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起失控前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1554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防弹起失控前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弹起失控前叉。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骑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通过骑行实现绿色环保出行或者强身健体的目的。自行车前叉是自行车结构中的重要部件,其上端与车把相连,下端与前轮配合,组成具有导向功能的前轮结构,现有的中高端自行车前叉一般均具有避震功能,用于提高骑行者在颠簸路面骑行的舒适度。但此类前叉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骑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路面,其颠簸程度不一,从而对前叉所造成的冲击也不相同,为了应对各类冲击,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前叉避震的软硬,以防前叉出现打底现象;当突遇大幅度颠簸时,还常常出现前叉回弹过快导致车头跳动或弹起等现象,给骑行者带来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防弹起失控前叉,以解决上述所存在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防弹起失控前叉,包括立管、连接梁和叉腿,立管下端与连接梁中部位置垂直固定连接,连接梁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叉腿,立管与叉腿分别位于连接梁的两侧,两个叉腿之间设置有叉桥,叉腿为气弹簧结构,包括活塞杆和叉筒,活塞杆上端部与连接梁端部相固定;

叉桥上平行于叉筒设置有能活动伸缩于立管内的导向杆,导向杆上套设有导向板,导向板两端分别固定于活塞杆上,导向板上方的导向杆上还固定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与导向板之间的导向杆上设置有阻尼单元,叉腿处于初始未压缩状态时,限位环与导向板之间的导向杆距离小于阻尼单元自由状态的长度,阻尼单元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单元为压缩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单元为橡胶套,橡胶套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弧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下方的活塞杆上套设有压缩弹簧,叉腿处于初始未压缩状态时,导向板下方的活塞杆距离大于压缩弹簧的自由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垫环,阻尼单元位于限位环与垫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叉桥上设置有固定块,导向杆下端固定于固定块上。

进一步的,所述叉桥为弧状梁结构,叉桥中端距离连接梁的距离小于叉桥两端距离连接梁的距离。

本发明所述的防弹起失控前叉,设置有阻尼单元,叉腿处于初始未压缩状态时,限位环与导向板之间的导向杆距离小于阻尼单元自由状态的长度,阻尼单元处于压缩状态,在前叉回弹过程中,随着回弹行程的增加,前叉逐渐要恢复到初始未压缩状态,阻尼单元逐渐被压缩,压缩过程中会产生反作用力,对前叉的回弹形成阻滞,防止突遇大幅度颠簸时,因前叉快速回弹而导致车头跳动或弹起给骑行者带来危险的现象发生,有效保护了骑行者的安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防弹起失控前叉阻尼单元为压缩弹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防弹起失控前叉阻尼单元为橡胶套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立管、2.连接梁、3.活塞杆、4.叉筒、5.叉桥、6.固定块、7.导向杆、8.导向板、9.垫环、10.限位环、11.压缩弹簧、12.橡胶套、13.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防弹起失控前叉,如图所示,包括立管1、连接梁2和叉腿,立管1下端与连接梁2中部位置垂直固定连接,连接梁2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叉腿,立管1与叉腿分别位于连接梁2的两侧,两个叉腿之间设置有叉桥5,叉腿为气弹簧结构,包括活塞杆3和叉筒4,活塞杆3上端部与连接梁2端部相固定;

叉桥5上平行于叉筒4设置有能活动伸缩于立管1内的导向杆7,导向杆7上套设有导向板8,导向板8两端分别固定于活塞杆3上,导向板8上方的导向杆7上还固定设置有限位环10,限位环10与导向板8之间的导向杆7上设置有阻尼单元,叉腿处于初始未压缩状态时,限位环10与导向板8之间的导向杆7距离小于阻尼单元自由状态的长度,阻尼单元处于压缩状态。

本防弹起失控前叉中,所述阻尼单元为压缩弹簧11。

本防弹起失控前叉中,所述阻尼单元还可以为橡胶套12,橡胶套12外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弧形槽13。

本防弹起失控前叉中,所述导向板8下方的活塞杆3上套设有压缩弹簧11,叉腿处于初始未压缩状态时,导向板8下方的活塞杆3距离大于压缩弹簧11的自由长度。

本防弹起失控前叉中,所述导向板8上设置有垫环9,阻尼单元位于限位环10与垫环9之间。

本防弹起失控前叉中,所述叉桥5上设置有固定块6,导向杆7下端固定于固定块6上。

本防弹起失控前叉中,所述叉桥5为弧状梁结构,叉桥5中端距离连接梁2的距离小于叉桥5两端距离连接梁2的距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