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前后自动调节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191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头枕前后自动调节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枕前后自动调节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头枕是一种驾驶舒适性配置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在车辆发生追尾时,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都集中在人体脆弱的颈部和头部,而头枕则对此起缓冲作用,保护人体头部。在行驶途中,后脑与头枕之间的间距越小越好。这样,追撞时能起到对颈部的缓冲作用。

因为人的身材不同,所以人坐在座椅上,头枕与人后脑的距离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对头枕进行调节。但是,现有的头枕不管是手动调节头枕还是自动调节头枕,都需要人工进行操作,操作起来并不方便,所以,绝大多数人往往会疏忽这点。并且人在汽车行驶途不可能一直保持相同的坐姿,所以,人的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也是变化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枕前后自动调节座椅,该座椅能自动调整头枕与人后脑之间的距离,使人的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一直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无需人工操作,智能化程度高。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头枕前后自动调节座椅,设置有座椅靠背和头枕,其特征在于:该座椅靠背设置有支撑部和转动部,该支撑部的底部与座椅盆铰接,该支撑部的顶部在铰接点a处与转动部相铰接,所述头枕固定在所述转动部上;

所述支撑部中设置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动部前后转动,所述驱动装置通过开关电路与电源连接,该开关电路的通断由距离传感器控制,该距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头枕上,所述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人头部与头枕之间的距离。

采用上结构,距离传感器能检测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大于安全距离,则距离传感器会输出低于参考电压值的电压,此时,驱动装置会驱动转动部带动头枕向前转动,使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双轴驱动电机,该双轴驱动电机的两个转轴分别驱动两个传动机构转动,两个传动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内侧,两个所述传动机构带动转动部前后转动,所述双轴驱动电机经开关电路与电源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位于支撑部左右两侧的传动机构能驱动转动部整体转动,增强支撑部与转动部之间的整体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齿轮箱和滚丝丝杆,该齿轮箱中的连接轴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齿轮箱驱动滚丝丝杆转动;

所述支撑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滚丝丝杆相配合的位移滑块,该位移滑块所在的所述支撑部的侧壁上开有弧形限位孔,所述位移滑块设置有连杆,该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位移滑块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弧形限位孔与转动部活动连接,所述弧形限位孔圆弧段的圆心为所述铰接点a

采用上述结构,转轴带动蜗轮沿竖直方向转动,蜗杆驱动丝杆水平转动,水平转动的滚丝丝杆驱动位移滑块上下移动。从而位移滑块带动转动部沿弧形限位孔上下移动,使转动部发生向前转动,从而使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电路设置有第一电压比较器,该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同相输入端经第一电阻连接电源,同相输入端还经第二电阻接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接所述距离传感器的输出端;

第一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经第三电阻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与第一继电器线圈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开关串接所述驱动装置的供电回路中。

采用上述结构,当人的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时,距离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会减小,第一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第一继电器的常开开关闭合,驱动装置的供电回路导通,驱动装置得电驱动所述转动部向前转动,直到头枕与人后脑之间的距离达到安全距离。

更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电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其中,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座椅盆上,所述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的感应器均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的感应器分别位于所述位移滑块的移动路径的最高位置处和最低位置处,所述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的发射器设置在所述位移滑块上;

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经第四电阻与第二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还经第五电阻接地,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与距离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

第二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经第六电阻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与第二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继电器的线圈串联后接地,所述第二继电器和第三继电器的常开开关串接在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供电回路中;

所述第一接近开关的一端接电源,另一端与第七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连接,该第七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继电器的常闭开关串接在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继电器线圈之间;

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还与第三电压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三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经第七电阻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还经第八电阻接地;

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经第九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与第四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连接,该第四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五继电器的线圈串联后接地,所述第四继电器和第五继电器的常开开关串接在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供电回路中;

所述第二接近开关的一端接电源,另一端与第六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连接,该第六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继电器的常闭开关串接在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四继电器线圈之间。

