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动器及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77705阅读:来源:国知局
前端与接头部件15结合。
[0123]对光机构19具备对光螺钉91及接头部件92。对光螺钉91具备头部91a及轴部91b。头部91a配置于散热器11的背板部Ila的左下部分中的背面侧,向外壳2的外侧露出。轴部91b贯通散热器11的背板部11a,在框部Ilb的内侧向前方延伸。在轴部91b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0124]如图2所示,接头部件92具备第一接头部92a及第二接头部92b。在第一接头部92a上形成有插通孔。在插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对光螺钉91的轴部91b插入到形成于接头部件92的第一接头部92a的插通孔,轴部91b和第一接头部92a的螺纹槽彼此螺合。第二接头部92b与促动器17的壳体70的一部分结合。
[0125]利用未图示的已知的夹具对对光螺钉91的头部91a进行旋转操作,轴部91b和接头部件92的第一接头部92a的螺合位置就会变化,接头部件92沿前后方向发生位移。由于接头部件92与促动器17的壳体70结合着,因此,随着对光螺钉91的旋转,促动器17也在前后方向发生位移。
[0126]随之,透镜保持件13的下侧部分13d向前方被推或向后方被拉。因此,支承于透镜保持件13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x也向上方或下方倾斜。即,通过操作对光螺钉91的头部91a,可调节促动器17的基准位置,即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x的基准位置。
[0127]促动器17是根据乘车人数或货物的载货量引起的车高变化,用于在车辆的上下方向改变投影透镜14的光轴Ax的方向的机构。图3(a)表示,通过对光螺钉91的操作,投影透镜14的光轴Ax向下方倾斜若干的状态。图3 (b)表示使促动器17从图3的(a)所示的状态进行动作,向后方拉动轴73的状态。
[0128]通过对轴73的拉动,透镜保持件13的下侧部分13d进一步向后方后退。透镜保持件13以支轴13b为中心进行转动,进一步向下方倾斜。另外,被支承于透镜保持件13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x也进一步向下方倾斜。
[0129]S卩,以通过对光螺钉91的操作而被调整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x的位置为基准,使促动器17的驱动轴进一步进退,由此,能够使光轴Ax沿上下方向发生位移。
[0130]接着,参照图4的分解立体图,对促动器17的结构进行说明。促动器17具备:箱体71、盖体72、轴73、电动机74、基板75及齿轮机构76。齿轮机构76包含蜗齿轮76a (第一齿轮的一例)、传递齿轮76b (第三齿轮的一例)及蜗轮76c (第二齿轮的一例)而构成。
[0131]箱体71设为限定形成内部空间71a的形状。箱体71的一侧面成为开放内部空间71a的开放部71b。轴73、电动机74、基板75及齿轮机构76从开放部71b导入内部空间71a,被配置在后述的规定部位。盖体72安装于箱体71,将开放部71b闭塞,由此,形成上述的壳体70。
[0132]在轴7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第一螺纹部73a。在环状的蜗轮76c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二螺纹部76cl。通过使第二螺纹部76cl与第一螺纹部73a螺合来安装蜗轮76c,使蜗轮76c包围轴73的外周的一部分。
[0133]在基板75的安装面75a上安装有电动机驱动电路80,其包含端子81、电子部件82、电位计83。作为电子部件82,可举出1C、浪涌抑制器等。另外,在安装面75a上安装有与电动机驱动电路80电连接的连接器84。连接器84用于与未图示的外部控制电路发送和接收信号。通过这些构成电路单元。
[0134]电动机74是具有公知结构的DC电动机。通过将电动机驱动电路80的端子81与电动机74的整流子端子74b(参照图6)连接,可进行电动机74的驱动控制。
[0135]在电动机74的旋转轴74a安装蜗齿轮76a。传递齿轮76b具有蜗轮部76bl (第一齿轮部的一例)和蜗齿轮部76b2 (第二齿轮部的一例)。蜗齿轮76a与蜗轮部76bl啮合,蜗齿轮部76b2与蜗轮76c啮合,由此,向蜗轮76c传递电动机74的驱动力。
[0136]S卩,随着旋转轴74a的旋转,蜗轮76c绕轴73进行旋转。根据其旋转方向及旋转量,轴73的第一螺纹部73a和蜗轮76c的第二螺纹部76cl的螺合状态变化,轴73沿着其轴向进行进退。
[0137]在轴73的一端部设有接头部件73b。接头部件73b与基板75上的电位计83所具备的杆83a卡合。随着轴73的位移,杆83a的位置变化,电动机驱动电路80可依据该位置识别轴73的位置。电动机驱动电路80根据识别结果判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电动机74的驱动。
[0138]图5是表示电动机驱动电路80所包含的端子81的结构的立体图。端子81通过将脱模的一片金属板折弯加工而形成。端子81具备基部81a、立起部81b、及一对脚部81c。
[0139]基部81a是在端子81被安装在基板75上的状态下与安装面75a相接且与安装面75a平行延伸的部分。立起部81b是以相对于基部81a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式折弯的部分。即,立起部81b是在端子81被安装在基板75的状态下向相对于安装面75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
[0140]一对脚部81c是分别从基部81a的侧端部朝向立起部81b的相反侧垂直折弯的部分。各脚部81c具有基端部81cl、前端部81c2、及狭窄部81c3。基端部81cl向基部81a连续。狭窄部81c3包含前端部81c2,且宽度比基端部81cl窄。如图6 (a)所示,各脚部81c插入到形成于基板75的通孔75b。此时,前端部81c2在基板75上向配置有基部81a的一侧(基板的第一侧的一例)的相反侧(基板的第二侧的一例)突出。另外,狭窄部81c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通孔75b内。
