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制动器的手动缓解装置、车辆制动组件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带停放制动的轨道车辆的车辆制动器往往会安装有手动缓解装置,所述手动缓解装置通过线缆连接所述车辆制动器,以方便轨道车辆在停放且不通气时,操作人员可以站在轨道车辆的一侧实施紧急缓解,释放所述车辆制动器。
然而,由于手动缓解装置操作时候需克服车辆制动器停放制动缸内机构的阻力,对于操作人员的力量要求较高(需要的操作力往往大于150牛,甚至达到350牛)。此外,如果手动缓解操作不到位的话,可能会对车轮和铁轨造成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制动器的手动缓解装置、车辆制动组件及轨道车辆。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动器的手动缓解装置,所述手动缓解装置包括:
支座,用于将所述手动缓解装置固定在车辆的转向架上;
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为在其径向上与所述支座相对静止,在其轴向上可相对所述支座移动,所述导向柱的第一端设有挡块,所述导向柱的第二端设有连接线缆的配合部,所述线缆用于连接所述车辆制动器;
操作件,所述操作件包括操作部和驱动部,所述操作件与所述支座通过枢轴连接,当所述操作部向所述挡块方向转动时,所述驱动部推动所述挡块并带动所述配合部和线缆向所述枢轴靠近;
其中,所述枢轴与所述驱动部在所述挡块的作用点的距离小于所述枢轴与所述操作部的施力点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挡块设置为T型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挡块与所述驱动部的作用面设置为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配合部设置为由所述导向柱的第二端朝向第一端延伸的凹槽,所述线缆的一段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导向柱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手动缓解装置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支座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部分设置于所述套筒内,且所述导向柱可沿所述套筒定义的轨道往复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手动缓解装置还包括波纹罩,所述波纹罩的一端连接所述套筒,另一端连接所述导向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操作件包括初始位置和释放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车辆制动器处于停放制动状态,在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车辆制动器处于释放状态,所述手动缓解装置还包括一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支座上,当所述操作件在初始位置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操作件的驱动部和所述波纹罩之间,限制所述操作件向所述波纹罩的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操作部末端的施力点与所述枢轴在所述导向柱径向上的距离是所述驱动部在所述挡块上的作用点与所述枢轴在所述导向柱的径向上的距离的至少五倍。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动组件,所述车辆制动组件包括车辆制动器和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手动缓解装置,所述手动缓解装置用于在所述车辆制动器处于停放制动状态时释放所述车辆制动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辆制动组件,所述车辆制动组件包括车辆制动器和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手动缓解装置,所述手动缓解装置用于在所述车辆制动器处于停放制动状态时释放所述车辆制动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对停放制动状态下的车辆制动器实施缓解时,所需作用力较小,有效地减少了因为停放制动缓解不到位可能造成的车轮和铁轨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手动缓解装置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手动缓解装置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手动缓解装置处于初始位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手动缓解装置处于释放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车辆包括车辆制动组件,所述车辆制动组件包括车辆制动器及手动缓解装置,所述手动缓解装置用于在所述车辆制动器处于停放制动状态时释放所述车辆制动器。
所述车辆制动组件相对所述轨道车辆的安装位置,以及所述车辆制动器和所述手动缓解装置的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现有技术熟练掌握,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制动器的手动缓解装置100包括支座10、导向柱20以及操作件30。
所述支座10用于将所述手动缓解装置100固定在车辆的转向架上(未示出)。
所述导向柱20设置为在其径向Y上与所述支座10相对静止,在其轴向X上可相对所述支座10移动,所述导向柱20的第一端201设有挡块21,所述导向柱20的第二端202设有连接线缆40的配合部22,所述线缆40用于连接所述车辆制动器。
所述操作件30包括操作部31和驱动部32,所述操作件30与所述支座10通过枢轴11连接,当通过所述操作部31向所述挡块方向转动操作件30时,所述驱动部32推动所述挡块21并带动所述导向柱20和线缆40移动,具体地,当所述操作部31向所述挡块21方向转动时,所述驱动部32推动所述挡块21并带动所述配合部22和线缆40向所述枢轴11靠近。
结合图3、图4所示,所述枢轴11与所述驱动部32在所述挡块21的作用点B的距离S1小于所述枢轴11与所述操作部31的施力点A的距离S2。即,所述驱动部32在所述挡块21上的作用点B与所述枢轴11在所述导向柱20的径向上的距离L1小于所述操作部31的施力点A与所述枢轴11在所述导向柱20径向上的距离L2。
