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583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防撞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防撞梁。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结构上,防撞梁对安全碰撞、整车刚度、强度、气密性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车身防撞梁存在以下问题:防撞梁竖直方向与地板、后端板焊接,地板后端支撑刚度、模态不足;防撞梁竖立于后纵梁尾端,与纵梁翻边搭接,连接刚度差;后板支撑座为一个简单“几”字支架,在后端低速碰时强度不足,不能有效保护后雾灯;防撞梁焊合件、后端焊合总成、地板焊合总成与侧围焊合总成搭接后,在搭接转角间隙大,密封胶容易脱落,整车气密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防撞梁,通过采用U型车身防撞梁,整车刚度、强度、模态得到有效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防撞梁,包括横向筋板、第一纵向筋板和第二纵向筋板,所述横向筋板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构成“U”形,所述横向筋板与地板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与后端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防撞梁还可以是:

所述第一纵向筋板设有向前朝向的翻边,所述翻边与地板固定连接。

所述翻边为波浪形。

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上设置有后板支撑座,所述后板支撑座的高度大于后雾灯的高度。

所述后板支撑座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后板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两端的后雾灯之间且紧邻对应后雾灯,两个所述后板支撑座与所述第二纵向筋板固定连接。

所述后板支撑座为封闭式盒体,所述盒体底部与第二纵向筋板固定连接。

所述盒体底部向外延伸,延伸部分与横向筋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两端分别设置有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与左纵梁端部连接,所述右连接板与右纵梁端部连接,所述左纵梁、右纵梁、地板横梁和第二纵向筋板形成闭环的腔体结构。

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右连接板均设有辅助支撑座,所述辅助支撑座为“几”字结构,所述辅助支撑座高度大于后雾灯的高度。

所述第二纵向筋板端部设有筋条,所述第二纵向筋板通过所述筋条与所述左连接板和所述右连接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一种车身防撞梁,包括横向筋板、第一纵向筋板和第二纵向筋板,所述横向筋板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一体成型,构成“U”形,所述横向筋板与地板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与后端板固定连接。这样,通过采用U形车身防撞梁,就可以第一纵梁筋板与地板固定连接,第一纵梁筋板与第二纵梁筋板通过横向筋板固定连接,在碰撞时,由于U形结构,开口端受力向中间收缩,可以有效的对作用力起到缓冲的作用,由于横向筋板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一体成型,自身强度和刚度均得到有效提升,整车刚度、强度、模态得到有效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身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身防撞梁的搭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身防撞梁的左/右连接板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身防撞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横向筋板;2:第一纵向筋板;3:第二纵向筋板;4:左连接板;5:右连接板;6:后板支撑座;7:辅助支撑座;8:左纵梁;9:右纵梁;10: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身防撞梁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防撞梁,包括横向筋板1、第一纵向筋板2和第二纵向筋板3,所述横向筋板1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2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构成“U”形,所述横向筋板1与地板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与后端板固定连接。这样,通过采用U形车身防撞梁,就可以第一纵梁筋板与地板固定连接,第一纵梁筋板与第二纵梁筋板通过横向筋板1固定连接,在碰撞时,由于U形结构,开口端受力向中间收缩,可以有效的对作用力起到缓冲的作用,由于横向筋板1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2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一体成型,自身强度和刚度均得到有效提升,整车刚度、强度、模态得到有效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防撞梁,如图1至图4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纵向筋板2设有向前朝向的翻边,所述翻边与地板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在第一纵向筋板2于地板连接位置设置翻边,可以通过翻边与地板连接,设置翻边可以有效增加第一纵向筋板2与地板的焊接面积,提高第一纵向筋板2与地板的连接强度,而且通过设置翻边,第一纵向筋板2与地板的连接位置厚度增加,提高了第一纵向筋板2与地板连接位置的刚度和强度。更优选个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翻边为波浪形。这样,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翻边为波浪形,由于波浪形可以实现翻边多点固定,多点连接,所以翻边与地板的连接强度不会降低,在保证了连接强度的前提,更有效的减轻车身防撞梁的重量,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防撞梁,如图1至图4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上设置有后板支撑座6,所述后板支撑座6的高度大于后雾灯的高度。这样,在发生低速碰撞时,由于第二纵向筋板3上设置有后板支撑座6,且后板支撑座6的高度大于后雾灯的高度,最先碰撞的后板支撑座6,后板支撑座6可以吸收大量的碰撞力,实现保护后雾灯的作用。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后板支撑座6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后板支撑座6设置在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两端的后雾灯之间且紧邻对应后雾灯,两个所述后板支撑座与所述第二纵向筋板固定连接。这样,在碰撞时,由两个后板支撑座6来吸收撞击力,对撞击力的吸收更加彻底,最大限度的保护后雾灯,由于后板支撑座6贴近后雾灯设置,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撞击车身防撞梁,最优先碰撞的是后板支撑座6,更进一步对后雾灯进行保护。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后板支撑座6为封闭式盒体,所述盒体底部与第二纵向筋板3固定连接。这样,采用封闭式盒体结构,增加了后板支撑座6自身的结构强度,在后板支撑座6发生变形时,后板支撑座6变形压缩填充在后板支撑座6内部的气体,气体则释放反作用力,阻止后板支撑座6变形,最大限制后板支撑座6的形变量,从而保护后雾灯。最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盒体底部向外延伸,延伸部分与横向筋板1固定连接。这样,延伸部分与横向筋板1连接,增加了后板支撑座6与横向筋板1和第二纵向筋板3的焊接面积,提高结构稳定性,也不会因为车体受到撞击时,后板支撑座6发生脱落,失去对后雾灯保护的作用,从而提高对后雾灯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防撞梁,如图1至图4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两端分别设置有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所述左连接板4与左纵梁8端部连接,所述右连接板5与右纵梁9端部连接,所述左纵梁8、右纵梁9、地板横梁和第二纵向筋板3形成闭环的腔体结构。这样,通过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使车身防撞梁与纵梁连接,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起到过度的作用,而且设置左连接板4和右连接板5具有稳定和固定整体结构的作用,进而提高车身刚度,提升整车性能。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左连接板4和所述右连接板5均设有辅助支撑座7,所述辅助支撑座7为“几”字结构,所述辅助支撑座7高度大于后雾灯的高度。这样,当发生碰撞导致后板支撑座6变形量较大时,此时辅助支撑座7发挥作用,为后板支撑座6分担撞击力。最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端部设有筋条10,所述第二纵向筋板3通过所述筋条10与所述左连接板4和所述右连接板5连接。这样,通过增设筋条10,第二纵向筋板3通过所述筋条10与所述左连接板4和所述右连接板5连接,第二纵向筋板3两端配合搭接间隙设计向里凹的筋条10,有效将间隙缩小,减少密封胶脱落的风险,提高了后纵梁、侧围、尾端板及后地板搭接区域的气密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