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5350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特别是一种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大都是脚蹬链轮驱动的,脚蹬一圈只有半圈做功,所以驱动力量不大,遇到坡道,人出力受限,车速很慢。现有的自行车常常发生脱链和卡链故障。现有的后轮驱动自行车,人骑时,上身须前倾或直挺,这样不舒适易疲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自行车的上述缺陷,设计一种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骑行舒适不易疲劳、加速快、速度快,坡道行使给力大,手脚双动更健身。·[0004]本实用新型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I至图8示。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 3-2 ;圆球43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如图I示,前车轮I为传统自行车车轮或为电动机式车轮,前车轮I安装在前杈2中;如图3不,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3的下部固定。如图2示,轴42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 3-2和圆球43,轴42与圆球43固定,轴42放置于径向缺口 3-2 ;在轴42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42-1、右圆弧形滑板42-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2_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2-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0、右脚蹬41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0、右脚蹬41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如图3示,联接圆杆5的下端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与圆球43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如图I示,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6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杆5的头部是一块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I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环圈5-2隔一环沟5-3包围。如图I示。推拉管12下部有径向缺口 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_1的下部环沟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径向缺口 12_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径向缺口 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_1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此机构的具体结构原理与现有的按压式签字笔的相同,在此不赘述。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如图I示,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37-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37-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27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27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27的高低也能调整;载物架30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28-1、右(按图6定义)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9联结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的左、右两侧。如图I示,滑块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外周面,并且滑块38与前部滑杆37-3配成滑动配合;一号连杆25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8与转套6的边耳6_1联接, 且使一号连杆25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如图I、图4、图5示,一号连杆25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8中圆柱38-2上,然后用拧在中圆柱38-2头部的中螺母45挡住,并使一号连杆25与中圆柱38-2配成转动配合;上齿板36的前端(朝车前进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块38上圆柱38-1上,然后用拧在上圆柱38-1头部的上螺母44挡住,并使上齿板36与上圆柱38_1配成转动配合;下齿板35的前端(朝车前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块38下圆柱38-3上,然后用拧在下圆柱38-3头部的下螺母46挡住,并使下齿板35与下圆柱38_3配成转动配合;使上齿板36的后部有齿部分和下齿板35的后部有齿部分夹持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在上齿板36的后端下侧面固定上磁铁32a,在下齿板35的后端上侧面固定下磁铁32b,上磁铁32a与下磁铁32b隔间隔相互吸引;如图I不,上齿板36的齿向车前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上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下齿板35的齿向车后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下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一个一号后车轮31a,如图6示,后车轴34a穿过后车轮31a和棘轮33a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从图I看,棘轮33a的齿顺着顺时针方向(从图I看)倾斜一角度;后斜杈28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28-1、水平后杈37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37-1均用一号轴承47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左端,后斜杈28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28-2、水平后杈37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37-2均用二号轴承48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右端。