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962248阅读:来源:国知局
气囊装置I包括气体发生器部10、气垫部20、可变孔部30及调节部40。气垫部20与气体发生器部10内置于气囊外壳50。可变孔部30形成于气垫部20,调节部40设置于气垫部20。这种车辆用气囊装置I可以设置于驾驶座或副驾驶座的前面部位保护乘客。
[0050]气体发生器部10配置于气囊外壳50,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接收碰撞信号并喷出气体。气垫部20通过气体发生器部10供应的气体展开保护乘客。例如,气垫部20折叠保管于气囊外壳50,通过气体发生器部10供应的气体膨胀。
[0051]可变孔部30形成于气垫部20,气垫部20内的气体通过可变孔部30排出。可以在气垫部20另外形成防止其内部压力过度上升的排出口 60。S卩,气垫部20通过气体发生器部10供应的气体展开,展开完以后气体能够通过排出口 60排出到气垫部20的外部,因此能够防止气垫部20内的压力过度上升。
[0052]调节部40设置于气垫部20,根据气垫部20的展开程度开闭可变孔部30。
[0053]具体来讲,气垫部20初始展开时调节部40使可变孔部30开放,因此气垫部20形成低压状态(参照图7)。故能够防止气垫部20与乘客接触的过程中乘客受到冲击,能够防止乘客受伤。由于气垫部20在初期低压展开,因此即使乘客的乘坐状态脱离安全区域也仍能够防止乘客在气垫部20展开过程中受伤。
[0054]并且,气垫部20展开中期以后调节部40闭合可变孔部30,因此气垫部20内部形成高压状态。故供应到气垫部20内部的气体不会通过可变孔部30向外部排出,因此气垫部20迅速膨胀展开。从而能够防止乘客受到外部冲击。
[0055]图5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气囊装置的调节部配置于可变孔部的上侧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气囊装置的调节部通过可变孔部并夹于引导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气囊装置的低压状态的结构的侧面图,图8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气囊装置的调节部随连接部的移动而联动移动的状态的侧面图,图9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气囊装置的高压状态的结构的侧面图。
[0056]参照图5至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调节部40包括开闭部41、引导部42及连接部43。
[0057]开闭部41结合于气垫部20的外侧面,具有包围可变孔部30的形状,以确保能够闭合可变孔部30。本实施例中开闭部41包括中心开闭部411及侧开闭部412。
[0058]中心开闭部411的一端部411a结合于气垫部20的外侧面,另一端部411b结合于连接部43。中心开闭部411配置成与可变孔部30相隔。具体来讲,中心开闭部411能够以与可变孔部30相隔的状态从外侧罩住可变孔部30。例如,中心开闭部411为矩形,一端部411a缝合于气垫部20,另一端部411b缝合于连接部43,其配置于可变孔部30的上方,从气垫部20的外侧罩住可变孔部30 (参照图7)。
[0059]侧开闭部412从中心开闭部411的两侧端部延长形成,结合于气垫部20的外侧面。例如,侧开闭部412具有从中心开闭部411的两侧端部延长形成的三角形形状,侧开闭部412中与中心开闭部411的一端部411a连接的一端部412a缝合于气垫部20。
[0060]引导部42结合于气垫部20的内侧面即设置有开闭部41的相对侧侧面。本实施例中引导部42包括连接引导部421及开闭引导部422。引导部42的两侧端部结合于气垫部20,除两侧端部之外的其他部分不与气垫部20结合,因此引导部42的内部具有能够使连接部43移动的内部通路。引导部42的内部通路由开闭引导部422的内部通路与连接引导部421的内部通路构成。
[0061]连接引导部421的两侧端部缝合于气垫部20的内侧面,连接部43通过连接引导部421与气垫部20之间的内部通路移动。
[0062]开闭引导部422从连接引导部421向可变孔部30侧延长形成,结合于气垫部20的内侧面。开闭引导部422的两侧端部也像连接引导部421 —样缝合于气垫部20的内侧面,其宽度趋向可变孔部30侧逐渐扩大。由于开闭引导部422具有扩大的形状,因此开闭部41随着连接部43的移动而联动移动的情况下,开闭部41比较容易从开闭引导部422侧插入。
[0063]在气垫部20展开时,连接部43的端部随着气垫部20膨胀而向离开可变孔部30的方向移动,因此向连接部43提供张力。在连接部43如上移动即提供张力的情况下,开闭部41的另一端部411b被拉紧,开闭部41通过可变孔部30后插入到开闭引导部422。之后,连接部43持续移动时开闭部41通过开闭引导部422的内部通路插入连接引导部421的内部通路。此时,由于连接引导部421的内部通路的宽度小于开闭引导部422的内部通路的宽度,因此进入连接引导部421的内部通路的开闭部41紧紧夹在连接引导部421的内部通路,故不再移动,而是保持静止。如上,开闭部41紧紧夹于连接引导部421的内部通路,位置被固定(参照图6、图9),因此即使后来连接部43的张力减弱或消失,开闭部421仍以固定于连接引导部421的状态下能够原封保持闭合可变孔部30的状态。换而言之,开闭部41保持固定于连接引导部421的状态的同时能够防止可变孔部30开放。
[0064]图10为简要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气囊装置的连接部与可变孔部的位置的示意图。
[0065]参照图5至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连接部43的一端部结合于气垫部20的内侧面,另一端部结合于开闭部41的另一端部。在气垫部20开始展开之前的初始状态,连接部43处于通过可变孔部30并贯通引导部42的状态。
[0066]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3的一端部结合于气垫部20的中央上部(以图8为基准),可变孔部30形成于气垫部20的中央部之外的位置。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非正常乘坐状态的乘客接触气垫部20的中央上部。此时气垫部20的中央上部结合有连接部43的一端部,因此气垫部20初始展开过程中,气垫部20的中央上部因非正常乘坐状态的乘客而延迟展开,气垫部20再稍微保持低压状态。如上,非正常乘坐状态的乘客抑制连接部43的一端部移动,因此由于连接部43 —端部的移动而产生的连接部43的张力较为缓慢地供应。另外,可变孔部30形成于乘客通常接触的气垫部20的中央部之外的其他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可变孔部30因与乘客发生接触而意外开闭。
[0067]本实施例中,气垫部20可包括与乘客接触的前面气垫211及缝合于前面气垫211的端部的后面气垫212。此时,后面气垫212可设置于气囊外壳50。
[0068]连接部43在前面气垫211与后面气垫212相接的位置同时被缝合。可变孔部30形成于后面气垫212,防止排出气体时与乘客发生干涉。并且,可变孔部30可以配置在后面气垫212的十点方向或两点方向,以防止与乘客的头部发生干涉。
[0069]乘客非正常乘坐状态下,乘客的头部可能先撞到气垫部20的上部。非正常乘坐的乘客的头部下压气垫部20的上部时,连接部43 —端部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连接部43提供张力也受到限制。因此,开闭部41能够在保持开放可变孔部30的状态的同时使气垫部20的内部保持低压状态。另外,连接部43可缝合于前面气垫211的上部与后面气垫212的上部的缝合位置。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