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翼子板及具有该前翼子板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9965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翼子板及具有该前翼子板的汽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翼子板及具有该前翼子板的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车身中,前翼子板为汽车的重要覆盖件之一,随着汽车车身的结构不断发展,如何对前翼子板进行优化设计,使其与车身骨架进行可靠连接,并将车身其他的构件稳定可靠的连接,提高车身骨架连接的整体性、牢固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翼子板,通过对前翼子板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其在满足强度要求、轻量化要求下,能够与车身骨架可靠稳定的连接,提高车身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前翼子板,该前翼子板在满足强度要求、轻量化要求下,能够为汽车的其他构件提供安装位置,有效提升车身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前翼子板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翼子板,包括:

板本体;

上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自所述板本体的顶部边缘沿车身宽度方向、朝向车身内侧延伸至所述上连接板搭接固定在车身的前纵梁,所述上连接板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板与汽车的机盖。

可选地,所述上连接板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

可选地,所述板本体的内侧面的底部边缘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板本体与汽车的摆臂。

可选地,进一步包括:

后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自所述板本体的后部边缘沿车身宽度方向、朝向车身内侧延伸,所述后连接板设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后连接板与车身的后侧围。

可选地,所述板本体的前部具有尖端,所述尖端的下侧边与车身的前下保险杠卡接,所述下侧边与所述上连接板之间设有连接所述板本体与车身的前上保险杠的第五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尖端的下侧边向所述板本体的内表面弯折形成卡槽,所述前下保险杠的卡板与所述卡槽卡接。

可选地,进一步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的下表面,且所述加强筋的位置与所述上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机盖的位置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前翼子板。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前翼子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前翼子板安装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前翼子板尖端处与前下保险杠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 前翼子板;

11 板本体;

111 第三连接部;

112 尖端;

1121 卡槽;

113 第五连接部;

12 上连接板;

121 第一连接部;

122 第二连接部;

13 后连接板;

131 第四连接部;

14 加强筋;

30 后侧围;

40 前下保险杠;

50 前上保险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前翼子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前翼子板安装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前翼子板10安装在车身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出现的方位词均是以车身为基准,其中,所称的前和后均是以车身的长度方向为基准的。即,前为朝向车头方向的一侧,后为朝向车尾方向的一侧;同样地,顶部和底部均是以车身的高度方向为基准的,即,顶部为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朝向车身上方的一侧,底部为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朝向车身下方的一侧;内和为均是以车身宽度方向为基准,外为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朝向车身外部的一侧,内为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朝向车身内部的一侧。

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翼子板10,包括:

板本体11;

上连接板12,上连接板12自板本体11的顶部边缘沿车身宽度方向、朝向车身内侧延伸至上连接板12搭接固定在车身的前纵梁,上连接板12设有第一连接部121,第一连接部121固定连接上连接板12与汽车的机盖。

图1示出的是由前翼子板10的内侧斜向上的示意图,其上连接板12自板本体11的顶部边缘沿车身宽度方向、朝向车身内侧延伸至上连接板12能够搭接固定在车身的前纵梁上,这样,前纵梁能够支撑前翼子板10,提高前翼子板10固定的牢固性,并且,通过前纵梁还可预定位安装前翼子板10,在安装过程中,可先将前翼子板10的上连接板12搭接在前纵梁上,调整前翼子板10的安装位置,通过车身位置固定的前纵梁限位支撑前翼子板10,能够消除悬空安装翼子板位置的偏移。

并且,上连接板12设有第一连接部121,该第一连接部121可固定连接上连接板12与汽车的机盖,这样,前翼子板10为汽车的机盖提供安装位置,并且,该前翼子板10在前纵梁的支撑下,为汽车的机盖的固定安装提供可靠的支撑。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1可采用螺接的方式,即在上连接板12上开设与机盖上的固定孔对应的螺栓孔,以配合螺栓将上连接板12与机盖固定连接。当然,第一连接部121还可有其他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并不限定具体的形式,只要能够牢固连接上连接板12与机盖即可。

进一步地,在上连接板12上还设有第二连接部122,其第二连接部122固定连接上连接板12与前纵梁。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部122相对第一连接部121设置在上连接板12的内侧。通过第二连接部122能够先将前翼子板10固定在前纵梁上,提高前翼子板10位置的稳定性,进而为其他构件的安装提供可靠的支撑。

同样地,第二连接部122也可采用螺接的方式连接上连接板12与前纵梁,在上连接板12上开设与机盖上固定孔对应的螺栓孔,以配合螺栓将上连接板12与机盖固定连接。当然,第二连接部122还可有其他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并不限定具体的形式,只要能够牢固连接上连接板12与前纵梁即可。

如图1所示,板本体11的内侧面的底部边缘设有第三连接部111,第三连接部111固定连接板本体11与汽车的摆臂。这样,该前翼子板10进一步为摆臂的安装提供了安装位置,完善车身的外形。

具体地,板本体11的底部边缘向其内侧边弯折形成弯折固定筋,将第三连接部111设置在弯折固定筋上,一方面可增强板本体11底部边缘的强度,确保前翼子板10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为摆臂安装在板本体11内侧提供安装空间,便于安装操作。

并且,第三连接部111沿内侧的底部边缘均匀布置,这样可将摆臂的作用力均匀的分布在前翼子板10上,确保前翼子板10的结构稳定性,避免产生集中受力而变形。

该前翼子板10进一步包括后连接板13,后连接板13自板本体11的后部边缘沿车身宽度方向、朝向车身内侧延伸,后连接板13设有第四连接部131,第四连接部131固定连接后连接板13与车身的后侧围30。

车身的后侧围30的连接支耳贴在后连接板13上,并且与第四连接部131的位置对应,通过螺接的方式将后连接板13与后侧围30的支耳连接。与现有技术中将前翼子板10固定在A柱相比,该具体实施例中,通过在前翼子板10设置后连接板13,并通过第四连接部131与支耳固连,可调整前翼子板10安装于车身时的安装公差,提高安装效率。

该板本体11的前端具有一个尖端112,该尖端112的外形与前保险杠的外形相匹配。其中,尖端112的下侧边与车身的前下保险杠40卡接,并且在下侧边与上连接板12之间设有连接板本体11与车身的前上保险杠50的第五连接部113。

如图3所示,其尖端112的下侧边向板本体11的内表面弯折形成卡槽1121,从而可将前下保险杠40的卡板卡入卡槽1121内,及卡板与卡槽1121进行卡接,以将前翼子板10与前下保险杠40固定连接,提高前翼子板10前部尖端112形成的三角区域的连接强度。

可通过第五连接部113连接板本体11与前上保险杠50,进一步增加前翼子板10与前保险杠的连接。第五连接部113也可采用螺接的方式连接板本体11的前部与前保险杠,在板本体11上开设与前上保险杠50的连接孔对应的螺栓孔,以配合螺栓将板本体11与前上保险杠50固定连接。当然,第五连接部113还可有其他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并不限定具体的形式,只要能够牢固连接板本体11与前保险杠即可。

针对上述实施例,该前翼子板10进一步包括加强筋14,该加强筋14设置在上连接板12的下表面,且加强筋14的位置与上连接板12固定连接机盖的位置相对应,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前翼子板10的强度,增强其固定支撑机盖的能力,在第一连接部12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4。

除上述前翼子板10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的前翼子板10,该前翼子板10与车身的连接方式及位置请一并参见上述阐述,由于上述前翼子板10具有以上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前翼子板10的汽车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