或者,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二号后车轮31b_l和三号后车轮31b_2,如图7示。框架52 (按图8定义)的左边与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及水平后杈37的左(按图8定义)杈枝37-1固定,框架52的右边与后斜杈28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28_2及水平后杈37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37-2固定;差速器53的外壳固定在框架52内;二号后车轴34b-l的右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二号后车轮31b-l、左轴承49后与差速器53的左输出转轴(图中未画)联接,二号后车轴34b-l的左端与后与二号后车轮31b-l的中心固定,左轴承49安装在左杈枝37-1和左杈枝28-1 ;三号后车轴34b_2的左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三号后车轮31b-2、右轴承50、二号棘轮33b、联轴套51后与差速器53的右输出转轴(图中未画)联接,三号后车轴34b-2的右端与三号后车轮3lb-2的中心固定,右轴承50安装在右杈枝37-2和右杈枝28-2,三号后车轴34b-2不接触二号棘轮33b和联轴套51,联轴套51将二号棘轮33b的左端与差速器53的输入转轴(图中未画)联接。如图I示,在推拉管12下部外圆朝向车座27 —侧联结万向球节16,二号连杆17的斜上端与万向球节16联系;如图I图8示,螺销21穿过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并与其焊接;三号连杆22的左端套在螺销21上并与其配成转动配合,三号连杆22的左(按图I定义)端右(按图8定义)侧面与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按图I定义)左(按图8定义)侧面光滑贴合,三号连杆22的左(按图I定义)端的左(按图8定义)侧面有若干小牙齿,每个牙齿的长方向沿三号连杆22左端的孔22-2的径向;螺栓19从三号连杆22的左端(按图I定义)的螺孔22-1拧入,螺栓19穿过三号连杆22的圆柱19-1插入螺销21的环 槽21-1,且使圆柱19-1能绕环槽21-1滑转;手轮20的中螺孔与螺销21的左部螺杆配合联接,手轮20的右(按图8定义)端面有若干小牙齿,每个牙齿的长方向沿手轮20的径向;如图I示,三号连杆22的右端用三号铰销23联系在挂耳24上,使三号连杆22的右端能绕三号铰销23转动,挂耳24联结在斜樑26的上斜侧面。设置滑块38、上齿板36、下齿板35、棘轮33a/33b的保护罩壳(图中未画),防止它们运动时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异物掉到它们上影响正常骑行。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设置与现有自行车结构及原理相同的刹车装置(图中未画)。如图I示,弹销9插入盲孔5-3时,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结合成一推拉杆,转松手轮20,使二号连杆17上的齿与三号连杆22上的齿分离,二号连杆17与三号连杆22能相对摆转。人骑时,左右脚分别蹬左脚蹬40、蹬右脚蹬41 一起向前,同时双手握住车把15向后拉,轴42转动,这时圆球43在圆管壳3内转动。这样,一号连杆25将推动滑块38连同上齿板36、下齿板35向后运动,上齿板36将在棘轮33a/33b上弹跳地向后滑过,而下齿板35的齿与棘轮33a/33b的齿咬合,推动棘轮33a/33b逆时针(从图I看)转动,车向前行。当双手握住车把15向前推,若左脚蹬40、右脚蹬41上的扣带扣着人脚,双脚向后拉,这样手脚并用,使一号连杆25拉动滑块38连同上齿板36、下齿板35向前运动,下齿板35将在棘轮33a/33b上弹跳地向后滑过,而上齿板36的齿与棘轮33a/33b的齿咬合,拉动棘轮33a/33b逆时针(从图I看)转动,车向前行。所述推拉的活动的最大范围,是板5_1前边、后边分别接触环圈5-2内沿形成的空间。在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结合成一操纵杆时,脚可停放在放脚板39上歇息,只用手推拉驱动骑行。在弹销9插入盲孔5-3时,按一下按钮14立即松手,推杆13上弹使弹销9拔出盲孔5-3,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能相对摆动,然后,转紧手轮20,使二号连杆17上的齿与三号连杆22上的抵合,二号连杆17与三号连杆22不能相对摆转,这样推拉管12被限制前后摆动。这种情况下,人只用双脚驱动,并用手握车把15掌控方向骑行。若要再用手推拉驱动,先转松手轮20,再向下按住按钮14,然后前后推拉推拉管12,弹使弹销9下端在板5-1的半圆面上滑动,一旦对准盲孔5-3,弹销9就在二号弹簧10弹力作用下,立即插入盲孔5-3,推拉管12和联接圆杆5又结合成一操纵杆,最后放开按钮14。无论是在上述的手脚同时驱动骑行、只用双手驱动、只用双脚驱动哪一种驱动下骑行转向时,都象骑现有的传统的自行车一样用手转动转动车把实现。如图2示,转弯时,轴42在圆管壳3的向缺口 3-2内水平(相对于图I说)转动,联接在轴42左圆弧形滑板42-1、右圆弧形滑板42-2分别在脚蹬架4的左枝4-1的滑槽、脚蹬架4的右枝4_2的滑槽内滑转,脚蹬架4总不会左右摆动,不影响双脚的正常蹬拉左脚蹬40和右脚蹬41的运动。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I.传统自行车,单用脚蹬转,而且脚每蹬转一圈只有半圈能发力。而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改变了传统的自行车蹬转的骑行方式,手脚并用,而且手脚来回运动均能发力,驱动力比传统自行车的大得多,所以能比传统自行车获得高得多的加速度和骑行速度,且爬坡能力比传统自行车强得多。手脚并用还比传统自行车更好的健身。2.传统自行车靠链条传动,链条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均有摩擦,且链条传动刚性差,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齿板与棘轮之间的摩擦力比链条传动中链条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总摩擦力小,而且齿板与棘轮传动刚性强,所以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效率比传统自行车的高。 3、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的脚蹬在车座前下方,人骑时自然微向后仰靠住车座的靠背很舒适,较长时间骑行也不会疲劳。4.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不存在掉链问题。5.以上优点,使其应用前景广阔,并容易推广。

