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105阅读:1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特别是涉及设在摩托车的后部车架上 的把手的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的一例,众所周知的是具有覆盖后部车架的周 围的后部车身罩及后挡泥板,在后部车架的下部设置把手主体,并且在后 挡泥板的侧方形成能够容纳把手主体的突出部,该突出部构成把手的结构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l:特开平08-40339号公报(第2页、第3图)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l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中,后部车身罩在 车辆的侧方具有膨胀,并且把手配置在后部车架的垂直方向下方,在俯视 中后部车架和把手重叠,因此,从后部车身罩的外侧面至把手的车宽方向 的距离变长,在使用者把持把手时难以用力。另外,由于把手配置在后挡 泥板的附近,因此,在把手的内侧附着泥等尘埃,有可能污染把持把手的 使用者的手。另外,由于后部车身罩和后挡泥板的接合部配置在车身侧面, 因此,存在摩托车的外观性降低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解决以上的不良情况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 托车的把手结构,使用者能够可靠地把持把手,且能够防止泥等尘埃附着 在把手上,能够提高摩托车的外观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摩托车的把手结构,其具备后部车架、设置在后部车架上的把手、至少覆盖后部车架的后部车身 罩、安装在后部车架上覆盖后轮上方的后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把手由俯视呈环状从后部车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把手主体、和设于后挡泥板上 覆盖把手主体的下方及内侧的把手罩构成,在把手罩上形成在把手主体内 侧从下方进入上方的把手用凹部。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把手罩上形成 沿把手主体形成壁厚且与把手主体接触的把手接触部。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后挡泥 板上形成收容后轮的后轮用凹部,在把手罩上形成在后轮用凹部和把手用 凹部之间向下方突出的凸部。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 于,在后部车身罩上形成与把手罩的侧面形状对应的切口部。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 于,后部车身罩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后部车身罩和后挡泥板及 把手罩的接合部配置在车身下方。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把手由俯视呈环状从 后部车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的把手主体、和设于后挡泥板上覆盖把手 主体的下方及内侧的把手罩构成,在把手罩上形成在把手主体的内侧从下 方进入上方的把手用凹部,因此,由于把手配置在后部车身罩的外侧面附 近,所以从后部车身罩的外侧面到把手的车宽方向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用 者能够可靠地把持把手。另外,由于把手离开后轮而配置,因此可以防止 泥等尘埃附着在把手上。另外,由于把手主体由把手罩覆盖,所以能够提 高摩托车的外观性。另外,由于在把手罩上形成把手用凹部,因此使用者 可以容易地握住把手,可以提高摩托车的操控。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在把手罩上形成 沿把手主体形成壁厚且与把手主体接触的把手接触部,因此,把手主体和 把手罩的接触部分变多,所以能够提高把手罩的强度。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在后挡泥板上形 成收纳后轮的后轮用凹部,在把手罩上形成在后轮用凹部和把手用凹部之 间向下方突出的凸部,故从后轮飞散的泥等尘埃由凸部阻挡,因此,能够 可靠地防止泥等尘埃附着在把手上。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在后部车身罩上形成与把手罩的侧面形状对应的切口部,故不会对后部车身罩的侧面形状 造成影响,因此,不会降低摩托车的外观性,可以将把手配置在从后部车 架离开的位置上。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后部车身罩的下 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后部车身罩和后挡泥板及把手罩的接合部配置 在车身下方,故接合部不会向外部露出,因此,不会降低摩托车的外观性, 而可以将把手配置在从后部车架离开的位置上。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把手及周边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把手及周边构成的俯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把手及周边构成的侧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把手及周边构成的底视图;图6是图3的A-A线剖面图;图7是图3的B-B线剖面图。符号说明IO摩托车11车架15前轮16发动机18后轮30主架33座位横档(后部车架) 34侧架(后部车架) 35角板(后部车架) 40侧壳(后部车身罩) 41后壳(后部车身罩) 42切口部 50后挡泥板51后轮用凹部70把手71把手主体72把手罩73把手用凹部74把手接触部75凸部76接合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 明。另外,图是以符号方向为观看方向的图。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用 于说明图1所示的把手及周边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把手及周 边构成的俯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把手及周边构成的侧视图,图5是图 2所示的把手及周边构成的底视图,图6是图3的A-A线剖面图,图7是 图3的B-B线剖面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根据驾 驶员的观看方向,将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 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摩托车10如图1所示,具备车架11、被车架11的头管12可以旋 转地支承的前叉13、安装在前叉13上端部的手柄14、被前叉13的下端 部可以旋转地支承的前轮15、安装在车架11的下方的发动机16、在发动 机16的后侧被车架11可以上下摆动地支承的摆臂17、被摆臂17的后端 部可旋转地支承的后轮18、配设于摆臂17和车架11间的后缓冲垫19、 配置于车架ll的上部的燃料箱20、设于燃料箱20后侧的座位21。另外, 图中的符号22是前照灯、23是前壳、24是前挡泥板、25是侧后视镜、26 是主支架、27是侧支架、28是后支架、29是尾灯。