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9047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车身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图6示出了汽车的前部车身的以往构造例。在该车身构造中,车顶侧梁52从前柱51经由弯曲部57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中柱53从车顶侧梁52的中途经由接合部58向下方延伸设置。在前柱51的内部件与外部件(均未图示)之间配置有前柱加强板54。在车顶侧梁52的内部件与外部件之间配置有车顶侧加强板55。在中柱53的内部件与外部件之间配置有中柱加强板56。

由图6可知,以往前柱加强板54与车顶侧加强板55的结合部位于弯曲部57,专利文献1中也记载有同样构造的前柱加强板。另外,以往为了确保接合部58的强度,在接合部58使中柱加强板56的上部以与车顶侧加强板55重叠的方式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80868号公报

(1)当车辆正面碰撞时等,前柱加强板54与车顶侧加强板55的结合部会位于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应力所容易集中的弯曲部57,在这种构造中,存在难以确保弯曲部57的强度的问题。

(2)在车顶侧加强板55与中柱加强板56在接合部58重叠的构造中,由于在内部件与外部件之间配置有两块加强板,所以需要设置避免四层点焊的复杂的板组合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弯曲部的强度确保和接合部的焊接构造的简化的车身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构造从前柱经由弯曲部而形成有车顶侧梁,且所述前柱具备前柱内构件和前柱加强板,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柱加强板沿着所述车顶侧梁延伸设置到中柱为止,且与中柱内构件结合。

根据本发明,由于前柱加强板整体位于弯曲部,所以不存在加强板彼此之间的结合部,能够降低应力的集中来确保弯曲部的强度,并能够将载荷有效地传递至中柱。

另外,在接合部中也是在内部件与外部件之间仅配置前柱加强板,因此,无需四层点焊的回避构造,能够简单地利用同一板组合来进行三层点焊。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柱加强板具备从所述车顶侧梁向下方延伸且与所述中柱内构件结合的中柱结合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改变例如中柱结合部的形状或向下方延伸设置的长度等,能够简单地分开设定对与操纵稳定性相关的刚性贡献高的接合部的强度标准、和对耐侧面碰撞性贡献高的中柱的强度标准。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柱内构件与所述前柱加强板之间设有前柱加强部件,该前柱加强部件跨过所述弯曲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的侧板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弯曲部的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柱加强部件在所述前柱内构件及所述前柱加强板中仅与所述前柱加强板结合。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前柱加强部件17的组装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设有中柱加强部件,其配置在由所述车顶侧梁的内构件与所述前柱加强板形成的中空截面部,且与所述中柱内构件及所述车顶侧梁的内构件结合。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接合部中提高车顶侧内构件与中柱内构件之间的载荷传递的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加强部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与所述前柱加强板结合的凸缘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凸缘部横穿过中空截面部的方式配置并与前柱加强板结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合部的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谋求弯曲部的强度确保和接合部的焊接构造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侧视图,示出安装有前柱加强板及中柱加强板的状态。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侧视图,示出拆卸了前柱加强板及中柱加强板后的状态。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6是以往的车身构造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构造

2前柱

3弯曲部

4车顶侧梁

5中柱

6前柱内构件

7前柱加强板

8车顶侧内构件

9中柱内构件

10中柱加强板

11中柱结合部

17前柱加强部件

21中空截面部

22中柱加强部件

31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的车身构造1涉及汽车的前部车身,具有:向斜后上方立起的前柱2;从前柱2的上部经由弯曲部3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4;和从车顶侧梁4的中途经由接合部(交叉部)31向下方延伸的中柱5。该车身构造1除了乘用车之外,还能适用于卡车和作业车等。

“前柱2”

前柱2具备前柱内构件6、前柱外构件(未图示)、和配置在前柱内构件6与前柱外构件之间的前柱加强板7。

“车顶侧梁4”

车顶侧梁4具备车顶侧内构件8、车顶侧外构件(未图示)、和配置在车顶侧内构件8与车顶侧外构件之间的前柱加强板7的一部分及车顶侧加强板(未图示)。车顶侧加强板配置在前柱加强板7的后方。如图4、图5所示,车顶侧内构件8大体呈纵剖面形状,其具有:以铅垂状延伸设置的侧壁部8a;从侧壁部8a的上端向车内侧延伸设置的上板部8b;以从侧壁部8a的下端随着朝向下方而向车外侧位移的方式延伸设置的下板部8c;和形成在下板部8c的下端的凸缘部8d。

“中柱5”

在图1至图3中,中柱5具备中柱内构件9、中柱外构件(未图示)、和配置在中柱内构件9与中柱外构件之间的中柱加强板10。中柱内构件9的上缘通过焊接等安装在车顶侧内构件8的下缘上。

“前柱加强板7”

在以上的构造中,前柱加强板7沿着车顶侧梁4延伸设置到中柱5,且与中柱内构件9结合。本实施方式的前柱加强板7的后端沿着车顶侧梁4延伸设置直至位于接合部31的略微靠后方的程度而且,在接合部31上一体形成有从车顶侧梁4向下方延伸且与中柱内构件9结合的中柱结合部11。