[0141]如图6(b)所示,各脚部81c的前端部81c2以与基板75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折弯。由此,将端子81被固定在基板75上。为了确保可支承电动机74的刚性,端子81具有一定的厚度。另一方面,从节省空间的方面考虑,要求端子81整体尺寸尽可能地小。在这种条件下,折弯各脚部81c的前端部81c2需要非常强的力。由于折弯时施加的应力,有时会对基板75或安装的电路部件造成损伤。
[0142]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各脚部81c具有狭窄部81c3。狭窄部81c3包含前端部81c2,且宽度比基端部Slcl窄。而且,该狭窄部81c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基板75的通孔75b内。因此,能够大幅抑制折弯各脚部81c的前端部81c2时需要的力。因此,抑制该作业时施加在基板75的应力,能够防止基板75或安装的电路部件受损。
[0143]在图6(b)所示的四个脚部81c的前端部81c2中,上侧的两个和下侧的两个分别属于同一端子81。具体而言,上侧的两个属于图6(a)所示的端子81R,下侧的两个属于该图所示的端子81L。即,上侧两个的前端部81c2相互导通,下侧两个的前端部81c2相互导通。
[0144]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的焊盘75c仅与插入一对脚部81c的一对通孔75b中的一方邻接。从焊盘75c延伸有配线图案75d。而且,仅将插入与焊盘75c邻接的通孔75b中的脚部81c的前端部81c2焊接在该焊盘75c。焊盘75c上所示的虚线表示焊锡75e。
[0145]在焊盘以与一对通孔75b双方邻接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有时在焊盘的一部分会产生没有焊锡的区域,且该区域会被判断为是缺陷。其原因被认为是,即使焊锡使用遍布焊盘整体的量,也因表面张力,焊锡会集中在端子的前端部。
[0146]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表面张力的影响,且能够防止产生没有焊锡的区域。由此,可提高进行焊接的部分的美观性,而且能够避免缺陷和被错误认识的情况。另外,可减少使用的焊锡75e的量,并能抑制制造成本及环境负荷。如上所述,一对脚部81c被电连接,因此,即使不对一方的通孔75b使用焊锡,也能够维持作为端子81的功能。另外,由于能够可靠地折弯前端部81c2,所以还能够维持相对于基板75的固定状态。
[0147]如图5所示,在端子81的立起部81b (端子的第一部分的一例)的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还具备与基部81a即基板75的安装面75a平行延伸的一对止动件81d (端子的第二部分的一例)。
[0148]如图6 (a)所示,将以上述方式安装的端子81插入电动机74的整流子端子74b,由此,电动机74被配置在与基板75的安装面75a相对的位置。
[0149]但是,在电动机74的整流子端子74b侧未设置能够使端子的进入停留在一定程度的结构。因此,为了不使过度插入端子的电动机与基板的安装面过于接近而损坏其它电路部件等,或为了不使过度插入的端子损坏电动机的内部,需要考虑端子的插入长度,这成为组装操作性降低的一个原因。
[0150]因此,本实施方式中,止动件81d在距立起部81b的前端部81bl规定距离的位置向与基板75的安装面75a平行的方向延伸。因此,在相对于电动机74的整流子端子74b将端子81插入一定长度的状态下,电动机74与止动件81d抵接,不会使端子81再进一步插入。换言之,电动机74相对于安装面75a不会接近一定距离以上。作业者只需将电动机74对端子81进行按压,而不需要特别考虑插入长度,就能够完成对基板75的组装。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
[0151]接着,将蜗齿轮76a安装在电动机74的旋转轴74a上。也可以将蜗齿轮76a安装在旋转轴74a之后,将电动机74组装在基板75。进一步地,将安装有蜗轮76c的轴73组装在基板75。具体而言,如参照图4进行的说明,轴73具备的接头部件73b与安装于基板75的电位计83具备的杆83a结合。
[0152]这样,将单元化的轴73、电动机74、基板75、蜗齿轮76a及蜗轮76c从形成于箱体71的开放部71b导入到内部空间71a。
[0153]接着,参照图7?图10对箱体7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7(a)、图7(b)、及图7(c)分别是箱体71的主视图、右视图、及仰视图。对于促动器17,以该图为基准来定义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但是,该定义是为了便于进行说明,并非用于限定促动器17在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姿态。
[0154]箱体71由前壁71c及与前壁71c连续的周壁71d限定形成上述的内部空间71a。在周壁71d中的开放部71b侧的端缘部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卡止爪71e。在周壁71d中的底壁部71dl形成有缝隙71f。内部空间71a的一部分通过缝隙71f露出。
[0155]在箱体71的前壁71c设有圆筒部71g。圆筒部71g在其内部限定形成收容空间71ho收容空间71h与内部空间71a连续。在圆筒部71g的前端面71gl上形成有开口 71 j。
[0156]图8是箱体71的背面图。在内部空间71a内的前壁71c的背面形成有:分隔部件71k、第一电动机保持件71m、第二电动机保持件7In、第一基板导轨71ο、第二基板导轨71ρ、基板支承突起71q、第一轴承部71s、第二轴承部71t、第一底座部71u、第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