I.图I是所述的结构示意图;2.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3.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4.图4是图I中一号连杆25、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滑块38、上齿板36或下齿板35的俯视图;5.图5是图I的C-C剖面图;6.图6是图I的D-D剖面放大图;7.图7是图I的E-E剖面放大图;8.图8是图I的F-F剖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I至图8示。如图3示,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如图2示,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 3-2 ;圆球43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如图I示,前车轮I为传统自行车车轮或为电动机式车轮,前车轮I安装在前杈2中;如图3不,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3的下部固定。如图2示,轴42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 3_2和圆球43,轴42与圆球43固定,轴42放置于径向缺口 3-2 ;在轴42的两端分别联结左(按车前行方向定义)圆弧形滑板42-1、右圆弧形滑板42-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2_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2-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0、右脚蹬41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0、右脚蹬41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如图3示,联接圆杆5的下端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与圆球43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如图I示,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6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杆5的头部是一块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I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环圈5-2隔一环沟5-3包围。如图I示。推拉管12下部有径向缺口 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_1的下部环沟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径向缺口 12_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径向缺口 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_1 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此机构的具体结构原理与现有的按压式签字笔的相同,在此不赘述。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如图I示,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37-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37-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27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27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27的高低也能调整;载物架30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28-1、右(按图6定义)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9联结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的左、右两侧。如图I示,滑块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外周面,并且滑块38与前部滑杆37-3配成滑动配合;一号连杆25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8与转套6的边耳6_1联接,且使一号连杆25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如图I、图4、图5示,一号连杆25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8中圆柱38-2上,然后用拧在中圆柱38-2头部的中螺母45挡住,并使一号连杆25与中圆柱38-2配成转动配合;上齿板36的前端(朝车前进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块38上圆柱38-1上,然后用拧在上圆柱38-1头部的上螺母44挡住,并使上齿板36与上圆柱38_1配成转动配合;下齿板35的前端(朝车前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块38下圆柱38-3上,然后用拧在下圆柱38-3头部的下螺母46挡住,并使下齿板35与下圆柱38_3配成转动配合;使上齿板36的后部有齿部分和下齿板35的后部有齿部分夹持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在上齿板36的后端下侧面固定上磁铁32a,在下齿板35的后端上侧面固定下磁铁32b,上磁铁32a与下磁铁32b隔间隔相互吸引;如图I不,上齿板36的齿向车前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上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