车架ll如图l及图2所示,具备从头管12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的 主架30、从主架30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发动机支架31、在主架30的下 端部设置的一对枢轴板32、 32、从主架30的中间部向后方延伸的一对座位横档(后部车架)33、 33、将枢轴板32和座位横档33连接的侧架(后 部车架)34、将座位横档33和侧架34连接的角板(后部车架)35。另外,在车架ll上安装有作为后部车架的座位横档33、侧架34、 覆盖角板35侧方的侧壳(后部车身罩)40及后壳(后部车身罩)41。另外,在一对座位横档33、 33的上部设有横跨车宽方向的横梁36, 在该横梁36上,通过螺栓37a及螺母37b结合有覆盖后轮18的上方的后 挡泥板50 (参照图6)。另外,在后挡泥板50的内侧形成收纳后轮18的 后轮用凹部51。发动机16具备曲轴箱60、与曲轴箱60的上端部结合的气缸61、 与气缸61的上端部结合的气缸盖62、与气缸盖62的上端部结合的盖罩 63。另外,在设于曲轴箱60的输出轴64上安装有主动链轮65,通过在主 动链轮65和设于后轮18上的从动链轮18a上巻挂传动链66,将发动机 16的驱动力传递给后轮18。另外,图中的符号67是气化器、68是排气管、 69是消声器。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 图7所示,在作为后部车架的座位横档 33、侧架34、及角板35上设置把手70。该把手70由俯视呈环状从角板 35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把手主体71、和设于后挡泥板50上覆盖 把手主体71的下方及环状部分的内侧的把手罩72构成。把手主体71是截面圆形的管状构件,俯视形成大致-形状。另外, 把手主体71的前端部与角板35的下面接合,后端部与角板35的角部接 合。还有,把手主体71的中间部与把手罩72的上面接触。把手罩72与后挡泥板50的左侧面一体形成,在该把手罩72上形成 在把手主体71的环状部分内侧从下方进入上方的把手用凹部73。在把手罩72上形成沿把手主体71的中间部壁厚地形成,且与把手主 体71的中间部的下部接触的把手接触部74。另外,在把手罩72上形成在后轮用凹部51和把手用凹部73之间向 下方突出的凸部75。另外,在后壳41的下部形成与把手罩72的侧面形状对应的切口部42。 由此,由于把手罩72的侧面部分嵌合在该切口部42,因此,在后壳41 和把手罩72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另外,后壳41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该弯曲的后壳41的下端缘与把手罩72的接合部76配置在车身下方。换言之,接合部76以与 路面相向的方式配置。此外,后壳41的下端缘与在把手罩72的把手接触 部74的外侧面形成的接合用台阶部74a接触。由此,防止使用者在把持 把手70时,在后壳41和把手罩72间产生上下方向的间隙。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把手70由俯视呈 环状从角板3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把手主体71、和设于后挡泥板50 上覆盖把手主体71的下方及内侧的把手罩72构成,在把手罩72上形成 在把手主体71内侧从下方进入上方的把手用凹部73,因此,由于把手70 配置在后壳41的外侧面的附近,所以,从后壳41的外侧面到把手70的 车宽方向的距离变短,使用者能够可靠地把持把手70。另外,由于把手 70离开后轮18而配置,因此能够防止泥等尘埃附着在把手70上。另外, 由于把手主体71由把手罩72覆盖,所以能够提高摩托车10的外观性。 另外,由于在把手罩72上形成把手用凹部73,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握 住把手70,可以提高摩托车IO的操控。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在把手罩72上形成 沿把手主体71壁厚地形成且与把手主体71接触的把手接触部74,因此把 手主体71和把手罩72的接触部分变多,所以可以提高把手罩72的强度。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在后挡泥板50形成 收纳后轮18的后轮用凹部51,在把手罩72上在后轮用凹部51和把手用 凹部73之间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凸部75,故从后轮18飞散的泥等尘埃被 凸部75阻止,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泥等尘埃附着在把手70上。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在后壳41上形成与 把手罩72的侧面形状对应的切口部42,故不会对车身罩41的侧面形状造 成影响,因此不会使摩托车10的外观性降低,可以将把手70配置在离开 座位横档33的位置。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由于后壳41的下端部向 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后壳41和后挡泥板50及把手罩72的接合部76配置 在车身下方,故接合部76不会向外部露出,所以不会使摩托车IO的外观 性降低,可以将把手70配置在离开座位横档33的位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摩托车的把手结构,其具备后部车架、设于所述后部车架上的把手、至少覆盖所述后部车架的后部车身罩、安装在所述后部车架上覆盖后轮的上方的后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由俯视呈环状从所述后部车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把手主体、和设于所述后挡泥板上覆盖所述把手主体的下方及内侧的把手罩构成,在所述把手罩上形成在所述把手主体的内侧从下方进入上方的把手用凹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把 手罩上形成沿所述把手主体形成壁厚且与所述把手主体接触的把手接触 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后挡泥板上形成收纳所述后轮的后轮用凹部,在所述把手罩上形成在所 述后轮用凹部和所述把手用凹部之间向下方突出的凸部。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部车身罩上形成与所述把手罩的侧面形状对应的切口部。
5、 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车身罩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所述后部车身罩和所述后 挡泥板及所述把手罩的接合部配置在车身下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把手结构,使用者能够可靠地把持把手,可以防止泥等尘埃附着在把手上,可以提高摩托车的外观性。本发明的摩托车的把手结构的把手(70)由俯视呈环状从后部车架(3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把手主体(71)、和设于后挡泥板(50)上覆盖把手主体(71)的下方及内侧的把手罩(72)构成。在把手罩(72)上形成在把手主体(71)内侧从下方进入上方的把手用凹部(73)。
文档编号B62J1/28GK101254804SQ200710088479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28日
发明者贇 姜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