前柱加强板7几乎在整个长度上呈纵剖面形状,其具有朝外面部7a、朝上面部7b、朝下面部7c和凸缘面部7d。虽然因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位置而使角度稍有变化,但如图4所示,大体上,朝外面部7a形成为以上端侧稍微位于车内侧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面。朝上面部7b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面。朝下面部7c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向车内侧位移的面。凸缘面部7d作为与车顶侧内构件8的凸缘部8d平行的面而以从朝下面部7c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图1所示,凸缘面部7d在前柱2上与前柱内构件6及前柱外构件利用多个点焊部12来结合,并在车顶侧梁4上与车顶侧内构件8及车顶侧外构件利用多个点焊部13来结合。另外,朝上面部7b与车顶侧内构件8的上板部8b(图4、图5)、前柱内构件6的上板部利用点焊来结合。朝外面部7a与侧壁部8a之间隔开有间隔,在前柱内构件6、车顶侧内构件8以及前柱加强板7之间形成有中空截面部21(图4、图5)。

“中柱结合部11”

中柱结合部11由具有如下部分的形状构成:结合朝外面部7e,其从朝外面部7a以稍微弯曲且与中柱加强板10相连的方式向下方延伸;朝前面部7f和朝后面部7g,他们从结合朝外面部7e的前缘及后缘分别向车内侧延伸,且上部经由前拐角部14、后拐角部15而与朝下面部7c相连;以及前拐角凸缘面部7h和后拐角凸缘面部7i,他们从朝前面部7f、朝后面部7g分别向前方、后方延伸且与凸缘面部7d相连。前拐角凸缘面部7h及后拐角凸缘面部7i与中柱内构件9及中柱外构件利用多个点焊部16来结合。在中柱结合部11的下方配置有中柱加强板10。

“前柱加强部件17”

在图2、图3及图4中,在前柱内构件6与前柱加强板7之间设有前柱加强部件17,其跨过弯曲部3地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侧板部17a。前柱加强部件17在前柱内构件6及前柱加强板7中仅与前柱加强板7结合。如图4所示,前柱加强部件11由具有如下部分的构成:侧板部17a,其与前柱加强板7的朝外面部7a的内表面利用点焊部18来结合,且沿着上下方向;上板部17b,其从侧板部17a的上端向车内侧延伸设置,且与朝上面部7b的下表面利用点焊部19来结合;和下板部17c,其从侧板部17a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设置,且与朝下面部7c的内表面利用点焊部20来结合。

“中柱加强部件22”

在图2、图3及图5中,在由车顶侧内构件8与前柱加强板7形成的中空截面部21(图5)内,设有与中柱内构件9及车顶侧内构件8结合的中柱加强部件22。中柱加强部件22由具有如下部分的形状构成:基板部22a,其与中柱内构件9的上下延伸设置方向平行且从左右方向来看呈矩形状,并在下部的两个拐角部形成有下侧接合部22b;上侧接合部22c,其从基板部22a的上缘向车内侧延伸设置;和凸缘部22d,其从基板部22a的前缘及后缘向左右方向上的车外侧延伸设置。

下侧接合部22b紧贴中柱内构件9的上部外表面并利用点焊部23来结合。上侧接合部22c紧贴车顶侧内构件8的上板部8b的上表面并利用点焊部24结合。凸缘部22d的前端形成为以直角弯曲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板结合板部22e,该加强板结合板部22e紧贴前柱加强板7的朝外面部7a的内表面并利用点焊部25来结合。

“作用和效果”

通过设为沿着车顶侧梁4将前柱加强板7延伸设置到中柱5为止且与中柱内构件9结合的构造,能够实现如下效果。

(1)当正面碰撞时等,由于以往前柱加强板与车顶侧加强板的结合部位于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应力所集中的弯曲部3,所以需要结合部的加强对策,而与之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前柱加强板7整体位于弯曲部3,所以不存在加强板彼此之间的结合部,能够抑制在弯曲部3的应力集中,能够向中柱5有效地传递载荷。

(2)作为接合部31的强度确保,以往由于采用使车顶侧加强板与中柱加强板重叠的构造,所以在内部件(车顶侧内构件、中柱内构件)与外部件(车顶侧外构件、中柱外构件)之间配置有两块加强板,从而需要设置避免四层点焊的板组合构造。与之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采用前柱加强板7延伸设置到中柱5为止且与中柱内构件9结合的构造,所以在接合部31中在内部件与外部件之间仅配置有前柱加强板7。由此,无需采用四层点焊的回避构造,能够简单地利用同一板组合来进行三层点焊(点焊部16)。

另外,作为前柱加强板7,若设为具有从车顶侧梁4向下方延伸且与中柱内构件9结合的中柱结合部11的构造,则通过改变例如中柱结合部11的形状或向下方延伸设置的长度等,能够简单地分开设定对与操纵稳定性相关的刚性贡献高的接合部31的强度标准、和对耐侧面碰撞性贡献高的中柱5的强度标准。

通过在前柱内构件6与前柱加强板7之间设有跨过弯曲部3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侧板部17a的前柱加强部件17,能够进一步提高弯曲部3的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的强度。通过使前柱加强部件17在前柱内构件6及前柱加强板7中仅与前柱加强板7结合,能够提高前柱加强部件17的组装性。

另外,通过设有配置在由车顶侧内构件8与前柱加强板7形成的中空截面部21、且与中柱内构件9及车顶侧内构件8结合的中柱加强部件22,能够在接合部31中提高车顶侧内构件8与中柱内构件9之间的载荷传递的效率。

作为中柱加强部件22,通过设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与前柱加强板7结合的凸缘部22d的形状,能够使凸缘部22d以横穿过中空截面部21的方式配置并与前柱加强板7结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接合部31的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