下齿板35的齿向车后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下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0042]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一个一号后车轮31a,如图6示,后车轴34a穿过后车轮31a和棘轮33a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从图I看,棘轮33a的齿顺着顺时针方向(从图I看)倾斜一角度;后斜杈28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28-1、水平后杈37的左(按图6定义)杈枝37-1均用一号轴承47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左端,后斜杈28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28-2、水平后杈37的右(按图6定义)杈枝37-2均用二号轴承48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右端。或者,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二号后车轮31b_l和三号后车轮31b_2,如图7示。框架52 (按图8定义)的左边与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及水平后杈37的左(按图8定义)杈枝37-1固定,框架52的右边与后斜杈28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28_2及水平后杈37的右(按图8定义)杈枝37-2固定;差速器53的外壳固定在框架52内;二号后车轴34b-l的右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二号后车轮31b-l、左轴承49后与差速器53的左输出转轴(图中未画)联接,二号后车轴34b-l的左端与后与二号后车轮31b-l的中心固定,左轴承49安装在左杈枝37-1和左杈枝28-1 ;三号后车轴34b_2的左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三号后车轮31b-2、右轴承50、二号棘轮33b、联轴套51后与差速器53的右输出转轴(图中未画)联接,三号后车轴34b-2的右端与三号后车轮3lb-2的中心固定,右轴承50安装在右杈枝 37-2和右杈枝28-2,三号后车轴34b-2不接触二号棘轮33b和联轴套51,联轴套51将二号棘轮33b的左端与差速器53的输入转轴(图中未画)联接。如图I示,在推拉管12下部外圆朝向车座27 —侧联结万向球节16,二号连杆17的斜上端与万向球节16联系;如图I图8示,螺销21穿过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并与其焊接;三号连杆22的左端套在螺销21上并与其配成转动配合,三号连杆22的左(按图I定义)端右(按图8定义)侧面与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按图I定义)左(按图8定义)侧面光滑贴合,三号连杆22的左(按图I定义)端的左(按图8定义)侧面有若干小牙齿,每个牙齿的长方向沿三号连杆22左端的孔22-2的径向;螺栓19从三号连杆22的左端(按图I定义)的螺孔22-1拧入,螺栓19穿过三号连杆22的圆柱19-1插入螺销21的环槽21-1,且使圆柱19-1能绕环槽21-1滑转;手轮20的中螺孔与螺销21的左部螺杆配合联接,手轮20的右(按图8定义)端面有若干小牙齿,每个牙齿的长方向沿手轮20的径向;如图I示,三号连杆22的右端用三号铰销23联系在挂耳24上,使三号连杆22的右端能绕三号铰销23转动,挂耳24联结在斜樑26的上斜侧面。设置滑块38、上齿板36、下齿板35、棘轮33a/33b的保护罩壳(图中未画),防止它们运动时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异物掉到它们上影响正常骑行。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设置与现有自行车结构及原理相同的刹车装置(图中未画)。
权利要求1.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其特征是 圆管壳(3)由圆柱管和上盖、下底联结组成,所述上盖有一长条形孔(3-1),长条形孔(3-1)的长方向既与上盖的径向重合,又与车长方向一致;圆管壳(3)有一对对称径向缺口(3-2);圆球(43)置于圆管壳(3)内,并与圆管壳(3)的内圆、圆管壳(3)的上盖的下平面、圆管壳(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转动配合; 前车轮(I)为传统自行车车轮或为电动机式车轮,前车轮(I)安装在前杈(2中);前杈(2)的上端由圆管壳(3)的下底插入圆管壳(3)内,前杈(2)处于圆管壳(3)的下底之中的外圆与圆管壳(3)的下底配成转动配合,前杈(2)的上端与圆球(43)的下部固定; 轴(42)沿径向穿过圆管壳(3)的径向缺口 (3-2)和圆球(43),轴(42)与圆球(43)固定,轴(42)放置于径向缺口(3-2);在轴(42)的两端分别联结左圆弧形滑板(42-1)、右圆弧形滑板(42-2),脚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与左圆弧形滑板(42)-1配成转动配合,脚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与右圆弧形滑板(42-2)配成转动配合;左脚蹬(40)、右脚蹬(41)分别安装在脚蹬架(4)后部的左侧、右侧,左脚蹬(40)、右脚蹬(41)均带有可调节松紧的扣带; 联接圆杆(5)的下端通过圆管壳(3)的上盖的长条形孔(3-1)与圆球(43)固定,联接圆杆(5)既能在长条形孔(3-1)内前后活动,又能转动;转套(6)用一号螺母(7)安装在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和圆台,转套¢)与联接圆杆(5)中部外圆配成转动配合;联接圆杆(5)的头部是一块板(5-1),板(5-1)的头是一半圆形,从半圆的斜上顶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对称中心面过联接圆杆(5)的直径方向,且板(5-1)板厚的对称中心面与前车轮(I)的直径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环圈(5-2)隔一环沟(5-3)包围; 推拉管(12)下部有径向缺口(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1)的下部环沟(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触环沟(5-2)底,使板(5-1)插入径向缺口(12_1),用一号铰销(8)将推拉管(12)下部与板(5-1)联系,板(5-1)与径向缺口(12-1)配成转动配合,使推拉管(12)能与板(5-1)相对摆转;按钮(14)、推杆(13)、推拉管(12)上部、一号弹簧(11)组成伸缩机构,若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向下伸时,再按一下按钮(14),推杆(13)将向上回缩;弹销(9)的上端台处于推杆(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号弹簧(10)上端顶住空腔(13-1)的内顶,二号弹簧(10)的下端抵住弹销(9)的上端面,弹销(9)下部外圆与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动配合,弹销(9)的斜下端为半圆球。