可以理解,通过操作件30的转动,可驱动所述挡块21进行直线运动,挡块21带动线缆40沿导向柱20轴向X运动,线缆40可带动所述车辆制动器,以在所述车辆制动器处于停放制动状态时释放所述车辆制动器。并且,S1小于S2,即L1小于L2,根据杠杆原理,操作部31施加的作用力小于驱动部32对挡块21施加的推力,也就是说,此时只需于操作部31施加较小的作用力便可以得到对挡块21较大的推力。这有效地减小了对停放制动状态下的车辆制动器进行缓解时所需的作用力,以及因为停放制动缓解不到位可能造成的车轮和铁轨的磨损。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导向柱20的径向Y,驱动部32在挡块21上的作用点B至枢轴11的径向距离为L1,操作部31末端的施力点A至枢轴11的径向距离为L2。沿着导向柱20的轴向X,挡块21受到的第一轴向分力为F1,操作部31受到的第二轴向分力为F2。根据杠杆原理,F1*L1=F2*L2,由于L1<L2,则可以得到F1>F2,也就是说,此时仅需为操作部31提供较小的第二轴向分力F2便可使得挡块21得到较大的第一轴向分力为F1,挡块21在第一轴向分力F1的作用下便可带动线缆40轴向运动,本实施方式在保证线缆40顺利运动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操作部31所需作用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1末端的施力点A至枢轴11在所述导向柱20的径向距离L2是驱动部32在挡块21上的作用点B至枢轴11在所述导向柱20的径向距离L1的至少五倍(L2≥5*L1)。
进一步地,综合考虑手动缓解装置100的整体尺寸及操作人员的力量等因素,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操作部31末端的施力点A至枢轴11在所述导向柱20的径向距离L2设置为驱动部32在挡块21上的作用点B至枢轴11在所述导向柱20的径向距离L1的五倍(L2=5*L1),但不以此为限,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块21设置为T型块,挡块21包括与导向柱20的第一端201连接的连接部211及在所述导向柱20径向Y上凸伸出的两个作用部212。
所述操作件30的驱动部32设置为n字型,驱动部32包括分隔设置的两个驱动脚321。当驱动部32配合至挡块21处时,驱动部32套设于连接部211的外侧,驱动部32的末端穿过连接部211而延伸至枢轴11处,两个驱动脚321的侧边分别对应两个作用部212的作用面213设置。
如此,驱动部32与挡块21连接部211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隙,避免驱动部32相对挡块21转动时驱动部32与连接部211之间互相干扰,另外,两个驱动脚321的侧边分别对应两个作用部212的作用面213,可以有效保证挡块21均匀受力地沿着所述导向柱20轴向X稳定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柱20可与所述挡块21一体成形,也可以通过导向柱20的第一端将所述导向柱20与所述挡块21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挡块21与所述驱动部32的作用面213设置为弧面,以保证在驱动部32相对挡块21转动过程中,驱动脚321的侧边始终与弧面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柱20的第二端202处的配合部22设置为由所述第二端202朝向第一端201延伸的凹槽22,所述线缆40的一段可设置于所述凹槽22内,并与所述导向柱20固定连接。这里,例如可以通过线缆40与凹槽22的过盈配合而实现线缆40与导向柱20的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实现线缆40与导向柱20的固定,从而保证导向柱20与线缆40同步运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手动缓解装置100还包括套筒50,所述套筒50呈中空结构,所述套筒50与所述支座10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20部分设置于所述套筒50内,且所述导向柱20可沿所述套筒50定义的轨道往复移动。所述线缆40通过导向柱20部分设于套筒50中并朝远离支座10的方向凸伸出套筒50,连接车辆制动器。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50的内径接近所述导向柱20的外径,如此,当导向柱20带动线缆40运动时,套筒50限位导向柱20及线缆40的运动方向,从而进一步保证导向柱20及线缆40沿着轴向X稳定运动而不产生偏移。另外,套筒50的内表面还形成有一台阶部51,所述台阶部51用于限制导向柱20在所述线缆40伸出套筒50方向脱离所述套筒5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手动缓解装置100还包括波纹罩60,所述波纹罩60的一端连接所述套筒50,另一端连接所述导向柱2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手动缓解装置100还包括限位件70,所述限位件70固设于所述支座10上,限位件70限制了操作件30在车辆震动时晃动而撞击波纹罩60。
以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手动缓解装置100的工作流程更进一步地说明。
所述操作件包括一初始位置和一释放位置,如图3所示,当所述操作件30位于初始位置时,车辆制动器处于停放制动状态,波纹罩60处于压缩状态,操作件30位于靠近波纹罩60的位置,且所述限位件70位于所述操作件30及所述波纹罩60之间,限制所述操作件30向所述波纹罩60的方向运动。
如图4所示,当所述操作件30被驱动地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后,所述车辆制动器由停放制动状态切换至释放状态。在所述操作件30由所述初始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的过程中,操作人员施力于操作件30的操作部31处,操作部31朝远离波纹罩60的方向转动,驱动部32始终作用于挡块21上,带动所述导向柱20、线缆40一起沿所述导向柱20的轴向运动,波纹罩60逐渐被拉伸,线缆40带动车辆制动器实现制动缓解。
可以理解,施加一次缓解动作后,车辆制动器就处于缓解状态。此时停止施加缓解力,线缆40会在车辆制动器内弹簧力的作用下带动导向柱20和挡块21回复至初始位置。需要将车辆制动器重新回复至停放制动状态时,需要向车辆制动器停放制动缸内充入气体,从而使停放制动缸内部机构回位,然后停止充气,车辆制动器便回复到停放制动状态。通过操作件30再次施加停放缓解操作力时便可以再次缓解停放制动状态。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