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861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更特别地涉及经由物品收纳箱由车体骨架来支撑车座负荷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例如像日本特开平11-139371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那样,机动二轮车设置有下述车座支撑结构,在该车座支撑结构中,物品收纳箱和燃料箱配置于车座下方,车座的负荷经由物品收纳箱和燃料箱由车体骨架支撑。更具体地,物品收纳箱的底部的前部和后部被支撑于车体骨架,并且由于存在为了覆盖燃料箱的上部而形成于后部的罩部,物品收纳箱也经由燃料箱由车体骨架支撑。车座的底板以能够与物品收纳箱的上边缘接触的方式设置。因此,机动二轮车被构造成使得车座负荷经由物品收纳箱的上边缘和物品收纳箱的底部的前部、底部的后部以及罩部由车体骨架支撑。由于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以上述方式构造,必须通过从车座负荷直接作用的上边缘部到由车体骨架支撑的底部的前部、底部的后部和罩部形成肋来加强物品收纳箱,即在整个物品收纳箱上形成肋。这导致不可避免地增大物品收纳箱的重量和尺寸。此外,由于物品收纳箱在底部的前部、底部的后部和罩部三个部位由车体骨架支撑,因此使得车体骨架的支撑结构复杂化。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构思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纳箱的重量和尺寸由此来支撑机动二轮车的车座负荷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提供的本发明将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在该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中,物品收纳箱和燃料箱分别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配置于车座的下方,所述物品收纳箱和所述燃料箱由车体骨架支撑,以经由所述物品收纳箱由所述车体骨架支撑所述车座的负荷,其中,所述物品收纳箱设置有铰链接收部和车座支撑台座,所述铰链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物品收纳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并且所述铰链接收部经由铰链支撑所述车座的前端部;所述车座支撑台座以能够与所述车座的底板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物品收纳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所述车座支撑台座由所述车体骨架支撑。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方面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期望的是,所述物品收纳箱在所述物品收纳箱的底部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和所述车座支撑台座这两个部位被支撑于所述车体骨架。可以优选的是,所述车座支撑台座形成为朝所述燃料箱侧凸出的箱形。
此外,可以期望的是,所述车座支撑台座与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燃料箱的凸缘一起紧固到所述车体骨架,所述凸缘朝所述燃料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突出。可以进一步期望的是,在弹性构件介入所述车座支撑台座和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缘之间的状态下,所述车座支撑台座与所述凸缘一起紧固到所述车体骨架。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由于与车座的底板接触以支撑车座负荷的物品收纳箱的车座支撑台座由车体骨架支撑,因此仅需要加强车座支撑台座而不需要加强物品收纳箱的整个结构。因此,能够减小物品收纳箱的重量和尺寸。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功能和优势从下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变得明 显。


[图I]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I中的物品收纳箱、燃料箱和后骨架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 III截取的放大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 IV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中的线V- V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即实施方式。还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诸如“上”、“下”、“左”、“右”等指示方向的用词基于附图中示出的状态或者诸如图I示出的机动二轮车的立着的状态。在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的图I示出的机动二轮车中,小型机动二轮车10包括底梁式(underbone-shaped)车体骨架11。在车体骨架11中,一个主骨架13从用作前头部的转向管12的后部向下延伸,左右一对后骨架14从主骨架13的位于车辆下部的部分朝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前叉15和车把16 —起以能够向左和向右枢转的方式支撑于转向管12,前轮17能枢转地支撑于前叉15的末端。由主骨架13的位于车辆的下方中部的部分通过连杆构件18能枢转地支撑动力单元19,从而动力单元19能够绕枢轴2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动力单元19是小型机动二轮车中通常使用的动力单元,并包括一体的发动机21和传动装置22。后轮23直接能枢转地支撑于传动装置22的后部。后悬挂单元24沿上下方向布置于传动装置22的后部和后骨架14之间。