖直边,该竖直边与不锈钢带复合后行程弯折部。不锈钢带在装配前呈C形,在不锈钢带的两侧设置有通孔。铝轨本体为“工”字形。铝轨本体部分材料嵌入到不锈钢带沿长度方向数量相当的通孔中,从而在铝轨本体两侧面上产生相当数量的挤压孔,最后实现两者的复合界面为无间隙结合。

在本产品制造时,在第一过程阶段,将不锈钢带的横向两侧钻加工通孔,并在靠近通孔位置的5mm处进行对不锈钢的弯折,使得不锈钢带的截面为C形,因为拉伸,通孔的上半部仍为切面圆柱形,而通孔的下半部则被拉伸成截面为半椭圆的锥形面,并将不锈钢带嵌入的两侧嵌入到铝轨本体下端面两侧的安装槽中;在第二过程阶段,在铝轨1的两侧设置有竖直的包边,侧向压辊挤压强力作用于铝轨本体两侧竖直边上使得铝轨1两侧原竖直的包边12紧密贴合在“C”型不锈钢带2的外弧面上,实现对不锈钢带两侧的包紧;第三阶段,通过挤压机,对铝轨本体的两侧对应通孔的位置进行挤压,因为上下不同造型的通孔与挤入的材料接触面会有不同,而挤压时,挤压力的方向固定,所以会使得挤入的材料上下的挤入量会有不同;造成其中挤入的材料上半部为半圆柱形,挤入的材料下半部为半圆锥形;挤入的材料上半部与通孔上半部的接触面为斜圆管状的半圆弧面,所述圆管状的半圆弧面的的顶部平面与不锈钢带顶部表面之间的夹角α至少为7°;所述挤入的材料下半部与通孔下半部的接触面为圆锥状的半圆弧面,所述圆锥状的半圆弧面的底部平面与不锈钢带顶部表面之间的夹角β至多为0°,至少为-90°,这样就使得位于顶部的通孔平面与挤入的材料接触面为斜面,形成一个倒钩结构,保证不锈钢带的钩紧,而接触面与钢带表面为倾斜结构,倾斜的表面不仅提供了更大的摩擦接触面积,同时倾斜面保障了对钢带横向两侧一定的挤压力,防止了钢带的左右松动,保证了稳定性。

改进后的结构不仅降低了通孔在不锈钢带折板时,控制时变形量的难度,传统的结构需要保证翻折后仍是圆孔,加工难度大,同时挤压的材料进量也相对较少,加快了生产速率,降低了挤压设备的负载。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