采用上述结构,当座椅上有人时,压力传感器输出高电平,此时,如果距离传感器检测到人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距离,驱动装置的第一供电回路会导通,驱动装置会驱动转动部向前转动,减小人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

当座椅上没人时,驱动装置的第二供电回路导通,驱动装置驱动转动部向后转动,使头枕恢复到初始位置。以便下次有其他人坐在该位置时头枕进行自动调节。

当位移滑块达到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时,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会导通,使第一供电回路或第二供电回路断开,驱动装置会立刻停止工作,避免位移滑块过度移动,损坏座椅。

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头枕前后自动调节座椅,能自动调节人后脑与头枕之间的距离,保证乘客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传动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电路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一种头枕前后自动调节座椅,设置有座椅靠背1和头枕2,该座椅靠背1设置有支撑部3和转动部4,该支撑部3的底部与座椅盆5铰接,该支撑部3的顶部在铰接点a处与转动部4铰接,所述头枕2固定在所述转动部4的顶部;

所述支撑部3中设置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动部4前后转动,所述驱动装置通过开关电路与电源连接,该开关电路的通断由距离传感器6控制,该距离传感器6设置在所述头枕2上,所述距离传感器6用于检测人头部与头枕2之间的距离。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双轴驱动电机7,该双轴驱动电机7的两个转轴8分别驱动两个传动机构9转动,两个传动机构9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3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传动机构9带动转动部4前后转动,所述双轴驱动电机7经开关电路与电源连接。

所述传动机构9包括齿轮箱10和滚丝丝杆11,双轴驱动电机7驱动齿轮箱10带动滚丝丝杆11水平转动。

所述支撑部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滚丝丝杆11相配合的位移滑块12,该位移滑块12所在的所述支撑部3的侧壁上开有弧形限位孔13,所述位移滑块12设置有连杆,该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位移滑块12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弧形限位孔13与转动部4活动连接。

所述开关电路设置有第一电压比较器U1,该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同相输入端经第一电阻R1连接电源,同相输入端还经第二电阻R2接地,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反相输入端接所述距离传感器6的输出端;

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端经第三电阻R3接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与第一继电器D1线圈一端连接,第一继电器D1线圈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继电器D1的常开开关串接所述驱动装置的供电回路中。

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开关电路。

如图5所示,所述开关电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4、第一接近开关K1和第二接近开关K2,其中,压力传感器14设置在所述座椅盆5上,所述第一接近开关K和第二接近开关K2的感应器均设置在所述支撑部3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接近开关K和第二接近开关K2的感应器分别位于所述位移滑块12的移动路径的最高位置处和最低位置处,所述第一接近开关K和第二接近开关K2的发射器设置在所述位移滑块上;

所述压力传感器14的输出端与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经第四电阻R4与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同相输入端还经第五电阻R5接地,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反相输入端与距离传感器6的输出端连接;

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输出端经第六电阻R6与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与第二继电器D2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二继电器D2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继电器D3的线圈串联后接地,所述第二继电器D2和第三继电器D3的常开开关串接在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供电回路中;

所述第一接近开关K1的一端接电源,另一端与第七继电器D7线圈的一端连接,该第七继电器D7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继电器D7的常闭开关串接在所述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与第二继电器D2线圈之间;

所述压力传感器14的输出端还与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同相输入端经第七电阻R7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同相输入端还经第八电阻R8接地;

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输出端经第九电阻R9与第四三极管T4的基极连接,该第四三极管T4的集电极接电源,发射极与第四继电器D4线圈的一端连接,该第四继电器D4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五继电器D5的线圈串联后接地,所述第四继电器D4和第五继电器D5的常开开关串接在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供电回路中;

所述第二接近开关K2的一端接电源,另一端与第六继电器D6线圈的一端连接,该第六继电器D6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继电器D6的常闭开关串接在所述第四三极管T4的发射极与第四继电器D4线圈之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