通过后悬挂单元24,以吸收振动的方式悬挂动力单元19和后轮23。在车体骨架11中,车座25以能打开或关闭的方式设置于后骨架14上方。在车座25下方,容纳诸如头盔等物品的物品收纳箱38配置于车辆的前侧,燃料箱39配置于车辆的后侧。当车座25打开时,可以将物品放入物品收纳箱38中以及从物品收纳箱38中取出物品。此外,车体骨架11和动力单元19的前部被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骨架罩26完全地覆盖,以改善外观并保护内部设备。发动机21被构造成使得汽缸总成28从曲柄轴箱27的前部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向前倾斜并延伸。传动装置22以从曲柄轴箱27的左侧向后延伸的方式与曲柄轴箱27 —体地设置。汽缸总成28包括从曲柄轴箱27侧依次叠放的汽缸体29、汽缸盖30和汽缸盖罩31。向汽缸盖30的未示出的进气口供给混合物(燃料-空气混合物)的发动机进气系统33配置于汽缸总成28和曲柄轴箱27的上方。发动机进气系统33包括空气滤清器34、出口软管35、节流阀体36、进气管37和未示出的燃料喷射装置。进气管37的一端连接到在汽缸盖30的上部开口的进气口。节流阀体36连接到进气管37的另一端并增大或减少将供给到汽缸盖30的进气口的吸入的空气的量。燃料喷射装置竖立地安装于进气管37的上部,以从燃料箱39向汽缸盖30的进气口喷射预定量的燃料。空气滤清器34通过螺栓等固定于传动装置22的上部。空气滤清器34和节流阀体36由出口软管35联接。空气滤清器34吸入外部空气,利用未示出的过滤器从空气中去 除灰尘等,并将清洁的空气作为吸入的空气导引至节流阀体36。未不出的排气口开口于汽缸盖30的下表面。未不出的排气管从排气口向后延伸,排气消声器40联接到排气管的后端。排气口、排气管和排气消声器40构成发动机排气系统。发动机排气系统和发动机进气系统33与动力单元19 一起绕枢轴2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左右一对后骨架14沿着物品收纳箱38的左侧和右侧延伸,朝向位于物品收纳箱38的后壁38A的上部和燃料箱39的前部之间的部分朝后上方倾斜地升高,然后在大致水平的方向上向后延伸。跨接管41在位于物品收纳箱38的后壁38A的上部和燃料箱39的前部之间的位置布置于该一对后骨架14之间。如图2所示,凸缘42绕大致整周与燃料箱39 —体地形成。在凸缘42中,朝车体前方突出的凸缘前部42A布置于跨接管41上。凸缘前部42A以稍后说明的方式紧固。凸缘42的凸缘后部42B固定到后骨架14。通过凸缘前部42A和凸缘后部42B,燃料箱39由后骨架14来支撑。如图I所示,骨架安装部43安装于物品收纳箱38的底部前侧,朝车体后方凸出的车座支撑台座44在后壁38A的上部与后壁38A —体地形成。如图3所示,车座支撑台座44包括左右一对台座侧壁部45、与两个台座侧壁部45的下部和物品收纳箱38的后壁38A —体的台座底部46以及与台座底部46的后部和两个台座侧壁部45 —体的台座后壁部47,并且形成为提供箱形外观。如图I和图2所示,骨架安装部43被固定到在左右一对后骨架14之间伸张的撑杆48。如图3和图5所示,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底部46布置于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的上表面上,并且与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 —起由螺栓49和螺母50固定到安装于跨接管41的安装支架51。因此,物品收纳箱38在两个部位、即骨架安装部43和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底部46由后骨架14支撑。弹性构件52设置于螺栓49的对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底部46加压的头部和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之间。更具体地,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底部46经由位于台座底部46和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之间的弹性构件52借助于螺栓49和螺母50安装到跨接管41的安装支架51。如图4所示,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底部46与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 —起由多个(例如两个)螺栓49紧固到跨接管41的安装支架51。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图I示出的车座25具有包括驾驶员座和乘客座的双座结构,但是车座25也可以具有仅包括驾驶员座的单座结构。车座25的前端部以能够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枢转的方式通过铰链53能枢转地支撑于物品收纳箱38的铰链接收部54。车座25从物品收纳箱38和燃料箱39的上侧覆盖物品收纳箱38和燃料箱39,物品收纳箱38的上部开口 55以通过枢转车座25来打开或关闭的方式设置。
车座25的后端部与布置于后骨架14的后端部之间的后桥56接触并由后桥56支撑,并使用未示出的设置用于后桥56的锁定机构与后桥56接合或者从后桥56分开。车座25的底板57 (图5)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与设置于物品收纳箱38的后壁38A的上部的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侧壁部45接触并由台座侧壁部45支撑。因此,如图I所示,作用于车座25的负荷经由物品收纳箱38的铰链接收部54、骨架安装部43和撑杆48由车体骨架11支撑。负荷也经由物品收纳箱38的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侧壁部45、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和跨接管41由车体骨架11支撑。负荷还经由后桥56由车体骨架11支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座支撑台座44的与车座25的底板57接触的台座侧壁部45由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肋58和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肋59来加强,肋58和肋59以图3和图4示出的方式与台座侧壁部45 —体地形成于台座侧壁部45内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和配置,能够获得下述有利的功能和效果(I)至