横向车把(15)联结在推拉管(12)头部左右两侧; 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前端均与圆管壳(3)的外圆固定,前部滑杆(37-3)的横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导圆弧,前部滑杆(37-3)在脚蹬架(4)斜下部之上;车座(27)安装在所述三角形车架的顶点,车座(27)带有可调整角度的靠背、带有减振装置,车座(27)的高低也能调整;载物架(30)用左、右两个支杆(29)分别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右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脚板(39)联结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_3)的左、右两侧; 滑块(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杆(37-3)外周面,并且滑块(38)与前部滑杆(37-3)配成滑动配合;一号连杆(25)的斜上端用二号铰销(18)与转套(6)的边耳(6_1)联接,且使一号连杆(25)能与边耳(6-1)相对转动;一号连杆(25)的斜下端套在滑块(38)中圆柱(38-2)上,然后用拧在中圆柱(38-2)头部的中螺母(45)挡住,并使一号连杆(25)与中圆柱(38-2)配成转动配合;上齿板(36)的前端套在滑块(38)上圆柱(38_1)上,然后用拧在上圆柱(38-1)头部的上螺母(44)挡住,并使上齿板(36)与上圆柱(38-1)配成转动配合;下齿板(35)的前端套在滑块(38)下圆柱(38-3)上,然后用拧在下圆柱(38_3)头部的下螺母(46)挡住,并使下齿板(35)与下圆柱(38-3)配成转动配合;使上齿板(36)的后部有齿部分和下齿板(35)的后部有齿部分夹持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在上齿板(36)的后端下侧面固定上磁铁(32a),在下齿板(35)的后端上侧面固定下磁铁(32b),上磁铁(32a)与下磁铁(32b)隔间隔相互吸引;上齿板(36)的齿向车前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上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下齿板(35)的齿向车后方向倾斜,与一号棘轮(33a)或二号棘轮(33b)下部的齿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一个一号后车轮(31a),后车轴(34a)穿过后车轮(31a)和棘轮(33a)的中心并与它们固定,棘轮(33a)的齿顺着顺时针方向倾斜一角度;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水平后杈(37)的左杈枝(37-1)均用一号轴承(47)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左端,后斜杈(28)的右杈枝(28-2)、水平后杈(37)的右杈枝(37_2)均用二号轴承(48)安装于后车轴(34a)的右端; 或者,所述手脚双驱无链自行车有二号后车轮(31b-l)和三号后车轮(31b-2),框架(52)的左边与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及水平后杈(37)的左杈枝(37_1)固定,框架(52)的右边与后斜杈(28)的右杈枝(28-2)及水平后杈(37)的右杈枝(37_2)固定;差速器(53)的外壳固定在框架(52)内;二号后车轴(34b-l)的右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二号后车轮(31b-l)、左轴承(49)后与差速器(53)的左输出转轴联接,二号后车轴(34b-l)的左端与后与二号后车轮(31b-l)的中心固定,左轴承(49)安装在左杈枝(37-1)和左杈枝(28-1);三号后车轴(34b-2)的左端依次同轴心地穿过三号后车轮(31b-2)、右轴承(50)、二号棘轮(33b)、联轴套(51)后与差速器(53)的右输出转轴联接,三号后车轴(34b-2)的右端与三号后车轮(31b-2)的中心固定,右轴承(50)安装在右杈枝(37-2)和右杈枝(28-2),三号后车轴(34b-2)不接触二号棘轮(33b)和联轴套(51),联轴套(51)将 二号棘轮(33b)的左端与差速器(53)的输入转轴联接; 在推拉管(12)下部外圆朝向车座(27) —侧联结万向球节(16),二号连杆(17)的斜上端与万向球节(16)联系;螺销(21)穿过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并与其焊接;三号连杆(22)的左端套在螺销(21)上并与其配成转动配合,三号连杆(22)的左端右侧面与二号连杆(17)的斜下端左侧面光滑贴合,三号连杆(22)的左端的左侧面有若干小牙齿,每个牙齿的长方向沿三号连杆(22)左端的孔(22-2)的径向;螺栓(19)从三号连杆(22)的左端的螺孔(22-1)拧入,螺栓(19)穿过三号连杆(22)的圆柱(19-1)插入螺销(21)的环槽(21-1),且使圆柱(19-1)能绕环槽(21-1)滑转;手轮(20)的中螺孔与螺销(21)的左部螺杆配合联接,手轮(20)的右端面有若干小牙齿,每个牙齿的长方向沿手轮(20)的径向;三号连杆(22)的右端用三号铰销(23)联系在挂耳(24)上,使三号连杆(22)的右端能绕三号铰销(23)转动,挂耳(24)联结在斜樑(26)的上斜侧面; 设置滑块(38)、上齿板(36)、下齿板(35)、棘轮(33a)/(33b)的保护罩壳,所述保护罩壳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车架上;设置与现有自行车结构及原 理相同的刹车装置。
专利摘要斜樑、后斜杈、水平后杈联结组成三角形车架。车架的前端与圆管壳固定。前车杈上部、脚蹬架、联接圆杆下部在圆管壳内用铰轴和圆球联系;联接圆杆上部与上部有车把的推拉管下部铰接,推拉管与联接圆杆既能结合成刚体推拉杆,又能前后相对摆转,推拉杆使前车杈拧转实现转向;脚蹬架与推拉杆组成推拉杠杆;前车轮安装在前车杈中。后车轮、棘轮同轴安装在水平后杈中。在水平后杈前部滑杆上有滑块,连杆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推拉杠杆的下部、滑块铰接。上齿板、下齿板前端与滑块铰接,其后部有齿部分上下夹持棘轮,上齿板和下齿板后用磁铁隔间隔相吸。带靠背的车座安装在三角形车架顶端。脚蹬、手推拉杠杆,通过连杆、滑块、齿板驱转棘轮使车前行。
文档编号B62M1/12GK202593777SQ20122022990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刘新广 申请人:刘新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