(6)。(I)由于与车座25的底板57接触以支撑车座负荷的物品收纳箱38的车座支撑台座44经由安装支架51和跨接管41由后骨架14支撑,因此仅需要使用肋58和肋59来加强车座支撑台座44而不需要加强物品收纳箱38的整个结构,由此能够减小物品收纳箱38的重量和尺寸。另外,由于能够减小物品收纳箱38的尺寸,因此物品收纳箱38很少影响诸如后骨架14或车座25等布置于物品收纳箱38的外周部的组件或部件。(2)物品收纳箱38在两个部位、即骨架安装部43和车座支撑台座由后骨架14支撑。该结构能够简化通过车体骨架11来支撑物品收纳箱38的结构。(3)与车座25的底板57接触以支撑车座负荷的物品收纳箱38的车座支撑台座44形成为箱形,因此,物品收纳箱38的刚度增大,并且能够改善抵抗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振动和倾斜的强度。(4)物品收纳箱38的车座支撑台座44通过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固定到跨接管41。即使跨接管41具有筒状结构,通过在跨接管41和车座支撑台座44之间介入平的凸缘前部42A能够确保将车座支撑台座44安装到跨接管41。(5)在弹性构件52介入车座支撑台座44和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之间的状态下,与车座25的底板57接触的物品收纳箱38的车座支撑台座44与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 一起紧固到跨接管41。根据该配置,即使发动机21的振动通过后骨架14和跨接管41传递到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弹性构件52也能够吸收振动。结果,能够防止发动机21的振动传递到车座25。(6)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仅物品收纳箱38的与车座25的底板57接触的车座支撑台座44中的台座侧壁部45需要与车座25的底板57接触。因此,仅需要提高台座侧壁部45相对于车座25的底板57的尺寸精度。该配置有利于制造物品收纳箱38。上文中,虽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如果物品收纳箱38可以构造成使得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底部46的大致整个表面与燃料箱39的凸缘前部42A接触,那么车座支撑台座44的台座底部46与凸缘前部42A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改善车座支撑台座44的耐久性。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在该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中,物品收纳箱和燃料箱分别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配置于车座的下方,所述物品收纳箱和所述燃料箱由车体骨架支撑,以经由所述物品收纳箱由所述车体骨架支撑所述车座的负荷, 其中,所述物品收纳箱设置有铰链接收部和车座支撑台座,所述铰链接收部设置于所述物品收纳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并且所述铰链接收部经由铰链支撑所述车座的前端部;所述车座支撑台座以能够与所述车座的底板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物品收纳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所述车座支撑台座由所述车体骨架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收纳箱在所述物品收纳箱的底部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和所述车座支撑台座这两个部位被支撑于所述车体骨架。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支撑台座形成为朝所述燃料箱侧凸出的箱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支撑台座与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燃料箱的凸缘一起紧固到所述车体骨架,所述凸缘朝所述燃料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弹性构件介入所述车座支撑台座和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缘之间的状态下,所述车座支撑台座与所述凸缘一起紧固到所述车体骨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凸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物品收纳箱的所述车座支撑台座的大致整个表面接触。
全文摘要
一种机动二轮车(10)的车座支撑结构,其以如下方式构造物品收纳箱(38)和燃料箱(39)分别在车座(25)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配置于车座(25)的下方,物品收纳箱和燃料箱由后骨架(14)支撑,以经由物品收纳箱由后骨架支撑车座(25)的负荷。物品收纳箱设置有铰链接收部(54)和车座支撑台座(44),铰链接收部设置于物品收纳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并且铰链接收部用于经由铰链(53)支撑车座的前端部;车座支撑台座以能够与车座的底板(57)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物品收纳箱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车座支撑台座由后骨架支撑。
文档编号B62J9/00GK102639392SQ201080054159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0日
发明者增田隆信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